「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2020-12-09 文字溫暖心靈

世間之事,皆有陰陽之分?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鬥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鬥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眾生之疾。

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行善一定要不求回報,佛家認為,這十種善事最積陰德,看看你做過幾種?

◆第一、廣結善緣。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慾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四十二章經》中說:「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初果聖人)。」乃至飯一已至無修無證程度的大解脫人,功德當然更大,以此類推。

廣結善緣就是要與人為善,凡事都要學會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要多結善緣,就能積累陰德。

◆第二、勸人向善。

《經集》說,應該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善人交往。

《長阿含經》曰,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卑,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法句經》雲,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

對待惡人,不要以惡制惡,而是要學會引導對方,勸人為善,惡人只是因為被自己的業力控制著,身不由己才會造下惡業,我們要先積累陰德,就要學會多去勸人向善,一旦惡人向善,你就會功德無量。

◆第三、愛護生命。

塞涅卡說,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

生命是母親塑造出來的,是上帝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在我看來生命是無法衡量的!

17歲的桑蘭在花樣年華受到重創,她沒有消沉,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說:「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說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而這力量的唯一源泉就是:極大的勇氣。桑蘭的勇氣讓所有的人感動也震撼。

生命是單程路,不論你怎樣轉變抹用,都不會走回頭,你一旦明白和接受這一點。人生就簡單得多了。

佛家認為,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當我們遇到身邊有眾生需要你幫助時,一定要伸出援助之,當其他眾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能幫則幫,多去愛護眾生的性命,就是在為自己積累陰德。

◆第四、孝順父母。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還撫養我們成人,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認為世間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弘揚著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在古代先人們早就深刻明白這個道理,流傳下來無數孝敬父母的故事。

例如楊華為了孝敬年老的父母,辭去所有的官職,帶父母回鄉安度晚年,捨棄了他的利益,在論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告訴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孝敬父母。

母親是這個世界給予你所有關愛的人;母親是這一生中唯一願意為你放棄一切的人;母親是會用生命去守護你的人;從現在起,孝順父母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從小事起,經常去關心我們的父母,讓我們多一些子女的情感。父母給予我們太多,我們應當明白他們的關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出自作家畢淑敏的作品《孝心無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還有歸處,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鄉了,因為我們最牽掛的人已經不在。這句話主要告訴我們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多加孝順。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再去後悔。

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要想積累陰德,一定要多去培養福田,培養福田最好的行為,就是孝順父母。

◆第五、修橋鋪路。

在中國四大名橋中,有關於集資的傳說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和信仰。或者觀音,或者八仙,或者大儒……這是人們一心向上的崇高信仰。

很多古人認為,修橋造路,是為後人積德行善的義舉,他們相信有來生有極樂世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

這是一種純潔美好的願望,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精神信仰。所以在今天,當我們只看到金錢之圓與方時,整個世界的圓與方,就近於模糊並且消失了。

如果條件允許,修橋鋪路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一件最積陰德的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都能為自己積累福德。

◆第六、舍財布施。

《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布施」分作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

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世人都喜歡金錢,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去除自己的貪心,還能因此收穫布施帶來的善果。

◆第七、持戒修身。

如果抱著這樣的心去修佛,那就算是修到最高佛果,也僅僅是小乘,阿羅漢。真正大乘修佛人是普度眾生,讓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不是僅僅想自己來世有福報。

金剛經有句謁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即便是來世有福報,但福報盡,仍墮六道輪迴,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心,有這樣的心在,小乘都難修成。

什麼是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善知識。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第八、修行忍辱。

我們學善知識修什麼?無非是去「貪嗔痴」而已。《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

我們遇到冤親債主,總是過去今生有不愉快的事情,今天遇到了,他才來傷害,決定不能怪他。 我們要學忍辱,忍人之不能忍。別人沒學善知識,看不到三世,我們現在看到三世,他迷惑,我不迷惑,我要跟他一樣,就大錯特錯了。

不能忍辱,這是大病!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佛家在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你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掉了!

佛家認為,嗔怒是最損福的行為,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我們要想積陰德,一定要不要去損陰德,所以要多修忍辱,忍辱可以對抗嗔怒,當你脾氣變得越來越好時,福報自然就會增長。

◆第九、不揚人過。

修行是完善自己,寬容別人。人生,因為有殘缺,所以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盯著別人的過失與缺點不放,就是自己的一個缺點。

人生的痛苦,一部分在於自己的缺憾,一部分在於看不慣別人。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現在不累,以後就會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現在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閒。唯苦過,方知甜。

不說人短,不思人過;不念人惡,不揚人錯。能過就是生活,能走就是道路。莫嫌路顛簸,世界本曲折。

俗話說:「揚人惡,即是惡。」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到處論人是非,就是在為自己積德積福。

◆第十、隨喜功德。

所謂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隨喜主要是指見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離苦得樂,心中升起歡喜心。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

隨喜讚嘆他人,隨喜幫助他人,都同我們平日吃齋、誦經、念佛一樣,都是每一個修行人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別人行善事,我們隨喜幫助;別人得到成就,我們隨喜讚嘆;別人遇到喜事,我們隨喜祝賀。這些,都是隨喜之事,皆具有無上功德。所以我們若能夠有隨喜之心,那麼我們將收穫綿延不絕的福報。

經常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

◆結語

朋友們,「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這十種善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做好事就是行善,行善就有德,多做好事,就叫積德,積德越厚,人越有福,所謂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積德很有講究。有陰德和陽德之分,俗話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
  • 廣積陰德
    一、何為陰德?經常有很多信眾會問什麼是陰德,積陰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最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了!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 佛教:生活中積「陰德」的五件事,你能做到嗎?
    「立榮名,不若積陰德」,現實中行善的人不在少數,但多數人卻會在人群中張揚開來,以此顯揚自己樂善好施的名聲。可是,在佛家看來,唯有積累「陰德」,才能有功德。陰德也就是默默地修善業,無條件地幫助他人,既不是為了名聲,更不圖回報。
  • 佛教:什麼是陰德?如何積陰德?
    佛教一直倡導大眾要積德行善,因為諸法皆空、因果不空,種善因,才能得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我們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命運走向更好,就要多積德、廣結善緣。佛門有語: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 一位老僧的點撥:陰德深厚的人,常做這3件事,利益實在太多
    《了凡四訓》中說道:「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這句話說的是做善事讓人知道的話就是陽善,低調不讓人知道則是陰德。陰德是暗中做有德於別人的事情,這種行善方式是最有功德的。佛學認為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明明做了許多善事,卻還是處處坎坷,沒遇到過什麼好事,從而質疑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存在。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們做的善事人盡皆知,積的不是陰德,所以沒什麼好運。因為一個人做善事便炫耀,那麼這個人可能不是純粹的想幫助別人,可能還想從其中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的行善不止是為了幫別人,也是為了助自己,因此善心不是這麼純粹,自然得到的善報也不多。
  • 「人常為善,必有善報」:出現這幾種徵兆的,福報要來了,恭喜你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01◆卷首語老百姓常常說:「人常為善,必有善報」。是啊,一個人,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受人蠱惑,踐行著「多行善事」的初心,這樣的人,善報必然帶著滿滿的福氣,準時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有人說,當你的身邊出現了這幾種徵兆的時候,你的福報就要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值得恭喜的事情啊。那麼,當我們身邊出現了哪些徵兆的時候,我們的福報就要來了呢?
  • 最積陰德的5件事,做過2件以上,也會功德無量!
    在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情,就能積累到陰德,積陰德不僅能自己受益,還能惠及子孫,甚至可以造福眾生。古人常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當我們去做一件好事時,只要默默地把事情做好,不要求回報,做了好事也不要到處宣揚,這樣去做就能積累陰德。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又受到了別人的表揚,或是接受了他人的回報,你所積累的福報就是有漏之福,簡單理解就是你雖然積累的福報,但福報又被你消耗掉了。而積陰德就是只去積累福報不去消耗福報。
  • 到底要怎樣做,你才能真正積到陰德?
    由於人的智慧不同,造成他看世事的眼光不同。眼光短淺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利益。而眼光深遠的人,看事物則更長遠。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說的就是一個人有智慧與無智慧的差別問題。不守德,所積的德,也會損掉。2、正確積德,多做對他人有利益的事情。3、積德之後,該怎麼辦?下面,就逐一為大家拆解這三個問題。
  • 佛教:最積「陰德」的6件事,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佛教裡常提到一個詞叫「陰德」,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與此相關的還有「陽德」,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德行還要分「陰陽」?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其實所謂「陰陽」指的就是一個人行善或作惡是否為人所知。一個人做好事不留名,不圖回報,沒有任何功利心,這樣的人往往「陰德」比較厚重。
  •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面相,不用花錢就能美容,相貌秒殺整容臉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幾種面相,不用花錢就能美容,相貌秒殺整容臉。通過一個人的相貌,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畢竟「相由心生」,內心怎麼想的,往往會表現在面部。首先說一下什麼是陰德,做好事善事不被人知道,就叫陰德。「陽德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陰德別人是偷不走的,除了自己享受福報外,陰德還可福澤子孫。所以做好事善事,不一定花錢。比如路上一輛共享單車歪倒在地,我們扶起來了,也是一件善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會廣積陰德。
  • 佛教:這三件最損陰德的事,快看你做過嗎
    這句話也就是說,一個做了「陽善」的人,享受的是世人的讚譽和眼前的福報;但是如果一個人積了「陰德」,那可謂是功德無量,不僅上天會眷顧,來生也會享福。那麼何為「陰德」?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
  •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相貌,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和整容臉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相貌,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和整容臉。通過一個人的相貌,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畢竟「相由心生」,內心怎麼想的,往往會表現在面部。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每年的照片,幾乎每年都有變化。
  • 從來不說這3種話的人,越活越有福報,看看你是嗎
    就好比人生在世,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說這三種話,越活越有福報,不妨參考一下,看看你是嗎?所謂「陰德」,就是指做好事不讓人知道,默默行善,不求功名利祿,這累積下來的功德就叫做「陰德」;而「陽德」,通常泛指有目的、有圖利的做好事,常讓他人所知,這種功德就叫「陽德」。「陰德」積得越久,帶來的福緣善報也就越大,而「陽德」雖然當下獲得的善報來得更快些,但是所求回報多了,積累下來的福氣也就會被消耗沒了。
  • 陰德厚重的女人面相特徵有哪些?
    從相術學的角度來說,陰德厚重女人的面相特徵就是陰鷙紋、額頭飽滿以及下巴圓潤,生有以上三種面容的女人可謂是從外貌上就會顯現出超凡脫俗之相,如果其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份昌順先天命理的話,那麼一定會一生順遂、衣食無憂,而且其家人的運勢也會隨之提升。
  • 易損陰德的十件事,你做過幾件?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古語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所以,多積陰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在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做福報。一個人是否會得到福報,還是迎來災禍,其實都跟自己有關。如果經常做的是積陰德的事情,福報自然而來。如果做得是損陰德的事情,那麼災禍當然去找你了。《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 也許你該知道積陰德了!
    他才說:「你的面相枯槁,神精虛浮,天庭上已現晦紋,依法理,以後五日之內必死於非命。應當趕快回家,但依相看,應當死在路上。即使馬上動身,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和眾人都感震駭,說:「請先生再仔細審看一下,有沒有解救之法。」相士說:「生死大數,如果沒有大陰德,是不足以回天的。現在日期已迫,能有什麼辦法!如果從現在起算,六天後,這位先生還在人世的話,我就絕不再為人談相!」
  • 有損陰德的6件事,儘量少做,看看你做過幾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要積陰德,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常用它來勸人行善,那究竟什麼是積陰德呢?陰德就是幫別人做了好事,卻不為人所知,是為別人好卻不掛在心上,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有損陰德的,看看你做過嗎?一、以惡先行
  • 陰德厚重的人,有3種特徵,看看包括你嗎?
    導讀:立榮名,不如種陰德。正所謂,陽德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兒女成才,事業發達,不愁吃穿,這些都是一個人的「福報」。人活一世,沒有不想享福的,然而福報不是憑空就有的,是自己修來的。宇宙間是有規律的,人的善惡因果也有規律可循,也許短期來講,看不到善人有好報,但是把時間距離拉長,你就會發現,因果是不虛的,有個詞叫「因果異時」。福報都是自己積德修來的,但靠求神拜佛是沒用的,修福積攢最快的當屬積陰德了,陰德就是不是為了求福而行善,也不被人所知。陰德厚重之人,都是有大福報的,從以下3個特徵中,就能看出什麼樣的人陰德厚重,看看包括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