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事,皆有陰陽之分?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鬥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鬥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眾生之疾。
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行善一定要不求回報,佛家認為,這十種善事最積陰德,看看你做過幾種?
◆第一、廣結善緣。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慾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四十二章經》中說:「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初果聖人)。」乃至飯一已至無修無證程度的大解脫人,功德當然更大,以此類推。
廣結善緣就是要與人為善,凡事都要學會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要多結善緣,就能積累陰德。
◆第二、勸人向善。
《經集》說,應該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善人交往。
《長阿含經》曰,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卑,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法句經》雲,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
對待惡人,不要以惡制惡,而是要學會引導對方,勸人為善,惡人只是因為被自己的業力控制著,身不由己才會造下惡業,我們要先積累陰德,就要學會多去勸人向善,一旦惡人向善,你就會功德無量。
◆第三、愛護生命。
塞涅卡說,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
生命是母親塑造出來的,是上帝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在我看來生命是無法衡量的!
17歲的桑蘭在花樣年華受到重創,她沒有消沉,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說:「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說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而這力量的唯一源泉就是:極大的勇氣。桑蘭的勇氣讓所有的人感動也震撼。
生命是單程路,不論你怎樣轉變抹用,都不會走回頭,你一旦明白和接受這一點。人生就簡單得多了。
佛家認為,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當我們遇到身邊有眾生需要你幫助時,一定要伸出援助之,當其他眾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能幫則幫,多去愛護眾生的性命,就是在為自己積累陰德。
◆第四、孝順父母。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還撫養我們成人,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認為世間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弘揚著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在古代先人們早就深刻明白這個道理,流傳下來無數孝敬父母的故事。
例如楊華為了孝敬年老的父母,辭去所有的官職,帶父母回鄉安度晚年,捨棄了他的利益,在論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告訴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孝敬父母。
母親是這個世界給予你所有關愛的人;母親是這一生中唯一願意為你放棄一切的人;母親是會用生命去守護你的人;從現在起,孝順父母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從小事起,經常去關心我們的父母,讓我們多一些子女的情感。父母給予我們太多,我們應當明白他們的關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出自作家畢淑敏的作品《孝心無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還有歸處,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鄉了,因為我們最牽掛的人已經不在。這句話主要告訴我們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多加孝順。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再去後悔。
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要想積累陰德,一定要多去培養福田,培養福田最好的行為,就是孝順父母。
◆第五、修橋鋪路。
在中國四大名橋中,有關於集資的傳說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和信仰。或者觀音,或者八仙,或者大儒……這是人們一心向上的崇高信仰。
很多古人認為,修橋造路,是為後人積德行善的義舉,他們相信有來生有極樂世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
這是一種純潔美好的願望,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精神信仰。所以在今天,當我們只看到金錢之圓與方時,整個世界的圓與方,就近於模糊並且消失了。
如果條件允許,修橋鋪路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一件最積陰德的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都能為自己積累福德。
◆第六、舍財布施。
《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布施」分作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
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世人都喜歡金錢,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去除自己的貪心,還能因此收穫布施帶來的善果。
◆第七、持戒修身。
如果抱著這樣的心去修佛,那就算是修到最高佛果,也僅僅是小乘,阿羅漢。真正大乘修佛人是普度眾生,讓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不是僅僅想自己來世有福報。
金剛經有句謁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即便是來世有福報,但福報盡,仍墮六道輪迴,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心,有這樣的心在,小乘都難修成。
什麼是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善知識。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第八、修行忍辱。
我們學善知識修什麼?無非是去「貪嗔痴」而已。《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
我們遇到冤親債主,總是過去今生有不愉快的事情,今天遇到了,他才來傷害,決定不能怪他。 我們要學忍辱,忍人之不能忍。別人沒學善知識,看不到三世,我們現在看到三世,他迷惑,我不迷惑,我要跟他一樣,就大錯特錯了。
不能忍辱,這是大病!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佛家在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你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掉了!
佛家認為,嗔怒是最損福的行為,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我們要想積陰德,一定要不要去損陰德,所以要多修忍辱,忍辱可以對抗嗔怒,當你脾氣變得越來越好時,福報自然就會增長。
◆第九、不揚人過。
修行是完善自己,寬容別人。人生,因為有殘缺,所以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盯著別人的過失與缺點不放,就是自己的一個缺點。
人生的痛苦,一部分在於自己的缺憾,一部分在於看不慣別人。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現在不累,以後就會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現在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閒。唯苦過,方知甜。
不說人短,不思人過;不念人惡,不揚人錯。能過就是生活,能走就是道路。莫嫌路顛簸,世界本曲折。
俗話說:「揚人惡,即是惡。」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到處論人是非,就是在為自己積德積福。
◆第十、隨喜功德。
所謂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隨喜主要是指見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離苦得樂,心中升起歡喜心。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
隨喜讚嘆他人,隨喜幫助他人,都同我們平日吃齋、誦經、念佛一樣,都是每一個修行人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別人行善事,我們隨喜幫助;別人得到成就,我們隨喜讚嘆;別人遇到喜事,我們隨喜祝賀。這些,都是隨喜之事,皆具有無上功德。所以我們若能夠有隨喜之心,那麼我們將收穫綿延不絕的福報。
經常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
◆結語
朋友們,「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這十種善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