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榮名,不若積陰德」,現實中行善的人不在少數,但多數人卻會在人群中張揚開來,以此顯揚自己樂善好施的名聲。可是,在佛家看來,唯有積累「陰德」,才能有功德。陰德也就是默默地修善業,無條件地幫助他人,既不是為了名聲,更不圖回報。有道是功不唐捐,真正積累陰德的人,表面上沒有佔到便宜,實際卻為將來種下了善因,成為修行的增上緣。生活當中,有五件積陰德的事,看看你能做到嗎?
第一,善待眾生。
在佛家看來,一切眾生,平等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是未來佛,佛不過是已成佛的過去人。善待眾生,就是恭敬未來佛,能夠平等無二對待眾生,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平等智」,更是在為自己積累陰德。不過,眾生各有因緣,勸導別人應當視眾生根機,當以何種方式得度之人,就要以哪種方式教化勸導他,這也是佛家的大智慧。
第二,勸人向善。
古人說 ,浪子回頭金不換。試想,假如有位為非作歹之人,在你的勸導之下棄惡從善,那麼此舉不光是維繫了惡人的善根慧命,更是為你積累了無量的陰德。要知道,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我們凡夫眾生,內心愚痴昏暗,常沉溺在自我世界中,別人的不管是好是壞,都不願去聽從。佛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難調難伏。正因如此,能夠在生活常勸導別人向善,顯得格外難能可貴,所累積功德也更是無邊無量。
第三, 持戒修身。
佛陀即將入涅槃時,曾告誡佛子,佛在世時,佛子應當以佛為師;佛入滅之後,諸佛子應當以「戒」為師 。戒律是佛法的根基所在,一個人若不知持戒,縱使做再多功德,也只是與佛結下淺緣。相反,若能持戒修身,則如同身處佛世,隨佛修行。因為,戒律讓我們明辨是非,分清善惡,佛門最基本的「五戒」,即殺盜淫妄酒,又分別對應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只有持戒律,才能真正的向善而行。
第四,廣種福田。
莊稼在農田中生長,同樣的道理,能「生長」出福報功德的地方,佛家稱它「福田」。我們有布施和行善的發心,倘若沒有福田耕種,功德也難以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說,耕種福田,培植陰德也需要莫大的機緣,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大肆宣揚。世間的福田,就是接受我們善行的人,父母是我們的敬田,師長是我們的恩田,而身處弱勢地位,比如孤寡老幼,則屬於悲田。常懷布施之心,廣種福田,自然福德綿長。
第五,助印經書。
從佛理來看,經律論三藏就是佛的法身所在,特別是末法時代,諸佛度化世人,正是依靠經文善書。能夠助印經書,無形中承擔起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職責,此舉乃是大菩薩行者的慈悲心腸,因而功德無邊無量。當然,助印經書要視自身情況而定,量力而行,佛法是心法,一切善行都是看「發心」。抱定一顆慈悲心,助印一部經,同百部是一樣的。因為,一個人的慈悲心是不能用慈悲心來衡量的。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很多人熱衷於問卜求籤,其實一切都敵不過抱著慈悲心,多做利益他人的善事,這就是在為自己種善因,積陰德。這五件積累「陰德」的事,你能做到幾件呢?願大眾法喜充滿,厚積陰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