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德」就是指一個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而不為人所知。與「陰德」相對應的是「陽善」,陽善指雖然做了好事,但是帶有功利心,想讓別人知道,想要受到別人的稱讚。與「陽善」相比,「陰德」更有功德,福報利益更大。
民間說法,「陰德」厚重的人,自有天佑。它不僅能庇佑自己,更能利益子孫後代。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因此,陰德是隱藏的德行,與陽善的公開行善是相反的。《了凡四訓》解說陰德是做好事而不為人們所知道,上天會加以賜福;而陽善則是做好事讓人們知道,得到群眾的稱讚而享有盛名。
對於陰德,民間稱之為"陰騭",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
在陰德的闡述中,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教則用承負解說,二者之間雖有差異,但勸人向善的動機總是一致的。
《太上感應篇》說:"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是用其道理的。試想想做好事就是多交好朋友,而造惡為非則會樹立冤家敵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朋友多才是好事嘛。
錢財名利乃身外之物,最終誰都留不住,與其為子女後代留錢財,不如為他們留陰德,一個陰德具足的家庭,自然能繁榮興旺、福澤綿長。
正如《易經》裡所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是一個人身上最好的「風水」,以下這最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了!
一、戒邪淫,修清淨心
戒淫先戒心,戒心先戒目。眼睛不看美色,不看為淨。嘴巴不談淫色,不談為淨。讓心口目遠離誘因,則漸得清淨。
常念生命短暫,人身無常,有如朝露,有如閃電,一瞬即逝。再好的美色,轉眼亦將老死,只剩臭骨一堆。美色人生,其實只是夢幻泡影的假相,絕不可執著,不能認假為真。
淫念重的人,常會感到戒淫的不易,如果您覺得對您戒除邪淫的效果上依然無法徹底戒斷,也萬不可自暴自棄,請常念聖號。
佛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聖號若能每日常念,效果定會彰顯。此外也須力行善事,廣積陰德。
相信只要您的努力,日積月累,戒淫的功效將越來越好,內心也愈來愈清淨。最後,一定能完全徹底的戒除惡習。
邪淫的人,自甘墮落,身心不淨,業障深重,最消耗陰德。佛家講「萬惡淫為首」,邪淫是墮入惡道的因,經曰:若不斷淫,必落魔道。
「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不是危言聳聽,邪淫所帶給人的損失往往是致命的,邪淫越重的人,福報損失越快。
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人的所得盡失。財富大肆流失、家庭破裂、諸事不順等等,皆是其果報。什麼是「風水」?人的狀態就是「風水」。
你的心、德行不淨,能量太差,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邪淫是損陰德,而斷淫自然就是積陰德,身業清淨、百事盡興。
二、口業清淨,不生妄語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清淨身口意」我們修學善知識就是通過戒定慧來熄滅內心的貪嗔痴,清淨身口意的惡行、惡口、噁心,修正思維裡不對的知見邪見,轉為清淨的正見。
嘴巴是福禍之門,嘴上積德也是一種大陰德。我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有失」,很多時候,福報都是從嘴上流失的,如妄語、扯是非嚼舌根、說話惡毒刻薄等等,這些都是口業的表現。
佛家講: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說出去的話要讓人感到舒適,這也是在布施積德,若刺耳難聽,傷到他人,同樣也是損了自己的德。「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嘴下留德,是為自己修福。
三、持戒不殺,心有慈悲
慈悲心是學善知識的根本,慈悲的字面意思是「濟喜拔苦」,在生活中,慈悲就是有惻隱之心,不忍傷害眾生。
《大智度論》有言:「諸餘罪中,殺業最重。」
普勸世人隨所見生命發慈悲心,是捐舍世財,作斯方便。若無財者,只發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勸他人放生,或見人放生,讚嘆隨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金剛經》中所謂「胎卵溼化」是指四生之屬。《十善業道經》中說,慈悲不殺,可以得到永斷嗔恚,身常無病等十種利益。
有人會說,持戒不殺,那敵國來犯,難道要引頸就戮嗎?其實不然,佛家所說的戒殺,指不因一己私慾而殺生。
《大法鼓經》中記載,與敵國決戰,不勇者不可稱為大丈夫。也就是說,戰爭的目的在於止戰,而不是殺戮,持戒不殺並不妨礙保衛家國。
世間終有因果,放生其實就是救助自己,殺生其實就是傷害自己。勸大家莫以殺生為業,茹素不殺,懺悔惡業,消業積福。
四、不貪不嗔,隨緣包容
貪、嗔、痴被稱作三毒,是眾生無始劫以來的業習,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不貪、不嗔、不痴,就是通過修行斷除這三毒,得到解脫。
不貪,斷除一切法相的執著心;不嗔,斷除一切顛倒分別的妄想心;不痴,斷除一切邪知邪見的迷惑心。這就是不貪、不嗔、不痴究竟義。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天下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所以不要執著,不要生貪念。
貪婪是禍患之源,得到不該得到的得到,就會失去更多。人生的福氣來自於心安,而非物質欲望的滿足,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知足的人最常樂。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生起,福氣就跑了。有一種修行的智慧叫「忍辱」,忍耐堅持,再壞的事也終會否極泰來。心量越大的人,福氣越深。
五、孝順父母,恭敬三寶
孝順父母的人不但孝名遠播,而且因為具有下列特點,所以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讚譽:
能進德修業:孝順父母的人為免父母擔憂,必定行事正派,操守嚴謹。
能治理家庭:所謂「言教不如身教」,在家中能以身作則,孝順父母,堪為子孫親眷的榜樣,家庭自然充滿和敬的氣氛。
能慈悲待人:孔子曾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對於父母能感恩圖報的人,往往能進一步以篤實誠敬的態度對待他人。
能盡忠職守:孝順父母的人深恐事業無成,讓父母蒙羞飢餒,所以做任何事都會兢兢業業,全力以赴。
經云:「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中國歷史上因為孝行而感得草木土石助成善舉的事跡也為數不少,古德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孝之極至,就是誠。只要有誠心,無事不辦。
《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因為佛陀於無量阿僧祗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所以今世才會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可見孝行感果之殊勝,展轉無有窮盡。
「百善孝為先」,人生需要你做一個善良的、懂得感恩的人。孝風淳厚的家庭,陰德厚重、福報無量。
◆結語
朋友們,最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
什麼是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善知識。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世人都喜歡金錢,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去除自己的貪心,還能因此收穫布施帶來的善果。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