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生家長,我對老師有意見,該怎麼辦呢?
作為家長,您是否遇到過下面這些困惑呢?
「我對老師有意見,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說。」「我該怎麼說才不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看法?」「我可以怎麼跟老師交流關於教育的方法?」「如何與老師保持緊密聯繫,時刻掌握孩子在學校的動態呢?」「怎樣和老師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
當這些問題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的時候,部分人常採取迴避思考,使用以下方法解決:
「大部分是一有動靜就單憑自己的主觀想像去找班主任或學校領導反映告狀。」「不調查就找老師大吵大鬧。」「有的一聽到孩子對老師不滿或訴苦時,就在家裡當著孩子的面數落學校、老師的不是。」「隨意附合少數人對學校、老師妄加評論。」
通常自認為情商很高的家長會採取這些方式來向老師提意見,但都無助於工作改進,相反會加深家長與學校老師的對立情緒,並使孩子接受教育的環境遭到破壞。
1、基礎是理解和認可
理解是教師與學生的相互理解,家長與孩子的相互理解,教師與家長的相互理解。特別在這個社會重託、學校競爭、家長期盼的大環境中,教師的責任顯得越發重要,孩子的壓力顯得越發沉重,家長的期盼顯得越發急躁。
所以,我們都應相互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苛求,切不可求全責備。我們必須相信,教師是公平公正的,學生是刻苦努力的,家長是「望子成龍」的。但不能把孩子的一切好壞的變化都歸結於教師教育,不能要求每一個孩子做到盡善盡美,所以理解這個詞就顯得尤為重要。
認可是對教師的激勵,是對學生的鼓勵,是對家長的勉勵。作為家長,要用認可的態度看待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都有著自己不同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他們教育著我們的孩子,熱愛著我們的孩子,真誠的想我們的孩子好,一切為了我們的孩子,所以內心要對教師感激、認可,要對培養好、教育好我們的孩子有信心、有恆心。
2、操作方式上先當面溝通,並給予尊重
在提意見時,家長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把要反映的情況弄清楚,並加以客觀的分析和表述,做到坦誠相見,暢所欲言。真正把自已對學校、老師的看法或建議擺到桌面上來。而不是當面與背後不統一。在節目「王牌對王牌」中,一個上百字的臺詞,傳到最後一個人時,可能剩下的一個字沒有,所以,直接溝通最有效。只要是對學生有幫助的,老師定欣然接受,感激不盡,要相信老師是愛孩子的。當然,確實遇到了家長很合理尊重的向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師還態度惡劣、拒不改正的,可向相關部門反映處理,但是,這種情況是及其及其罕見的。
對學校、老師提意見,家長要以辦好學校和提高老師的威信為已任,然後出主意、想辦法。教師與家長應該是一種夥伴關係。家長要全力配合教師的教學安排,監督孩子完成各種課外任務,把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情況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心中有數。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統一的過程。哪一方面有了欠缺,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
教師作為三者的紐帶,不但要教育學生,還要耐心細緻地做好家長的工作,而家長是學校堅強的後盾,每一位家長都要全力支持教師的工作,學校的工作,為孩子營造良好空間,良好的環境,只有教師與家長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