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耘
湘雅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生
2019InterdisciplinaryContestInModeling(MeritoriousWinner)
2019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三等獎
2019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項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8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三等獎
2018年作為主講人獲「兒科學『免疫缺陷病』讀書報告會-講評(集體一等獎)」及「兒科學『免疫缺陷病』讀書報告會-講評(最受歡迎獎)」
2017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獲「中南大學第五屆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論壇暨設計大賽」優秀獎及「中南大學第五屆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論壇暨設計大賽」優秀牆報獎
2017年作為主講人獲「一圖獎懂TMAO設計大賽(三等獎)
主持大學生創新項目《荔枝核總黃酮對皮膚瘢痕增生影響的研究》:
第2作者:《快速冷凍劑R-134a於石蠟切片製作中的應用[J]》已錄用《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20.38(03):355-358
第4作者:增生性瘢痕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評價[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9,21(01):1-5.
中南大學第五屆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論壇暨設計大賽優秀獎和優秀論文獎
主持大學生創新項目《基於雲技術的數字建模和3D列印輔助解剖教育》:第1作者(SCI;JCR-Q2):LiQ-Y,ZhangQ,YanC,etal.Evaluatingphonecameraandcloudservice-based3Dimagingandprintingofhumanbonesforanatomicaleducation.BMJOpen2020;10:e034900.
第1作者(會議摘要):基於雲技術的數字建模和3D列印在解剖學教學中的研究[J].解剖學雜誌,2018,41(suppl):11.
2019年中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項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優秀論文獎)
主持中南大學應用解剖科創基地項目,完成骨標本剝製。自創方法改良骨標本骨質,實驗,撰寫論文。
受中國解剖學會邀請,赴呼和浩特參加中國解剖學會第34屆學術年會,並在會場作報告、展示成果。
第1作者:真空浸漬技術在骨標本保護領域的應用[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2019,37(3):344-346.(CSCD)
第1作者(會議摘要):骨標本的穩定化保護處理[J].解剖學雜誌,2018,41(suppl):174.
第2發明人(發明專利):&34;(公開號:ZL201811236918.0)
受筆記本電腦辦公脖頸痛困擾,自創筆記本電腦倒懸掛架,自製實物,撰寫並完成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第1發明人(實用新型專利):&34;(專利號:ZL201820470764.0
今年2月,李青耘收到JCR-Q2區的英文SCI期刊BMJ Open編輯部的通知,以他和張齊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科研論文Evaluating phone camera and cloud service-based 3D imaging and printing of human bones for anatomical education正式獲得刊發。日前,他又收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通知,發明專利《採用真空浸漬技術實現骨標本的保護方法》正式下發證書。收到消息的他心潮澎湃,不禁感慨他在母校湘雅與科研的結下的不解情緣。
2017年暑假,李青耘初入醫學院剛滿一年。對科研一無所知的他在醫學院的「糖衣炮彈」般猛烈宣傳攻勢下,按捺不住內心的悸動,報名 「中南大學臨床應用解剖學科創基地」夏令營,參加人體骨標本製作。骨標本來源於年紀較大的大體老師,為了尊重老人的遺願,組員們懷著崇敬的心在盛夏的操作室裡揮汗如雨。然而由於捐獻者患有嚴重的骨質疏鬆,極其易碎,骨標本難以用於教學。他和團隊成員苦思冥想,查閱資料也沒有找到很好辦法。在項目陷入焦灼的擱淺狀態時,他無意間想到骨骼和木頭在結構上非常相似,內部都是疏鬆多孔的海綿結構。能否使用木材的加工方法處理骨標本呢?將想法告訴項目負責老師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物學系潘愛華教授後,潘教授非常感興趣,特批他和夥伴成立了標本修複課題團隊。這個全部由醫學生組成的團隊搖身一變成為化工技術員。他們在烈日下奔波於化工實驗室,自學了各種木材工業化防腐技術,試驗了20多種防腐材料,終於首創了骨標本真空浸漬技術,即將防腐膠液負壓吸入骨骼內部後使其硬化,從而在不影響骨標本解剖細節的同時,強化骨標本內部結構,大大增強骨標本硬度並改善骨標本光澤度,增強耐磨性。
2017年夏令營除了骨標本製作項目外還有一項「標本數位化」的項目。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普館正在進行數位化升級。隊員們需要為館藏標本照相添加注釋後上傳並形成二維碼,參觀者只需掃一掃就能獲得學習解剖知識。李青耘正好是個科技迷,在電視上得知了最前沿的照片重構技術,即用同一個物體各個角度的照片經計算機合成得到3D模型。他設想能否直接通過照片合成三維的模型供來訪者觀看。告訴潘教授後,他和張齊博士主要負責該項目。這次醫學生們又變成了軟體工程師,從零開始自學各類3D編輯和重構軟體,最後成功列印了許多1:1基於真實骨骼照片的3D模型。
2018年8月,李青耘應邀在中國解剖學會第34 屆年會上做《真空浸漬技術在骨標本保護領域的應用》的現場匯報,隨後,其論文在CSCD核心期刊《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上發表;2019年,3D數位化項目獲中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項目);2020年,SCI論文和專利如約而至。
在論文和專利發表期間,學院對科研項目大力支持並且為學生們搭建良好平臺。青耘非常感謝中南大學創新創業項目及潘教授對他科研啟蒙的支持與幫助,潘教授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控文章質量,傳授科研方法,在細節處甚至逐字逐句更改標點符號。在生活上,潘教授更是積極為課題組成員申請經費補貼和學院獎勵,最終促成了項目成果。 說起最難忘的事,他回憶道:「2018 年仲夏,我榮幸地被中國解剖學會邀請作學術報告,人生第一次登上這樣巨大的學術舞臺,我既興奮又焦慮。為此潘教授熬夜指導,安撫我的緊張情緒。最後我自信地站在了講臺上,終於在掌聲中結束了我的報告。」以興趣為導向,從細節處著手,是李青耘的科研秘訣,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善於發現,熱愛發明創造。為了改善大學生群體筆記本用戶的「電腦脖」,他自創「倒懸筆記本電腦」,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其他學科領域的方法、理論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是大學生進行科研創新的好方法。將目光放在實用領域,則可以避免昂貴的試劑和專業的操作,達到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成功率的目的。對於大學生而言,科研項目起到了提升自我的重要作用,既鍛鍊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人際交往,時間安排能力,更提升了大學生的眼界,培養科研思維,使其得以早期接觸學術前沿。這些寶貴的科研經歷也將成為通往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重要過渡和敲門磚。
達人寄語: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時時尋求效率提高,事事講求方法技術!
編輯:楊瀾
責任編輯:李雪梅
內容來源:中南大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