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記者 李妍)湖南兩名嬰兒在注射B肝疫苗後死亡,疫苗安全性再次引發關注。涉事疫苗為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批號為C201207088和 C201207090的重組B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目前已被國家食藥總局緊急叫停。
「國內生產重組酵母B肝疫苗技術主要由默克公司轉讓,具有工藝成熟、成本低、產量高的特點,但安全性和持久性略差。」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企疫苗生產企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他還介紹說,全球約有20多家企業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疫苗生產商,但實際上,疫苗市場主要被四家跨國企業壟斷:葛蘭素史克、塞羅非巴斯德、德國默克和美國立達。
據財新記者了解,B肝疫苗主要分為血源性B肝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乙型B肝疫苗、人工合成B型肝炎多肽疫苗、聯合疫苗和DNA疫苗等品種。
中國普遍使用的是基因工程(重組)乙型B肝疫苗,這也是目前B肝疫苗的主流品種。具體而言,即使用DNA重組生物技術,將B肝病毒表達表面抗原的基因進行質粒構建,經此重組質粒轉化的酵母能在繁殖過程中產生B肝病毒表面抗原,再以此為基礎經過純化、滅活等工藝製成疫苗。
據了解,這種疫苗具有產量高,生產工藝自動化,質量控制更嚴格等優點,而且由於此種疫苗生產不含任合血液成分,使用更安全,注射後無嚴重副作用,免疫效果比以往流行的血源性B肝疫苗更優。
1986年9月,默克公司的重級酵母B肝疫苗首次取得專利並得到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批准。1992年起,默克公司開始銷售重組酵母菌B肝疫苗和血源B肝疫苗,兩種疫苗產量各佔50%,並很快成為暢銷處方產品。
1998年,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深圳康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獲得新藥二類藥品註冊證,引進默克疫苗技術,由北京天壇生物和深圳康泰生物兩家企業生產氫氧化鋁混懸液注射劑。2004年,大連高新生物獲批生產。2007年,華蘭生物也獲批生產。
「這種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工業化生產也有二十多年了,據我了解,深圳康泰是最早從默克引入生產線的企業,而且一直在做B肝疫苗的研發生產,在產品質量本身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上述外企疫苗生產企業人士介紹說,重組B型肝炎疫苗為白色混懸液,靜置形成可搖散的沉澱,需要在2~8℃的暗處保存。「如果是疫苗出了問題,最有可能是在流通和儲存環節。」
但上述人士還透露了另一個細節:「重組B肝疫苗經歷了一次擴容,劑量從5 μg/支增大到10 μg/支,原來嬰兒都注射5 μg/支的,現在都是10 μg/支,增大劑量有利於增加抗體有效率和持久性,但也容易產生更多和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2007年,在《中國計劃免疫》上刊登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母親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嬰兒接種重組B型肝炎疫苗(酵母)後的抗體無應答分析》,由河南省開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藥品生物製品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論文認為,嬰兒常規接種5μg國產重組B肝疫苗(酵母)後,抗體下降速度快,提示應加大新生兒期疫苗的劑量,重組乙疫苗(酵母)可由5μg/劑提高到10μg/劑。
2011年,《中國疫苗和免疫》上發表文章《10μg/劑重組B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接種新生兒的安全性評價研究》,論文單位為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學醫學部、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論文稱,比較了廣東省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10μg/劑重組B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接種新生兒的安全性,與5μg/劑產品相比,對照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應症狀、不良反應發生率分級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安全性良好,常見不良反應為疼痛、發熱和皮膚黏膜。
根據深圳康泰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信息,10ug重組B型肝炎疫苗(釀酒酵母)適用於16歲以下B型肝炎易感者,特別是母親和新生兒。接種疫苗後,可刺激體產生抗B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每支0.5ml,用於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基礎免疫程序為3針,分別在0、1、6個月接種,新生兒第一針在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
產品常見不良反應則包括:局部反應表現為注射局部疼痛、硬結、紅斑、腫脹、皮疹、瘙癢等,全身反應表現為發熱、頭痛、疲倦乏力、咳嗽等。偶見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疼痛和變態反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