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番茄紫色果實形成的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番茄紫色果實形成的分子遺傳基礎以及果實表皮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調控網絡,為番茄高品質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

花青素是目前所發現的清除人體內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抗輻射、抗過敏、增進視力、改善睡眠、預防癌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功效。花青素廣泛存在於植物中。普通栽培番茄植株一般含有一定數量的花青素,然而果實通常不產生花青素。但是某些野生種番茄含有Aft、Abg或atv等遺傳位點,其果實與紫色茄子相似,因表皮能產生花青素而呈紫色。國外育種者通過傳統育種手段將上述遺傳位點轉育到普通栽培番茄中,已經培育出高花青素的紫果番茄品種。然而,這些遺傳位點具體的分子遺傳機制尚不清楚。

蔬菜所科研團隊從美國引進的高花青素紫果番茄品種Indigo Rose為試驗材料,利用分子遺傳學研究手段,將atv位點精細定位到番茄7號染色體上約5.0 kb的區間內。該區間中只有一個基因,編碼R3 MYB轉錄抑制因子,故將該基因命名為SlMYBATV。在含有atv位點番茄材料中,SlMYBATV基因編碼區存在一個4 bp的插入,該插入導致基因移碼突變和蛋白翻譯提前終止。SlMYBATV突變蛋白喪失了對花青素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導致果皮中花青素大量合成和積累,從而果實呈現紫色。

通過番茄全基因組分析,本研究還發現了一些可能參與阻遏花青素生物合成的MYB抑制因子,包括2個R3 MYB和4個R2R3 MYB抑制因子。基因轉錄水平分析表明,在番茄SlMYBATV突變體的果實表皮中,由於SlMYBATV突變蛋白失去了抑制功能,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徑中的大多數結構基因和部分調控基因上調表達。基於上述結果,該研究提出了一個番茄果實表皮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調控網絡模型。(黃澤軍 恩和)

《中國科學報》 (2017-12-06 第6版 科研)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調控番茄果實硬度形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崔霞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 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雅林現代藥物研發團隊在小菜蛾代謝殺蟲劑分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研究揭秘拉丁美洲番茄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新研究,揭示並證實了南美西紅柿的進化歷史,相關論文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 顏寧再發頂刊,揭示膽固醇分子的「轉運旅程」—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 膽固醇過量累積的「始作俑者」 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起到調節細胞膜的流動性、厚度和曲度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哺乳動物體內合成膽汁、維他命D、多種荷爾蒙的前體。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教授湯富酬及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南方有香樹 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科學家提出在水流體中形成微渦流的減阻效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在南京召開的2019年度重點基金項目結題驗收會上獲悉,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團隊承擔的重點基金項目「海洋航行體表面調控與仿生減阻機理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科學家揭示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1:56:1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d Kisailus研究團隊發現鐵甲蟲鞘翅的增韌機理。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試想一下去一家你從未去過的咖啡館,你會記得新環境,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去這家咖啡館的時候,或許很少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記憶,只有改變的東西才會讓你真的難忘,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種長期記憶被調節的分子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題為「Ventro-dorsal Hippocampal
  • 科學家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韓克利研究員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發現順式結構在激發態時,一部分分子會通過與反式結構類似的過程通過非絕熱馳豫的方式回到基態,但是另一部分激發態分子會經過絕熱馳豫的方式生成反式結構的激發態分子,然後再通過非絕熱的方式回到基態。對順式構型的研究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植物防曬分子的機理及光致異構化動力學的認識,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中國科技網:我科學家揭示瓜類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冬瓜、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都屬於葫蘆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其產品器官都是果實,但果實的形態和風味豐富多樣,冬瓜的果實長度甚至可長達1米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