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鋼
「校訓」,在英語中稱為「Motto」,這個詞起源於義大利,有座右銘、箴言之義,用在學校校徽上即是校訓。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現代意義上的「校訓」,指的是「學校規定的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是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具體到某一所大學來說,校訓建立在這所大學對教育的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徵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體現了自身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的特色,它是大學展示的「文化名片」,綿延的「文化基因」。
日前,教育部核准了《同濟大學章程》,章程中明確規定,同濟大學的校訓是「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孫子·九地》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自此,「同舟共濟」遂成為表示協力同心、共渡難關的經典成語。
很多人認為,同濟大學既然校名取自成語「同舟共濟」,那麼以之作為校訓便是理所應當。但在同濟人看來,「同舟共濟」校訓還有更深層的含義,它是同濟大學自身辦學歷程和同濟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自從1907年同濟建校伊始,學校便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緊緊聯繫在一起。
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輩、同濟校董袁希濤先生對學生們提出殷切期望:「中國之大患,曰貧曰弱,救弱莫若醫,救貧莫若工。務望諸君,各求深造,以養成將來救國之人才」。同濟人不會忘記,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淞滬抗戰開始,8月底,日本飛機轟炸同濟大學當時校園所在的吳淞地區,將學校的大禮堂、辦公室、工學院、理學院、電機館、解剖館、生理館、材料試驗室、實習工廠、圖書館及教授與學生宿舍等建築,盡數破壞。當時的有關資料這樣記載:「全校房屋15幢均被炮彈及炸彈轟毀,無一完整者。大禮堂被日飛機擲彈炸穿7個大洞,醫學院生理研究館、中學部、教師宿舍及新築將竣工之宿舍共被日飛機擲彈炸穿12個大洞,此外,被日軍炮彈攻穿與機槍打破之板壁窗戶尚不知其數。屋瓦橫飛,梁崩棟折,尤以附設工廠大部分竟至塌為瓦礫場。」
自此,同濟大學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內遷辦學歲月。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學校先後遷往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雲南昆明等地,一路顛沛流離,受盡苦難。直到1940年秋,學校遷往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才穩定下來,開始了5年半的內地辦學時期。在此期間,一批批同濟師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奮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線。
同舟共濟,也體現在同濟與上海城市發展心魂相守。同濟因上海開埠興市而創建,因上海繁榮興旺而發展。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洋山深水港興建,浦江大橋設計建造,地鐵工程貫通,越江隧道掘進,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研發,蘇州河治理……上海城市建設的重大工程,浸透著幾代同濟人的心血。
同濟大學的老校長、兩院院士李國豪教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上世紀80年代,上海決定修建跨越黃浦江的南浦大橋。當時,日本專家提出免費設計大橋,並提供貸款,條件是工程必須由日本公司承擔。李國豪讓弟子項海帆院士代表同濟大學橋梁系的教師給上海市領導寫信,力陳中國橋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設計、建造大橋。最後,李國豪提出的「疊合梁斜拉橋」的方案被確定為實施方案,而造價只有日本人方案的一半。
1981年,國家實行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由於寶鋼選址、投資以及一期建設出現樁基位移等方面的問題,「寶鋼下馬」的呼聲很高。時任寶鋼工程顧問委員會主任的李國豪教授經過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證,得出「寶鋼不能下馬」的結論,並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採納。如今,寶鋼已建成中國和世界著名的鋼鐵工業基地。
「同舟共濟」的校訓,也包含著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經濟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同濟作為國內「可持續發展大學」建設的先行者之一,力圖通過自身辦學思想的調整和示範,加入「可持續發展大學」建設的高等教育趨勢之中,並以此作為大學建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同濟大學的教授們紛紛出任園區總規劃師、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工程建設總體項目管理、交通燈光總設計等八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先後承擔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的170多個項目,生動演繹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上海世博會閉幕後,同濟積極開展「後世博」研究工作,由同濟城規學院唐子來教授領銜的規劃團隊正在推動城市最佳實踐區轉型為文化創意街區,由城規學院章明教授主持設計城市未來館改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使世博會區域的老廠房、老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此外,汶川、玉樹地震後的重建規劃,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等,這些事關國家社稷和民生的重大工程中,都有同濟人的身影。同濟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深鐫刻在祖國山河大地上。
目前,同濟大學已經正式確立了「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願景,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落實在學科、學位和學分上,培養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精英與社會棟梁。
「乘扁舟而濟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動者,其業也美。」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同濟以濟世興邦為己任,力求醫工結合、服務社會;民族危亡之際,師生以熱血書寫青春,以工程報效國家,鑄就了豐功偉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濟人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同濟大學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就是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光輝歷程。
(作者為同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