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2020-12-13 網易新聞

裴鋼

「校訓」,在英語中稱為「Motto」,這個詞起源於義大利,有座右銘、箴言之義,用在學校校徽上即是校訓。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現代意義上的「校訓」,指的是「學校規定的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是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具體到某一所大學來說,校訓建立在這所大學對教育的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徵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體現了自身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的特色,它是大學展示的「文化名片」,綿延的「文化基因」。

日前,教育部核准了《同濟大學章程》,章程中明確規定,同濟大學的校訓是「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來自於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孫子·九地》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自此,「同舟共濟」遂成為表示協力同心、共渡難關的經典成語。

很多人認為,同濟大學既然校名取自成語「同舟共濟」,那麼以之作為校訓便是理所應當。但在同濟人看來,「同舟共濟」校訓還有更深層的含義,它是同濟大學自身辦學歷程和同濟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

自從1907年同濟建校伊始,學校便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緊緊聯繫在一起。

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輩、同濟校董袁希濤先生對學生們提出殷切期望:「中國之大患,曰貧曰弱,救弱莫若醫,救貧莫若工。務望諸君,各求深造,以養成將來救國之人才」。同濟人不會忘記,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淞滬抗戰開始,8月底,日本飛機轟炸同濟大學當時校園所在的吳淞地區,將學校的大禮堂、辦公室、工學院、理學院、電機館、解剖館、生理館、材料試驗室、實習工廠、圖書館及教授與學生宿舍等建築,盡數破壞。當時的有關資料這樣記載:「全校房屋15幢均被炮彈及炸彈轟毀,無一完整者。大禮堂被日飛機擲彈炸穿7個大洞,醫學院生理研究館、中學部、教師宿舍及新築將竣工之宿舍共被日飛機擲彈炸穿12個大洞,此外,被日軍炮彈攻穿與機槍打破之板壁窗戶尚不知其數。屋瓦橫飛,梁崩棟折,尤以附設工廠大部分竟至塌為瓦礫場。」

自此,同濟大學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內遷辦學歲月。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學校先後遷往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雲南昆明等地,一路顛沛流離,受盡苦難。直到1940年秋,學校遷往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才穩定下來,開始了5年半的內地辦學時期。在此期間,一批批同濟師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奮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線。

同舟共濟,也體現在同濟與上海城市發展心魂相守。同濟因上海開埠興市而創建,因上海繁榮興旺而發展。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洋山深水港興建,浦江大橋設計建造,地鐵工程貫通,越江隧道掘進,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研發,蘇州河治理……上海城市建設的重大工程,浸透著幾代同濟人的心血。

同濟大學的老校長、兩院院士李國豪教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上世紀80年代,上海決定修建跨越黃浦江的南浦大橋。當時,日本專家提出免費設計大橋,並提供貸款,條件是工程必須由日本公司承擔。李國豪讓弟子項海帆院士代表同濟大學橋梁系的教師給上海市領導寫信,力陳中國橋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設計、建造大橋。最後,李國豪提出的「疊合梁斜拉橋」的方案被確定為實施方案,而造價只有日本人方案的一半。

1981年,國家實行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由於寶鋼選址、投資以及一期建設出現樁基位移等方面的問題,「寶鋼下馬」的呼聲很高。時任寶鋼工程顧問委員會主任的李國豪教授經過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證,得出「寶鋼不能下馬」的結論,並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採納。如今,寶鋼已建成中國和世界著名的鋼鐵工業基地。

「同舟共濟」的校訓,也包含著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經濟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同濟作為國內「可持續發展大學」建設的先行者之一,力圖通過自身辦學思想的調整和示範,加入「可持續發展大學」建設的高等教育趨勢之中,並以此作為大學建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同濟大學的教授們紛紛出任園區總規劃師、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師、工程建設總體項目管理、交通燈光總設計等八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先後承擔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的170多個項目,生動演繹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上海世博會閉幕後,同濟積極開展「後世博」研究工作,由同濟城規學院唐子來教授領銜的規劃團隊正在推動城市最佳實踐區轉型為文化創意街區,由城規學院章明教授主持設計城市未來館改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使世博會區域的老廠房、老建築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此外,汶川、玉樹地震後的重建規劃,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等,這些事關國家社稷和民生的重大工程中,都有同濟人的身影。同濟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深鐫刻在祖國山河大地上。

目前,同濟大學已經正式確立了「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願景,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落實在學科、學位和學分上,培養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精英與社會棟梁。

「乘扁舟而濟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動者,其業也美。」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同濟以濟世興邦為己任,力求醫工結合、服務社會;民族危亡之際,師生以熱血書寫青春,以工程報效國家,鑄就了豐功偉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濟人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同濟大學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就是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光輝歷程。

(作者為同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

相關焦點

  • 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文藝星青年按】校訓,是一所大學傳統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薪火相傳的理念,也是激勵師生努力奮鬥的精神依託。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上海交大的「飲水思源」;浙江大學的「求是創新」……不同的校訓體現著每所高校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特色。 校訓背後的故事和文學出處你知道嗎?
  • 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這三所大學的校訓,你知道多少?
    校訓,是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也是師生員工砥礪人格的精神嚮導,更是師生員工不懈奮鬥的人生航標。透過校訓,可以走進這所大學的精神境界,去領略深藏其中的無價之寶。:求實創新、勵志圖強吉林大學校訓「求實創新、勵志圖強」這八字校訓集中體現了吉大幾代人腳踏實地、艱苦創業、勇於進取、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
  • ——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來源:光明日報 2014-6-20 胡顯章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于右任書寫的復旦大學校訓。資料圖片  復旦大學校園,梧桐樹環拱的光華大道,筆直幽深。鐫刻著「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牆,靜立在這條路的盡頭。
  • 黎明職業大學上周確立新校訓 盤點校訓背後的故事
    閩南網8月26日訊 上周二,黎明職業大學通過了《關於確定校標、校訓等學校品牌識別系統的建議草案》,將新校訓確定為:正直勤樸,善學強技。  而早在8月初,在新浪微博@央視新聞發起的話題「校訓之光」中,博文中羅列了國內好幾所學校校訓,其中華僑大學的「會通中外,並育德才」的校訓也赫然在列,引起了眾多泉州網友驚呼觀望。
  • 遇見好書:《大學之魂》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大學之魂 短短幾句 描出了大學的名片寥寥數字 道出了大學的靈魂 校訓 大學文化傳統的精神符號 講述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領略大學文化精神傳承 遇見好書 推薦 《大學之魂-中國大學校訓故事
  • 想了解大學的精神,就要看大學的校訓---中國名校校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中國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北京理工大學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北京師範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中央民族大學校訓:美美與共,知行合一中國農業大學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天津大學校訓:實事求是
  • 中國大學建築老八校—同濟大學
    在建築老八校中同濟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佼佼者,同濟大學創辦於1907年,前身是由德國醫生創建的德文醫學堂,1927年更名為同濟大學,其位於全球魔都——上海市。同濟大學集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工程於一身,充分顯示了同濟大學的優勢地位,是中國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名牌大學,也是全國最早設立的七大國立大學之一,並且同濟大學入選全國重點工程師培養計劃和珠峰計劃等全國重點計劃項目,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國際性大獎,為中國獲得了眾多的榮譽。
  • 厚德、篤學、修能——從同濟學院的校訓說起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簡稱同濟學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廳舉辦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4年入選全國水利教育示範院校,是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範院校、水利部首批水利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全國文明單位。
  • 讓大學校訓真正傳承特色
    校訓,原本是學校校長講話中的關鍵詞語,因為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們傳遞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這就是校訓。  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傑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後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  校訓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高校校訓背後的故事 你聽過幾個?
    這高考剛結束,考生馬上就要面對報志願的事兒了,這報志願選學校可不是一件簡單事兒,著實需要好好地對大學了解一番,這不,今天小編就來跟大伙兒818這大學校訓的那點事兒,看看這些校訓都是怎麼來的。  7、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南京大學的校訓歷經多個時期才最終確定,兩江師範時期,學堂監督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南高師時期繼承其辦學思想,明確校訓為「誠」,中央大學時期,校長羅家倫把「誠樸雄偉」四字作為中央大學的校訓。
  • 慢讀丨海南各類學校校訓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一個甲子過去,這8個大字始終激勵著中國熱作科研工作者,由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原海南大學合併組建的新海南大學師生如今也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並將其融入於新校校訓中加以傳承。與海南大學一樣,海南各級各類學校均將校訓作為辦學理念、治校精神、校風學風和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精心研究制定,懸於公見之地,代代薪火相傳。
  • 考研院校說 | 同濟大學:同舟共濟,同濟古訓!
    據說魔都的大學有這麼個傳言:「學在復旦,住在交大,吃在同濟,愛在華師大」。作為一個吃貨,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這所歷史悠久、享有盛譽又以吃為名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同濟大學!首先了解一下這所學校的歷史:同濟大學前身是1907年一個德國醫生在上海成立的醫學堂,後來慢慢發展,在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絡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
  • 中國各家知名大學的校訓是什麼?由誰提出來的?
    復旦大學的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子張》,由李登輝親筆題寫。南開大學與復旦大學一樣,最初都是私立大學。南開大學由民國文人張伯苓和嚴修創辦,創辦時間是1919年。南開大學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由張伯苓、嚴修提出,出自《詩經·魯頌》和《禮記·大學》。
  • 同濟大學唯美畢業照發布,每段同濟的故事,都屬於某個同濟人
    同濟大學是國內頂級大學之一,在同濟的幾年時光,從入學時的稚嫩清秀到畢業時的智慧漂亮,同濟大學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關於同濟大學的故事。圖中為同濟大學畢業生小姐姐在入學和畢業時的對比照片。每段同濟的故事,都屬於某個同濟人。
  • 中國42所雙一流大學校訓:
    >9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10天津大學校訓:實事求是11大連理工大學校訓: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12吉林大學校訓:求實創新、勵志圖強13哈爾濱工業大學15同濟大學校訓:同舟共濟16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17華東師範大學校訓:求實創造,為人師表18南京大學校訓: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 42所雙一流大學校訓,你最喜歡哪所大學的校訓?
    中國各大學的校訓是什麼?各個大學的校訓分別有哪些含義?校訓就像是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是要講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圍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德禮儀」「科學創新」為主的。志力與培養德才兼備,開拓進取的人才。
  • 盤點沈城各大高校校訓 「厚德」成為校訓高頻詞
    新大一學生對高校的「初印象」,恐怕正是來自於八字校訓。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盤點沈城高校校訓,看看它們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據粗略統計,「厚德」一詞最受瀋陽高校的喜愛,至少5所高校的八字校訓中帶有「厚德」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