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友成基金會「青椒計劃」項目合作夥伴華為推出介紹該項目的短片「小青椒也有春天」,引發《瞭望智庫》《中國教育報》、環球網、澎湃新聞等各大媒體競相關注報導「青椒模式」。
作為一個依靠友成這樣的民間智庫、民間教育機構、企業、政府教育部門等社會各界的「集合影響力」推進的創新型教育扶貧項目,「青椒計劃」如何運作?它的創新性體現在哪裡?它如何做到用科技賦能幾十萬鄉村青年教師,進而惠及更廣大的鄉村孩子?
《中國教育報》的報導為您揭曉。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報。
全文約3178字,視頻約5分鐘,閱讀全文大概需13分鐘。
張慶平是雲南省富寧縣木央鎮木令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成為鄉村教師後,她發現這份工作對她的要求很高、很全面,「你可能要會教語文、數學,或者科學和道德法治」。對她來說,適應特崗教師的工作特點和鄉村教師的工作要求是一大挑戰。
同時,離開城市孤身來到鄉村,也讓她有不適感、孤獨感,如何適應鄉村教師的身份,找到歸屬感也是張慶平的困惑。
鄉村教育發展的短板是教師,鄉村教育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點也在教師。「下不來、教不好、留不下」一直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難點和痛點。
我國從2006年啟動鄉村教師「特崗計劃」,「特崗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已經累計招聘了95萬餘名特崗教師,覆蓋中西部省份的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成為鄉村教師隊伍的重要補充來源。
鄉村教師「下不來」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教不好」「留不住」仍然是困擾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大難題。像張慶平這樣面臨身份適應與專業成長困惑的特崗教師不在少數。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師」。教師的成長一定會帶來學生的改變,帶來學校的改變,帶來社區的改變,甚至是整個鄉村的變化。為改變傳統教師培訓定時、定點、定員、定編的模式,把最頂尖的教師培訓資源快速送到鄉村教師手上,幫助教師快速適應鄉村教師的身份,培養鄉村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自主性,2017年青椒計劃開始啟動。
該計劃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加計劃聯合國內教育公益機構、企業、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共同發起,通過線上直播授課的模式,為鄉村青年教師,尤其是特崗教師提供為期一年的、專業的、社群化的系統性培訓。
從2017年到2020年,「青椒計劃」培訓了79965名鄉村青年教師,覆蓋面達到近16738所學校,近426個區縣,招募網絡導師近200位,累計開設專業課程、師德課程和分科課程共286講,時長超過26800分鐘。
「青椒計劃」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賦能鄉村教師,很好地滿足鄉村青年教師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培訓需求,特別是偏遠鄉村教師利用網際網路參與學習、交流的需求,探索出了一個低成本、大規模、可持續、可複製的教育扶智新模式。
基於三年以來對鄉村教師在線培訓的經驗和模式,今年 「青椒計劃」更加聚焦「特崗教師」,將有針對性地為新入職的特崗教師,免費開展為期一年的網絡遠程培訓,一端聯接北師大等高校優秀的教授和專家,一端聯接最需要成長和知識養分的特崗教師。日前,「特崗青椒計劃」啟動儀式暨2020-2021年度學員開學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特崗青椒計劃」將在青椒計劃實施的基礎上,以網際網路為手段、以專業課程、師德課程、分科課程為基礎,助力解決 「教不好」和「留不住」的問題,同時賦能每一位特崗教師的全面發展。
不同於傳統的教師培訓項目,「青椒計劃」實現了課程模式創新、激勵機制創新和扶貧模式創新。
課程模式方面,所有網絡研修課程都是專門為鄉村教師定製設計,確保課程的適用性。「青椒計劃」的專業研修培訓模塊,聚集了多家先進教育企業和組織的優質課程,這些愛心企業和組織精心挑選專業講師,組成志願服務團隊,為「青椒計劃」的分科課程提供了先進、科學的課程內容,也讓鄉村青年教師學到了實用的教學技巧。
區別於傳統教師培訓定時、定點、定員、定編的培訓模式,「青椒計劃」的課程學習全部採取網絡直播的方式,教師可以從15個分類課程200多門課程中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以及專業成長需求選擇想聽的課程。
就「青椒計劃」而言,在進行整體課程設計之前,項目組進行了大量的調研,針對特崗教師群體的特性和青椒計劃的項目模式,制定了基於專業素養提升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師德師風建設課程,以及基於工作績效改進的學科教學技能課程,由北師大、華東師大、首師大及全國各高校專家、一線優秀教師分享。
針對特崗教師有25%到30%左右為非師範類專業的學生,相關課程偏向於引導年輕特崗教師如何當好一名鄉村教師,如何處理鄉村學校的一些關係。針對農村學生基礎偏弱、家庭環境不太好以及留守兒童多等問題,課程設計在這些方面也多有觸及。
另外一方面,針對鄉村青年教師面臨的迷茫、成長動力不足、夥伴的缺失等問題,「青椒計劃」集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學校教師等,形成了一個平臺組織。從關注外部硬體變化到創造扶貧扶智新生態,通過大規模的社群活動,為鄉村青年教師成長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社群化學習新路,讓鄉村教師跨越地域、年齡、職稱、學歷的邊界,在社群中學習、分享,積極主動擁抱變化。
「青椒計劃」的一大特點是堅持使用直播的方式。目的是為了解決學習過程中的交互問題,讓學員能夠就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在線的討論,在討論之後仍然可以在社群當中進行更長時間的討論,從而激發他們思考,確保學習的實效性。
「青椒助教」是社群化學習得以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往期「青椒計劃」充分發揮了已結業學員的能動性,調動了近200位第一屆、第二屆優秀青椒學員作為「青椒助教」,由他們負責對學員的課後作業進行篩選、評分,日常在學習群裡解答學員問題,直播課前主持暖場環節等。
「青椒助教」的加入充分激發了青椒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與凝聚力,不僅為項目增添了一股強大的志願服務力量,也為助教團成員們提供了「助人自助」的渠道,從而培養一批有自信的優秀管理者,也為區縣教育局培養、發掘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骨幹力量。
「我覺得參加課程的學習能夠找到一群和自己一樣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可以相互交流、互動,自己心裏面就想我不是一個人,我們還有那麼多的一群人都在努力的奮鬥著,給大山裡的孩子傳授知識,幫助他們走出去大山。」參加「特崗青椒計劃」,讓張慶平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就能夠讓優質課程抵達到最偏遠的鄉村,讓偏遠鄉村的孩子與大城市的同齡人同上一節課、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但我們不應該局限地認為科技只能讓鄉村孩子們受益,其實科技也能賦能鄉村教師職業發展,讓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更好地引領鄉村的孩子們探索世界、改變命運。
鄉村教師是世俗世界裡的夢想家,踐行自己」教好每一個孩子」的夢想同時,也是鄉村學生的「造夢者」,讓鄉村學生們對人生充滿希望。因此,這些為鄉村教育做出貢獻的人都值得被關注和認可。
2020屆「青椒計劃」學員 雲南省富寧縣木令小學三年級教師 張慶平
另一方面,科技是所有夢想者前行的一盞明燈。鄉村青年教師通過參與「青椒計劃」,實現了專業課程能力的提升,更好適應了鄉村教師的身份,同時也找到了燃燈路上的同路人。「青椒計劃」正是用一種交互的方式,為鄉村青年教師提供實時陪伴的賦能,讓本來孤單的他們找到了自我認同和心靈歸宿。
青椒計劃富寧縣區縣管理員範琳琳(右二)和其他青椒學員
知識和技能是社會進步的基石,而教育是更平等地獲得知識和技能,讓更多人更好地提升自己和釋放潛能,獲取就業機會,改善生活和生存機會,並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關鍵。
科技的快速發展令人欣慰,科技力量本身是中性的,關鍵是科技背後的人,如何使用科技的力量,是任由它擴大差距,還是積極利用科技去縮小差距,用科技普濟天下。
借鑑「青椒計劃」模式,通過基於科技平臺相互學習、提升、分享,會成為各地提升鄉村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