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周,泰國政局依然動蕩不平,儘管巴育總理要求「各讓一步」,但反政府團體依然堅持「巴育辭職、修改憲法、改革王室」三大政治訴求。值得關注的是,泰國拉瑪十世國王哇集拉隆功及其他王室重要成員近來頻頻現身,親近人民,釋放妥協善意。在國王「妥協精神」指引下,泰國政府也做出相應舉措,並積極推動在議會框架下成立「國家和解委員會」,試圖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政治危機。然而,衝突各方疑慮重重,反應消極,尤其是反政府團體拒絕參與「和解談判」,積重難返的泰國政治危局距離和解之路似乎仍然遙不可及。
「兼愛萬民,泰國乃妥協之地」10月23日是被尊為「大帝」的泰國先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逝世紀念日,也是「廢奴日」。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國王罕見地攜素提達王后和兩位公主走近人民,接受效忠王室的民眾覲見朝拜。印象裡這樣的場景並不多見,除了登基大典巡遊外,只有去年國王和王后在唐人街接受泰國華人團體的覲見。23日當天,民眾們身著黃衫,跪拜王室,展現忠誠,與激進的抗議者們變著花樣諷刺和抨擊王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有一件事情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素提達王后認出一名戴眼鏡的男子正是前幾天在某反政府集會中高舉已故蒲美蓬國王和詩麗吉王后畫像的人,她立刻稟告國王。國王聽後龍顏大悅,拍著這位男子的左肩,連聲說:「真勇敢!真棒!謝謝你!」這名男子感激涕零,高呼聖壽無疆。而且,他還在個人臉書帳號上傳了照片,表示這是自己一生的尊榮。
國王和王室成員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威嚴,親近人民,是最近政治生態中的一個重大變化。素提達王后俏皮地做出「勝利」的手勢,兩位公主在現場玩起了自拍,氣氛非常和諧。
11月1日晚,哇集拉隆功國王在玉佛寺為玉佛更換冬季袈裟儀式結束後,攜素提達王后、詩妮娜貴妃以及兩位公主再次走進「黃衣軍團」中間,接受他們的致敬。國王與瓦隆醫生、普塔伊薩拉高僧等「保王派」領袖交談,還當場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詞。素提達王后緊緊挽著國王的臂彎,與跪伏效忠的民眾們熱情互動。汗水浸溼了王后的衣衫,細心的民眾趕忙遞上水和紙巾,王室和民眾之間的距離不斷被拉近。現場的民眾還將面聖時高呼「聖壽無疆」的傳統改為「國王加油!」
哇集拉隆功國王打破41年來從不接受媒體採訪的慣例,現場回答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提出的問題。記者問他:「這裡的人民都很愛您,但是您想對那些要求改革君主制的街頭抗議者們說些什麼?」國王回答:「我不想評論。我愛他們所有人。」並且將後一句又重複了兩遍。記者再度發問:「有妥協的餘地嗎?」國王回答:「泰國乃妥協之地(the land of compromise)」。國王轉身離去後,與思蕊梵娜瓦瑞公主輕聲耳語。公主領會父意後,回到鏡頭前,大聲告訴記者:「我們熱愛泰國人民。泰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度,我們很愛它。這是一種真愛!」
在反政府團體不斷掀起集會浪潮,公開要求改革王室的背景下,王室的這番表態被各大媒體解讀為向「反王派」釋放出妥協的善意。
政府的妥協之舉事實上,泰國總理巴育早在國王表達「妥協精神」之前便已試圖與反政府團體進行妥協。他在10月21日晚發表電視講話,呼籲雙方「各退一步」,但是並未得到正面回應。反政府團體強調巴育必須辭職,並且號召民眾10月26日前往德國駐泰大使館,向德國駐泰大使呈交請願書,要求德國政府調查泰王在德期間是否違規使用王權,是否違反德國法律等,甚至要求德國政府禁止泰王居留德國,並將其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
即便如此,巴育政府並沒有做出更為激烈的反應,而是在不少方面都做出讓步和妥協,希望能夠平息矛盾,重回正軌。首先,多個刑事法院撤銷反政府集會骨幹逮捕證或者取消起訴。10月29日,南曼谷法院駁回警方逮捕在德國大使館前發表激進言論的25歲女子帕薩拉瓦迪(暱稱「麥」)等5人的申請。拉查達法院駁回警方針對「辱王事件」中向王后車隊手舉三指表示藐視的頌由等人的拘留申請。巴吞萬區法院則撤銷了巴薩娜(暱稱「彩虹」)的逮捕證。羅勇法院撤銷了對於邁克.羅勇在巴育總理視察時舉牌抗議的起訴。
其次,積極推動憲法修訂。在10月26-27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巴育總理表示,執政聯盟已經召開會議,決定通過議會機制推進憲法修訂工作,政府將在下周向議會提交《公投法》草案,一旦議會通過,便會就修憲事宜舉行公投。11月4日,總理府發言人表示,巴育總理已經籤署《公投法》草案並向國會主席川·立派提交,等候議會審議。
再次,嘗試成立「國家和解委員會」,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政治矛盾。民主黨黨魁、副總理兼商業部長朱林在議會特別會議上首先提出這一方案,他認為該委員會應該包括七方代表,即:政府代表、執政聯盟議員代表、反對黨議員代表、參議員代表、反政府團體代表、不同意反政府團體訴求者代表、其他(比如社會賢達等)。朱林的倡議得到了國會主席川·立派的力挺。他授權國會下屬的七世王學院(King Prajadhipok’s Institute,以泰王拉瑪七世巴差提樸之名命名)專門就此倡議開展研究,並提出具體方案。
和解方案「曲高和寡」七世王學院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種方案各方選派代表,成立多邊委員會。代表可以是各方具有決策權的實際領導人,也可以是各方領導人所信任者。第二種方案則採取中間人模式,由各方提出建議人選,國會主席負責遴選委員會委員,並且任命委員會主席。
川·立派結合七世王學院提出的兩種方案,提出了「川氏方案」,即邀請四位前總理以及前國會主席成立和解委員會,再邀請各派代表入會,交流協商,共尋出路。川·立派做事雷厲風行,他在公布方案的同時,與阿南·班雅拉春、差瓦力·永猜裕、阿披實·威差奇瓦、頌猜·翁薩瓦等四位前總理聯繫,邀請他們加入國家和解委員會。除頌猜·翁薩瓦暫時保留意見之外,其他三位均有意向參與。執政聯盟成員自豪泰黨黨魁、副總理兼公共衛生部部長阿努挺對此方案表達了讚賞,他說:「如果國家的政壇耆宿能出山相助,是一件值得力挺的好事。」
但是,川·立派提出的方案卻遭到了執政聯盟第一大黨公民力量黨的冷遇。公民力量黨黨魁、副總理巴威上將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此方案不予置評。而他的「左右護法」,副黨魁派汶和曼谷地區議員希拉則公開質疑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11月3日,派汶公開表示,成立國家和解委員會不是解決當前矛盾衝突的良方,而川·立派所邀請的四位前總理均已有明確的預置政治立場,令人懷疑此委員會是否專門設立以施壓巴育總理辭職?他還義正言辭地指出,如果國家和解委員會膽敢討論改革君主制的議題,他一定會拿起法律武器,起訴委員會。
希拉議員則毫不客氣地質疑川·立派,「一個人憑什麼做出邀請這幾位前總理的決定?」希拉指出,阿南·班雅拉春前幾日公開呼籲巴育總理聽從學生們的要求,做出犧牲,主動辭職,他的立場非常明確,就是和反政府團體同一戰線;阿披實在2019年大選時便宣稱,堅決反對巴育上將擔任總理,大選結束後他主動辭去議員一職,顯示他對議會機制的不認同;而頌猜是泰國前總理他信的妹夫,他的立場不言而喻。同時,希拉還表示,這幾位政壇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很難理解年輕人的思想與訴求,因此,絕對不能指望由他們來推動國家和解進程。希拉認為,川·立派應該更多地運用議會機制,少數服從多數,確定和解委員會委員人選。有評論稱,國家和解委員會還沒開張,執政聯盟內部的矛盾又爆發了。
由為泰黨、遠進黨等反對黨組成的反對黨聯盟最初對這一方案反應消極,他們堅持強調巴育辭職是國家和解委員會成立的前提,而且必須要待其他各方尤其是反政府團體「人民團」都同意參加和解機制後再行決定是否參加。其後,反對黨聯盟態度有所軟化,表示願意接受四位前總理作為和解委員會委員的方案,但並未放棄巴育必須先辭職的條件。
矛盾的關鍵一方——反政府團體「人民團」則直截了當地拒絕加入國家和解委員會。11月5日,「人民團」在大王宮前舉行新聞發布會,一眾骨幹齊聲宣讀拒絕聲明,稱國家和解委員會的成立無助於解決政治困局,巴育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的障礙,而且他的總理之位從始至終都缺乏合法性,和解委員會的成立除了為巴育政府續命拖延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所以,「人民團」拒絕參與國家和解委員會機制,並且強調「巴育及其同夥必須辭職、制訂人民版憲法、王室必須真正置於憲法之下」三大訴求。
反政府團體寸步不讓回顧泰國政治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泰國政治矛盾大多是以非暴力的軍事政變形式暫時解決,而這種畸形模式「治標不治本」,既未能徹底解決矛盾,又埋下了新的矛盾種子,而且還導致政黨制度和議會制度不能得到充分發展。僅有兩三次政治矛盾是以非軍事方式解決。一次是1980-1988年炳上將擔任總理期間,出臺66/2523號令和65/2525號令,以柔性方式對泰共等政治異見者進行「招安」,儘管沒有成立國家和解委員會,但是獲得了較大成功。時任陸軍司令的差瓦立上將功不可沒。另一次則是1991年佔隆帶領民眾示威遊行,反對素金達上將擔任總理,軍方對示威者進行鎮壓,已故拉瑪九世蒲美蓬國王召見素金達與佔隆,二人跪伏在國王面前,政治危機最終得到解決。
21世紀以來,他信派系與反他信派系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導致了2006和2014年兩次軍事政變。在兩次政變之間,經歷過沙瑪、頌猜、阿披實等三位總理。阿披實擔任總理之時,紅衫軍一度佔領機場,甚至阻止芭堤雅東亞峰會召開,軍方出面驅散紅衫軍集會。此後,阿披實政府先後成立三個國家和解委員會,商討政治矛盾解決方法。前總理阿南·班雅拉春擔任了其中一個委員會的主席。和解委員會向阿披實政府提議取消「緊急狀態法」,但未被採納。最終,阿披實提前解散議會,舉行大選,被他信的妹妹英拉擊敗。
可見,國家和解委員會在泰國歷史上並無成功先例,而阿南、阿披實等人儘管擔任過總理,但在矛盾解決方面,似乎也未能證明他們擁有異於常人的能力。此次川·立派和朱林等民主黨人積極推動的國家和解委員會方案沒能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回到眼下的矛盾焦點,儘管王室和政府都釋放出妥協信號,但是反政府團體「人民團」一步都不願退讓,堅決要求巴育辭職、王室改革。這種決不妥協的態度,只能讓政治和解的希望幾近破滅。敢於在2014年發動政變上臺的軍事強人巴育上將豈會甘願如此輕易便屈從抗議者要求。況且,巴育本人儘管在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可能做得不盡如人意,但是他有兩大功績,足以讓他與抗議者周旋一段時間。
一是他被部分民眾視為國家穩定的捍衛者。回望2014年,「紅衫軍」和「黃衫軍」兩軍對壘,將泰國逼向分裂的邊緣。巴育發動政變,事實上符合大多數泰國民眾的期望。二是他是抗擊新冠疫情的英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無一倖免,西方國家諸如美國、巴西、義大利等國已經深陷危機,東方國家諸如印度、緬甸也遭新冠痛擊。但是泰國自始至終,都防控得當,效果明顯。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表揚泰國防疫工作獲得巨大成功,並且選擇在泰國拍攝抗疫宣傳片。這兩大功績儘管不受反政府示威者認同,但是大多數民眾還是給予較高評價。所以,巴育應該不會輕易辭職。
王室改革這一訴求則更為敏感。最近王室的親民表現極大地改善了公眾形象,加之大多數泰國民眾內心深處依然對王室頂禮膜拜,不認同激進者們改革王室的主張。所以,「人民團」若希望在這一條訴求上獲得成功,實屬不易。但是,「人民團」似乎沒有放棄這一訴求的跡象。11月8日下午,「人民團」從民主紀念碑出發前往王宮,推著四個大信箱,滿裝著「反王派」寫給國王的信件,向哇集拉隆功國王「送信」。「人民團」此舉並非請願,而是直接向國王下最後通牒,要求當局必須接受他們的「三大訴求」。顯而易見,他們是不達目標誓不罷休,但就當前環境分析,如果不降低期望值,「人民團」將不會獲得成功,和解曙光也將遙不可及。
不過,最近有一事件需要引起關注。11月4日憲法法院披露,將於12月2日就反對黨領袖向憲法法院提出的就巴育總理退役後仍然居住在軍官寓所,是否涉嫌利益衝突並違反憲法,導致總理失去任職資格案做出裁定。
鑑於歷史上曾經有過沙瑪總理因在職期間主持電視烹飪節目而被判違憲下臺的先例,此次巴育總理會否上演「十二月驚奇事件」,值得關注。萬一巴育因此下野,或許會成為解開當前政治亂局的一把鑰匙。
「暹羅拾珠」是泰國問題研究專家秦翊的專欄,在宏大視野下對泰國政情、民情與外交關係做有料有細節的全方位觀察和剖析。(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