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和卡扎菲為何不像希特勒那樣選擇自殺?

2020-12-17 騰訊網

求生是人的本能。薩達姆和卡扎菲在位時老子天下第一,在國內一言九鼎,本想執政到底像秦始皇一樣一世、二世,乃至萬世傳之無窮。不料想江山一夜垮塌美夢破碎,也只有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似漏網之魚,帶上美金細軟逃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活下來再說。

同時更重要的是,無論薩達姆還是卡扎菲都高估了自己的「權威影響力」。是的,看看他們在位時的百分百投票支持率,所到之處群眾山呼海嘯的萬歲不離口,他們自己陶醉了,他們真地認為自己是民眾須臾不可離開的再生父母,是民眾膜拜景仰的真神大仙。這就有了薩達姆東躲西藏的超強自信,這就有了卡扎菲被俘時喊出「我是你們的父親,我對你們做錯了什麼?」的搖尾乞憐哀求。他們幻想再一夜變天,重登大位。卻不料想換來的是滿世界的不解、不屑,簡直有損於人們強加給他們「反美英雄」的名號和節操。

說起來薩達姆和卡扎菲並不是唯二的貪生怕死之輩,二戰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裡尼亡命逃跑被遊擊隊抓獲槍斃倒掛示眾,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夫婦被抓獲審判槍決被打成了篩子。

這裡還要說一說希特勒,他倒是不愧為一代惡魔,真正做到了視死如歸自殺身亡,相較於同道中人薩達姆和卡扎菲的苟活偷生寧不蒙羞汗顏?希特勒是看不起他們的。

薩達姆是幸運的,他至少在法庭上再一次大發威風雄辯滔滔,給了膜拜強權人們聊以自慰的口實和談資。儘管這個法庭被後人詬病不少,但大家就沒想想在伊拉克的薩達姆時代,成千上萬被薩達姆不經審判隨意殺掉的亡靈冤魂,何曾有在法庭「說一句話」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美國打敗薩達姆與卡扎菲,為何卻不敢動態度強硬的朝鮮?
    超級大國為何要打卡扎菲與薩達姆提到21世紀美國發動的戰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伊拉克戰爭以及利比亞戰爭,因為他們國家的梟雄人物,不論是卡扎菲還是薩達姆,最後的下場都不怎麼好。但是為何美國要對這兩個中東地區的國家下手,直接顛覆他們的政權呢?其中理由還需要展開來說。
  • 卡扎菲一生反美,薩達姆一被俘,為何又變臉諂媚美國?
    利比亞原領導人卡扎菲一生變化無常,在國際上有「變臉大王」和「不定嚮導彈」之稱,然而平心而論,這樣的評價在2003年之前是不太公允的:雖然絕大多數時間裡這枚「不定嚮導彈」的航向飄忽不定,但是大致的指向還是很明晰的——它的導引頭始終瞄著加拿大以南墨西哥以北的那個國家。
  • 薩達姆被抓後,卡扎菲為何立刻向西方服軟?我國一個成語就講透了
    在經過大規模的搜捕之後,美軍終於在當年12月於薩達姆老家的一處地洞內成功抓捕薩達姆。隨著薩達姆被美軍抓捕,曾經與薩達姆共同站在反美一線的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立刻選擇了向西方服軟。為什麼卡扎菲會快速服軟,用我國的成語「唇亡齒寒」就可以很好地解釋卡扎菲的行為。
  • 名人童年老照片:希特勒、墨索裡尼、裕仁、賓拉登、薩達姆、英拉
    1945年4月28日,墨索裡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澤格拉被槍決,他們的屍體隨後被運到米蘭,示眾。【英拉·西那瓦 】前泰國總理,1967年出生於泰國清邁,父親曾兩任國會議員,母親祖籍廣東,27歲擔任彩虹傳媒的總經理,35歲出任泰國最大移動運營商CEO,44歲開始從政,並在同年8月當選泰國總理兼任國防部長,同時也是首位泰國女總理,47歲被解除總理一職。
  • 面對第三帝國的滅亡希特勒為什麼選擇自殺而不是逃跑?
    根據克肖的說法,布勞恩和希特勒的屍體被完全燒毀了。這裡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希特勒選擇自殺而不是逃跑呢?儘管如此,他的忠實的擁躉,威廉·蒙克的將軍,一個勇敢的具備非凡天賦的人,他從第56裝甲師和沙勒馬恩師以及其他分散在城市裡的軍隊中挑選出1500名久經沙場的老兵和一輛專為希特勒製造的裝甲車輛,以及一些虎2坦克和其他車輛,並將它們部署在福爾地堡附近的一個地區。他懇求希特勒離開。但是希特勒這樣回應道:「我要被趕出柏林,像個懦夫一樣逃跑,住在穀倉裡,像動物一樣睡在一堆稻草裡嗎?
  • 薩達姆執行絞刑時,為何堅決不肯戴頭套?
    薩達姆·海珊和卡扎菲。雖然他們最終悲慘地死去,但他們的精神和勇氣值得永遠的欽佩。 薩達姆·海珊,被稱為中東獅,出身貧困,但有拯救國家的意願。當伊拉克處於動蕩狀態時,發動了一場政變,數十年來伊拉克一直掌權,這使得以前軟弱的伊拉克不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 希特勒唯一公開的情人:17歲時成為希特勒人,結果兩人自殺前一天才...
    希特勒不抽菸不喝酒,喜歡養狗,日常生活極其規律。 希特勒的女秘書特勞德·瓊格回憶時說:「我跟隨希特勒這麼多年,從沒有聽到過他對婦女有過一句調笑。他在女人面前,始終是很嚴肅的。」對於女人,希特勒真正愛過的僅愛娃一個人,兩人最終雙雙選擇自殺。
  • 二戰時期,希特勒掌管德國所有軍隊,為何其軍銜只是一個下士?
    這是因為,希特勒曾經一次冒險俘虜了4名全副武裝的法軍士兵,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希特勒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僅僅第一次參戰,希特勒所在班的士兵經過4次衝鋒,僅有他和另外一人倖存下來。在第五次衝鋒,另外一個人也被打傷,希特勒的袖子被一發子彈擊穿,他命大沒死。
  • 俄羅斯為何當年對薩達姆見死不救?其實不是不救而是不能救
    薩達姆作為出了名的反美鬥士,同時也是伊拉克名正言順的總統。雖然與美國不對付,可薩達姆和俄羅斯的關係卻很好。為了防止以色列、美國、英國的謀害,薩達姆一生只訪問過一次其他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既然兩國關係這麼密切,為何在薩達姆面臨生死劫時,俄羅斯選擇了見死不救呢?其實俄羅斯不是不想救,而是不能救。
  • 同樣是俄羅斯的盟友,為何俄羅斯救敘利亞,不救卡扎菲呢?
    ,但是仍然堅持一戰,最終敘利亞和巴沙爾政權得到了庇佑,由此足以證明俄羅斯還是相當強悍的,對得起戰鬥民族的稱號,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卡扎菲,同樣是俄羅斯的盟友,為何俄羅斯的做法截然相反呢?只是在敘利亞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舉全國之力去支持敘利亞,即便當時的俄羅斯國力比較衰弱,依然選擇硬抗整個西方,最終在俄羅斯的堅持下敘利亞和巴沙爾政府毫髮未損,再看利比亞戰爭時期,俄羅斯則選擇視而不見,最後一代梟雄卡扎菲命喪黃泉。對此,相信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好奇,那就是為什麼俄羅斯對待自己的盟友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 隆美爾手握重兵,希特勒令他自盡,為何他不反抗卻選擇乖乖就範?
    ,而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隆美爾可以說是其中一位,他也是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戰術家和理論家,有著高明的軍事素質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才能,因此隆美爾和曼施坦因、古德裡安三人被後世並稱為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從個人的生活以及部隊的作風來看,隆美爾更像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沒有參與到納粹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暴行當中,這也是隆美爾為何雖然作為戰敗國將領,但是名聲依然顯赫的原因。
  • 偉人變惡魔,是第三帝國選擇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選擇第三帝國?
    談起阿道夫·希特勒,人們總是會想起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所作所為,比如以一己之力瘋狂單挑全歐洲,又有如同惡魔一般的種族大滅絕,但是卻不知道,在1938年前的希特勒曾是被稱為德國的救世主,甚至還在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名單上。
  • 卡扎菲藏身的下水管道曝光後遭反覆塗鴉,翻譯成中文是什麼意思?
    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卡扎菲堅決反美多年,招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多次圖謀顛覆,而他張揚的個性、不按常理出牌處理國際事務的作風,導致在國際舞臺上頻頻樹敵。
  • 網友評論:憤怒、自豪和疑問--法拉奇看伊戰
    轉自搜狐  試圖迴避關於這場戰爭是否應該打的問題,戰勝那些仍撕裂著我的不情願和懷疑,我經常對自己說:「如果伊拉克人能夠自己剷除薩達姆.海珊該多好;如果他們能夠像我們義大利人1945年對待墨索裡尼那樣,處決他,然後倒綁著他的雙腳吊起來該多好。」
  • 美軍看守談獄中薩達姆:英語很流利一點也不兇狠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國民警衛隊第109師第一營上士基爾是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挑選的看管伊拉克前獨裁者薩達姆的20名看守之一。基爾2003年入伍,今年2月26日從伊拉克回國,並於近日接受了當地媒體的採訪。
  • 二戰戰敗後,希特勒自殺了,那德國人恨希特勒嗎?
    那麼既然如此,當希特勒選擇在聯軍到來前自殺後,德國人有沒有恨希特勒呢? 因此對大部分德國人來說,他們對一戰是非常不服氣的。再加上一戰結束後籤訂的《凡爾賽條約》,更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 外媒:CIA探員稱希特勒未自殺 裝死逃到西班牙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西媒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位資深探員說,有證據表明納粹領導人希特勒及其情婦埃娃在二戰末期是假裝自殺,之後逃到了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特內裡費島,在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最終逃往阿根廷。
  • 柏林被蘇軍包圍,本來可以突圍出去,希特勒為何不逃命求生
    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分析戰局後認為,德軍在人員和作戰物資上已經沒有了後緩力量,抵抗最多還能 維持二天,在蘇軍包圍圈還沒有密不透風的情況下,尋找薄弱地帶掩護元首突圍出去。為此魏德林連夜組織3萬精銳德軍敢死隊,100輛坦克火炮,做好了從柏林突圍的準備。柏林戰役到1945年4月25日蘇軍完成對柏林的包圍。蘇軍為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共3個方面軍。
  • 卡扎菲讓利比亞很富裕,還給窮人發房子,為何最終卻眾叛親離!
    卡扎菲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獨裁者。自1969年發動政變推翻「伊德裡斯王朝」以來,卡扎菲對利比亞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統治,一直到2011年利比亞發生內戰,卡扎菲才在國內反對派和北約的聯合攻勢下被迫下臺。 不過從治理國家的效果來說,卡扎菲其實還是比較成功的。
  • 可可粉VS石油:象牙海岸為何不像利比亞
    劉澤凡 記者 國際社會對象牙海岸暴力局勢的幹預程度遠遠不及對利比亞,目前只有聯合國維和部隊和法國參與軍事幹預。同樣是動亂,為何國際社會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兩國局勢有相似之處?有分析人士指出,象牙海岸和利比亞局勢明顯的不同在於,象牙海岸政權的紛爭已經從去年11月大選結束後持續了一段時間,逐步發展成為最近兩方的激戰,而利比亞的問題是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但是,西方分析人士稱,象牙海岸和利比亞兩國都需要人道主義援助。「這兩個國家的暴力衝突彼此孤立,但相似之處在於暴力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危害。」倫敦大學從事東方和非洲研究的學者普爾·克拉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