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新聞媒體與影視作品的關注,校園霸凌(或稱校園欺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在學生時代也經歷過校園霸凌。近期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對霸凌時內心的無助與惶恐,錯愕與掙扎,牽動人心。如何理解校園霸凌?霸凌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嗎?防範校園霸凌我們能做些什麼?
一、校園霸凌是什麼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持續、重複發生的傷害行為,這些行為:
可能是個體對個體(小學階段常見),也可能是群體對個體(初、高中階段常見); 通過言語霸凌、肢體霸凌、物理霸凌(破壞財物)、關係霸凌(孤立冷落)、網絡霸凌等方式; 隨著行動網路及社交媒體的普及,網絡霸凌更加常見,比如通過網絡發布關於受害者不巧當的言論; 可能是直接的騷擾與身體攻擊(男生常見),也可能是間接的社交孤立(女生常見); 受害者處於不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財產上的損害,影響其正常學習。有些受害者可能終其一生都走不出被霸凌的心理陰影。 二、校園霸凌中存在的不同角色
了解霸凌中不同角色的意義在於:在幹預霸凌時,我們不能將視角局限於直接參與霸凌行為的學生,霸凌行為對每一孩子都會造成傷害。
霸凌者。儘管媒體大眾對霸凌者有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其實任何一類人都可能會成為霸凌者。霸凌者可能是性格外向、衝動;性格內向、神神秘秘;友善卻虛情假意。 被霸凌者或稱受害者。通常可分類兩類:被動型受害者(The Passive victim)與挑釁型受害者(The Provocative Victim)。被動型受害者凡事隱忍,他們給人「很弱」、「很好欺負」的印象,他們符合媒體報導中大眾對受害者的想像,更能喚起同情。挑釁型受害者,就是那種行為上有點「刺頭」的人,他們的無心之舉常引起別人不好的感覺。 霸凌/被霸凌者。這類人同時扮演兩類角色。研究顯示這類人最容易深陷抑鬱、產生自傷行為和自殺念頭。 協助者。這類人通常不會主動發起霸凌,但是他們會協助、鼓動霸凌行為。 旁觀者。這類人不直接參與霸凌,但樂於充當霸凌行為的觀眾。他們圍觀時發出的笑聲、喝彩聲會鼓勵霸凌者採取更多霸凌行為。 保護者。這類人會安慰霸凌受害者,當霸凌發生時他們可能會挺生而出阻止霸凌行為。 三、哪些人更傾向於霸凌
霸凌者在心理上有一些共同之處:
他們喜歡控制別人; 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有些霸凌者缺乏社交技巧,很難與人群相處、融合; 不關心別人,缺乏同理心(Empathy),有些霸凌者無法理解愧疚、同情、悔恨等社會性情緒。《少年的你》影片中,霸凌者魏萊對胡小蝶跳樓自殺這件事無動於衷; 缺乏安全感,霸凌別人會改善他們的自我感覺。影片的後半部分說明魏萊缺乏安全感,她在央求陳念不要報警時透露「我爸已經有半年沒見我了」。 美國2018年一項調查研究了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不均衡(Power Inbalance),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害者覺得霸凌者能影響其他同學對自己的看法。
四、校園霸凌對學生群體的傷害
校園霸凌會影響到每一個人,霸凌者、被霸凌者、還有那些目擊霸凌行為的人。霸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結果,比如會影響心理健康、導致藥物濫用、引起更多自殺自傷行為。
對受害者的影響:陷入焦慮及抑鬱無法自拔,這些狀況常常會持續到成年時期;更多身體健康問題;影響學業,更容易曠課甚至輟學。 對霸凌者的影響:在青少年與成年時期,更易有酒精、藥物濫用問題;陷入鬥毆、偷盜問題,輟學;成年之後更容易有違法違規行為;成年之後會虐待自己的伴侶、配偶與孩子。 對旁觀者的影響:增加菸草、藥物、酒精使用的可能性;更容易有心理問題;增加曠課、輟學的可能性。 五、遭遇校園霸凌你應該怎麼做
告訴值得信任的成年人。有些學生可能擔心會被霸凌者報復,因此不敢告訴成年人。就像《少年的你》影片中,陳念面對霸凌一直都選擇「忍」。但成年人社會經驗更豐富,往往能更成熟地處理霸凌事件。若當面說對你來說很難,不妨寫一封「匿名信」。若那名成年人並未提供有效的幫助,那就再換另外一名成年人。永遠不要自己默默承受霸凌! 忽視霸凌者,直接走開。霸凌者希望別人對他們的行為有反應,換句話說,他們享受這種感覺。如果你直接走開、忽視霸凌者,他們就會因為得不到一個「反應」而感到無趣,因而不會將你當做目標。 抬頭挺胸的走路。試想一下,如果你走路時垂頭喪氣,霸凌者就會覺得你是一個好欺負的目標。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身體語言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當你走路時抬頭挺胸,你就會變得更加自信。 避免武力反抗。這一點對於容易衝動的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用身體對抗霸凌者不僅可能會受傷,還容易陷入其他麻煩。試著用其他方式來疏解你怒氣,比如去運動或寫日記。 向真正的朋友傾訴自己的處境。別把情緒悶在心裡,跟能夠信任的朋友講講自己的經歷,能幫助你排解內心的恐懼、沮喪、懊惱與憤怒。 六、學校或家庭應該為霸凌行為負責嗎?
很多人將校園霸凌行為發生的原因歸為「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樣的結論未免過於簡單。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霸凌者,也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受害者。有些孩子的性格內向節制,有些孩子性格衝動易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會成為霸凌者或是受害者。霸凌的產生是孩子自身的個人變量與環境變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孩子自身的個人變量包括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接觸到的行為榜樣、家庭教養方式;環境變量比如學校缺乏防範與懲治霸凌的措施、老師放任不管等等。與大眾印象不同,很多霸凌者並不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中,相反,他們父母的教養方式比較消極、縱容——對孩子的生活袖手旁觀。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這些父母並沒有及時管教孩子。
七、預防校園霸凌的有效措施
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非常複雜,預防校園霸凌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等各方同時參與。國外研究發現,有效幹預能讓霸凌行為發生的概率降低19%左右。對於學校而言,最有效的幹預措施就是:制定非常清晰的有關校園霸凌的政策。這項政策需要滿足以下3個條件:
每位學生都清楚的知曉這些政策,這需要在全校師生中長期堅持不斷的普及; 這些政策被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不能為某些特殊個人而破例; 每位學生都相信這些政策,他們不僅對政策條款的合理性感到信服,也相信在處理霸凌事件時這些政策能發揮效果。 哪些幹預措施沒有效果呢?研究顯示,偶爾召開的全校師生「反霸凌動員大會」並不能起到作用;而那些鼓勵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對話,不僅不會減少霸凌,反而會導致霸凌行為增加。
作者: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