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高橋優的這首《CANDY》。
五顏六色的仿佛糖果一樣的調色盤被遞到嘴邊,
「來舔一口試試?」
心愛的雨傘是媽媽給挑選的,
上面印著自己最愛的角色,
「這樣才適合你。」
望著地上支離破碎的雨傘,
周圍一群嬉笑的同學,
然後,你也笑了。
這首歌是高橋優根據自己上學時的遭遇創作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校園霸凌。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校園霸凌的定義:
日本文部省(平成18年以後)對校園霸凌「いじめ」的定義為:
「當該児童生徒が、一定の人間関係のある者から、心理的、物理的な攻撃を受けたことにより、精神的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とする。なお、起こった場所は學校の內外を問わない。(校園霸凌指某學生在固定的人際關係中,因受到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攻擊,而感到精神上的痛苦。並且不區分發生在學校內還是學校外的區域。)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個是「固定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參與霸凌的對象並不只拘泥於學校的學生,學校、教師,被霸凌者家庭對於霸凌事件的忽視或者處理不當、以及霸凌者家庭直接或者間接的對被霸凌學生採取的措施以及舉動等等,也都被廣泛的包含在內。二是校園霸凌不一定都是發生在校內,學校以外的區域,也是霸凌。
由於校園的環境相對封閉,和社會環境相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幾乎都是未成年人,相對來說也不像社會一樣受到法律等的制約,人際關係相對單一,主要就是學校、教師、和同學。在這樣一個封閉而特殊的環境下,校園霸凌有著隱蔽性強、易形成心理創傷、並且影響持久的特點。
校園欺凌在男生群體中,暴力、肢體衝突比起女生群體傾向更大,而女生群體的校園霸凌,多是語言上的威脅、恐嚇、排擠以及冷暴力。因此女生之間的校園霸凌,隱蔽性更強,更難以察覺。被霸凌的學生,慢慢的會變得「不登校(ふとうこう)」,孤僻不願意與人交流,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自殘、自殺。
就在今年夏天,在日本新潟的縣立高中荒川高校,一位高三男生因為無法忍受校園霸凌而自殺。
然而在日本這並不是個例。
2011年,滋賀県大津市一中學二年級男生因校園霸凌在家中自殺。生前曾受到口粘膠帶、被逼迫偷盜家中財物、集團凌辱、金錢勒索、被迫偷東西、吃蟲子的屍體、臉上被塗鴉、練習自殺等虐待霸凌行為。
2010年,群馬県桐生市一小學六年級的女生,因受到同年級若干學生一年多的霸凌而自殺。女生用為母親生日準備的自己編織的圍巾上吊自殺。生前曾被「汚い(真髒)」「臭い(真臭)」「近寄るな(離我遠點)」「プールがばい菌で汚れる(泳池因為你身上的黴菌都髒了)」等語言攻擊;學校的鞋子上被寫「うざい、死ね(真吵,去死)」等塗鴉;用餐時故意排擠,孤立。
2007年,兵庫県神戸市的私立學校滝川高校的高三男生因校園霸凌自殺。當天在上課的時他對老師說要去衛生間,然後出了教室後跳樓自殺,他的褲袋中發現了遺書。生前曾被勒索錢財、強制跑腿,甚至在學校的地下網站上,被公布個人信息以及裸照。
………………
今年夏天自殺的高三學生,經歷和之前的例子也相差無幾。生前在SNS上被中傷、被若干學生起不好的綽號並被叫綽號等等。6月27日時請假沒去學校,然後就失去了行蹤,直到28日遺體被發現。
隨著校園霸凌事件不斷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人們也開始關注校園霸凌並採取各種措施,單從數據來看,「認識到被霸凌了」的人數在快速的增加(圖為日本霸凌認知度年代表)。
雖說發現和意識到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但是校園霸凌的解決卻並不容易,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協作與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中間的一些矛盾也讓協作與努力的過程看起來任重道遠。
受到校園霸凌的學生,會對自己撒謊,告訴自己說自己沒有被欺負,加之家長對此缺乏重視沒有採取及時的措施(比如轉校、及時和學校溝通,積極的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及煩惱),學校怕事情醞釀出風波而採取的息事寧人的態度,這一切都導致被霸凌學生無法擺脫一潭死水的環境,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日本,以いじめ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非常的多。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日劇,感興趣的童鞋可以看一下。
電影的話,編編比較喜歡的是『罪の餘白』(罪的留白)。
那麼對於自己而言,被霸凌的話,可以做什麼呢?編編也不是專家,但是因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編編想說的是,不要覺得被霸凌是恥辱而不與任何人說,不要覺得這是你的錯,開口告訴別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高橋優的《CANDY》所屬的專輯名字就叫《break my silence》,打破沉默,是尋找希望的開始。
話題:大家曾經遇到過校園霸凌嗎?都有過怎樣的經歷依然讓你刻骨銘心?你覺得遇到校園霸凌該怎樣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