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明:養不教,父之過!楊士奇之子楊稷被明英宗朱祁鎮處死

2020-12-25 朱坤明

小時候我挺喜歡看電視機上的新聞聯播,現在主要是通過收音機去聽,報紙、舊書攤也會去看看,很多娛樂界方面的父子關係也知道一些,李雙江、成龍、張國立對自己的兒子,管教就不太好。我們身邊肯定也有這樣的事情,小時候,我的數學老師搬離學校,去其他學校任教,就是因為一對惡人父子打人。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時候,國力強大,楊士奇的名氣也挺大,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他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就很失敗,結果他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被罷官免職。

楊士奇,字士奇,號東裡,吉安府泰和縣人。

楊士奇力保太子朱高熾,打壓有野心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功勞很大。所以明仁宗即位後,非常重視他的意見,尚書李慶要增加馬匹,這都需要老百姓來負擔,楊士奇反對,明仁宗批准。大理寺寺卿虞謙、大理寺少卿弋謙、御史舒仲成,都是楊士奇力保的。

楊士奇之子楊稷性格暴躁,依仗著自己父親是國家重臣,到處惹是生非,欺壓良民,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楊士奇雖然知道,但是礙於自己的面子和對愛子的寵愛,也不加制止。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御史聯名告發 楊士奇之子楊稷的罪行, 明英宗朱祁鎮龍顏大怒。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明英宗嚴厲要求懲辦,鐵面無私,絕不留情。

楊士奇之子楊稷最後被推出午門處斬,皇帝英明神武,老百姓拍手稱快,放鞭炮燃煙花。

做有愛心負責任的電影劇本作家,朱坤明

相關焦點

  • 明朝名臣「三楊」之首的楊士奇為人如何?為何沒能制止王振坐大
    楊士奇為朱明家族的江山永固立下汗馬功勞,本可以功德圓滿,可是到了他侍奉的第五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時,卻遇到了對頭,使他本人的名聲和對朱明王朝的功德都大打折扣。二、不在乎人設的文化人王振明宣宗朱瞻基死後,9歲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此時出現太監王振。
  • 人常說「子不教,父之過」,朱瞻基對朱祁鎮的所作所為應該負責嗎
    明宣宗朱瞻基一手締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而其子明英宗朱祁鎮卻直接引發了「土木堡之變」,差點導致立國不足百年的明王朝就此「夭折」。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那麼明英宗朱祁鎮的所作所為,明宣宗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 朱坤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幫助明英宗對付石亨、曹吉祥的李賢
    文武大臣的誥敕必須達到九年才能授予,李賢覺得很不合理,希望皇帝把它壓縮到三年,明英宗朱祁鎮覺得意見不錯,就照此辦理。朱祁鎮親徵瓦剌本來想揚名立萬,結果出師不利,自己當了俘虜,貽笑大方,成為後人取笑的談資和對象。李賢也是奉旨伴隨君王左右,幾十萬大軍被擊潰,兵荒馬亂之際,李賢急中生智,靠自己的謀略死裡逃生。
  • 開創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出生於宣德二年的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祁鎮的人生堪稱「傳奇」,他一生兩次登上皇位,甚至還淪落為敵國俘虜卻被放回,明英宗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古今罕見。不過,除了他的這段「傳奇」的屈辱經歷以外,朱祁鎮與他的父親明宣宗相比,他的一生基本沒有什麼亮點。
  • 明英宗朱祁鎮:身世離奇,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人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因為他即位時還年幼,有人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但遭到了她的拒絕。實際上,但凡朝廷大事,都要事先稟明張太后,再送往內閣議決執行。 在電視連續劇《女醫明妃傳》裡,朱祁鎮是一個穩重、儒雅的帝王公子。
  • 明英宗朱祁鎮:俘虜皇帝的二次登基之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真理
    明朝正統十四年,權傾一時的官宦王振陪同著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百官的反對,親自率領著大明王朝二十萬大軍,前往於瓦剌在明朝的邊境地區決一死戰。原本朱祁鎮自信滿滿,自以為做好了完全的準備。殊不知,在明軍出徵之前瓦剌就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靜待朱祁鎮和明朝二十萬大軍的到來。
  • 明英宗朱祁鎮,是坑貨皇帝的差評還是英明君主的諷刺?
    說起明朝的皇帝和明朝的那些事,可真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梗,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英明君主朱祁鎮,一代賢后萬貞兒,治世能臣魏忠賢,鐵骨錚錚錢謙益。」這句話中只提到一個皇帝,從後面三個人前面的評論來說,這完全就是一首諷刺之作,嘲諷意味深重。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後在位22年,就是這位造成土木之變,兵敗被俘的帝王,坑光了明朝的家底,卻得了廟號「英宗」。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時年9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改次年為正統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張氏輔政,內閣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續。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卒,三楊以年老淡出政壇,宦官王振開始專權,其黨羽遍天下,百官為之側目。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舉南侵,王振勸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徵,沿途鋪張。
  • 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後,也先為何不趁機殺掉他並直取北京呢?
    也先殺朱祁鎮與南下拿下北京,這是兩個事情,並不是他殺了朱祁鎮就能拿下北京,所以,殺不殺朱祁鎮從根本上上不能決定能不能拿下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聽聞戰報後,受到大太監網真的慫恿,御駕親徵。在大軍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妥當以及軍令混亂的請情況下,在土木堡被困,於同年八月十五,爆發了慘烈的土木堡之變,此戰造成了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位朝中重臣戰死,而騾馬、錢糧等損失無數,明朝數十年的積累和數十年的人才,就此一掃而空。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自從被俘後,朱祁鎮一直為能回歸做不懈努力 。除了給太后寫信,充當「帶路黨」叫門之外,還不斷遣使向明廷遊說。但是朝廷對於他回歸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 朱祁鈺寧願囚禁朱祁鎮七年,也不敢殺他,他到底在害怕什麼?
    朱祁鈺和朱祁鎮,本來是一隊好兄弟,但是因為土木堡之變,因為皇權的交接,兩個人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朱祁鈺千方百計的預防著自己的這位哥哥,把他關到南宮大院,連吃的都給的很少,甚至連院子裡面的數目都全部給砍掉了,就是為了防止明英宗趁機謀反。
  •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源於《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童訓讀物,但《三字經》中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
  • 他喪師辱國、冤殺忠良,而且還忘恩負義,明英宗朱祁鎮其人
    本篇文章由史家之談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內容~自從《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火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的說法便廣為流傳,那麼朱祁鎮真的是一個好人嗎?瓦刺入侵邊界之後,王振更是唆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就發生了貽笑萬年的打敗「土木堡之變」,此戰不僅打沒了近20萬兵勇,而且自朱棣、朱瞻基為後世培養的大批文臣武將損失殆盡。而朱祁鎮失去了大軍還失去了文臣武將,也就是失去了身邊的所有,但是朱祁鎮卻保留了大明皇帝的「尊嚴」。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當兒子咿呀學語時,我正為農村「兩款」的徵收而發愁,正為「基本國策」的落實而犯難。當兒子上幼兒園時,我正奔波於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打造金山銀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基本農田建設的田野上。
  •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歷史上明英宗朱祁鎮,早回答說「有能為力」
    這得看對誰,比如說:對於明王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來說,那就是「有能為力」。尤其是那場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朱祁鎮把意想不到的重要轉折,「有能為力」地發揮得淋漓極致。雖然,最後明王朝沒有覆滅,但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那點家當,全被朱祁鎮這個「好曾孫」給敗光了。影響明王朝生死存亡,這算得上是重要轉折了吧。而宦官王振跟也先的衝突,這是偶然事件吧。偶爾事件發生之後,對待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嗎?這對明英宗朱祁鎮來說,不存在的。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一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兩個皇帝的命運。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當時是,明代宗朱祁鈺即皇帝位之後,在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的同時,也廢掉了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讓他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得不說明英宗父子倆的遭遇可真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典型案例。明英宗在偏僻的南宮度過了八年時光,徒有太上皇名號的英宗在這八年的時光裡時刻不想著如何奪回自己的皇位,終於,幸運女神眷顧了他。
  •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號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五十餘萬大軍徵討瓦剌。作為歷經明成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幾位明君治理之下的大明,可謂是「全盛之天下」。 但戰爭的因素從來不單單是數量的堆砌,更是在實力基礎上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否則也不會有韓信的破釜沉舟、項羽的巨鹿之戰等以少勝多的戰役。
  • 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為什麼歷史上評價他是個好人?
    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朱祁鎮的命運可算是跌宕起伏,非常具有戲劇性,朱祁鎮他爹死的早,年僅九歲就當了皇帝,由於年少不懂事,就讓太皇太后垂憐聽政,到了自己管事的時候,治國能力的硬傷就顯露無疑了。
  • 「子不教 父之過」:古代父親的三大教子之道
    《三字經》裡說:「子不教,父之過。」古代社會,父親作為責無旁貸的「一家之主」,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古代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更多偏重於對子女道德品質的培養,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都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
  • 明英宗為何在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土木堡之變明朝最黑暗的時期就是正統十四年,當時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當時的明英宗還是一個少年,年少不經事。在嚴重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然出軍,最後20萬精銳協同眾多大臣大部分命喪土木堡,明英宗也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