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讓人癱瘓,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2021-01-07 壹心理網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我做了一個完美的計劃,可是只要有一項任務沒完成,我就會感覺很失望,其他的任務也不想去完成了。

邱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確實,這樣的完美主義常常讓人自暴自棄,喪失自信和勇於嘗試的勇氣,從而虛度年華荒廢人生。

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分為兩種:1.不適應的、神經質的「消極完美主義」。2.適應的、健康的「積極完美主義」。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拒絕接受現實、害怕失敗、只關注結果,而後者卻能接受現實、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最好的成長反饋、設定合理的目標、並能在追求目標時也能享受過程。

如果你是一個「消極完美主義者」,希望從現在開始調整認知,改變自我暗示,轉負為正!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問題詳情)

在意的事上喜歡追求完美,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如何讓我這個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喜歡追求完美的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覺自己懶惰,好高騖遠,自卑,驕傲,愛面子。

貼負面標籤會形成惡性循環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FrankLau傾聽你的故事,走進你的世界

為什麼要在自己的身上貼上這麼多不好的標籤呢?

雖然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活著那樣的標籤,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呢?

你自己貼上這些標籤之後,相當於是自我認知,或者說是自我認同。

說說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簡單來說就是他人認同內化成為自我認知之後的自我認同感。

首先你形成的自我印象是別人對你的評價,別人告訴你的,你做的這件事情做的很好,你很棒,你認同了別人對你的評價,之後你就把這樣的評價內化成為你的自我認知;

形成的自我認知就是我在這一方面很有天賦,我很棒,隨之就是自信的形成,以及為了保護自己內心這樣的自我認知不被破壞而為之努力的過程。

別人對你正面的評價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讓你變得越來越好,你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也是積極地向上的。

但是,現在的你形成的更多的是負面的自我認知呢。

這個時候你要怎麼辦呢?

自己好像陷入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之中,我是懶惰的,我沒有毅力,我好高騖遠,所以我選擇不做一些事情,我就是眼高手低。

如果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狀態,你的人生可以說就完了呢。

你需要一個契機,你需要一個突破口去改變這一切,讓自己跳出這樣的惡性循環。

這個可以是外界的,也可以是自我的。

就拿自卑來說,你要怎麼不自卑?或者說自信起來,怎麼做?怎麼打破這個循環?

首先,對於別人的評價,你要理性的思考,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看,去思考,這樣的評價真的就是客觀的準確的嗎?

然後,換位思考,你需要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做法,自己的作為,自己的一切,你再去評價一下自己究竟是怎樣的,把這個評價內化成為你自己的思想,內化成為你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我想你就已經成功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任何人想要跳出來,以旁觀者的姿態看待自己,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你長時間的聯繫。

一次次的嘗試會讓你理性的思考,會讓你變得沉穩,更有智慧。

希望你能更正確的看待自己,對於別人的評價不要盲目的內化成自我認知。

改變自我暗示,轉負為正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丹思心舞管理諮詢顧問

我們最終要認識和接受的是一個真實、完整的自己,一個活生生的自己,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某些面向或者某些點,同時我們也在發展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雖然樓主給自己貼的標籤如果固化下來是一件比較黑暗的事情,但是能夠覺察到自己為不完美而感到自卑,或者什麼時候又感到自己懶惰、驕傲、好高騖遠、愛面子等等;

而且也嘗試著去歸因、去從自己的經歷和原生家庭中尋找,就是很好的機會去跟自己對話,探索更真實的自己、也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

因為某些失敗的體驗,讓我們一度產生自卑感,是很正常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知恥而後勇,變得更好,每次坦然地接受這種感受,放下與它的對抗或者掩飾,反而能幫助我們超越自卑。

但是如果通過逃避、壓抑、無力這樣反覆糾葛形成自卑情結,就會給自己加上魔咒,不斷地否定自己。我們可以嘗試:

1、從成長故事中重新探索、發現自己

把這些零星的或者在某段時間頻繁出現的感受,去串成故事,從最早的出現、復現的場景等等,在成長經歷中剪輯起來,去看看我們是如何講述這個故事的,其中隱含了我們怎樣的情感和情緒體驗、信念、價值觀、評判標準;

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產生背景和自我的強化),對你的成長形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什麼時候是建設性的、什麼時候是破壞性的,有沒有相反的體驗和另外的可能性出現過?

2、找到客觀視角認識自己

同時,也回溯一下,成長經歷中其他人是如何看待和評價你的?還可以在身邊找到信任的人進行交流,讓他們給你反饋,體會一下你的自我評估跟他人的評估有什麼不一樣,找到更客觀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3、從失敗事件中學習經驗,形成正面認知

遇到挫折,能就事論事地去反思,把每個讓你產生自卑或其他負面感受的事件當成學習的契機,將導致失敗或落後的未盡努力、未知經驗當成可提升的空間和收穫的經驗,同時跟自己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

4、改變自我暗示,轉負為正

比如,在語言上,將「我不行」改成「我試試」,同時,練習將一些退縮、害怕的姿勢和表情進行改變。

以上方法,可以自己嘗試練習,也可以找到信任的朋友或者諮詢師陪伴、幫助。

調整認知,缺點也可以變優點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新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看完了你的敘述並不長。得到了兩個重要的信息。追求完美的事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這兩個認知是矛盾的。如果一個不完美的人,是不是不能做出完美的事?反過來說那麼是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做出完美的事?

完美意味著沒有瑕疵,你覺得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到沒有瑕疵?你覺得什麼樣的人可以做到沒有瑕疵?就算是全能的上帝也照不出完美的人。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悖論既然上帝是全能的,為什麼會造不出完美的人呢,這不應該嘛。但不是進一步印證了,上帝並不是全能的?還有我們歷史上的那些聖人。

身上有沒有缺點?當然有。為什麼有缺點的人我們要捧到聖人的一個神壇上。因為需要。

一個人在做事情上可以精益求精。在修養上面可以自我提升。但是一個人突然完美了,意味著他沒有進步的空間也不要改變。這不是一件好事,這是一件糟糕的不能糟糕的事情。

比如說你敘述的後面說自己懶惰,好高騖遠,自卑,愛面子。你覺得這些全部都是缺點。那麼你自己把這些詞全部換成反義詞,然後用到你身上你覺得是完美的嗎?好像還不夠吧。一件事情最起碼是一體兩面的,你最起碼要有兩種看法,比如說就說懶惰,一個人行為上懶惰,那麼如果思想上不懶惰,就會造就很多發明。

比如說就是一些不想走路的人發明了汽車。就是一群不想挖土的人發明了挖掘機。

我想說的是,一件事情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如果你把完美當成一種絕對的事情來看待。那麼本身這個看法就是不完美。你需要調整的就是你的認知。不是你的懶惰,不是你的自卑。因為自卑和自信,它完全是一種很自主的意識。你覺得自卑就自卑,你覺得自信就自信。

就像有人問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你覺得有他就有,你覺得沒有他就沒有,信則靈不信則不靈。

相關焦點

  • 重度強迫症患者的心路歷程之完美主義並不完美
    我從小就是一個嚴格的完美主義者,事事都要做到完美,我總是習慣把各項標準定的過高而不切實際,受到挫折打擊後,變得逃避、拖延、自責而失去行動力。常常心裡計劃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總是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換成另一種方式,也許更加理想。完美主義是一種建立在處處不滿意、處處不完美之上的,極度追求完美、毫無瑕疵的想法是由於處於極端的環境缺乏溝通、缺乏安全感而形成的。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其實大家並不了解真正的強迫症,雖然表面上看強迫症人的確也非常愛較真,甚至也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完美主義是一種假「完美主義」。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
  • 普通人的真「完美主義」和強迫症人的假「完美主義」
    曾經在諮詢中,有一位朋友這樣問我道:「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性格中都有完美主義的影子,可為什麼說強迫症的完美主義是假的呢?「我們不妨仔細觀察下,一些在自己的事業和學習中追求完美的人,他們追求的往往是客觀世界的成績和結果。
  • 警惕完美主義給你帶來的不開心
    不停地整容,以達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樣子;感覺身材總是不完美, 看到肚子上的肉感覺無法見人,從而過度節食或運動;一句話理解不了,就感覺自己學得不夠好這種過高的標準與人在幼年時期心中「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有關。 在幼年時期,孩子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什麼都可以做到。 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心理髮育, 兒童越來越可以接受父母並不是神, 而他們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觀點。 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兒童區分想像和現實, 通過忍受挫折實現成長。 隨著面對和處理越來越多的挫折, 孩子們可以接受自己和父母及他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 職場中沒有十全十美,我們要學會變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職場中沒有十全十美,我們要學會變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這些操作,想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 很多時候,人對於完美主義的過分追求,根源在於:對目標的不了解,對自身的不自信,對任務質量的不肯定,對犯錯誤的恐懼。 在職場中,我們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 告別社交恐懼症,首先要有勇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有的人說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和其他科技的發達,人們已經喪失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其實不然,社交恐懼症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問題。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並沒有在社交中受過傷,但是在面對面交往時還是有恐懼症。其實社交恐懼症的根源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害怕在別人面前犯錯或展現不足。要克服社交恐懼症,展現真實的自己,首先要有勇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 讀書|「完美」的對立面不是「不完美」,而是「真實」|普通亦能不平凡
    對自己的適度要求可以激勵人們實現自己的目標,並從中獲得樂趣。但過分的高要求,追求完美主義結果則常常導致沮喪和自卑等心理疾病。大部分完美主義者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沒有中間地帶,不快樂的源由也大多來自於此,這種不快樂幾乎會影響所有領域,包括健康,飲食,工作,人際關係和興趣。
  • 無人可以逃脫的心理漩渦: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會過度誇大問題,非黑即白,要麼是完美的,要麼是一無是處,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沒有自我接受的。對於追求卓越的人來說,能夠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彎路,他們知道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能夠接受個人的失敗,能夠接受自己視作一個整體予以接受。第四個是固步不前。
  • 如何珍惜時間,不妨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
    所以關於珍惜時間,我們就要明白一個誤區:即是完美主義。很多人或許感到疑問了:完美主義不好嗎?我覺得力求每件事情做到完美的人真的很棒啊!這種想法說明:實際上,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都把完美主義這個名詞誤解了,認為那些非常優秀的人才會有完美主義。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有完美主義。
  • 「完美主義」是很多心理疾病的徵兆?
    一說起完美主義,很多人對它的反應是,積極向上的、追求品質的,很難將它和精神疾病相聯繫。在職場中「完美主義」是一個成功人士的必備標籤。能把事情保質保量完成,甚至超出預期的基本上都有完美主義傾向。完美主義者在良性狀態時無論在事業、學業還是生活都能取得很符合自己預期的結果。
  • 你的完美主義傾向是幾級?
    優點太好寫,挑好聽的三行寫不下,寫到缺點一般就犯了難,面試還要自爆其短,怎麼寫都不合適。最後絞盡腦汁的結果就是,我在很多面試表格上都看到過同一個詞,「完美主義傾向」。雖然把它放在缺點一欄,但聽起來卻有一種沾沾自喜的得意,因為多數人都覺得追求完美其實算得上是個優點,顯示了自己做事高標準又追求卓越的品格。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之所以女生在挑戰面前,更多的是擔憂而不是興奮,是因為在印度的社會固化印象中,女生就傾向於被教育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其實我們如何處理孩子生病的過程,恰恰就反映了我們對錯誤的接受程度,這個程度也是我們對於是事事做到完美嗎?我們成年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自己做到完美,是不是一種頂級的優秀?我們大人在追求事物儘可能的完美的時候,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甚至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就是怎麼也做不好。
  • 執行比空想更有力量,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 獵雲網
    9.認為求助是無能的體現10.反覆思考自己的弱點、缺陷和失敗11.儘管知道力求完美要付出代價,但仍然覺得這是成功所必須付出的12.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掩飾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覺得自己有大量的不完美當完美主義者覺得沒有把握做出最好的成果時,就會拖延或者乾脆不做來避免面對失敗。此時拖延就成了掩蓋能力不足的藉口。另一方面,完美主義者總是會反覆糾結於哪怕是微小的錯誤,這會造成他們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停滯腳步,難以向前。結果如邱吉爾所說:「完美使人癱瘓。」
  • 愛自己,和不完美的人生和解:別讓完美主義綁架了你的人生
    即使他智力7歲,他也明白是自己的不完美導致這一切難以挽回。是不是只要自己的智力正常,露西就不會離開?他也曾經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的問自己。他難以接受,是自己的不完美導致了露西離開。竇文濤曾說過,「何為成熟,就是接受不完美,不如意。」當我們開始明白,人生總有缺憾。完美的人生就像水晶球虛幻又容易破碎。我們才真正成熟,開始接受自己人生中的不完美。
  • 人要學會接受當下不完美的自己
    人要學會接受當下不完美的自己接觸過很多粉絲朋友,以前沒有買房,後來找到我們買房的客戶他們說過去自己看不上中國房地產,甚至有些人帶有賭氣的做法,不跟這個高房價的遊戲玩了,轉身去投資股票,或者玩外匯和債券看著房價一天天的漲,最後完全變成了賭氣的狀態,好像拍拖的時候追一個女生
  •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過得很不完美.
    後來從他口中我才知道,在美國的印度人開辦了不少專門針對印度應屆生找工作的培訓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美國職場,包括面試時的各種問題。所以類似於「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早就應對自如,用一個看似貶低自己,實則抬高自己的所謂缺點「過於追求完美」來「完美地」應對過去。
  •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帶來的問題?
    1追求完美or追求卓越傻傻分不清楚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反對:成為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是挺了不得的事情。沒錯,完美主義是一個渾身閃著光的優秀詞彙,因為它飽含著我們對自己最理想化的期待。就像追求完美的人希望自己有完美無缺的愛情,因此稍有不順意,就會否定感情甚至否定自己;追求卓越的人更希望有一段共同進步的感情,在積極的感情體驗中不斷發掘出新的自己。2滴!
  • 今天朋友問我:「居裡醫生,我這'完美主義病'可怎麼辦?」
    比如我這位朋友,他說:「生活上,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別人都說沒事,但我卻一直擔心。」「感情上,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知道如何面對另一半。」「工作上,我會加班加點地去追求'卓越',還會有'強迫症'的表現。」
  • 《黑天鵝》:不要做職場中的完美主義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為了芭蕾,她可以犧牲一切,比如說愛情、欲望和自我,硬生生的把自己逼成了精神分裂,最終與《天鵝湖》裡的黑天鵝融為一體,成功的將自己殺死在了舞臺上,只為了那一句——「It’s perfect!」在我們的認知中,完美主義似乎一直是個褒義詞,似乎是好事。只是,太多的人越來越不懂到底什麼才是完美主義。
  • 【TED 演講英文視頻】​​23、完美主義的危害
    嘖 是我的完美主義」你看 像這種本該阻礙我們進步的特性卻令人震驚地有如此多人樂於承認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然而 一種有趣但嚴肅的觀點認為我們對完美主義的盲目追捧太過令人信服以致於我們從來沒有停下來思考過「完美主義」究竟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