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時隔十年北宋這三件山水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於 2021 年 10 月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期 42 天。
溪山行旅圖 |範寬
絹本墨筆
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950年—1032年),宋代繪畫大師,又名中正,字仲立,漢族,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
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溪山行旅圖》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撲面而來的大山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給人高山仰止、氣勢逼人的雄闊壯美之感。畫家描繪的是故鄉關陝重山疊峰雄深蒼莽之景。山頂叢林茂盛、鬱鬱蔥蔥,山谷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在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動意。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拔。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之下。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
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高山、流泉、茂林、溪水、商旅,使得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畫作「溪山行旅」的主題。山石突兀、巨幀大幅,讓人嘆為觀止。
山丘下方是一條道路。我們可以看到右邊有一隊驢子,正馱著貨物,由人驅趕著向前行走。
隱匿在樹枝中的籤名
董其昌謂之「宋畫第一」,他用楷體工書「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字。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李霖燦,在此圖右角樹蔭下發現「範寬」兩字,證明該作品確係範寬真跡。
早春圖 |郭熙
絹本設色
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1023年--約1085年),字淳夫、河陽(今河南溫縣人),北宋繪畫大師。擅長創作山水寒林之景,宗李成法,山石用「捲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
《早春圖》是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為郭熙晚年之作,該圖描寫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在水岸與山巔的淡霧煙嵐間露出了春的生機。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於山崖叢樹間……
畫中的點景人物,共繪四組十三人,水邊的漁人停舟登岸,山中的旅人石逕行走,樵夫溪流邊過木橋,岸上挑擔男子攜妻帶童伴狗,剛結束歡愉的春遊還家,為造化平添無限生氣。
人的渺小與山的偉岸,符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傳統繪畫比例。山石間的林木,直疏密姿態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和枯枝,枝條上多鷹爪、蟹爪類小枝。畫中呈「S」狀盤旋的巨大山巒是全畫的主體,左右稍矮的峰巒副之。主峰絕頂施以濃墨,形成上有蓋、下有承、左有據、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勢。山體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
畫中出現的大面積水域有三處,分別在左上方及下方的左和右,此外還有多處泉瀑。右邊的三疊垂瀑,是瑞雪消融春來解凍的清流,也是源頭活水,寓示大地復甦的勃勃生意。與畫面中其他處多枯枝不同,此處的樹木已萌發嫩芽,雖不是桃柳相映的江南之春,卻可以從山中煥發出的嫋嫋春霧中,嗅出一絲絲冬去春來的暖意。
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一方。鈐蓋作者印章。
萬壑松風圖 | 李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最後一個畫山水的有名畫家是李唐。
他有一張《萬壑松風圖》,是代表北宋末期的一件名作。
李唐創立了一種特別的皴法來畫巖石,叫做「斧劈皴」。
用這種「斧劈皴」畫出來的石頭,看起來非常堅硬結實,真的像用斧頭
劈出來的一樣。
「斧劈皴」的畫法,是把毛筆弄乾,橫向在紙上刷出來的。這種皴法你也可以試試看;還可以到山裡找找看,是不是有些巖石果然很像斧劈皴。《萬壑松風圖》是描述大山裡松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的景象。
這張畫畫完沒有多久,北宋就滅亡了,許多人往南方逃難,李唐也跟著到了南方。據說,他到南方以後,年齡已經很大,可是仍然勤於作畫,並且影響了很多南宋的年輕畫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