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的最強陣容!「溪山行旅、早春、萬壑松風」將同時展出

2020-12-18 騰訊網

2011—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時隔十年北宋這三件山水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於 2021 年 10 月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期 42 天。

溪山行旅圖 |範寬

絹本墨筆

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950年—1032年),宋代繪畫大師,又名中正,字仲立,漢族,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

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溪山行旅圖》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撲面而來的大山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給人高山仰止、氣勢逼人的雄闊壯美之感。畫家描繪的是故鄉關陝重山疊峰雄深蒼莽之景。山頂叢林茂盛、鬱鬱蔥蔥,山谷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在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動意。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拔。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之下。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

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高山、流泉、茂林、溪水、商旅,使得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畫作「溪山行旅」的主題。山石突兀、巨幀大幅,讓人嘆為觀止。

山丘下方是一條道路。我們可以看到右邊有一隊驢子,正馱著貨物,由人驅趕著向前行走。

隱匿在樹枝中的籤名

董其昌謂之「宋畫第一」,他用楷體工書「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字。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李霖燦,在此圖右角樹蔭下發現「範寬」兩字,證明該作品確係範寬真跡。

早春圖 |郭熙

絹本設色

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1023年--約1085年),字淳夫、河陽(今河南溫縣人),北宋繪畫大師。擅長創作山水寒林之景,宗李成法,山石用「捲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

《早春圖》是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為郭熙晚年之作,該圖描寫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在水岸與山巔的淡霧煙嵐間露出了春的生機。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於山崖叢樹間……

畫中的點景人物,共繪四組十三人,水邊的漁人停舟登岸,山中的旅人石逕行走,樵夫溪流邊過木橋,岸上挑擔男子攜妻帶童伴狗,剛結束歡愉的春遊還家,為造化平添無限生氣。

人的渺小與山的偉岸,符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傳統繪畫比例。山石間的林木,直疏密姿態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和枯枝,枝條上多鷹爪、蟹爪類小枝。畫中呈「S」狀盤旋的巨大山巒是全畫的主體,左右稍矮的峰巒副之。主峰絕頂施以濃墨,形成上有蓋、下有承、左有據、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勢。山體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

畫中出現的大面積水域有三處,分別在左上方及下方的左和右,此外還有多處泉瀑。右邊的三疊垂瀑,是瑞雪消融春來解凍的清流,也是源頭活水,寓示大地復甦的勃勃生意。與畫面中其他處多枯枝不同,此處的樹木已萌發嫩芽,雖不是桃柳相映的江南之春,卻可以從山中煥發出的嫋嫋春霧中,嗅出一絲絲冬去春來的暖意。

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一方。鈐蓋作者印章。

萬壑松風圖 | 李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最後一個畫山水的有名畫家是李唐。

他有一張《萬壑松風圖》,是代表北宋末期的一件名作。

李唐創立了一種特別的皴法來畫巖石,叫做「斧劈皴」。

用這種「斧劈皴」畫出來的石頭,看起來非常堅硬結實,真的像用斧頭

劈出來的一樣。

「斧劈皴」的畫法,是把毛筆弄乾,橫向在紙上刷出來的。這種皴法你也可以試試看;還可以到山裡找找看,是不是有些巖石果然很像斧劈皴。《萬壑松風圖》是描述大山裡松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的景象。

這張畫畫完沒有多久,北宋就滅亡了,許多人往南方逃難,李唐也跟著到了南方。據說,他到南方以後,年齡已經很大,可是仍然勤於作畫,並且影響了很多南宋的年輕畫家呢!

相關焦點

  • 李唐畫出《萬壑松風圖》,他將自己名字隱藏在畫裡,不容易被找到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提到宋代繪畫,「宋畫之三大精品」是繞不開的,其中之一便是小編給您說的這幅《萬壑松風圖》,而另外兩幅是《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早春圖》是北宋宮廷畫師郭熙的作品,畫面描繪了北方山區初春的生機盎然之氣,但實際上也是在描繪北宋王朝的蓬勃生機。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宋畫第一」、流傳了近千年的畫作,首先要判斷是否為真跡,畢竟自古以來造假、販假的層出不窮。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李唐與《萬壑松風圖》
    整幅畫構圖飽滿,氣勢雄渾,肅穆莊嚴,畫風嚴謹,蒼勁挺拔,山峰突兀,峭壁嶙峋,礬頭重疊,深谷清泉,溪畔松風,一片片濃密的松林層次井然,繁密通透,他將師法自然與內心真實的感受結合到了一起, 整個畫面表現出了強大深厚的勃勃生機。
  • 《溪山行旅圖》賞析,宋畫第一的畫究竟是怎麼樣的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李成,在五代和宋之間,原籍長安,生活在北方。他擅長畫冬景,作品有肅穆之氣,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範寬範寬宋陝西耀縣人,他的山水畫總體特徵雄強渾厚、深沉健壯。作品章法突兀,境界開闊,筆墨拙重,刻畫精微。他性情寬厚、崇尚道家、師承北派、隱居關陝。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有畫說」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大家好我是寫意歡迎進入有畫說作為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時代北宋繪畫有三座大山: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與宋畫比,現代繪畫缺的是心境!
    ▲《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 絹本設色 206.3cm×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而實際上,真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指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一方面是它們的藝術存世價值;另一方面是它們分別代表著宋朝每個時期的繪畫成就價值。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疫情期間,高校遲遲未能開學,為幫助同學們在家學習,特將往日臨摹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成的《青巒蕭寺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
  • 與我欣賞宋畫,了解宋畫,學習宋畫
    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後,加水愈多,近日之晝,已經有水無酒,與此同時我們欣賞宋畫,了解宋畫,學習宋畫。《晴春蝶戲圖》,宋代,李安忠,紈扇,絹本設色,縱23.7釐米,橫25.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