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2020-12-18 人民網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範寬是北宋時代的畫家,別名中正,字中立,是當時的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區人。範寬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不受世事拘束也不愛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間,這種性格其實是最適合創作巨幅山水的。其作品氣魄雄偉,境界浩莽,墨韻濃厚,筆力鼎健,其畫品極高,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後世學人將範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範寬畫風的影響,以範寬的繪畫為典範。

作品賞析:

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是範寬《溪山行旅圖》最突出的特色。作為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代表作品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彪炳史冊,在後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在於此圖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細緻刻畫的山石樹木、多變的筆墨及皴法,以及雄渾的意境,衝擊著觀者的心靈,更使人產生無盡的凝思……

這幅畫為雙拼絹本,淡設色,名士董其昌為其做題,歷來備受推崇。董其昌沒有用其標誌性的草書,而用楷書工整寫就「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字,目的是明顯的,就是不以草書之巧之靈動奪原作之古樸與霸氣,亦是董香光「似拙實巧」之書風體現。此圖在明代以前的流傳歷史已無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流傳有序。

作為範寬傳世的真跡之一,《溪山行旅圖》右下角樹葉叢中有「範寬」二字題款,這還有個小故事。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為範寬。然而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數,1958年8月5日,李霖燦從畫的右下角樹叢中發現了畫家的籤名。

「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李霖燦在回憶錄中將那個激動人心的一刻化為了永恆。李霖燦指出,自己採用的是在考古發掘時最常用的網球法,才發現範寬的籤字。

近觀此畫,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畫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點的墨痕,集合成雄偉的山川形象,形成獨具面貌的「雨點皴」,落筆蒼勁,層層積累,將飽經風霜的巖石刻畫得渾厚天成。細線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間飛瀉而下,隱沒在雲煙縹緲的深淵中。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再以濃厚的墨色渲染,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觀者身臨其境。

在《溪山行旅圖》面前,最能體會,何謂高山仰止。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據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馬隊鈴聲似乎也漸漸進入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詩情畫意在一動一靜中顯現出來。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又處於和諧之中。

範寬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傳統,又於寫生中得自然之境,自創寫實雨點皴法,形成「遠望不離座外」「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的北方山水傳統,成就了北方山水的典範。他與李成一文一武,為中國山水畫注入陽剛之氣,開雄渾之境。無怪乎連推崇南宗的明董其昌也評此畫為「宋畫第一」!

 

 

(責編:赫英海、魯婧)

相關焦點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撲面而來的大山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給人高山仰止、氣勢逼人的雄闊壯美之感。畫家描繪的是故鄉關陝重山疊峰雄深蒼莽之景。山頂叢林茂盛、鬱鬱蔥蔥,山谷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在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動意。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拔。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叢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逶迤於密林之下。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溪山行旅圖》範寬把籤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籤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溪山行旅圖》賞析,宋畫第一的畫究竟是怎麼樣的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作者是北宋範寬,範寬(950—1032),北宋繪畫大師,又名中正,字仲立,漢族,陝西人。北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這幅《溪山行旅圖》,後世也有模仿之作,例如元末畫家倪贊的《虞山林壑》,明朝的沈周《策杖圖》等,都有相似之處,但在氣勢與胸懷上,就差了很多了。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溪山行旅圖》局部,重重密林中有「範寬」二字。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這幅臨摹《溪山行旅圖》是餘在一九九八年中央美院學習時所臨,耗時四十餘天。2000年春天帶大三學生終南山寫生時,發現一處山形地貌極象《溪山行旅圖》的山勢。     溪山行旅圖最能代表範寬的繪畫風格,此圖是一幅流傳有緒的山水畫神品,畫面之峰拔地而起,頂天而立,好似天地間一座豐碑,此峰佔據全幅三分之二,山頭茂林密樹,峰間深處一道白色瀑布飛流直下,畫幅下有三堆石岡,其上有濃蔭老樹,當中夾一溪流,岸邊右端有驢四頭,各馱行李,兩人一前一後趕驢前行,此之謂溪山行旅圖也。整個畫面無不筆力挺勁,刻劃精微。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山水畫中董元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範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