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巖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
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使得觀者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的確妙哉!
▼ 《溪山行旅圖》範寬把籤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
這個籤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採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範寬的籤名。
都說喜歡山水畫的人,一定是心胸開闊,豁達開朗的人。而《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瀉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
《溪山行旅圖》最大的妙處就在,其靜止的畫面有一種莫名的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
山水畫教程
欣賞完《溪山行旅圖》,你是否在想如何將極小的人物神態表現出來。接下來白崇然教授教你點景人物注意事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