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2021-01-09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35

《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

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作品以淺淡的色彩和精緻的構圖,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所畫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溪山行旅圖》便是他創作特色的具體體現。而在該畫作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範寬先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邊沿,然後反覆地用堅勁沉雄的中鋒雨點(俗名芝麻皴)塑造出巖體的向背紋及質感。在輪廓和內側加皴筆時,沿邊留出少許空白,以表現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畫出北方山石如鐵打鋼鑄般堅不可摧的風骨。整幅面無論是山體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渾厚,湧出一股強烈的雄壯逼人之氣勢,在這股氣勢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線似平經它一壓也變得黯淡了,給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層層深厚」的審美感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溪山行旅圖》賞析,宋畫第一的畫究竟是怎麼樣的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他擅長畫冬景,作品有肅穆之氣,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李成與寬範的作品中,都有一股感天地時氣的創造力,所表現的大自然具有恰當而又和諧的秩序感。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溪山行旅圖》局部,重重密林中有「範寬」二字。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該畫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這幅臨摹《溪山行旅圖》是餘在一九九八年中央美院學習時所臨,耗時四十餘天。2000年春天帶大三學生終南山寫生時,發現一處山形地貌極象《溪山行旅圖》的山勢。     溪山行旅圖最能代表範寬的繪畫風格,此圖是一幅流傳有緒的山水畫神品,畫面之峰拔地而起,頂天而立,好似天地間一座豐碑,此峰佔據全幅三分之二,山頭茂林密樹,峰間深處一道白色瀑布飛流直下,畫幅下有三堆石岡,其上有濃蔭老樹,當中夾一溪流,岸邊右端有驢四頭,各馱行李,兩人一前一後趕驢前行,此之謂溪山行旅圖也。整個畫面無不筆力挺勁,刻劃精微。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王詵感嘆:「此二畫之跡,真一文一武也。」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有畫說」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 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溪山行旅圖》範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淺設色 206.3cmX103.3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溪山行旅圖》的誕生地不只有漂亮的秋色 這裡的溪山冰谷更美麗
    此外,著名的《溪山行旅圖》就是大畫家範寬常年在耀州行走生活,將胸中丘壑書寫在畫卷上的,北方的山巒雄闊壯美,在畫家範寬筆下,他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讓這裡的山嶽顯得更有氣勢。據說範寬還善畫雪景,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當然,畫中山水再美麗也比不上親眼所見的山水,在照金薛家寨山中,當蜿蜒曲折的流水遇到驟降的氣溫,飛流直下的瀑布在寒冬裡凍成了一座座冰柱,這景觀也只有在短暫的冬季才能看到。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而實際上,真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指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一方面是它們的藝術存世價值;另一方面是它們分別代表著宋朝每個時期的繪畫成就價值。
  • 「書畫精覽」大明遺韻—佚名《溪山行旅圖》
    語音講解-佚名-溪山行旅圖03:15來自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佚名《溪山行旅圖》設色絹本立軸 335cm×98cm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藏《溪山行旅圖》以高遠式構圖,於巨幛之上作正面聳拔的山峰,氣勢雄偉畫山石則多用圓筆、側鋒作「捲雲皴」,濃墨、淡墨、焦墨、宿墨互用,加上不同的筆法,渲(四聲)暈皴擦而成,既突出了險峻巍峨的形象,又很好地體現了北方山川在冬天的那種零落蕭瑟的氣氛。而人物的活動置於盤山棧道之上,近處右方汀岸,一隊行旅正過溪橋,騎馬、騎驢、步行挑擔,主僕分明,相互交談而行,顯得和諧又其樂融融。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