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精覽」大明遺韻—佚名《溪山行旅圖》

2020-12-18 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

語音講解-佚名-溪山行旅圖

03:15來自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

佚名《溪山行旅圖》

設色絹本立軸

335cm×98cm

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藏

《溪山行旅圖》以高遠式構圖,於巨幛之上作正面聳拔的山峰,氣勢雄偉。近景、中景、遠景的奇峰怪石,重重疊疊,有的連成一片,有的互相揖讓,迴環起伏,變化多端。置於山巒上的樹木亦主賓有秩,或疏或密,或直或欹。峰巒相合處,流泉飛瀑、樓閣深藏,引人入勝。

作者不囿於規範與程式,於近處樹木,以草書筆法畫出,用較濃的墨色勾出主幹,樹身勁挺。筆力剛健瀟灑,簡練又凝重,特別是樹枝,狀如鷹爪,細觀之,可見其筆筆相連,有時一筆而成一片,或參差向上,或離披而下,不同的形狀,當是代表不同種類的樹木。而遠處的林木,則是另外一種畫法,先以淡墨點染為葉,兼有重複點染而成的,然後依山勢在空隙處用稍濃的墨勾畫主幹,所費筆墨不多,但其層疊錯落之狀,非常清楚。畫山石則多用圓筆、側鋒作「捲雲皴」,濃墨、淡墨、焦墨、宿墨互用,加上不同的筆法,渲(四聲)暈皴擦而成,既突出了險峻巍峨的形象,又很好地體現了北方山川在冬天的那種零落蕭瑟的氣氛。

而人物的活動置於盤山棧道之上,近處右方汀岸,一隊行旅正過溪橋,騎馬、騎驢、步行挑擔,主僕分明,相互交談而行,顯得和諧又其樂融融。自下而上,又有三三兩兩或主僕或友朋結伴而行,使整幅畫充滿生機。

至於樓臺、殿閣、院落、茅亭位置則頗費經營,飛簷、鬥拱、窗格、柱欄,中規中矩,描繪得尤為精緻。綜觀全圖,細微處相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紛歧寓於統一,氣勢渾成,而又情趣盎然。

整個畫面取景典型,構圖奇絕,筆墨精練,運筆厚而不滯,墨色鮮而不浮,潤而不枯。若非作者具高度素養,絕難成此佳作。當面對《溪山行旅圖》時,畫面上表現的景物雖然是靜態,但是造型與筆墨運行所形成氣脈貫穿整個畫面,使觀者感覺到博大而深沉之美。意境與構圖有密切的關係,畫家想表達山高水深都得經過「藝術加工」,組織構圖才能體現作品意境及其思想。觀者在欣賞「溪山行旅圖」被引入到磅礴雄偉的北方山水的氣勢,這種感受往往與畫家在創造作品採用的組織構圖的「意匠加工」手段有密切關係。

相關焦點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溪山行旅圖》大約作於1000年,當看到這樣的宏篇巨幀,讓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溪山行旅圖》是全景式高遠構圖的典範。迎面高聳矗立的山峰,雄偉壯麗,氣勢迫人,佔據畫幅約三分之二,使原本平遠之境頓顯高妙,一種宏大壯闊、高峻巍然的磅礴之勢讓觀者由然而生。刀削壁立的山巖頂部,置有叢林濃密而深厚,遙遙望去,渾厚華滋。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溪山行旅圖》局部,重重密林中有「範寬」二字。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 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介紹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在什麼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詳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這幅臨摹《溪山行旅圖》是餘在一九九八年中央美院學習時所臨,耗時四十餘天。2000年春天帶大三學生終南山寫生時,發現一處山形地貌極象《溪山行旅圖》的山勢。極象範寬溪山行旅圖所繪之主峰,再細觀,左側峰正是石羊關那座山峰,範寬當年畫的山根下的那木橋,早已不在了,現已造成水泥石拱橋,甚至位置都沒有改變,下面山岡上往日參天巨木已不復存在,現只是一些小灌木叢,溪流間的巨石水口依然,所畫的樓閣可能是虛構的,當年趕毛驢行走的羊腸小道現在已是川陝公路。事隔千年,當站在此景前我們不難看出溪山行旅圖的原貌。對於古人所謂範卜居終南,太華的話,許多畫家和鑑評家是相信的。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物正難地跋涉著。
  • 溪山行旅圖——當代實力派畫家林德坤山水畫作品賞
    發展到隋唐,完成從青綠山水到潑墨山水的轉變;至五代出現荊浩、關仝、巨然分別代表著南北兩派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延至宋,隨著文人畫的參與,無論是山水畫創作還是繪畫理論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並逐步取代人物畫,成為畫壇主流,出現了北宋四大家,南宋四大家、米氏父子等代表性畫家,且各有其風格特點;特別是到了元代山水畫更是發展到頂峰,在南宋斧劈皴和北宋雨點皴的基礎上,創造出解索皴,牛毛皴,折帶皴等皴法詩書畫印得到進一步結合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 國寶檔案:溪山行旅圖
    國寶檔案:溪山行旅圖 郭熙 溪山行旅圖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 「有畫說」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淺設色 206.3cmX103.3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請問,臺北故宮什麼時候會展出自敘帖、祭侄文稿、溪山行旅圖,特別...
    今年秋天有書畫精品展,估計會出來一些重量級的書畫。自敘帖和祭侄文稿這幾年沒有出來,印象中上次出來還是2011年的「精彩100」展,距今已經7年了,或許這次會選入。溪山行旅圖上次是2015年在範寬特展上展出。去年傅申先生曾說,今年的秋天書畫特展上,應該會將「三寶」(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中的一件選入。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