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講解-佚名-溪山行旅圖
03:15來自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
佚名《溪山行旅圖》
設色絹本立軸
335cm×98cm
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藏
《溪山行旅圖》以高遠式構圖,於巨幛之上作正面聳拔的山峰,氣勢雄偉。近景、中景、遠景的奇峰怪石,重重疊疊,有的連成一片,有的互相揖讓,迴環起伏,變化多端。置於山巒上的樹木亦主賓有秩,或疏或密,或直或欹。峰巒相合處,流泉飛瀑、樓閣深藏,引人入勝。
作者不囿於規範與程式,於近處樹木,以草書筆法畫出,用較濃的墨色勾出主幹,樹身勁挺。筆力剛健瀟灑,簡練又凝重,特別是樹枝,狀如鷹爪,細觀之,可見其筆筆相連,有時一筆而成一片,或參差向上,或離披而下,不同的形狀,當是代表不同種類的樹木。而遠處的林木,則是另外一種畫法,先以淡墨點染為葉,兼有重複點染而成的,然後依山勢在空隙處用稍濃的墨勾畫主幹,所費筆墨不多,但其層疊錯落之狀,非常清楚。畫山石則多用圓筆、側鋒作「捲雲皴」,濃墨、淡墨、焦墨、宿墨互用,加上不同的筆法,渲(四聲)暈皴擦而成,既突出了險峻巍峨的形象,又很好地體現了北方山川在冬天的那種零落蕭瑟的氣氛。
而人物的活動置於盤山棧道之上,近處右方汀岸,一隊行旅正過溪橋,騎馬、騎驢、步行挑擔,主僕分明,相互交談而行,顯得和諧又其樂融融。自下而上,又有三三兩兩或主僕或友朋結伴而行,使整幅畫充滿生機。
至於樓臺、殿閣、院落、茅亭位置則頗費經營,飛簷、鬥拱、窗格、柱欄,中規中矩,描繪得尤為精緻。綜觀全圖,細微處相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紛歧寓於統一,氣勢渾成,而又情趣盎然。
整個畫面取景典型,構圖奇絕,筆墨精練,運筆厚而不滯,墨色鮮而不浮,潤而不枯。若非作者具高度素養,絕難成此佳作。當面對《溪山行旅圖》時,畫面上表現的景物雖然是靜態,但是造型與筆墨運行所形成氣脈貫穿整個畫面,使觀者感覺到博大而深沉之美。意境與構圖有密切的關係,畫家想表達山高水深都得經過「藝術加工」,組織構圖才能體現作品意境及其思想。觀者在欣賞「溪山行旅圖」被引入到磅礴雄偉的北方山水的氣勢,這種感受往往與畫家在創造作品採用的組織構圖的「意匠加工」手段有密切關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