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畫說」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2020-12-18 藝亦道文化

大家好

我是寫意

歡迎進入有畫說

作為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時代

北宋繪畫有三座大山:

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

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淺設色 206.3cmX103.3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依照構圖慣例,畫家多把主體置於中央而略偏斜的部位,然後再於弱方以賓體補足以求平衡。

▲ 左 郭熙 《早春圖》局部 , 右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溪山行旅途》卻在畫之正中央卓立一峰,頂天立地,遮天蔽日,它仿佛被鋒利無比的斧頭,猛地一下劈開,連雲霧都被它氣勢嚇到,只能纏繞在半山腰。

▲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反之,他的人物和樓閣卻畫的非常小,不仔細看都找不到,對比之下山就顯得非常宏偉。

顧愷之《洛神賦圖》人物與山水的比例對比

整幅作品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有話大家說 

關於《溪山行旅圖》,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留言!

01

@老婆我愛你:

話說宋朝真是個幸福的時代!現代人被「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三座大山壓的喘不過氣來時,武大一個殘疾人個體戶,靠每天賣點炊餅,都能住上單門獨院的複式小樓,還可以養個不用上班,漂亮的一塌糊塗的老婆,你說幸福不幸福?

武大郎別墅外觀

02

@是列賓不是列寧:

中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又迎來「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三座大山,什麼時候中國人可以好好地欣賞北宋「三座大山」?

李唐《萬壑松風》

03

@奇蹟暖暖:

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第二千年百大人物」,選出1000年至1999年之間的對全人類有著巨大影響的一百位著名人物。範寬以畫家之身徵服了美國人。(其餘五位入選的中國人為鄭和、忽必烈、毛澤東、朱熹、曹雪芹)

18年後,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兩國貿易戰,中國不必避讓,如範寬巍峨大山巋然應對、奉陪到底;為解決中美貿易問題,中國顯示了極大誠意,提出了合理建議,如範寬對「線條」的運用,初著筆時悠然引來,遇山石面角須轉折處,意宕蕩勁道條暢,住筆時收拾含蓄。可以說中美貿易戰的停火是範寬山水畫裡的中國精神再次徵服了美國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04

@俠客行: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被東方不敗囚禁在梅莊地牢,向問天攜帶《溪山行旅圖》《嘔血譜》《率意帖》和《廣陵散》等曠世之寶與令狐衝成功引誘梅莊四友,成功潛入救出任我行。這說明什麼?想辦事你得有幅好畫做敲門磚啊。否則,別說救人於水火,可能你連門都進不去。

05

@不離不棄:

山水精神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開我,枯燥無味、單調無趣。我離開你,黯淡寂靜,毫無生機。中美貿易戰不管雙方如何各執一辭,終究還是謀求共贏為好,互相抵制對誰都沒有好處。

06

@放大鏡:

《溪山行旅圖》前景中右下方的林子裡,有兩個老翁似的人,他們杵著杖,彎著腰,正緩慢地領著一小隊小騾兒從林道裡走出來。所表現地不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嗎?宋代人就知道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更何況進入現代文明的我們呢?

▲ 《溪山行旅圖》局部細節

07

@假憤青:

數百年前,藝術家開始學習繪畫的時候,沒有書本,沒有網絡教學視頻可看。他們僅有的辦法就是找個人拜師,或者找到自己喜歡的畫作,跨年代拜師。真正能成為大藝術家如梵谷、範寬者大都師法自然,鮮有幾個去熬什麼學歷,等讀完碩士、博士估計靈氣也都磨光了。

08

@注孤生:

範寬不但否定老師,最後還否定了自然,知道一切跟著感覺走。大概可以理解為範寬一個人完成了西方「古典主義」到「印象派」再到「後印象派」的三個重大藝術思想變革。

不怕說錯話

就怕腦洞不夠大

有話你就留言吧!

◤end◢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這幅臨摹《溪山行旅圖》是餘在一九九八年中央美院學習時所臨,耗時四十餘天。2000年春天帶大三學生終南山寫生時,發現一處山形地貌極象《溪山行旅圖》的山勢。     溪山行旅圖最能代表範寬的繪畫風格,此圖是一幅流傳有緒的山水畫神品,畫面之峰拔地而起,頂天而立,好似天地間一座豐碑,此峰佔據全幅三分之二,山頭茂林密樹,峰間深處一道白色瀑布飛流直下,畫幅下有三堆石岡,其上有濃蔭老樹,當中夾一溪流,岸邊右端有驢四頭,各馱行李,兩人一前一後趕驢前行,此之謂溪山行旅圖也。整個畫面無不筆力挺勁,刻劃精微。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圖 | 《溪山秋色圖》 宋徽宗 宋宋代山水畫的繁榮興旺,名家名畫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古今一流。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自然,範寬的「個人風格」就是我們判斷《溪山行旅圖》作者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我們知道,範寬名下的山水畫有多幅,可畫法又明顯不同,不應是出自一人之手。我們所能依照的就是那些與範寬生活年代相隔不久的畫論中的文字了,可是畫論中關於繪畫風格的描述基本都是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兼容性也很廣,所以從文字到圖像往往難以對應。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35《溪山行旅圖》北宋範寬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作品以淺淡的色彩和精緻的構圖,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巖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溪山行旅圖》局部,重重密林中有「範寬」二字。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書畫精覽」大明遺韻—佚名《溪山行旅圖》
    語音講解-佚名-溪山行旅圖03:15來自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佚名《溪山行旅圖》設色絹本立軸 335cm×98cm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藏《溪山行旅圖》以高遠式構圖,於巨幛之上作正面聳拔的山峰,氣勢雄偉而遠處的林木,則是另外一種畫法,先以淡墨點染為葉,兼有重複點染而成的,然後依山勢在空隙處用稍濃的墨勾畫主幹,所費筆墨不多,但其層疊錯落之狀,非常清楚。畫山石則多用圓筆、側鋒作「捲雲皴」,濃墨、淡墨、焦墨、宿墨互用,加上不同的筆法,渲(四聲)暈皴擦而成,既突出了險峻巍峨的形象,又很好地體現了北方山川在冬天的那種零落蕭瑟的氣氛。
  • 《溪山行旅圖》賞析,宋畫第一的畫究竟是怎麼樣的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他擅長畫冬景,作品有肅穆之氣,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捲動的雲,後人稱為「捲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李成與寬範的作品中,都有一股感天地時氣的創造力,所表現的大自然具有恰當而又和諧的秩序感。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該畫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叢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逶迤於密林之下。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溪山行旅圖》大約作於1000年,當看到這樣的宏篇巨幀,讓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溪山行旅圖》是全景式高遠構圖的典範。迎面高聳矗立的山峰,雄偉壯麗,氣勢迫人,佔據畫幅約三分之二,使原本平遠之境頓顯高妙,一種宏大壯闊、高峻巍然的磅礴之勢讓觀者由然而生。刀削壁立的山巖頂部,置有叢林濃密而深厚,遙遙望去,渾厚華滋。
  • 《溪山行旅圖》的誕生地不只有漂亮的秋色 這裡的溪山冰谷更美麗
    銅川有個小鎮——照金,在銅川市西北部,古時是溝通關中和塞北的要塞之地,據說隋煬帝巡遊至此稱"日照錦衣,遍地似金",照金因此得名。照金還是一個紅色革命舊址,老一輩的革命者曾在照金薛家寨組織革命隊伍,如今這裡也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王詵感嘆:「此二畫之跡,真一文一武也。」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此畫中的人物、馬匹,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情況下,活靈活現。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裝束、面目、道具都不馬虎,動作十分鮮活。觀賞者在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主題《溪山行旅圖》。人在其中抬頭仰望,山就在頭上。在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的很渺小。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有三件文物最負盛名,它們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而你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是什麼嗎?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