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從整幅畫作的蒼勁比例與精微刻劃中能夠發掘範寬對其融入的精妙手法,其畫作元素栩栩如生,生動自然,並以質實如鐵的筆力深擊畫中形象的點睛之處。全幅畫作無一敗筆,雄壯俊美渾然一體,令觀賞者猶如置身於南太華峰嶺,引人入勝堪稱千古佳作絕世精品。
(一)繪圖精妙,虛實結合
《溪山行旅圖》的繪圖精妙之處就在於虛實結合的筆法運用,激活了山水、樹木、山巒等元素的生命力。而其前景元素明顯多於後景設置。一方面,在前景設置中,範寬結合了三種不同畫法,表現樹木的自然形態,並以碎石和整石的鮮明對比細緻表現更為自然的景觀形象。在刻畫水流和小橋後,雖為簡約的繪製,反而更加突出了行路商旅與自然景觀的精妙融合。
另一方面,從後景設置的筆法分析,相對於前景無疑簡約了很多,除去對瀑布和山澗的寫實,僅在其山巒周圍略微點綴些許勾皴和點苔。從以上兩個維度的空間把握能夠發現,前景為實,後景為虛,前後結合形成了極為深刻的遠近形象,並以這種形象突出虛實結合的藝術魅力。
前景之中雖然構圖比例較小,但卻極為精細,深度吸引觀者視線。後景之中以焦墨、濃墨、墨點,代替具體的林木元素,使之幾乎無法尋找到具體的樹木形象,反而更加激發了後景山峰中的簡約氣質。而這樣的筆法表現形式,也極大的突出了關陝山景的人文地理特徵。前景與後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虛擬中清幽空靈與實體中氣勢逼人的和諧之感,並引領觀者體驗到無限的山麓遠景,使之融入無限的想像空間之中,更加體驗到山體的磅礴,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進而產生對其山巒的壯美憧憬。《聖朝名畫評》評曰:「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遠,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也。」「然中正好冒雪出雲之勢,尤有骨氣。」
(二)構圖新穎,氣勢磅礴
戴熙《習苦齋畫絮》中提出:董、巨尚圓,荊、關尚方;董、巨尚氣,荊、關尚骨;董、巨尚渾淪,荊、關尚奇峭。範寬運用自身的筆法特質,將《溪山行旅圖》中的「氣與骨」、「圓與方」、「渾淪與奇峭」有機的結合到一起,突出了山水畫作中的峻拔渾厚,而這樣的格調也是在其他作品中極為少見的筆法表現形式。通過大尺度繪製山勢,形象的突出了山巒的雄偉壯麗。而點綴在山頂的青苔,恰與由密及疏的皴擦形成感官對比。進而由統一的視角激發關注點,形成氣勢磅礴的繪圖效果。而置身於前景的細緻刻畫中,也能發現主人翁無法將山巒盡歸眼底,反而突出了山巒更為雄偉的特徵魅力。陷入其中的觀者,頗有全景山水的視覺感悟。這樣的表現形式,其構成章法極為精妙,而塊面分割比例大小相接,虛實處理開合布勢,動靜聚散嘆為觀止。而動靜結合之間精彩之處動靜聚散,其開合布勢深邃,無不透露出《習苦齋畫絮》繪圖氣勢,進而體現出超越時代的新穎構圖筆法。充斥著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經典構圖形式,極富宋式筆法精髓。
(三)運筆多變,型圖豪邁
《溪山行旅圖》的山體輪廓線,以及山川之間的筆法運用上,通過差異化的墨色進行渲染,而其輪廓線向之外,增加了點皴的疏密變化,從而以墨色襯託出其山川的威嚴俊美。而這樣的筆法,既能夠突出山體結構,也能夠渲染畫面的空間效果,進而重塑整體畫作的充實感。而在圓潤對比的錐形山體之外,披麻皴與整體畫風相得益彰。可以明確發現,在正方形的輪廓剛硬之中,蘊含了利索乾脆的點皴形態,從而促進了輪廓與筆墨的相互滲透,重新勾勒出型圖的豪邁氣息。尤其多維變化的筆法中,豆瓣皴、刮鐵皴、雨點皴、馬蹄皴、釘頭皴、芝麻皴等皴法運用,更加突出了丘壑結構的用筆精髓。以凹凸粗糙巖層的筆墨質感,激發了潤涵春雨的秋風蒼處,進而以八面出風極富彈跳的節奏感描繪出山石肌理。凸顯出《溪山行旅圖》的氣質俱盛,以點皴營造出山石的雄壯與豪邁。
《溪山行旅圖》臨摹解析
步驟一:勾勒。用炭條或鉛筆起稿,寫出景物位置及輪廓結構,然後進行勾勒和點皴。先點出主峰山頭上的樹叢。用溼筆圓點點出。點子要有大小、疏密、濃淡、枯溼的變化,主峰的主要部位墨色要深一些。接著勾勒出山體輪廓和內部結構。在勾勒時要注意範寬用筆氣勢雄強,中鋒行筆,勾線如鐵,有重量感,有斷有續,均直方硬,山如鐵柱。再勾勒畫幅下方三堆巨石上的夾葉樹叢,先空勾樹幹,樹如鐵澆;再勾樹葉,樹葉一種是變形的槐樹葉,線條平直,另一種是變形的菊花形夾葉,較工整。後勾勒畫幅正文的三堆巨石。最後勾勒山溪邊的毛驢、趕路人和點景的建築物。
步驟二:皴擦。該圖的皴法為雨點皴,以短而直的線條密集組合,點子皴與短條子皴並用,用筆較幹,雄勁老更,沉著凝重。主體山石的皴法 由短而直的線條和點子密集構成,既參差錯落,又結構嚴謹、層次清楚。山石暗部的皴筆稀疏、淺淡。主峰左側的山石皴筆更自然奔放,達到意到神行的境界。水中巨石的皴筆更平直,長短結合,形成對比,樹幹的皴筆很淡。
步驟三:渲染。用兩支白雲筆,一支筆蘸墨,一支筆蘸清水,依山石結構,暗部染淡墨,並用清水暈開。主峰山體右側溝壑染濃溼墨,幽默的溝壑與山體形成對比。主峰山體渴染與溼染並用。渴染就是以較幹的筆染,筆痕不明顯,溼染要注意濃淡變化。山體先染小的結構,待幹後再染大的結構。如主峰右側山體上部整體比較暗,表現幽深的峽谷、溝壑。
步驟四:染色。主峰山頭的樹叢用墨青染,山石亮面用赭石皴染,山石暗面用墨青溼染,樹葉用汁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