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2021-01-09 袁氏國藝文化藝術

【名稱】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年代】北宋【簡介】絹本,淡設色,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從整幅畫作的蒼勁比例與精微刻劃中能夠發掘範寬對其融入的精妙手法,其畫作元素栩栩如生,生動自然,並以質實如鐵的筆力深擊畫中形象的點睛之處。全幅畫作無一敗筆,雄壯俊美渾然一體,令觀賞者猶如置身於南太華峰嶺,引人入勝堪稱千古佳作絕世精品。

(一)繪圖精妙,虛實結合

《溪山行旅圖》的繪圖精妙之處就在於虛實結合的筆法運用,激活了山水、樹木、山巒等元素的生命力。而其前景元素明顯多於後景設置。一方面,在前景設置中,範寬結合了三種不同畫法,表現樹木的自然形態,並以碎石和整石的鮮明對比細緻表現更為自然的景觀形象。在刻畫水流和小橋後,雖為簡約的繪製,反而更加突出了行路商旅與自然景觀的精妙融合。

另一方面,從後景設置的筆法分析,相對於前景無疑簡約了很多,除去對瀑布和山澗的寫實,僅在其山巒周圍略微點綴些許勾皴和點苔。從以上兩個維度的空間把握能夠發現,前景為實,後景為虛,前後結合形成了極為深刻的遠近形象,並以這種形象突出虛實結合的藝術魅力。

前景之中雖然構圖比例較小,但卻極為精細,深度吸引觀者視線。後景之中以焦墨、濃墨、墨點,代替具體的林木元素,使之幾乎無法尋找到具體的樹木形象,反而更加激發了後景山峰中的簡約氣質。而這樣的筆法表現形式,也極大的突出了關陝山景的人文地理特徵。前景與後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虛擬中清幽空靈與實體中氣勢逼人的和諧之感,並引領觀者體驗到無限的山麓遠景,使之融入無限的想像空間之中,更加體驗到山體的磅礴,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進而產生對其山巒的壯美憧憬。《聖朝名畫評》評曰:「李成之筆,近視如千裡之遠,範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也。」「然中正好冒雪出雲之勢,尤有骨氣。」

(二)構圖新穎,氣勢磅礴

戴熙《習苦齋畫絮》中提出:董、巨尚圓,荊、關尚方;董、巨尚氣,荊、關尚骨;董、巨尚渾淪,荊、關尚奇峭。範寬運用自身的筆法特質,將《溪山行旅圖》中的「氣與骨」、「圓與方」、「渾淪與奇峭」有機的結合到一起,突出了山水畫作中的峻拔渾厚,而這樣的格調也是在其他作品中極為少見的筆法表現形式。通過大尺度繪製山勢,形象的突出了山巒的雄偉壯麗。而點綴在山頂的青苔,恰與由密及疏的皴擦形成感官對比。進而由統一的視角激發關注點,形成氣勢磅礴的繪圖效果。而置身於前景的細緻刻畫中,也能發現主人翁無法將山巒盡歸眼底,反而突出了山巒更為雄偉的特徵魅力。陷入其中的觀者,頗有全景山水的視覺感悟。這樣的表現形式,其構成章法極為精妙,而塊面分割比例大小相接,虛實處理開合布勢,動靜聚散嘆為觀止。而動靜結合之間精彩之處動靜聚散,其開合布勢深邃,無不透露出《習苦齋畫絮》繪圖氣勢,進而體現出超越時代的新穎構圖筆法。充斥著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經典構圖形式,極富宋式筆法精髓。

(三)運筆多變,型圖豪邁

《溪山行旅圖》的山體輪廓線,以及山川之間的筆法運用上,通過差異化的墨色進行渲染,而其輪廓線向之外,增加了點皴的疏密變化,從而以墨色襯託出其山川的威嚴俊美。而這樣的筆法,既能夠突出山體結構,也能夠渲染畫面的空間效果,進而重塑整體畫作的充實感。而在圓潤對比的錐形山體之外,披麻皴與整體畫風相得益彰。可以明確發現,在正方形的輪廓剛硬之中,蘊含了利索乾脆的點皴形態,從而促進了輪廓與筆墨的相互滲透,重新勾勒出型圖的豪邁氣息。尤其多維變化的筆法中,豆瓣皴、刮鐵皴、雨點皴、馬蹄皴、釘頭皴、芝麻皴等皴法運用,更加突出了丘壑結構的用筆精髓。以凹凸粗糙巖層的筆墨質感,激發了潤涵春雨的秋風蒼處,進而以八面出風極富彈跳的節奏感描繪出山石肌理。凸顯出《溪山行旅圖》的氣質俱盛,以點皴營造出山石的雄壯與豪邁。

《溪山行旅圖》臨摹解析

步驟一:勾勒。用炭條或鉛筆起稿,寫出景物位置及輪廓結構,然後進行勾勒和點皴。先點出主峰山頭上的樹叢。用溼筆圓點點出。點子要有大小、疏密、濃淡、枯溼的變化,主峰的主要部位墨色要深一些。接著勾勒出山體輪廓和內部結構。在勾勒時要注意範寬用筆氣勢雄強,中鋒行筆,勾線如鐵,有重量感,有斷有續,均直方硬,山如鐵柱。再勾勒畫幅下方三堆巨石上的夾葉樹叢,先空勾樹幹,樹如鐵澆;再勾樹葉,樹葉一種是變形的槐樹葉,線條平直,另一種是變形的菊花形夾葉,較工整。後勾勒畫幅正文的三堆巨石。最後勾勒山溪邊的毛驢、趕路人和點景的建築物。

步驟二:皴擦。該圖的皴法為雨點皴,以短而直的線條密集組合,點子皴與短條子皴並用,用筆較幹,雄勁老更,沉著凝重。主體山石的皴法 由短而直的線條和點子密集構成,既參差錯落,又結構嚴謹、層次清楚。山石暗部的皴筆稀疏、淺淡。主峰左側的山石皴筆更自然奔放,達到意到神行的境界。水中巨石的皴筆更平直,長短結合,形成對比,樹幹的皴筆很淡。

步驟三:渲染。用兩支白雲筆,一支筆蘸墨,一支筆蘸清水,依山石結構,暗部染淡墨,並用清水暈開。主峰山體右側溝壑染濃溼墨,幽默的溝壑與山體形成對比。主峰山體渴染與溼染並用。渴染就是以較幹的筆染,筆痕不明顯,溼染要注意濃淡變化。山體先染小的結構,待幹後再染大的結構。如主峰右側山體上部整體比較暗,表現幽深的峽谷、溝壑。

步驟四:染色。主峰山頭的樹叢用墨青染,山石亮面用赭石皴染,山石暗面用墨青溼染,樹葉用汁綠染。

相關焦點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溪山行旅圖》範寬把籤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這個籤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宋 範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向經典致敬系列之一《溪山行旅圖》
    這幅臨摹《溪山行旅圖》是餘在一九九八年中央美院學習時所臨,耗時四十餘天。2000年春天帶大三學生終南山寫生時,發現一處山形地貌極象《溪山行旅圖》的山勢。     溪山行旅圖最能代表範寬的繪畫風格,此圖是一幅流傳有緒的山水畫神品,畫面之峰拔地而起,頂天而立,好似天地間一座豐碑,此峰佔據全幅三分之二,山頭茂林密樹,峰間深處一道白色瀑布飛流直下,畫幅下有三堆石岡,其上有濃蔭老樹,當中夾一溪流,岸邊右端有驢四頭,各馱行李,兩人一前一後趕驢前行,此之謂溪山行旅圖也。整個畫面無不筆力挺勁,刻劃精微。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溪山行旅圖》局部,重重密林中有「範寬」二字。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於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於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於密林蔭底。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山水畫中董元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範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35《溪山行旅圖》北宋範寬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作品以淺淡的色彩和精緻的構圖,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