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過學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 國際人才應有跨文化思維能力

2020-12-11 環球留學

「從學習負擔來看,中國重,美國也重,美國負擔比中國重,這可能顛覆了大家的印象。因為原來我們都覺得美國很快樂、很寬鬆的教育,中國是幾乎所有孩子學習負擔都重,美國是越優秀的孩子負擔越重,真正在學校沒有負擔的將來走上社會都是幹苦力的。」人大附中黨委書記、副校長周建華補充道,「當然,幹苦力收入也不低。」

8月19日,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未來網聯合瑞思學科英語舉辦的「創新教育·變革力量」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活動中,原北師大附中校長、書記王本中,人大附中黨委書記、副校長周建華,中科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瑞思學科英語學術高級副總裁袁雪對「國際教育的創新之路」積極互動,就創新教育、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等分享了很多經典實例和精彩觀點。

美國學習負擔比中國重,沒有負擔的走上社會都是幹苦力

隨著「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中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步伐進一步提速,但另一方面,中國基礎教育國際化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在探討教育國際化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問題時,周建華和高峰將中國基礎教育與美國教育、世界主流教育做了很多很有參考價值的比較。

「從平均水平來看,毫無疑問是中國高、美國低。從拔尖人才培養水平來看,是中國低、美國高。從學習負擔來看,中國重,美國也重,美國負擔比中國重——這可能顛覆了大家的印象。從教師來看,中國老師善於解決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美國老師最善於解決我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周建華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育人平均水平很高,實際上這方面有其優勢,至少支撐GDP高速增長。但是面向未來的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我們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更高水平、高質量的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高峰則從四個維度對現在中國基礎教育跟世界上主流教育進行了比較,找出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差距。

「在教育理念上,世界上主流教育提倡個性化學習,以未來為中心的學習,這是我們不具備的。今天中國的基礎教育基本還是以老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這樣一個總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還沒有轉向個性化學習。」高峰說,與此同時,老師專業化的專業化程度與世界還有差距。

他還指出,課程體系設計上,中國跟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我們仍是一個大的高度統一的全國基本上同質化的課程體系,還沒有指向每一所學校、指向每一個學生,與西方個性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個性化選擇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他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與西方家庭教育家長的認識差距也非常大。「中國家長都希望孩子都能考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拿高薪,我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更多的呼聲來自於家長,家長的聲音往往替代了人民的聲音,讓我們真的很難指向給孩子提供更多適合個性化學習的課程和學習方式。」高峰說,面向未來的社會,「我們應該去選擇一個新的教育形態,去指向我們未來的發展,指向我們未來學生的未來。」

出過國、留過學、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

在討論國際化與國際化人才時,袁雪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孩子出過國、留過學、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讀萬卷書,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性閱讀,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就是比較。而關於在行萬裡路,小一點孩子用眼睛看,是走馬觀花,再大一點的孩子用全身來體驗,再大一點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真正去悟,進而實現中外結合,進而成為對於全球有促進能力、變革能力的人。

何為國際化人才?袁雪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能力。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時能用別人能看得懂的字、聽得懂的語言,按照別人思維邏輯去溝通理解。

此外,袁雪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國際化人才要紮根於中國現實,包括紮根於中國文化的根基,要有對於中國文化、本民族文化、本語言文化的自知利、自信和自尊,但是又不自大,能夠進行多元文化的包容,並在多元文化當中做到遊刃有餘,這種能力的培養就需要學生有把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再創造的能力。

袁雪認為,實現國際化教育,應在在公立學校完整的教育體系基礎上,與西方教育體系進行完整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塑造出一個個具有中國靈魂,又是有世界素養、能夠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環境中進行自如的交流、溝通,乃至有對抗和談判的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雙語教育是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當天的論壇中,王本中就基礎教育、特別是在中學階段如何國際化、走向世界,用幾個經典實例說明了如何通過交流合作促進教育國際化。

「80年代初,我在北師大實驗中學做校長時,就開始開展中美學生交流」王本中說,當時的形式是波士頓學生到中國來交流、學習,住在中國老師的家中。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中,學生每天上半天學習,下半天到北京的博物館、科技館等地方參觀,回來他們討論、寫報告。 三個月後,他們回去用學分認證的辦法,解決了以後回去以後再重頭學的問題。王本中說,這個例子讓他了解,學分認證機制讓美國孩子在高中成長階段開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自己的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1997年,我們學校和加拿大合辦了中加學校,那時候要有雙學籍、雙學歷。要拿到兩國的畢業證書的話,學生要同時學中國和加拿大的課程,中間遇到了一個問題,當時我們通過學分認證的辦法來解決了,最終讓學生拿到了雙方的證書。」王本中舉例說道,真正的國際化,是在課程、在學分認證,在認真研究基礎上來逐步推開的。

而換一個角度來說,王本中認為,雙語教育是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對於雙語教育的內涵,他說,第一是聽、說,生活中能夠進行溝通;第二是在某一個專業方向上有更多的理解;第三是文化理解,對異域文化、對方文化的理解;第四是能用兩種語言的思維去思考。

「玉泉小學這幾年一直在開展雙語教學,我們音樂、美術、體育、科學、信息技術五個學科都進行了雙語教學,同時我們也引進了一些外教來教授孩子的口語和聽力。」與此同時,高峰提到對於國際化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用跨學科視域打造卓越國際化國際經貿人才
    國貿實驗1701班的姚飛同學說:「學院藉助超星常青藤國際雲平臺,將國外慕課與直播課堂融合在一起,幾節課下來,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錘鍊,更重要的是,視野開闊了不少。」為了讓學生看到更大的世界,國貿學院持續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去年8月初,學院已與國外的大學溝通課程合作的細節,並確定相關實施計劃和方案。
  • 國際化人才,會說外語還不夠
    三是無論什麼類型的高校,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大多止於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掌握對象國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狀況,但是對於國際通行規則、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向等有關國際生態的了解和掌握還非常欠缺,尤其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出發、從當代中國現實狀況出發,做出不同於其他文化背景人的理解與判斷,更是軟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在處理國際事務或涉外事務時,差距還比較大的原因。
  • 商學院能否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夢工廠」?
    海爾、聯想、華為、BAT等越來越多的中企涉足海外直接投資、跨國併購,在其全球化運營的進程中,風險和挑戰日益凸顯,急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近年來,中企海外併購失利、對外直接投資失敗或跨國經營能力低下的案例不勝枚舉,無一不跟國際化人才嚴重不足息息相關。無論國企還是民企,沒有一家企業能拍著胸脯誇口說,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國際化人才儲備。 未來10年中國企業至少需要10萬名有國際管理才能的人才。那麼,誰能培養合格的國際化人才呢?
  • 第十一屆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雙年會暨第十五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舉辦
    作者:戴曉東所屬叢書:外語學科核心話題前沿研究文庫•跨文化研究核心話題叢書ISBN:978-7-5135-7519-5《跨文化能力研究》屬於「外語學科核心話題前沿研究文庫•跨文化研究核心話題叢書」,該叢書包含跨文化能力研究、跨文化商務話語研究、跨文化適應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和跨文化傳播研究五個主題。
  •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北京外國語大學提出要培養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領者,使複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成為其基本特徵,而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其基本素養。[2]上海外國語大學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外語特長,並能夠暢達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 外國語學院學生榮獲第五屆「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
    外國語學院學生榮獲第五屆「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一等獎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0-12-02  瀏覽:
  • 周滿生:基礎教育國際化視野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比如,有的人提出來說強調基礎教育國際化,就是全盤引進西方的模式,全部照搬西方課程;有人說,倡導基礎教育國際化與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相背,違背教育公平;有人說,倡導基礎教育國際化就是提倡辦出國留學預備班,為低齡留學開綠燈等。而我們說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側重點,就是注重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國際競爭意識,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推動跨文化交流。
  • 豐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型,瑞思英語以教學實踐關注文化教育
    而如今,出國留學、海外旅遊、外商會談等跨文化交流場景,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態,多國家、多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隨著中國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在國際舞臺上迎來諸多機遇的同時,由語言障礙、刻板印象等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不暢、誤解甚至衝突也不容忽視。「文化勝任力」成為國際化人才發展的核心關鍵詞。所謂文化勝任力,即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
  • 專家議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勝任力是重要素質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郎朗)突發的疫情為國際教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5日,針對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等話題,來自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聯盟的專家、北京高校商學院主管領導,以及商科國際認證的相關專家等進行了探討。
  • 教育部官宣: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作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捷徑和橋梁,留學也成為了國際化人才的成長起點。從較為功利的角度來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留學生更受企業青睞,相比國內高校畢業生起薪更高,事業起點更高;而從長遠發展來看,擁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則擁有著獨立人格、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寶貴財富。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跨文化能力是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跨文化能力有著豐富的內涵,既包括多語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開放包容的精神與合作的態度。跨文化能力已經成為現代青年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2016年,「國際理解」被列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責任擔當」的內容之一。
  • 觀點分享│國際化視野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
    未來的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儲備,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於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7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 14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國際研討會徵稿通知(1號)CAFIC20180608-10|2月28提要截稿
    為促進中外跨文化交際研究,提升跨文化教育質量,探討跨文化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經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研究決定, 「第十四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國際研討會
  • 吳軍:國際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孩子學英文,要學會的是什麼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國際化,向全世界進行資本輸出,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再來看看,未來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為中國開拓海外市場的人。就像曾經有人問吳軍:你對亞投行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 關注國際化人才能力培養:能力模塊測評了解學生「長短板」
    近日,「啟德國際人才能力模型」正式發布,基於國際教育和人生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在全球化進程中,成長為國際化人才所需要培養的七大能力模塊:學術競爭力、外語競爭力、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辨析能力、領導力、跨文化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另外, 「啟德國際人才能力測評系統」也同步推出。
  • 英語+手抄報 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原標題:英語+手抄報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4月14日,2019雙語手抄報大賽在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啟動。大賽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背景,廣邀全國各地中小學生,以各地、各行業、各領域 「追夢人」的角色,用手抄報的形式記錄時代變遷、描繪幸福生活、暢想美好未來。
  • 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邀請賽成功舉辦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日益凸顯,新時代需要大量能夠參與中外人文交流、善於講述中國故事的國際化人才,他們既要具有中國情懷和文化自信,也要具備國際視野和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因此在外語教育中加強外語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成為新時代外語教育的新使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外教社杯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應運而生。
  •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致力於培養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成立於2001年。依託英語學院雄厚的師資和廣泛的影響力,該系採用英語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有機融合的非傳統教學模式,致力於培養當今社會緊缺的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他們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堅實的專業功底、較寬廣的知識面、以及良好的精神氣質。2009年,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被批准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 福田區公職人員國際化素養和能力提升班圓滿舉行
    全區28個單位報送適訓人才38人,參訓學員呈現高學歷背景、高英文水平、強溝通能力等特點,組成了一支較為年輕、極具活力、學習熱情十分高漲的國際化素養隊伍。培訓藉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國際化教學方面的雄厚師資,課程設置精良、內容豐富,基本採用全英文教學,結合專題講座、小組討論、個人分享等多種形式,幫助學員們拓寬國際視野,了解全球化、文化差異、跨國貿易及交流等議題。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代人也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些規律性的論斷都說明了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要義。    正因這個緣故,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組織編寫了這本《英語報刊閱讀: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    在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兩個本書核心命題時,我們借鑑了國內外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