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負擔來看,中國重,美國也重,美國負擔比中國重,這可能顛覆了大家的印象。因為原來我們都覺得美國很快樂、很寬鬆的教育,中國是幾乎所有孩子學習負擔都重,美國是越優秀的孩子負擔越重,真正在學校沒有負擔的將來走上社會都是幹苦力的。」人大附中黨委書記、副校長周建華補充道,「當然,幹苦力收入也不低。」
8月19日,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未來網聯合瑞思學科英語舉辦的「創新教育·變革力量」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活動中,原北師大附中校長、書記王本中,人大附中黨委書記、副校長周建華,中科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瑞思學科英語學術高級副總裁袁雪對「國際教育的創新之路」積極互動,就創新教育、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等分享了很多經典實例和精彩觀點。
美國學習負擔比中國重,沒有負擔的走上社會都是幹苦力
隨著「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中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步伐進一步提速,但另一方面,中國基礎教育國際化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在探討教育國際化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問題時,周建華和高峰將中國基礎教育與美國教育、世界主流教育做了很多很有參考價值的比較。
「從平均水平來看,毫無疑問是中國高、美國低。從拔尖人才培養水平來看,是中國低、美國高。從學習負擔來看,中國重,美國也重,美國負擔比中國重——這可能顛覆了大家的印象。從教師來看,中國老師善於解決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美國老師最善於解決我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周建華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育人平均水平很高,實際上這方面有其優勢,至少支撐GDP高速增長。但是面向未來的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我們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更高水平、高質量的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高峰則從四個維度對現在中國基礎教育跟世界上主流教育進行了比較,找出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差距。
「在教育理念上,世界上主流教育提倡個性化學習,以未來為中心的學習,這是我們不具備的。今天中國的基礎教育基本還是以老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這樣一個總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還沒有轉向個性化學習。」高峰說,與此同時,老師專業化的專業化程度與世界還有差距。
他還指出,課程體系設計上,中國跟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我們仍是一個大的高度統一的全國基本上同質化的課程體系,還沒有指向每一所學校、指向每一個學生,與西方個性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個性化選擇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他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與西方家庭教育家長的認識差距也非常大。「中國家長都希望孩子都能考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拿高薪,我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更多的呼聲來自於家長,家長的聲音往往替代了人民的聲音,讓我們真的很難指向給孩子提供更多適合個性化學習的課程和學習方式。」高峰說,面向未來的社會,「我們應該去選擇一個新的教育形態,去指向我們未來的發展,指向我們未來學生的未來。」
出過國、留過學、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
在討論國際化與國際化人才時,袁雪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孩子出過國、留過學、會說英文不等於國際化。「讀萬卷書,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性閱讀,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就是比較。而關於在行萬裡路,小一點孩子用眼睛看,是走馬觀花,再大一點的孩子用全身來體驗,再大一點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真正去悟,進而實現中外結合,進而成為對於全球有促進能力、變革能力的人。
何為國際化人才?袁雪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能力。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時能用別人能看得懂的字、聽得懂的語言,按照別人思維邏輯去溝通理解。
此外,袁雪提到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國際化人才要紮根於中國現實,包括紮根於中國文化的根基,要有對於中國文化、本民族文化、本語言文化的自知利、自信和自尊,但是又不自大,能夠進行多元文化的包容,並在多元文化當中做到遊刃有餘,這種能力的培養就需要學生有把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再創造的能力。
袁雪認為,實現國際化教育,應在在公立學校完整的教育體系基礎上,與西方教育體系進行完整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塑造出一個個具有中國靈魂,又是有世界素養、能夠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環境中進行自如的交流、溝通,乃至有對抗和談判的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雙語教育是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當天的論壇中,王本中就基礎教育、特別是在中學階段如何國際化、走向世界,用幾個經典實例說明了如何通過交流合作促進教育國際化。
「80年代初,我在北師大實驗中學做校長時,就開始開展中美學生交流」王本中說,當時的形式是波士頓學生到中國來交流、學習,住在中國老師的家中。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中,學生每天上半天學習,下半天到北京的博物館、科技館等地方參觀,回來他們討論、寫報告。 三個月後,他們回去用學分認證的辦法,解決了以後回去以後再重頭學的問題。王本中說,這個例子讓他了解,學分認證機制讓美國孩子在高中成長階段開始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自己的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1997年,我們學校和加拿大合辦了中加學校,那時候要有雙學籍、雙學歷。要拿到兩國的畢業證書的話,學生要同時學中國和加拿大的課程,中間遇到了一個問題,當時我們通過學分認證的辦法來解決了,最終讓學生拿到了雙方的證書。」王本中舉例說道,真正的國際化,是在課程、在學分認證,在認真研究基礎上來逐步推開的。
而換一個角度來說,王本中認為,雙語教育是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對於雙語教育的內涵,他說,第一是聽、說,生活中能夠進行溝通;第二是在某一個專業方向上有更多的理解;第三是文化理解,對異域文化、對方文化的理解;第四是能用兩種語言的思維去思考。
「玉泉小學這幾年一直在開展雙語教學,我們音樂、美術、體育、科學、信息技術五個學科都進行了雙語教學,同時我們也引進了一些外教來教授孩子的口語和聽力。」與此同時,高峰提到對於國際化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