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塑造精英二代》,思索回歸理性的教育,造就面向未來的孩子

2020-08-29 想媽超級育兒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眾所皆知,育兒是一場修行,而尊重孩子的發展,是修行的基本功。

《塑造精英二代》一書由留美教授施冬健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品,裡面有施冬健教授長達二十年私塾的實踐與思考,有他對個性化孩子教育的實證。細緻閱讀,便能從深入淺出的案例中,吸取到獨到精闢的育兒理念,碰撞出新的閃亮的火花。



讀書要成功,重點是調動孩子的內驅力。

人為什麼讀書?

有人答:「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當然,這是思想層面的目的。從現實出發,我們讀書無非是想:光耀門楣、出入投地、增加見識、獲得機會......總之,讀書是我們最快捷實現夢想的一種。

讀書成功,歸納有六個因素:

  • 智力
  • 父母教育
  • 學校教授
  • 自主學習
  • 學習方法
  • 適當輔導

如果以重要程度劃分,個人覺得除了父母和學習教育外,自主學習應該是放到重要的層級。

自主學習需要良好的習慣和較強的自控能力。自我實現需求,才是長效的激勵力量。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五種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逐級遞升。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在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的第四、五級需求——求知慾尊嚴很難喚醒。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

一馬平川、舒適無比的生活,容易讓孩子喪失鬥志。更有父母,過度心疼孩子,不讓他們雙手沾染「陽春水」,認為做家務是低檔的體力活,看孩子拿碗洗,立馬搶過來說「你洗不乾淨!」叫孩子扔個垃圾,屢屢拿錢作誘餌。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下的父母,沒有想到生活即教育,做家務其實是一項能力:

1、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2、做家務會形成「肌肉記憶」,提升孩子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效率。

3、使孩子統籌規劃、協作等能力得到培養。

4、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參與感。

5、理解父母艱辛,培養孩子的平常心。

激起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感知尊嚴,從孩子的存在感、價值感出發,讓孩子從動手做家務小事開始,全面調動孩子的自我實現需求(即內驅力),是孩子一生進取的「太陽能永動機」。

精英式教育,培養「萬金油」還是「社會人」?

北、上、廣、深等中心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著看起來很高級的「富二代」培訓項目,學費動輒數十萬元。學生們學的正是國際通用的標準:除了基本的經濟、金融、貿易外,還涉及品紅酒、高爾夫、國際社交舞、社交禮儀等。

中國式家長已然瞄準靶子,準備以高昂的代價把孩子培養成「萬金油」,精英教育成了一件堪比LV、DIOR等大牌的奢侈品,固化成流水線上的統一標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這樣就無愧於孩子,無愧於父母之光榮稱號。

反觀古時候的「六藝教育」,涵蓋:品德與修養、體育與軍事、文學與科學。這些都是貴族子弟今後擔任官員、為人處事、遠見卓識的必備技能。而後,君權統治體制,每一朝代掌權者的不同喜好、個性,促使教育制度不斷改革。教育制度,也變幻成為統治者把控百姓思想的武器。

再觀中、美等國的精英教育。

英國的貴族體制一枝獨秀,從孩子童年、少年時代,英國傳統貴族子弟內樹家庭形象,並提倡尚武精神,廣泛閱讀和遊學經歷,將孩子培養得出類拔萃。

美國的精英教育,以歐巴馬為例,非洲血統的他,經過顛沛流離、貧困動蕩的生活,甚至吸食大麻的過往,幡然醒悟。最後他突破種族界線,一步步成長,讀取哈佛博士學位,競選成功後開始政治生涯。歷史上林肯、羅斯福等名人,皆有著名校畢業的經歷。美國對精英的要求,多來自於名校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的要求,是美國的傳統觀念

無論中式還是英美的精英教育,都要經受社會生活的檢驗。

受教育程度,不一定和孩子的未來捆綁

我們看到有的孩子在學習中排名前列,卻未想到他在工作中卻碌碌無為;有的孩子默默無聞,人群中普通一員,進入社會卻如魚得水,後勁十足,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終其原因,無非是孩子學用脫節,只有理論、缺乏實際。

長期的書香智慧,卻沒能轉化為孩子生活的能力。曾有新聞報導有少年成績優異、被國內名校錄取,卻因自理能力差、被學校勸退的事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

所以家長在為孩子的成績焦慮時,更應該花時間在孩子成為「社會人」的學習上。

教會孩子做家務、引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規劃孩子的日常開支、讓孩子決定自己的課外學習項目、歡迎孩子加入到家庭大事的討論中。

理性思維的孩子,才能步步找到獨立的自己,並逐漸適應脫離父母的生活,最終如大樹般茁壯挺拔,堅定地走向社會。

適應社會者生存

剖析成功者人格,成功需要什麼?

蘋果公司的主要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是不可不提的一位領導。他的成就無可厚非,也被世人稱為夢想家、藝術家、創新者。

可他喜怒無常、脾氣暴躁,甚至「人格分裂」。固執已見、藐視常識,是一些下屬對他的評價。他超乎常人的控制力,常常讓下屬感到崩潰。

他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美國心理學家塔布斯和克裡斯特的「大五人格特質」來分析,確有值得學習之處。


賈伯斯生前照片

大五人格特質,即「盡責性維度、外傾性維度、經驗開放性維度、情緒穩定性維度、隨和性維度」。賈伯斯在前三項有著絕對優勢,他責任心強、以績效為導向,願意承擔,富有創造力和活力,所以他帶領團隊取得一次次的成功。

但他後兩項卻差強人意,性格怪異、易怒易躁,如同一座「活火山」,隨時爆發灼人的火焰,令員工害怕、不敢親近。

這些敏感、神經質、焦慮、過度緊迫感的性格,使賈伯斯身體衰敗,導致他英年早逝。

真正的成功者,身體健康是第一要素,大五人格特質不可缺少。

孩子的性格養成,要從娃娃抓起,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抓起,在深刻理解人生和事業的關係,體會到幸福的真諦後,我們要重視大五人格特質的重要指導意義,努力培養孩子優秀的品德。

定義精英,回歸理性的教育本質。

《塑造精英二代》,闡述了作者對精英的定義:

精英=人生幸福+事業成功+有益社會

人生幸福,源於內心的感受。孩子能感受到宇宙博大、萬物精深,甚至只是一片葉落帶來的剪影,一聲鳥鳴賦予的歡喜,足夠。

事業成功,基於父母和孩子對事業的定義。而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思維的導向。有健康的身體,有有趣的靈魂,有正確的人生觀,有自我價值的體現,被自我認同,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有益社會是很多人年少的夢想。教育孩子要 擁有強烈的公德心、積極的參與熱情,長大後用自已的特長,為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別忘告訴孩子:做公益,不是居高臨下,不是做秀買乖,而是心甘情願,為他人送去一點光和熱

人生的大智慧,莫過於此。

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樹造大五人格特質都是可取可鑑的經驗。

只有回歸理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塑造面向未來的精英二代。




想媽,親子導讀師,閱讀踐行者,芳療師。

一點星火,一點智慧。

與千萬個家庭和父母共同成長!

(請添加我的頭條號,更多精彩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子藤教育創始人李彥漪:從心出發——面向未來的教育
    談到創辦子藤教育的初衷,李彥漪女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的確與自己獨特的教育經歷不無關係,其間也很幸運地遇到了懂得激發學生潛力的好老師。回國工作後,她感受到那些對自己有著莫大幫助的品質,比如毅力、共情力、審美力等等都是過去好的教育造就的。「我覺得自己是教育的受益者,好的教育是可以改變本質的。」  作為一個地產公司的二代掌門人,為什麼要跨界辦教育?
  • 薦讀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答案聽來很簡單卻不容易做,那就是「讓孩子的天賦自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
  • 啟德教育常春藤導師高校談國際化精英塑造之路
    啟德教育CEO黃嫻女士為黃徵宇先生頒發「啟德特聘常春藤導師」聘書5月3日清華經管學院,清華大學營創讀書會「如何塑造國際化精英」論壇現場,啟德教育集團CEO黃嫻女士、前白宮學者同時也是啟德教育特聘常春藤導師黃徵宇先生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營銷學博士生導師鄭毓煌先生
  • 注重個性道德,回歸人本教育
    摘  要:教育的人本宗旨古已有之,而當前很多教育模式卻逐漸走向反面:教條,順從使得學生個性喪失;空洞說教卻遠離生活;急功近利而道德教育功能缺失,所以對此應該讓人生教育和道德教育真正走進學校,改善學校功能,培養造就具有鮮明個性的完滿的人,實現教育的回歸。
  • 面向未來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回歸教育本源 遵循教育倫理
    「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學習是圍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塑造。    另外,從教育的內涵來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發揮作用的不同,對社會影響也有所不同。教育作為培養社會未來的成員,傳道文化的功能是自古亙定,沒有改變的。
  • 緩解中國父母式焦慮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於是,當代中國父母們開始產生危機意識——我們的孩子將來如何面臨嚴酷的競爭?在想媽看來,父母們的焦慮是正常的,正如我們的父輩過去操心我們的現在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提前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才是父母們緩解焦慮的解藥。
  • 人民日報:「讀經運動」造就庸才 輸光孩子的青春
    9月8日《人民日報》(19版)刊發題為《如此讀經為何只能造就庸才(金臺論道·告別平庸系列談8)》的文章,文章稱近日媒體報導讀經少年的求學經歷引發各界關注,筆者認為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賭博,輸光了孩子的寶貴青春後,造就了一批庸才與廢物。「讀經運動」造就庸才,這是因為「讀經運動」從根本上違反教育規律、違反認知規律,是註定要失敗的。
  • 讓工讀學校的孩子共享未來教育
    校園欺凌反思,工讀學校須與時代同步  消息播出,對校園欺凌束手無策的學校乃至社會一片歡呼 ,輿論的強烈迴響反映出現實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見肘。在學校批評教育太軟,行政、刑事處罰門檻太高的前提下,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難免一籌莫展。而「送工讀學校進行教育」一項,恰好充實了現有反欺凌懲戒體系的教育功能。
  • 你如何引導孩子走向未來?傳統文化需要理性回歸
    於是像我剛才提到的那位讀者一樣,購買了部分古典文化思想類書籍給孩子們讀,當孩子們搖頭晃腦流利的背誦出那些名言名句時,家長們陶醉在孩子們聰明好學的成長狀態下沾沾自喜,憧憬著眼前孩子的未來。這個魔不是神魔鬼怪的魔,而是我們無法捉摸無法用理性去控制的人性。傳統文化中那些相對矛盾的思想正是人性與魔性。《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說:「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生下來就帶著惡念,你讓孩子去讀哪個?一個理解並接受了性本善思想的孩子與一個接受了性本惡思想的孩子以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呢?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讓孩子把兩本書都讀一遍,都理解吸收了不就好了麼?」
  • 教以面向未來,育以回歸初心 新文達斬獲「2020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
    2020年12月10日,新文達在2020年環球網教育盛典中喜獲「2020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集團」獎項。新文達此次榮膺「2020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集團」,既是新文達品牌影響力的彰顯,也是社會各界對新文達教育公益事業的認可,更預示著新文達未來將持續開拓公益之路,為更多的孩子築起希望的藍天。
  • 精英教育之三:中國可「進口」精英教育
    經濟觀察網 信力建 /文 從入學比例上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際公認標準是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至45%之間為大眾化教育,超過45%為全民高等教育。除開高等教育入學率,我們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眾。
  • 未來教育的趨勢?如何個性化培養精英
    根據國家發展的總體安排、社會的變化、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教育自身演變的規律,可以預判未來中國教育將有重要發展趨勢。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研判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研究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對於今日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未來需要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的人才。
  • 未來教育5大新面向,讓孩子成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過去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的教育則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幫助孩子探索人生、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 孩子教育「快與慢」的思索
    技巧固然重要,但我個人認為在孩子教育的初級階段「技巧」是不恰當的!基礎,就像建築基礎,基礎建設得很夯實,孩子在未來成長中才有可能是高聳入雲的高樓,而不是那些基礎不堅固,只能成為的矮矮平房。「競爭」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快」的確已經成為了潛移默化的首要選擇,但孩子的成長中(教育只是其一),該如何讓「慢」成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呢?
  • 先學漢字後拼音,啟蒙教育的理性回歸
    傳統啟蒙教育的理性回歸。我們的民族語言和文字都有著非凡魅力,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王揭在《教童子法》中說:「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逮讀書。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漢語是國人的母語,先學漢字有助於漢語在小學生心目中樹立母語的地位。
  • 40年實踐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40年實踐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1977年至今,高考影響和改變了幾代中國人的命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最初不及2%,到現在已跨過40%,正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標線。
  • 楊斌: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 清華經管說
    楊斌教授發表題為《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的演講。以下分享楊斌教授演講內容,以饗讀者。(全文約8663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要領》譯者教育這個詞,特別耐琢磨。在中文裡頭,教與育是兩個字,往起源上說,各有其意義。
  • 【考研時評】研究生能否再度回歸精英教育
    理論上講,研究生是一種精英教育。而現行的研究生教育公費制度,讓很多人只重視文憑和學歷,學生不正兒八經地學,老師也不正兒八經地教,研究生『白菜價』就業自然難免。」李琪說。  今年初,研究生教育自費消息一出,家庭經濟情況不樂觀的李曉靜,思慮再三,還是忍痛決定放棄考研了。李曉靜是山東師範大學新聞專業大三的學生,雲南騰衝人。
  • 為什麼說:讓教育回歸家庭後,孩子的未來由你決定?
    一說到「教育回歸家庭」,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等等。但今天小編主要想從學業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說:讓教育回歸家庭後,孩子的未來由你決定!如果我們還保持那種只管把孩子的教育推給學校就足夠了的觀念,顯然會有點略顯缺乏競爭力。在這裡,小編絲毫沒有否定學校教育的意思,也絲毫不否認有的孩子任何輔導班都沒報仍然取得好成績的事實;只是在目前這樣一個大環境的裹挾下,我們每個個體確實需要客觀理性地做出一個更恰當的選擇才能保證不被淘汰。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