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時常會見到這樣的腳:足部皮膚呈藍色,末梢血運極差,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多個足趾末端的發黑壞疽。大多數臨床醫生經常會認為是肢體缺血所致,推薦來血管外科就診。可是有時候觸摸足背動脈搏動很有力,我們稱這樣的腳叫「垃圾腳」。
「垃圾腳」是藍趾症候群的俗稱,是動脈硬化斑塊破裂、膽固醇結晶和微血栓脫落所致的肢體終末動脈栓塞的症候群。
1976年Karmondy首次報導並命名為膽固醇栓塞症候群(cholesterol emboli syndrome, CES)。CES主要指來自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膽固醇結晶脫落,阻塞下遊的小動脈以及肢端、腦、眼、腎、腸繫膜的微動脈;近年來也發現動脈瘤內的附壁血栓也會脫落導致相應器官的微血栓栓塞。CES可見於動脈造影術後、冠脈支架術後、血管外科手術後、溶栓及抗凝治療後,也可自發產生。
由於動脈硬化多發於主動脈以遠,所以下肢肢端、下腹部皮膚缺血性表現多見;腎小動脈栓塞亦較常見,表現為腎功能受損,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
因為膽固醇結晶或微血栓細小,一般栓塞直徑為150-200um的小動脈,引起臟器缺血,趨化炎性細胞浸潤,先是多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在血管周圍浸潤,然後單核細胞浸潤,甚至激活補體,誘發全身炎性反應。故患者會出現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補體水平下降,CRP升高。
根據患者的動脈造影、手術及抗凝和溶栓治療的病史,或者心腦血管手術史,肢端皮膚的缺血表現,結合化驗檢查和血管檢查,該病一般不難識別。確診需要病理學檢查見到微小動脈內的膽固醇結晶。重要的是臨床醫生、護理人員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臨床上,藍趾症候群要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急性動脈栓塞、雷諾氏病以及伯格氏病等疾病相鑑別。
臨床上根據藍趾症候群的表現分為三型:1型指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屍檢證實為微小動脈栓塞;2型指患者單純表現為足趾發藍、皮膚網狀青斑以及局部缺血性疼痛;3型指廣泛的動脈栓塞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
CES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擴血管、抗栓等對症治療,中醫中藥也有不錯的療效。在治療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確藍趾的病因是膽固醇結晶栓塞還是微小血栓栓塞,根據不同病因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如果確定是膽固醇結晶栓塞,需要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水平、穩定斑塊;如果是上遊的動脈瘤附壁血栓脫落,一味採取抗凝、溶栓、活血等治療,則會導致微小血栓繼續脫落,不僅病情難以緩解,還會不斷加重。
CES治療雖難,預防卻十分有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療、調脂藥物他汀的使用,均可以明顯減少CES的發生。
隨著血管疾病發病率的不斷攀升,包括心腦血管、外周血管的手術操作日益增多,垃圾腳出現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各學科臨床醫生、各類血管疾病患者都應該提高對該病的認識。(顧洪斌主任 解放軍第306醫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