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阿爾山市五岔溝鎮的黑木耳好,它好在哪裡?色澤黑亮、肉質勁道、口感清香、天然綠色、營養豐富。4月18日,記者來到五岔溝鎮黑木耳生產基地,見證了黑木耳——珍貴的藥食兼用膠質真菌、世界上公認的保健食品的生長環境和生產過程。
五岔溝鎮位於大興安嶺南麓,地勢高寒、晝夜溫差大,洮兒河水從這裡奔騰流過,使得其土壤肥沃溼潤,這也是黑木耳生長的絕佳環境。五岔溝鎮的黑木耳原材料以純天然木屑為主,採用水源純淨的洮兒河水澆灌,生產管理和採摘晾曬嚴格按照自然生長規律,生產出來的黑木耳顏色光澤自然、較深,外觀形狀自然捲曲,耳片較厚,耳肉彈性好,與其他產地木耳不同,食用起來脆而爽口,是餐桌上久食不厭的美味。
五岔溝鎮黑木耳生產基地
建檔立卡貧困戶彭巖是五岔溝鎮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在政府的幫扶下開了一家特色火鍋店,生意火熱,而他火鍋店的制勝法寶之一就是當地的黑木耳。他說:「我們林區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喜歡吃黑木耳,涼拌炒菜都特別好吃。現在把它作為火鍋的食材,獨特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價值倍受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的喜歡。」他還驕傲地告訴記者,黑木耳的魅力,不僅留在了當地,也走向了遠方,通過京蒙扶貧協作等平臺,被端上了大都市的餐桌。
2020年初共種植各類菌棒70萬棒,其中不僅有黑木耳、白木耳,還有猴頭菇、平菇、榆黃蘑、滑子菇、靈芝等多個品種。五岔溝鎮食用菌產業預計今年收益30餘萬元,其中部分收益將注入集體經濟和發放給本地居民,提高居民收入。產業目前已帶動就業6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餘人。
黑木耳顏色光澤自然
五岔溝村民張豔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王春波肢體三級殘疾,兒子正在讀高中,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張豔菊一直靠打零工為生。「今年情況特殊,孩子一直在家上網課學習,需要我照顧,一直想找個離家近的工作,沒想到願望這麼快就實現了。現在每天收入100元,一年能幹上11個月左右,這樣的日子讓我和家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覺得生活特別幸福。」在食用菌生產基地工作的張豔菊開心地說。
今年,五岔溝鎮將打造以黑木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特色品牌,繼續擴大生產,延伸產業鏈,拓寬銷售渠道,以質量興菌、綠色興菌的發展思路,逐步實現林區產業結構調整、群眾增收致富、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目標。
採 寫:興安日報融媒體實習記者 許文軍
編 輯:徐思宇
責任編輯:杜曉婷
美 編:陳樹宇
聲 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興安日報》官方微信
關注「魅力興安」客戶端
真正實現一端在手盡享「新聞+政務+服務」
用戶可以在線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第一時間了解興安盟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還能在線享受網上政務諮詢以及訂飛機票、火車票、繳納水電費、查詢天氣、公交車線路等便利服務,真正實現「一端在手,盡享智慧」。
長按安裝
興安打工直通車,就業零距離
為響應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興安日報社、興安盟人社局、就業局、共建「融媒體+網際網路+旗縣市工作站+智慧終端設備」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平臺,以就業助脫貧為目標,推動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
長按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