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孩子一起生活,「遠程父母」也要給他足夠的關愛和必要的教育

2020-12-25 玥媽媽聊育兒

前陣子一段監控視頻的錄像上了熱搜,視頻裡的孩子,牽動的不僅僅是他父母的心,還讓廣大在外打工的父母感同身受。視頻裡的孩子是一個留守兒童,平時他父母在外打工,沒辦法照顧他,就只好把他留在老家,讓奶奶照看他。

孩子知道家門口裝了一個監控視頻,平時爸媽就是用它來看自己,因此他平時想爸媽的時候,也就會對著監控喊:爸爸,媽媽,回家。

爸媽看到這段視頻後十分心痛,雖然自己很想孩子,但由於工作、居住問題等各種條件的限制,也只好狠心把孩子留在老家。

這個視頻會上熱搜,我想是因為視頻裡的孩子,並不是個例,它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年底了,很多打工人也是一整年沒有回過家,許久沒有抱過、親過自己的孩子,看到視頻裡的孩子,難免不會喚起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思念。

現在中國有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這個數字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過的,因此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應該被加以重視和關注。

每個留守兒童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原因,不得已才把孩子留在老家,自己到外地工作,他們內心都希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可以早日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但在這之前,也只能忍受著這種分離的痛苦。

雖然說留守兒童很可憐,但對比過往,其實現在的孩子已經相對幸福很多,因為科技發達了,大部分農村城鎮都覆蓋有網絡、很多人家裡都有手機、平板或者監控,這些工具都能讓留守兒童經常聽到和「見到」自己的爸媽了。

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是家長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跟孩子親近,教育孩子,這一切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都是可以實現的。

就算不是留守兒童的父母,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出差的家長,或者不是跟孩子在同一個城市生活的人,以下跟孩子互動的方法或許對你有幫助。

父母如何跟留守孩子相處

1、建立信任

很多留守兒童其實對自己的父母都很陌生,畢竟一年才回去一兩次,甚至有些家長好幾年才回去一趟,對於孩子來說,雖然嘴上喊著爸爸媽媽,但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個稱呼,可能他學校的老師、同學都比父母來得更加親近。

因此父母不要理所應當以為,孩子好一陣子不見,一見面就會對你很熱情,很開心,實際情況往往相反,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靠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父母跟孩子關係也不例外。

家長平時要抽空多跟孩子保持聯繫和溝通,多關心他的近況,讓他知道你是在乎他,關心他,他才會對你產生信賴和好感,這份信賴不是與生俱來,是靠自己努力贏來的。

2、多參與孩子的生活

平時跟孩子聊天,不要只問問天氣,問問身體情況,這些虛無縹緲的寒暄就留給陌生人吧,對著自己的孩子,要關心到具體問題上。

例如多了解孩子最近在學什麼,功課程度到哪裡,每門課的老師叫什麼名字,跟他要好的同學都怎麼稱呼,只有跟孩子建立這種深度聯繫,才能跟孩子產生共同話題,才能參與到孩子生活中去,而不僅僅局限於「今天天氣怎麼樣?」「今天乖不乖」等這些空話上。

家長了解孩子日常生活規律後,還可以從孩子的語氣,說話的內容中洞察出他跟平時有沒有什麼不一樣,能及時發現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麻煩,及時幫助他解決當下的難題。

3、分享你自己的事情

父母除了要了解孩子生活,反過來也可以讓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生活,現在手機那麼發達,大可以給孩子看看你平時的工作環境,居住環境,讓孩子更多參與到你的生活中。

平時你生活中發生的一些趣事,工作上遇到的小問題,都可以跟孩子分享,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他們能明白的事情和認知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你就不說,只要你願意分享,孩子也是很樂意去聽的。

在《我們今天怎麼做父親》一書中,記錄了很多梁啓超給自己孩子寫的信,其中很大篇幅都是他事無巨細跟孩子們分享自己生活的趣事,工作的大事給孩子知道,他跟孩子交流不像老師、不像長輩,更像是一個知名好友。

家長平時也可以把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跟孩子分享,無形中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4、每天保持聯繫

以上說的一些方法,都是建立在有足夠的溝通交流的基礎上,非常建議家長每天跟孩子保持聯繫,可以是微信,可以是電話,最好的還是可以視頻通話,能讓孩子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你。

因為信息互動,都是不及時,家長和孩子可能都會在忙其他事情,回復只是一個順便的行為,但如果視頻通話就是讓雙方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專心陪著對方,這樣的交流才更有效,更及時。

現在網絡科技那麼發達,我相信這一點,其實很多家長都能做到,就看你們有沒有這份心,每天只需要抽一點點時間出來,哪怕是十分鐘,也要堅持下去。

如果跟孩子約定每天會進行視頻通話,萬一家長哪天真的有事不能跟孩子通話,需要提前告知孩子,讓這成為你們之間的一個習慣,任意一方沒空都需要提前報備,這樣才能引起雙方的重視。

5、多從孩子身邊的人了解他的生活

家長除了從孩子口中了解他的生活,還可以通過照顧他的爺爺奶奶,老師口中了解孩子的近況,這樣能更全面了解孩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另外,對照顧孩子的家人都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因為帶孩子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對老人家的教育也不要過分幹涉,不然孩子,就會成為你們中間的夾心餅。

6、照顧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生活中肯定會遇到多多少少的小挫折,可能被同學欺負,被老師批評等,如果孩子願意告訴你,請你一定要珍惜,並給予孩子幫助和鼓勵。

首先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貌,不要不問是非黑白就覺得是對方的問題,了解事情後可以跟孩子共情,讓他知道你會為他傷心,為他難過,可以在視頻電話中跟他擁抱,親吻等,儘可能給他鼓勵和支持。

等孩子平復情緒後,可以跟他說說要是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況,該怎麼處理。如果是孩子遭遇的是嚴重意外,就必須及時趕回他的身邊,因為孩子只有一個,要是出了大事,你都不在他身邊,他不但要獨自面對身體上的傷,心裡也會重重受創。

7、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說到做到

當孩子在電話中跟你約定的事情,例如他想要的一個玩具,一套書本,如果你答應送給他,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經常爽約,讓孩子失望,那麼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會逐漸下降,消耗他對你的信任。

另外,每天可以跟孩子來一個固定的互動,例如你可以寄一套書給他,自己另外買一套,每天在電話裡面一起讀書,哪怕每天只進行一點點,這些都是你們之間的小約定,都會跟孩子建立起聯繫,讓孩子對你有寄託和依賴。

8、固定一個時間段抽空回去看看孩子

如果條件允許,當然要儘可能多回家看看孩子,最好可以固定每三個月,半年就回去一次,而且這個承諾要說到做到,不要讓孩子的期望落空,這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9、見面時多跟孩子親密互動

到了跟孩子見面的時候,請不要吝嗇對孩子的愛,不要覺得家裡的是男孩子或者礙於面子就不跟孩子親密互動,要想想留守兒童已經很缺愛,難得回去就多跟他互動擁抱,親吻,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那孩子跟你有距離感,也是正常的。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測試孩子跟母親的依戀關係,實驗中科學家把恆河猴放在一個房間裡面,房間裡有一個有奶的鋼絲媽媽和沒奶的毛絨媽媽。猴子除了喝奶的時候會走到鋼絲媽媽身邊,其他時候都更願意呆在沒有奶的毛絨媽媽身邊。

實驗證明了猴子在成長過程中,解決生理需求的餵養很重要,但身體接觸和陪伴更加重要。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對許久未見的爸媽已經十分掛念,如果連這短短的見面的時間裡,你都不能給他足夠多的擁抱和陪伴,那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也會有一定影響。

總結:

不是說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孩子就一定不幸福,但有父母的陪伴,我相信他們能更幸福,家長要是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就請想盡辦法去創造條件陪伴孩子成長。

除了陪伴和關愛以外,也可以在日常一次次的聊天中對孩子進行教育,一些學校裡老師沒有教的,老人家不懂的,都是要通過父母給孩子傳授。

孩子不是生下來放在老家有人管他吃管他住,讓他自己成長起來就行,孩子就像一棵種子,你要細心打理,定期澆水和照料,他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希望每個留守兒童都能被父母重視,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都有父母「遠程」教育和陪伴。

相關焦點

  • 給予孩子的應該是足夠的關愛,而不是足夠的溺愛
    心理學家霍尼認為,兒童時期有兩種需求,一種是滿足的需求,一種是安全的需求,主要的給予對象就是父母,當父母不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或者不能營造出和諧的環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孤僻,被冷漠的時候,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敵意。而同時自己又要依附於父母去生存,因此就會把這種敵意壓抑起來,轉移到外界,因此外界的一切常常會帶來危險感,這種危險感就會轉化成一種基本焦慮。
  • 性侵之下的孩子為何多年隱忍?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
    在後來有了性意識後,才明白過來,自己遭受的是什麼,卻不敢說,卻見到他們一次,受刺激一次,很害怕,又噁心,覺得自己很髒。在她的回憶中,她從小跟外婆生活,後來回到爸媽身邊後,還沒熟悉起來就被莫名其妙打了好多次,被打怕了,還經常被關小黑屋,所以變得越來越膽小聽話,什麼事也不敢給他們說。
  • 老公對教育孩子完全不上心?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曾有一個寶媽前來諮詢:老公很喜歡玩遊戲、手機,懷孕的時他承諾以後會改變。直到現在孩子五歲了,他基本上仍然是這樣。讓我感覺很失望,我認為他就這樣了,改變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我們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由於忙於工作,除了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必要的照顧,很少真正關心孩子的喜怒哀樂,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孩子向父母講述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時,有些父母並沒有跟孩子交流,只是「嗯」「啊」,敷衍孩子或根本不聽孩子的訴說。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裡,父親只關心生病的妹妹,完全忽略松子。
  • 孩子記不住三歲前記憶?短期記憶不會全抹掉,父母要好好教育關愛
    ,那孩子三歲之前,我們打他、罵他、不尊重他等行為。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不和孩子開過分的玩笑,也不諷刺地批評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童年。給予足夠的關愛如果孩子是一顆種子,家長的關愛就是讓這顆種子茁壯成長的養分,它可以讓這顆種子吸收到良好的營養,長成參天大樹。
  • 父母外出打工,如何關愛留守在家的孩子?做好這4點,讓愛不缺失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有時候因為生活和經濟壓力或一些其他原因,一些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將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看,這些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在本該有父母陪伴的年紀遠離父母,缺少父母的教育指導,很容易造成身體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 你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真的足夠耐心 足夠堅持了嗎?
    父母為小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是應該的,但僅僅在金錢上,在孩子的低層次需求上付出是遠遠不夠的。2—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一樣。「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而一些舞蹈、書法特長班都是爸媽讓她學的,她並不喜歡。孩子不感興趣,學這麼多的意義何在?與其畫個好大的圓,將來無法填滿,不如腳踏實地,完成每一個可行的小目標,前提是這些目標的設立必須是和孩子一起規劃的。
  • 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跟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我被老師叫去了辦公室倍感尷尬,那孩子今天在課堂上被老師點名批評,並且沒收作業本,自尊心也一定受到了傷害吧,他也一定覺得很沒面子,現在肯定也是一肚子的火。這麼想著,心情竟出奇的平靜。龍老師說,養孩子就是不斷解決問題。既然問題出現了,那我就跟孩子一起去打敗問題,而不是跟問題一起打敗孩子。所以,我得想想怎麼跟孩子一起去打敗問題。
  • 孩子的「叛逆」「偏愛」跟父母的教育和溝通息息相關
    首先,可能父母平時對孩子管教得太嚴格。在他不該承受的年紀,承受不該承受的壓力。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的形勢你還用古人那一套?有時候就會變成,棍棒底下出逆子。在孩子眼中是會區分好和不好的,他知道誰對他好就偏向誰。孩子有什麼話也只會跟對他比較好的大人講,而經常拿棍棒教育的人,孩子會對你產生畏懼,自然和你交流就越來越少。有些比較「剛強」的孩子就會出現「叛逆」現象。
  • 孩子三歲之前,真的有必要強制教育嗎?父母當心適得其反
    在學習能力強大的期間,不教點東西,那真的是太可惜了。從生活角度來說:孩子從小就教給他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養生習慣,那麼在他今後的成長道路上他會牢記這些東西。,於是每回有吃的都先跑到長輩面前遞的小娃娃,一個父母沒有教育這些知識,有了好吃的就先自己拿過來,長輩開玩笑的要一要還藏得嚴嚴實實的孩子。
  • 留美學霸寫萬字長文批父母:過度關愛和嚴格教育,差點毀掉了我
    他痛苦的說:「過度關愛與嚴格教育,最終毀掉了我。他一方面與父母斷聯,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一方面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積極的展開自救。看完無盡唏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和年輕人開始批判嚴格教育?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可是教育這件事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收穫的結果卻並不能完全成正比,有些孩子能夠按照父母的期望考上名校,但是也有的孩子卻跟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父母平時的身教,要遠遠勝過無數言語,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和體諒,父母就要首先做給孩子看。在家孝敬老人,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在外與人為善,不斤斤計較。多理解和傾聽孩子,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 關愛孩子,關愛教育
    在這一個月裡,我和孩子們朝夕相處。早上在學校門口迎接他們,陪他們開始嶄新的一天。下午依舊是站在校門口校門口,看著他們被家長接走。在這些接送的家長中,除了下雨,大多數都是爺爺奶奶來接,很少一部分是爸爸媽媽。 我的家在一個小鄉村,生活條件並不富裕,父母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沒有現在的父母文化水平高。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幾乎沒有關心過我的學習,也沒有關注過我的教育。
  • 「媽媽,我不需要你」,父母過度關愛,可能患上了「關愛強迫症」
    如何自我檢查是否患有強迫症,為人父母可以關愛,但要避免過度在關懷強迫症的影響下,父母會過多地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試圖利用自己的見解和生活經驗為孩子指明出路,當孩子不遵守甚至叛逆時,會引起父母強烈的心理反應。對兒童的過度照料也稱為「直升機」父母。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指導來強制提高孩子的認知度。跳過自我分辨過程真的好嗎?
  • 教育孩子有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則,考慮孩子感受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教育孩子有方法,父母要以身作則,考慮孩子感受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最近在社交平臺上有一則很火的視頻,視頻內容是一個小孩在地上哭,而他的媽媽則是站在旁邊一直看著他,據路人說,起初是那個小孩跟媽媽撒嬌,但是他的媽媽沒有答應他,他就開始哭,並且越哭越起勁。
  • 父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和教育,孩子更容易與人相處
    4、真心地欣賞和感激別人人類本性最深層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每個人都樂意跟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真誠地欣賞和感謝別人。美國一家超市的老闆,和兒子有隔閡,常批評兒子。
  • 父母跟孩子最好的關係,就是不遠不近,在愛裡尋找那1釐米的距離
    文/蘭媽談育兒有人說父母跟孩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你愛我、我也愛你」,實際上親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不遠不近、父母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愛孩子就應該在愛裡邊去尋找那一釐米距離。我們需要從以下幾點開始:1、保持觀看的獨立距離父母對孩子之愛的基礎是要讓孩子自己獨立,不管是愛的釐米裡的雨晴、震雷,還是現實裡的朋友和他的弟弟,這些子女和父母之間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保持距離,過度溺愛和過度批評這些都是屬於過度參與,這樣的過度參與只會給孩子造成較重的心理壓力,讓親子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遙遠
  • 關愛孩子也要保持分寸,孩子具有「獨立性」,才能懂得感恩父母
    為了不讓孩子不自卑,所以在平時的吃穿用度上也沒有剋扣孩子,夫妻倆省吃儉用就為了讓孩子能夠長大成才。有一天孩子在飯桌上提到自己想要一雙名牌鞋。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不充裕,但是父母也沒有強勢拒絕,而是詢問了一下名牌鞋的價格。孩子輕描淡寫的說大概1萬。得知價格後的父親顯然沒有料到一雙鞋會這麼貴,於是拒絕,沒想到卻惹怒了孩子:「這麼窮,怎麼配生我!」
  • 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再忙的父母也要看看!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好文章,別忘了分享,如果您是老師,請轉給家長;如果您是家長,請好好讀讀,必有收穫!
  • 孩子不懂禮貌怎麼辦?父母要懂得教育,從說「謝謝」開始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遇到一些孩子不懂禮貌的情況,例如遇到親朋好友時不願意主動打招呼,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不迎接,與朋友玩耍時不願意共同分享玩具等等。遇到孩子不懂禮貌的情況家長該怎麼辦呢?要想孩子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能夠做一位熱情的小主人,父母就必須要先做好榜樣,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例如要讓小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客人進門的時候,也是跟客人熱情地招呼,招呼客人,與客人分享東西。那麼小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受到言傳身教的影響,由此還會得到大人的稱讚,使得他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