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到處都是「旺鋪轉讓」,實體店的出路在哪裡?

2020-10-20 全優績效系統

導語: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對於實體店的老闆來說,感覺壓力都「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很多實體店的老闆都抱怨,近年來的生意不好做了。人工成本、房租費用,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實體店的生意卻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有些實體店的生意還不如從前了。不少人都說,「一鋪養三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不少人都將實體店生意的「不如意」,歸咎到電商身上,甚至還將責任怪到了馬雲身上。

事實上電商的出現是時代所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商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孕育而生。電商的出現,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全國購物」,甚至有些商品比實體店還要便宜。

在加上電商「多元化」的購物方式,吸引了年輕人前去購物。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物。本來中國人民的消費力就那麼多,以前是實體店分一塊「蛋糕」,如今電商也來分這塊「蛋糕」,一些實體店就會「吃不飽」。

很多人還怪馬雲將電商帶進了中國,要知道就算沒有馬雲,也會有其它的電商進入中國市場,到時候國內的電商份額可能會被別人佔去。

之前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曾想要進入到中國市場,奈何當時中國的電商市場已經被馬雲的淘寶和劉強東的京東「霸佔」著,最後經過多年的「掙扎」亞馬遜還是撤離了中國市場。

一開始電商在中國「不被待見」,當時人們對於電商更多的是「懷疑」,覺得網上購物可能會不靠譜,沒有實體店有保障。但之後隨著人們開始接觸電商,發現網上購物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不靠譜」,甚至價格還便宜。

慢慢的電商就將實體店的生意給「搶了」過去,導致很多實體店都「熬不過去」了。大家不難發現,現在大街上經常會出現「旺鋪轉讓」的狀況,大家也都明白其中的原因。很多實體店主表示,當下實體店的生存環境越發艱難了。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時代的發展勢必會淘汰一些不會管理的企業,不管你的企業是大還是小,這就是一個擠泡沫的時代,不會管理不會經營怪誰都沒用!

案例:

疫情之前,我與團隊到某機場搭乘早班機,打算在過了安檢後用早餐,於是我們直奔一家牛肉店而去,因為上次就在這家牛肉店吃的牛肉麵,新開的,大家評價不錯。

當我們興致衝衝地趕到這家店門口,服務員居然這麼告訴我們:「現在是早上6點,我們還沒準備好出品,你們這麼多人趕不及的,因為要15分鐘以後才能做好(我們是6:55分的航班)。」細聽這話,應該是趕客的節奏吧!我們一行經常通過這個機場出發,上次我們坐的也是這班飛機,也是這個時間點來吃的牛肉麵呀。最後,我們只好悻悻離去幫襯了對面的餐廳。等我們用完餐,看到那家牛肉店依然是空空如也。

還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公司對面有一家餐廳,如果在公司上班我會經常和同事、朋友去這裡用午餐,可是這家餐廳的部長、服務員從來就不認識我們,服務上跟新客也沒有任何區別,服務都只是走流程,感受不到友善、熱情。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員工為何如此怠慢「上帝」?

我想關於問題的根源肯定就是這麼兩個原因:

1、老闆自己肯定不在門店工作,交給店長或員工自己幹活。

2、店長、廚師、服務員拿的應該是固定工資,多幹少幹、幹好幹壞一個樣。

這不由得要引起我們的反思了,如果這家牛肉店是老闆親自服務,他肯定會這麼招呼「對不起,你們可以稍等一下子嗎,我們最多10來分鐘就能準備好,不會讓你們誤機的!」甚至,他們可能在6點之間就已經準備好出品熱情迎客,不會錯失生意機會。

所以,員工是這種工作結果和狀態,不能怪他們,要怪只能怪老闆。因為老闆沒有建立共贏的激勵機制,員工拿的是死工資,怎麼幹都是一樣的收入,他們必然會失去努力工作的熱情。老闆如果不在現場,就要相辦法將員工複製成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複製人才的激勵 機制!

如果是我的門店,自己並不親自經營,我肯定會這麼做:

一、月度工資上,讓員工和老闆一樣面對結果

1、假如服務員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4000元,我會拿出其中的2000元,測算一下店面的幾個數據:一是每月點餐的營業額,二是酒水(特殊產品)的營業額,三是服務員下的預約訂單或歸屬客戶的營業額。從過去的數據中找到平衡點,然後與服務員的個人收入進行彈性設計,如果他們能服務比過去更多的顧客,就會相應得到更高的收入。

2、假如廚師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8000元,我也會拿出其中的4000-5000元,測算一下店面的如下數據:一是每月營業額或出品量,二是廚房的毛利或成本率,三是客戶投訴或退菜。同樣與他們的收入掛鈎,他們只要能創造更多的出品、收入,適當降低損耗、減少浪費、提升品質,就會拿到比過去更高的薪酬。

3、收如店長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10000元,我會拿出其中的6000-8000元,測算一下店的這些數據:營業額、毛利額或毛利潤、人創營業額、變動費用率、客戶投訴或退菜、員工流失與培訓等。同樣,如果店長帶領團隊能做出更好的結果與效果,他會相應拿到更高的收入。

二、年終獎上,讓員工和老闆一起來分享成果

1、不要做簡單而粗糙的年薪或不透明的年終分配。

2、不要將經營的責任和壓力讓老闆獨自承擔。

3、讓員工面對結果,才能贏得員工的價值、創造與投入,才可能收穫更好的結果。

4、在年初就約定好年終分享機制,核算好單店利潤或毛利潤,找到過往的數據作為基值,通過增量價值的再分配,讓員工一邊努力創造,一邊共同分享。

5、懂得分錢,才能生錢。懂得分享,利潤增長。

實體店的「出路」在哪裡?向外開源,向內節流,做好向內盈利!

員工不努力,老闆很吃力,企業會倒閉!

當前有很多企業、老闆不重視激勵機制的建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模式,比如固定工資、底薪提成、年薪年終獎等,這極大的浪費了人才資源,不能充分挖掘員工的動力和潛能,結果是員工收入不高、企業利潤越來越低!

記住:利益趨同、上下同欲、思維統一、績效必增!

員工不是為老闆打工,而是為自己工作。員工能拿多少工資不是老闆定的,而是根據自己創造的結果來超計發的!老闆帶的是團隊、搭的是平臺、建的是機制、做的是共同事業!

產值定薪+增值加薪

推薦「增值加薪法-KSF」,KSF又稱作「薪酬全績效」、「關鍵成功因子」,通過人本的增值同步實現企業利潤增長、員工收入增加。最適合中小企業的薪酬分配機制

適用於管理層,一線崗位——企業管理者通過增加產值、價值的方式,實現為自己加薪。由於加薪但不增加企業成本,倍受中小企業推崇。即通過對員工創造的結果和價值進行量化,與員工所得的報酬進行深度掛鈎,強調以「結果」和「價值」換取報酬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和薪酬全績效模式。

KSF的分錢與共贏模式

一、分誰的錢

1、市場的錢;2、浪費的錢;3、新價值點的錢;4、超值的錢;5、高效的錢。

二、憑什麼分錢

1、員工創造了更高價值;2、人效提高了,資源充分利用了;3、做出了超出原來的價值、產值;4、做出做更好更多的事情。

三、如何分錢才有意義

尋求平衡點,比過去做得更好

原則1:只要做得比過去好,超越 標準就可以分錢

原則2:企業願意為粘合度、匹配度高的指標付費

原則3:①平衡線思維:

員工收入增加、企業利潤增長

給員工一份加薪計劃,給企業一套改善企業的的方案;

②平行線思維:

平行向上、可持續良性增長

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高度粘合,實現目標一致趨同

如圖:

那麼在KSF的薪酬模式下,他的薪資是怎樣設計的呢?

1)提升薪酬的彈性創造力,彈性部分佔50%以上----越靈活的部分越具有創造性。

2)將員工的價值進行劃分和細分,將價值分類定價,創造多少價值獲取相應的薪酬回報。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多創造多回報。

3)將產值量化與價值量化相結合,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深入分析價值模式與產值關係,並建立相互融合的分纖盒共贏模式:如圖所示:

設計案例:某企業生產經理的KSF薪酬績效設計表

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KSF模式,將他的薪酬分為8個部分。並且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作為生產經理也有能力去改進的。

1、產量每增加x元,獎勵y元,每減少x元,少發y元;

2、輔料成本率每降u,獎勵v元,每升u,少發v元;

3、產品性能合格率,每上升m%,獎勵n,每下降m%,少發n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a%,獎勵b元,每少a%,少發b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200元,每流失1人,少發100;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相關焦點

  • 「活下去」才是當務之急,到處是「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
    摘要:很多實體店的老闆都抱怨,近年來的生意不好做了。人工成本、房租費用,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實體店的生意卻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有些實體店的生意還不如從前了。不少人都說,「一鋪養三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式」。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存在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對於實體店的老闆來說,感覺壓力都「壓在」了自己的身上。
  • 到處是「旺鋪轉讓」,實體店還有機會「翻身」?可能沒那麼容易
    實體店也的的確確受到了不少來自於電子商務的衝擊,很多實體店鋪的銷量日漸下滑,企業的經營狀況並不理想,很多店鋪都被迫關店止損,市場呈現出一副低迷局面。活下去」才是當務之急,到處是「旺鋪轉讓」,實體店的未來呢?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的需求變化速度也逐漸加快,各大行業的經營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近幾年,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的衝擊下,實體店所面臨的市場挑戰更是艱難。
  • 滿大街都是「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馬雲:50%店鋪會倒下
    滿大街都是」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馬雲:50%店鋪會倒下!這些年,大家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由於房租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實體店生意很慘澹,開店的結果的一個月的收入,都被拿來交鋪租和員工工資了,現在只要你出去逛街,滿大街都是店鋪「轉讓」,在網際網路電商的衝擊下,實體店還有出路嗎?
  • 遍地旺鋪轉讓,實體店出路在哪?董明珠直言相告
    近年來,很多實體店因經營不善,而相斷倒閉,特別是今年疫情過後,不僅是街邊小店都掛出了「旺鋪轉讓」的標牌,就連大型的商場也熬不過這個冬天。前些日子,開了17年的上海四川北路的巴黎春天商場因經營不善而宣布關門倒閉。
  • 「活下去」的口號下,遍地都是旺鋪轉讓的條幅,實體店不可或缺?
    「活下去」的口號下,「旺鋪轉讓」遍地,董明珠直指實體未來近年來,我國的實體店已經出現多家面臨轉讓的情況,包括我國的許多連鎖實體店也進行了關閉旗艦店的處理。如今不只是有經濟水平帶給我們的壓力,還有就是線上經濟對我們的影響,造成我們的實體生意不好做。
  • 一鋪養三代已成過去,如今遍地都是旺鋪轉讓,實體店的出路在哪?
    近10年來實體店幾乎連年備受打擊,實體經濟也是備受打擊,這不得不把原因算在電商頭上,電商的飛速發展已經成了實體經濟的噩夢。有人說,一鋪養三代已成過去,如今遍地都是旺鋪轉讓,倒閉的能是旺鋪嗎?不過沒有電商的話,或許真的就是旺鋪吧,那麼實體店的出路究竟在哪呢?
  • 「活下去」的口號下,「旺鋪轉讓」遍地,董明珠指明實體店新模式
    曾幾何時,實體店的生意都很火爆,想要在一家轉讓的店鋪都很難,但現在只要你走在街上,往往能看到很多店鋪貼著「旺鋪轉讓」「房屋招租」「清倉大甩賣」等條幅,努力的掙扎,努力的「活下去」成為了很多商家的口號,這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時代變遷真是快。很多實體店生意不好的店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想法——電商導致了實體店沒落。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 街道上到處可見旺鋪招租或轉讓……
    今晚去街上轉了一圈,看到夜市街上有一排十幾個門面都在貼著旺鋪招租的字樣,相隔不遠的地方也是旺鋪轉讓或者招租。去年整條街上都是人,想在這條街上找門面都難,今年卻隨處可見有空門面。我在這條街上賣衣服的朋友聊了會天。
  • 好位置旺鋪已在旺鋪轉讓,旺鋪出租,正是因為這四個原因
    有的商鋪還沒開門營業,有的店門上貼了「旺鋪轉讓」,「旺鋪招租」字樣!特別是有商店從開始就在商店的門上貼上了「旺鋪轉讓」和「旺鋪招租」幾個字。拱北港周圍的商務區位於拱北港和珠海城市火車站對面。事實上這裡的路面位置和環境都還可以,交通也很方便,商家應該像雲一樣,像雲集,顧客,方便做生意,不應該擔心招工、轉崗,也沒有人接手!那麼,以來,這些好地段的繁華商鋪為何仍處於旺鋪出租旺鋪轉讓的狀態?一些熟悉市場的人士分析認為,應該有以下四個原因!
  • 實體店大量關門轉讓,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實體店大量關門轉讓,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推薦語: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電商、行動支付等新興行業發展越來越好,網上購物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電商行業的繁榮,卻給實體經濟造成很大衝擊,現在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大街上打出「旺鋪招租」「特價清倉」口號的商家不在少數。
  • 旺鋪轉讓、清倉甩賣,實體店還有未來嗎?路在何方?
    近幾年電商的興起,網絡購物進入常態化,大家都在喊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沒開過實體店的可能不會留意,如今的「清倉甩賣」,「空房轉讓」標語是越來越多,對此有些店家表示只要能維持生活不虧本就滿足了。好多人抱怨實體生意的不好,都怪馬雲的淘寶,如果沒有馬雲的淘寶,中國的實體生意也不會這麼差!對此,馬雲曾回應,「如果我馬雲不開淘寶,別人也會開淘寶,如今是時代在變化」。不過馬雲說的也有道理,目前電商平臺又不是馬雲一家,比如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電商企業,都來分享電商行業這個蛋糕。
  • 海口國貿京華城一樓 100平米旺鋪轉讓
    面積 : 100平米租金 : 16000元/月本店位於海口國貿玉沙路京華城一樓旺鋪轉讓,人流量大,周邊寫字樓辦公居住多,裝修設備齊全,適合各行各業。接手即可營業。本人有別的生意要顧,實在是沒有精力去經營 。註:由於店在營業中,看店不能影響員工!!有意者歡迎來電諮詢!
  • 實體店生意不好做,房東也受影響,「一鋪養三代」的時代過去了?
    文:林蕭 「一鋪養三代」這個說法,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簡單點來說,就是你買下一間鋪子,然後出租出去,基本上就可以養活三代人。這說明,投資商鋪的回報率還是非常高的。所以長期以來,不少人手裡有餘錢的人,都非常青睞投資旺鋪。
  • 實體店生意難做,房東會受影響嗎?「一鋪養三代」能否繼續?
    相信幹實體店時間久的人都有體會,如今開店賺錢越來越不容易,近幾年店鋪轉讓的也越來越多。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說「深圳某整條街的店面批量倒閉,招租了許久也沒人問津,同樣在深圳坂田五和也發現有很多店鋪在轉讓中。」
  • 實體店「倒閉潮」將至?馬雲五字箴言給出路,宗慶後悄悄「布局」
    這幾年實體生意不好做已經成為了現實,確實在電商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實體店的生意是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其實在多年前,一直是「一鋪養三代」的情況,不少人是會投資商鋪的,而且之前人們的消費基本上都是在商鋪裡面完成的,因此很多人都會購買商鋪然後租出去。
  • 疫情之下,實體店經營何時能回暖?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一座座城市按下了「暫停鍵」,香格裡拉商業廣場內所有商戶也被迫暫停營業。店鋪租金無法減免、員工生活費照發不誤,實體店老闆步履維艱,他們紛紛在朋友圈內低價處理商品,只為熬過疫情。「這些都是客戶在微信群裡秒殺的,我包裝一下,給他們寄過去。」聊起疫情對生意造成的影響,張海燕無奈地嘆了口氣。記者採訪得知,張海燕從1999年開始經營實體店,最初,她的店鋪開在了菏澤水窪街,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她又在香格裡拉商業廣場內租賃了面積更大的店面,其銷售的商品包括包包、帽子、發卡、飾品、玩偶等,並為顧客提供盤頭服務。
  • 嶽小靜:實體店未來5年的出路在哪裡?實體店盈利爆破系統(一)
    今天先講布局,實體店如何提前布局,開始布局不好,後面做得就會非常累。問大家兩個問題?1,客源,也就是能有多少人到店裡來消費,如果你解決了客源問題,是不是在哪裡開店都不是問題。這裡暫且稱它為外部要解決的營銷。
  • 2020年實體店要「翻身」?這3大項目,月入過萬不難,再遲就晚了
    最近幾年時間中,我國的實體店主都「焦急萬分」,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實體店的生意越加難做了。尤其是電商在我國普及之後,其對於實體店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在電商沒有普及之前,我國實體店的市場份額,都是實體店一家「霸佔」的。
  • 從經濟學角度看疫情之下教育行業的出路
    疫情之下的教育行業:悲喜交加,冷暖自知,幾家歡喜幾家愁 據財華社消息,受疫情影響,港股教育股走勢分化。 疫情之下的出路:積極自救,從體系開始革新加速 隨著全國確診的病例不斷攀升,自1月24日起,全國各地校外培訓機構陸續宣布,寒假線下培訓課程暫停。 教培行業巨頭率先做出了轉為線上教學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