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有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對於實體店的老闆來說,感覺壓力都「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很多實體店的老闆都抱怨,近年來的生意不好做了。人工成本、房租費用,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實體店的生意卻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有些實體店的生意還不如從前了。不少人都說,「一鋪養三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不少人都將實體店生意的「不如意」,歸咎到電商身上,甚至還將責任怪到了馬雲身上。
事實上電商的出現是時代所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商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孕育而生。電商的出現,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全國購物」,甚至有些商品比實體店還要便宜。
在加上電商「多元化」的購物方式,吸引了年輕人前去購物。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物。本來中國人民的消費力就那麼多,以前是實體店分一塊「蛋糕」,如今電商也來分這塊「蛋糕」,一些實體店就會「吃不飽」。
很多人還怪馬雲將電商帶進了中國,要知道就算沒有馬雲,也會有其它的電商進入中國市場,到時候國內的電商份額可能會被別人佔去。
之前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曾想要進入到中國市場,奈何當時中國的電商市場已經被馬雲的淘寶和劉強東的京東「霸佔」著,最後經過多年的「掙扎」亞馬遜還是撤離了中國市場。
一開始電商在中國「不被待見」,當時人們對於電商更多的是「懷疑」,覺得網上購物可能會不靠譜,沒有實體店有保障。但之後隨著人們開始接觸電商,發現網上購物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不靠譜」,甚至價格還便宜。
慢慢的電商就將實體店的生意給「搶了」過去,導致很多實體店都「熬不過去」了。大家不難發現,現在大街上經常會出現「旺鋪轉讓」的狀況,大家也都明白其中的原因。很多實體店主表示,當下實體店的生存環境越發艱難了。
疫情之前,我與團隊到某機場搭乘早班機,打算在過了安檢後用早餐,於是我們直奔一家牛肉店而去,因為上次就在這家牛肉店吃的牛肉麵,新開的,大家評價不錯。
當我們興致衝衝地趕到這家店門口,服務員居然這麼告訴我們:「現在是早上6點,我們還沒準備好出品,你們這麼多人趕不及的,因為要15分鐘以後才能做好(我們是6:55分的航班)。」細聽這話,應該是趕客的節奏吧!我們一行經常通過這個機場出發,上次我們坐的也是這班飛機,也是這個時間點來吃的牛肉麵呀。最後,我們只好悻悻離去幫襯了對面的餐廳。等我們用完餐,看到那家牛肉店依然是空空如也。
還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公司對面有一家餐廳,如果在公司上班我會經常和同事、朋友去這裡用午餐,可是這家餐廳的部長、服務員從來就不認識我們,服務上跟新客也沒有任何區別,服務都只是走流程,感受不到友善、熱情。
我想關於問題的根源肯定就是這麼兩個原因:
1、老闆自己肯定不在門店工作,交給店長或員工自己幹活。
2、店長、廚師、服務員拿的應該是固定工資,多幹少幹、幹好幹壞一個樣。
這不由得要引起我們的反思了,如果這家牛肉店是老闆親自服務,他肯定會這麼招呼「對不起,你們可以稍等一下子嗎,我們最多10來分鐘就能準備好,不會讓你們誤機的!」甚至,他們可能在6點之間就已經準備好出品熱情迎客,不會錯失生意機會。
所以,員工是這種工作結果和狀態,不能怪他們,要怪只能怪老闆。因為老闆沒有建立共贏的激勵機制,員工拿的是死工資,怎麼幹都是一樣的收入,他們必然會失去努力工作的熱情。老闆如果不在現場,就要相辦法將員工複製成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複製人才的激勵 機制!
一、月度工資上,讓員工和老闆一樣面對結果
1、假如服務員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4000元,我會拿出其中的2000元,測算一下店面的幾個數據:一是每月點餐的營業額,二是酒水(特殊產品)的營業額,三是服務員下的預約訂單或歸屬客戶的營業額。從過去的數據中找到平衡點,然後與服務員的個人收入進行彈性設計,如果他們能服務比過去更多的顧客,就會相應得到更高的收入。
2、假如廚師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8000元,我也會拿出其中的4000-5000元,測算一下店面的如下數據:一是每月營業額或出品量,二是廚房的毛利或成本率,三是客戶投訴或退菜。同樣與他們的收入掛鈎,他們只要能創造更多的出品、收入,適當降低損耗、減少浪費、提升品質,就會拿到比過去更高的薪酬。
3、收如店長過去拿的固定工資是10000元,我會拿出其中的6000-8000元,測算一下店的這些數據:營業額、毛利額或毛利潤、人創營業額、變動費用率、客戶投訴或退菜、員工流失與培訓等。同樣,如果店長帶領團隊能做出更好的結果與效果,他會相應拿到更高的收入。
二、年終獎上,讓員工和老闆一起來分享成果
1、不要做簡單而粗糙的年薪或不透明的年終分配。
2、不要將經營的責任和壓力讓老闆獨自承擔。
3、讓員工面對結果,才能贏得員工的價值、創造與投入,才可能收穫更好的結果。
4、在年初就約定好年終分享機制,核算好單店利潤或毛利潤,找到過往的數據作為基值,通過增量價值的再分配,讓員工一邊努力創造,一邊共同分享。
5、懂得分錢,才能生錢。懂得分享,利潤增長。
當前有很多企業、老闆不重視激勵機制的建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模式,比如固定工資、底薪提成、年薪年終獎等,這極大的浪費了人才資源,不能充分挖掘員工的動力和潛能,結果是員工收入不高、企業利潤越來越低!
記住:利益趨同、上下同欲、思維統一、績效必增!
員工不是為老闆打工,而是為自己工作。員工能拿多少工資不是老闆定的,而是根據自己創造的結果來超計發的!老闆帶的是團隊、搭的是平臺、建的是機制、做的是共同事業!
產值定薪+增值加薪
適用於管理層,一線崗位——企業管理者通過增加產值、價值的方式,實現為自己加薪。由於加薪但不增加企業成本,倍受中小企業推崇。即通過對員工創造的結果和價值進行量化,與員工所得的報酬進行深度掛鈎,強調以「結果」和「價值」換取報酬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和薪酬全績效模式。
一、分誰的錢
1、市場的錢;2、浪費的錢;3、新價值點的錢;4、超值的錢;5、高效的錢。
二、憑什麼分錢
1、員工創造了更高價值;2、人效提高了,資源充分利用了;3、做出了超出原來的價值、產值;4、做出做更好更多的事情。
三、如何分錢才有意義
尋求平衡點,比過去做得更好
原則1:只要做得比過去好,超越 標準就可以分錢
原則2:企業願意為粘合度、匹配度高的指標付費
原則3:①平衡線思維:
員工收入增加、企業利潤增長
給員工一份加薪計劃,給企業一套改善企業的的方案;
②平行線思維:
平行向上、可持續良性增長
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高度粘合,實現目標一致趨同
如圖:
1)提升薪酬的彈性創造力,彈性部分佔50%以上----越靈活的部分越具有創造性。
2)將員工的價值進行劃分和細分,將價值分類定價,創造多少價值獲取相應的薪酬回報。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多創造多回報。
3)將產值量化與價值量化相結合,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深入分析價值模式與產值關係,並建立相互融合的分纖盒共贏模式:如圖所示:
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KSF模式,將他的薪酬分為8個部分。並且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作為生產經理也有能力去改進的。
1、產量每增加x元,獎勵y元,每減少x元,少發y元;
2、輔料成本率每降u,獎勵v元,每升u,少發v元;
3、產品性能合格率,每上升m%,獎勵n,每下降m%,少發n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a%,獎勵b元,每少a%,少發b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200元,每流失1人,少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