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孩子真的有這5個問題,姥姥或者奶奶帶孩子的家庭看看

2020-08-10 父母在線

有這樣一個家庭:

孩子9歲了,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學校要他。為什麼?因為他到任何一個學校都會打人。

這樣的孩子,他有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媽媽很強勢,孩子犯錯誤後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打。經常的情形是,孩子在前面跑,媽媽在後面追。完全不顧及旁人,更別提孩子的自尊。人越多,媽媽似乎打的越兇。

最讓我驚訝的是,孩子姥姥從來不說她女兒做得不對,甚至以一種看笑話的、旁觀的、冷漠的態度看著自己的孫子這樣成長。

有一次,我跟著姥姥說:你怎麼不管一下呢?

老人家說:你看,看到我孫子了嗎?他腦袋上有三個旋,這種孩子就是應該往死裡打的,你根本就不用管。

聽得我的心裡特別難受。顯然,老人家的這種觀念,這家大人都同意。

我還知道,有一個奶奶,說自己的孫子命裡缺金,立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來塞到孩子的嘴裡了,三個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要不是搶救及時這個孩子就沒命了。

還有一個奶奶,新得了孫子,高興極了。要按照「習俗」用錢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皮膚嚴重過敏,渾身起大紅疙瘩,哭鬧個不止。就這情況下,奶奶還不覺得有何不妥。醫生出來,才算給制止了。

連著舉上面幾個例子,純粹因為提到隔代教養,這些故事就會從腦子裡跳出來。今天就仔細來講一講隔代教養中的諸多問題。


1、護理方面,是最明顯的問題

老的觀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總希望我們的孩子吃得很飽,習慣不停地喂,及至追著喂。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在幼兒園裡頭,在遊樂場裡頭,孩子玩得特別高興的時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裡塞一個水果。在老人看來:只有這個時候,孩子不會輕易抗拒,塞一個,孩子就會吃一個。吃一個,就算一個。

老人做得對不對呢?出發點當然對,只是方法不對。實際上這個小小動作極易破壞了孩子注意力的發展。有些孩子上學的時候,為什麼他的注意力不好?實際上就跟他小時候一點一滴的這種「被打擾」有關。

而且,長期塞給孩子食物,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不把吃飯當成是一個正事,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快樂的事。自然地,這又引發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吃飯困難問題。

另,老人怕冷,於是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純陽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體質生下來就偏弱。結果孩子一運動,就容易出汗,汗涼了,孩子一熱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總之,老一輩傳下來的很多育兒知識,一旦發現不好用,就趕緊就得換。有時候老人並不懂得,那就需要父母去恰當溝通。本文後面,我還會講到如何溝通的問題。


2、老人身體體力有限,會對孩子的探索造成「限制」,影響孩子健康發展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的,就是: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後,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於是老人害怕:我乾脆就抱著他好了。

經常抱著孩子會導致什麼情況?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願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我見過一個奶奶跟我說:實在抱不動他了。

我問:這孩子多重啊?

21斤。

多大了?

5個月。

這個大胖墩確實抱不動。這個時候,就該讓他坐,爬一爬。可是我們的爺爺奶奶疼孩子。但,你要阻礙他某些方面的發展就不是疼了,所以一定要有度。

我還看到有一個孩子,兩歲,自己能把褲子脫了,蹲到那兒尿尿。這個時候,奶奶從後頭跟上來,一巴掌就拍到了孩子屁股上。因為覺得孩子自己跑開了,太不聽話。害得奶奶在後面氣喘籲籲地追。

本來,小孩很成功地自己尿了尿了,還挺高興的,但是卻得到了一個巴掌。那麼,這個孩子怎麼想?他會想:我下次尿到褲襠裡也不自己尿了,一定會這樣。

總之,由於體力受限,老人不太會跟孩子玩什麼遊戲,經常看到的,就是老人坐邊上,孩子自己玩兒。孩子自己玩兒的過程中,限制也更多一些。這樣很容易養出膽小的孩子。


3、怕孩子哭鬧,而過度滿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鬧的時候,年輕爸媽一般還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時候,聽不得孩子哭,心疼。比如,我們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吃這根火腿腸。但不去滿足他。因為很多時候,你是不能給孩子吃的。於是,我們就得陪著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緒。

不過,這樣的話,老人很難做到。

在吃的這個問題上,我特別要講的就是:食品添加劑。很多食品含有添加劑,它對孩子的健康很不好。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大腦。大腦是不能受損的。

我們曾經在給小老鼠做實驗的時候,把大腦的某一個區域給他做了一個切割,或者把它左右腦的一個胼胝體給它切割以後這個老鼠就完全出現崩潰的狀態。孩子的大腦同樣脆弱。


4、老人「替代」孩子做事情,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老人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代替孩子說話。我家婆婆也有幫我帶孩子,一開始也出現過類似情況。比如我問:開心,你今天去哪裡玩了呀。

然後奶奶就說我們今天去小公園了。

我沒吭聲,又問:你今天見到哪個小朋友了啊?

奶奶說:我們見到誰誰。

我說:讓開心自己說吧。我又問:開心,你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情讓你高興啊?

然後開心慢慢地開始說了。

孩子語言的發展是怎麼來的?他如果不說,就永遠不可能發展。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越多,孩子語言的速度就會越快。

另外一種替代,就是直接行為上的。比如說,我家開心剛開始要端碗吃飯,喜歡家裡的瓷碗。瓷碗易碎,家裡老人就很擔心。一般都是開心還沒端起來,就趕緊接過去了。我看見後,就做了幹預。我說,讓她端,碎就碎一個。

我會告訴孩子,怎麼處理「碎了」的問題,下次她就知道怎麼端了。

還有好多的孩子,三四歲了,都不知道怎麼自己繫鞋帶,不能自己吃飯,得要喂。這些都是「替代」的結果。老人居多。但實際上一些父母也在做這樣的事兒。所以,把孩子的事兒還給孩子,這是每一位家長都該要學習的。

而今天的隔代教養所指出的重點衝突,其實也並非專屬於老人們容易有的錯誤。但凡為人父母,都建議對照著看看。


5、老人過度照顧和疼孩子,不設任何規矩,不僅弱化了家庭中的母親/父親角色,而且造成孩子各種缺乏規矩

老人不設規矩,什麼都可以打破,只要我孫子願意我什麼都可以做,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我家樓下有一個小孩,3歲了,小區裡面沒有人願意跟他玩。為什麼?搶東西,打人。而且他跟誰在一起玩,就是拿一個玩具,開始胡亂的掃射。也不管他前面站的是不是人,一下就是一槍。而且,他「要求」他周圍的人一律都得配合地倒下,這樣他就高興。

後來,我發現: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問題呢?媽媽管這個孩子管得很少,爸爸不會管。爸爸好不容易管一次,這個孩子受傷了,然後媽媽和姥姥就說你走開,讓你管了一下這個孩子就鼻青臉腫了。於是爸爸就說那行我走開,也不管了。

最後,這個家庭中就是姥姥在帶這個孩子。姥姥如何帶呢?特別為孩子好,你餓了吧來吃火腿腸,純吃的是垃圾食品。到了3歲,仍然不怎麼好好吃飯,每天晚上還要吃三頓奶。我們都知道一歲半左右的孩子,晚上的奶就該全給孩子斷掉了。可是他們捨不得。結果,孩子的牙齒全都壞掉了。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睡覺的時候,要吃著姥姥的奶頭才可以睡著。因為媽媽不給他吃了,沒辦法,他只能拿姥姥的吃,姥姥也給他喂,還問過我:怎麼才能戒掉啊。

我說:你別給他吃了。

她說:不行啊,不給他吃他打我。

其實:孩子打你,因為你讓他打。因為這位姥姥對這個孫子常說的就是一種「嚇唬」: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了;再不聽話,我打你。她從未制止過。甚至孩子的小拳頭揮向自己的時候,她臉上還帶著笑意。

這種虛張聲勢的嚇唬讓孩子明白,大人的那些話是沒有意義的。你是不會打我的。而且,你打不打我都沒有關係,我也不怕,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一個方式,即你要是不聽我的話我也可以打你。

另外,老人大都特別護犢。誰要是敢說欺負我們家的小寶貝,就把誰打趴下。這種教養方式,孩子就一定會形成一個特別霸道的行為:沒事我有靠山,誰要是欺負我姥姥上。

所以我們小區的這個小孩同樣也就表現出來了:見誰都特別的沒有禮貌,而且還會跟人家耍脾氣,要是你拿個吃的你不給他,他就過來搶,要是沒搶到,他就罵。

所以,如果父母實在沒有辦法,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那麼,請老人不要帶孩子離開父母。要保證孩子和父母最基本的相處時間,不要讓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離。

如果老人就在父母家裡幫帶孩子,那麼也不要凡事都自己扛著。要把育兒的責任還給父母自己。

當然,隔代教養也有好處的。譬如在父母特別嚴厲的家庭裡,老人的愛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緩衝;年輕父母偏於缺乏耐心,而老人更多顯示出耐心來,這恰是小孩子很需要的。

有些專家認為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能給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所以不能說不能帶就解決問題了。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著帶孩子的情況下,怎麼更好地帶。

下面,我想直接說一說隔代教養的解決辦法:

1、確立第一責任人,最好是媽媽當第一責任人

確定孩子教養的第一個責任人,這個責任人是穩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養觀點的不一致。我建議這個家庭的第一責任人由母親來承擔,再或者父親來承擔,而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

為什麼?第一,媽媽的成長性,爸爸的成長性肯定遠遠高於我們的爺爺和奶奶,第二,這個世界上只有母親可以無條件地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變。

面對隔代教養衝突,很多時候,只有媽媽可以做這種改變。委屈嗎?有的時候真的是委屈。不過媽媽跟我溝通交流這種問題的時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媽媽說的是,如果你們想讓這個家庭穩定、和諧,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你就要勇敢的出來做這個第一個責任人。為什麼我不讓爸爸出來做,因為爸爸成長性遠遠差於媽媽。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經分享過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養方面的心得。

那天,我在廚房收拾碗筷的時候,開心跑過來跟我說,媽媽辛苦啦!我知道,這其實是開心的爺爺奶奶對我的認同。這樣的話,因為老人說了,開心才學得會。所以,隔代教養中的衝突,並非是不可解決的,我們只是需要方法。

實際上我的婆婆剛開始的時候也不接納我。為什麼?她會埋怨我不是個稱職的媳婦兒。

後來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長歷史我就會明白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她年輕時是村花,長得很漂亮,各個勞動技能都能得第一。內心裡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虛榮感的。結婚以後呢?她開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過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離不棄地照顧她——這也是我選擇她兒子的一個原因。

等到自己的孩子長大、結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夠彌補自己年輕時候對孩子的欠缺。於是,介入到兒子的家庭中,去進行無條件的補償。她的眼裡,就只有她兒子。可是,她發現,有一個人在跟她搶兒子,那就是我。於是,一場爭奪戰就開始了。

這是任何一個母親的本能。

有兒子的媽媽,你們以後都要成為婆婆。將來,也一定要經歷這種感受:一個人突然出來,跟你說,把你兒子的愛,分給我一半。

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做?說話、講道理都沒有用。我從那時候開始,事無巨細去關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著他們,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買給他們,時不時的我還跟他們講講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問題,請他們給我一些建議。

人同樣是需要你給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個優秀、偏於強勢的女人。所以我就經常問婆婆:媽,你看我這麼做對嗎?

對。她不理解沒有關係,但是你需要讓她感到她被尊重。

當我做了一系列改變的時候,家庭氣氛在發生了變化。

現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鬧脾氣,婆婆一定訓他。婆婆會說:小羅夠不容易的,你別跟人家鬧脾氣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就這樣開始慢慢地改變了。

3、遇到問題,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

很多時候,我們越親,就越不注重溝通,就覺得直說OK。但實際上,越親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

4、兩代人之間可以爭論,但最好不要爭吵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信息。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裡,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裡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麼我覺得我好,自信是什麼,我覺得我能。對吧?這個孩子覺得自己好,就覺得我行,你說他願不願意去做別的事情,他一定願意做,只要他感興趣的事情。

但是,爭吵的話,就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家庭中的緊張情緒,一定會投射到孩子身上。這就是我提到過的:軀體化反應。


5、帶著老人學習;適當藉助權威的支持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

所以年輕父母們可以帶著老人多去體驗,多去接觸,讓他們有更多的早教意識,獲得更多支持。很多聽過我講座的爺爺奶奶,都會在講座結束後跟我們討論半天,最後說,原來孩子要這麼養啊。

另外,可以藉助權威,因為父母直接跟老人說,老人不一定聽。何況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方式本身也存在問題。但是藉助權威就不一樣。可以多帶老人去聽講座。我的靜觀育兒脫口秀,其實也可以下載下來,在老人們休息的時候,陪他們一起看看。因為這些脫口秀都是結合孩子們成長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見問題,給出的一些實際建議。


6、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至少做好分工

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衝突。我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最後,我也崩潰了,我老公也崩潰了,老人也是。

媽媽護女兒,婆婆護兒子,很自然,掐起來就沒法兒了。解決辦法就是,能不同時帶孩子,就不同時帶。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得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負責孩子餵養,姥姥負責家裡的家務等。


7、丈夫一定要在這個中間發揮很積極的作用

觀察下,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家庭裡的爸爸是一個積極投入到孩子教養中的爸爸,那麼,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和老人們,相處的更好。


8、孩子怕這三件事,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這三個錯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嘮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別的怕嘮叨,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剛開始孩子一定會說不。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個事情,叫比較。我們習慣性地去頂住別人家孩子如何,常常無意識地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怎樣。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學以後,大人們尤其喜歡跟自己孩子說:你看,人家孩子怎麼能考那麼多分呢?

其實有人統計了1977年高考到現在幾千名高考狀元,沒有一個成為企業家,沒有一個成為科學家,沒有一個在某個行業成為領軍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們只會學習,只會記,像個機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發展,是有著很大欠缺。

總之,隔代教養衝突的解決,不能單靠家庭中某一個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而我們的目標又都是一致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擔該自己承擔的那一部分。

相關焦點

  • 老人帶孩子真存在這5個問題,家有奶奶或姥姥帶娃的,爸媽要謹慎
    文/璇璇說育兒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不再是只知道生育的機器,現在的女性更學著獨立,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但她們依舊面臨一個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生娃帶娃。現在養一個孩子需要大量的金錢,所以一般家庭的女性都會在孩子出生後,選擇工作。那麼孩子怎麼辦呢?多數奶奶或者姥姥就上線了。
  • 老人帶孩子真的有這4個問題,姥姥或奶奶看孩子的,要明白
    現在很多哥們兒看孩子對於寶寶的愛簡直愛不釋手,作為爺爺奶奶,孩子要星星不能給月亮,老人帶孩子,爸爸媽媽才能夠安心的去工作,不管孩子交給誰帶都各有優缺點,但是老人帶孩子真的會有這4個問題的出現,不管是姥姥帶孩子還是奶奶帶孩子,一定要明白以下這5個問題。
  • 老人帶娃真實存在的3個問題,姥姥或者奶奶帶孩子的家庭看看
    現在的年輕父母們在生育孩子之後都會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孩子誰來帶?如果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帶,平時還要工作、應酬,沒有足夠的時間事無巨細的照顧孩子;如果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老人有些育兒觀念又和現代觀點相悖,怕教育不好孩子。
  • 孩子奶奶帶還是姥姥帶好?這幾點差別真的很大,父母們都來看看
    把孩子交給家中的老人帶是大部分家庭的選擇,尤其是現在,節節上漲的房價、物價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壓力已經不小,根本沒有辦法兼顧家庭和工作。但交給哪一方老人,對寶爸寶媽來說又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給男方家長帶吧,由於觀念不同,在「怎麼帶」這個方面可能會引發許多矛盾,婆媳因此會更加緊張;給女方家長帶吧,男方家長又會覺得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矛盾點也不少。對年輕的父母來說,是左右為難。那到底奶奶和姥姥帶孩子有什麼不同,父母們又該如何選擇呢?看看下面的幾點,或許家長們會找到答案。
  • 老人帶孩子也是有區別的,奶奶姥姥帶娃雖然很有爭議,但很真實
    關於帶娃就成了一個困難的話題,在近幾年被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關注。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後,媽媽都會面臨是否上班的問題。而媽媽去上班後,孩子由誰帶?有人調侃過寶媽和婆婆帶娃,帶出的孩子就是「王子和乞丐」的區別。在奶奶家裡,孩子換下帥氣的小馬甲小西裝,穿上厚實的大花襖,再加上臉頰兩朵高原紅,真的是小閏土既視感。
  • 奶奶帶孩子和姥姥帶孩子,這些區別非常明顯,諷刺但也現實
    家裡有新生兒降生,對於父母和家裡人來說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但是在產假過後,寶媽們不得不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照顧孩子的問題。通常這個時候孩子都還比較小的,正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可是爸媽是要去上班的,孩子的出生給家庭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是會給家庭帶來不少的經濟負擔的。所以班得上,那誰來帶娃呢?
  • 姥姥,姥爺帶孩子親?還是爺爺,奶奶帶孩子親?
    公園裡,商場裡,廣場上,現在推著孩子散步,或者帶著孩子玩耍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也有但是不多,我身邊的同事退休後很多都給女兒帶孩子了。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不如姥姥,姥爺嗎?我的答案是不一定,第一代獨生子女現在已為人父母,所以雙方老人都願意帶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姥姥,姥爺帶的多呢?因為孩子隨媽媽的多,特別是哺乳期孩子都是跟著媽媽的,新媽媽對自己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更多一些,在自己娘家媽媽面前想偷懶,想吃什麼,想做什麼,不用顧慮太多。
  • 產假結束,孩子到底是給奶奶帶還是姥姥帶?寶媽都選擇給姥姥帶?
    特別是孩子出生後,寶媽休完產假,面臨著工作和寶寶兩難的選擇,要是選擇寶寶的話,家庭僅靠爸爸一個人根本就沒辦法支撐日常的開支,如果選擇工作的話,寶寶該怎麼辦?給誰帶,請保姆不划算而且不放心,現在有多少保姆虐待寶寶的案例啊!只能給家裡的老人帶了,那是給婆婆還自己的媽媽帶呢?
  • 孩子給奶奶帶還是給姥姥?只要老人能做到這些,給誰帶都一樣
    基本上,只要老人帶著孩子,爸爸媽媽們都能安心的工作。可是,同事麗麗卻因孩子該給奶奶帶還是給姥姥的問題糾結了。原來,麗麗是獨生女,在孩子姥姥看來,能看到女兒幸福就是最開心事,所以想幫著女兒帶孩子,也好與孩子多親近親近。
  • 奶奶帶娃是傳統,姥姥帶娃成主流,這3個優勢明顯,奶奶替代不了
    以前的老傳統都是奶奶帶娃,一般孩子都是和爸爸一個姓,奶奶帶娃也是責無旁貸。可是現在很多的年輕媽媽都喜歡讓姥姥帶娃,寧肯讓自己媽媽勞累些,也不願讓婆婆帶娃。二寶出生後孩子奶奶和我們一起住過一段時間,後來回自己家了,但是看娃的時候一直有保姆阿姨照看,沒有單獨照看過孩子。說起來孩子奶奶的兩個外孫女也是她和女兒一起看大的,現在姥姥帶娃已經成為主流。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網上一直流行著一句話:「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有人贊同有人反對,還有人笑出了眼淚,但也有人是真的心酸不已。不知道別的地區是什麼樣子的,但在天津有一大怪現象,那就是「姥姥帶孩子」。放眼望去,各大小區帶孩子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姥姥,那句打油詩可以說是非常貼切。
  • 奶奶帶大的孩子和姥姥帶大的孩子,這三點有明顯區別
    提起老人幫忙帶娃,許多人想到的都是奶奶,但現在姥姥帶娃也是非常普遍的,沒佔一半也有四成。同樣是帶娃,奶奶帶娃和姥姥帶娃的差別可是大著呢!家長自己可能發現不了,但是旁人可是能看得一清二楚。特別是幼兒園老師,因為他們看的人多了,更是能一眼區分出姥姥帶的娃和奶奶帶的娃。奶奶帶娃和姥姥帶娃,究竟有哪些區別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姥姥帶娃,不讓奶奶帶娃?原因很現實
    而上一輩傳統觀念,大多數孩子在出生之後,父母在外打工,一般都交由奶奶看管。而現在在公園或者小區看到不少老人帶孩子,孩子嘴裡都是喊著"姥姥""外婆",尤其是聽到很多媽媽在打電話的時候"豆豆,聽姥姥話,趕緊吃飯""瓜瓜,讓外公幫媽媽拿個快遞"。現在老一輩的帶娃大軍已經由傳統的」爺爺奶奶「變成了"姥姥姥爺"。
  • 姥姥帶大的和奶奶帶大的孩子,都跟奶奶親嗎?聽聽這3個人的回答
    這是很多姥姥幫忙帶外孫發出的感慨!他們覺得孩子小時候,誰帶就跟誰親,但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跟奶奶親。在一些人看來,姥姥帶孩子,就是出力不討好的事。帶外孫,有的還出錢出力,​孩子如果磕著碰著,孩子奶奶那邊還會責怪。其實付出不怕,最讓姥姥姥爺難過的是:孩子長大以後,跟姥姥家不親,跟爺爺奶奶家的親戚走得近。有的奶奶就聰明了,她們覺得孩子給外婆帶,自己就省事了。
  • 姥姥帶娃出大力,孩子卻更喜歡奶奶,傷了心的「姥姥」並不是一個
    而那些做了父母的人,大多也會選擇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幫忙照顧,因為實在是分身乏術,家庭實際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夫妻雙方有一人全職在家帶娃。根據最近一則網友投票的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選擇了讓姥姥帶娃,其次是父母自己帶娃,最後才是奶奶帶娃。
  • 相比年輕人帶的孩子而言,老人帶的娃更容易有這幾種問題
    雖然當今社會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以後以孩子為重就會從職場回歸家庭,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由於各種原因依舊選擇讓家裡的老人來幫忙帶孩子。那麼與年輕人帶的孩子相比,老人人家帶的孩子到底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容易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
  • 「孩子3歲前我帶,上幼兒園後奶奶帶」,姥姥說透幫女帶娃的本質
    就像在我們小區,5個帶娃老人,3個都是姥姥。為什麼都是姥姥帶娃呢?基本上有三點原因,一是幫女兒減輕負擔,讓女兒及早參加工作,不要為孩子失去自我。二是退休之後無事可做,幫女兒帶娃,也讓自己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三是孩子奶奶沒時間,作為姥姥的就自動補位。姥姥幫女帶娃無可厚非,人之常情,並且也是自願的。
  • 關於老人不願幫忙帶孩子,婆婆或者姥姥真的就絕對是對的嗎?
    現在社會,女性壓力越來越大,不像過去的女性,生了孩子如果不是單親,家裡有人負責賺錢養家,只要在家帶娃料理家務就行。在談到現在女性帶娃抱怨越來越累,有的媽媽從孩子出生一直是自己帶,白天晚上休息不好,吃不好,更沒人關心她們內心的壓力到底有多大,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產後得了抑鬱症,有人特別是奶奶或者姥姥輩的人,表示非常不能理解這些患有產後抑鬱的女性,她們經常對自己的兒媳或者女兒說,現在的女人咋都這麼矯情了
  • 奶奶帶娃是義務,姥姥帶娃給紅包?寶媽說出原因令人無法反駁
    特別是對於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對孩子的養育、教育又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所以大多數家庭為了減輕生活壓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都選擇了把孩子給老人帶,小夫妻雙方則都外出工作。「生了孩子給老人帶」,在現在已經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了。
  • 「姥姥帶娃成主力」是個偽命題,並非奶奶不管,而是沒有選擇權
    如今在很多家庭當中特別是在城市家庭當中,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由姥姥帶大的,而孩子的奶奶只是平時來兒子家看望孫子或者孫女。因此很多人都覺得姥姥帶娃已經成為了主力。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