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科教授到理學博士,他數次登上央視,在《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超70篇

2020-09-10 合肥工業大學本科招辦

合肥工業大學錢斌教授是目前唯一一位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身份同時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法律講堂》兩個品牌欄目和紀錄頻道,弘揚主旋律、向社會傳遞正確價值觀的學者,也是在《百家講壇》《法律講堂》首位講述科技史書的安徽學者。多年來,他始終一步一個腳印,不忘師者初心,循夢前行。

27年前錢斌入職的時候,一位老領導曾勉勵他:&34;27年來,他一直努力去做,並在心底埋下了夢想的種子:&34;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在文化領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系,引領了中國式的傳統文化傳承方式,擴展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新思路,創造了&34;的新方法,創新了&34;的新教育教學模式,展開了中華文化力的研究,具有廣泛影響。是唯一一位擁有三門國家級&34;的高校教師,網絡課程瀏覽量超過一千萬人次。曾榮獲&34;&34;&34;等稱號,2019年獲評&34;。

博學多識、善於鑽研,他把講臺當成舞臺

作為教師,有一件事情讓錢斌打心底裡喜歡,那就是面對講臺下面的一雙雙眼睛。那一雙雙眼睛會隨著他的手勢移動,也會隨著他的情緒時而歡喜時而憤懣,甚至盈盈欲淚,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不過,錢斌有些不滿足。因為自己是文科教師,面對理工科學生,他的教學很難滲透進學生的專業中去。怎樣才能把思政理論課和專業課融通,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把合肥工大&34;的精神文化深植進學生的內心?這成為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帶著這樣的問題,錢斌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專業,成了一位&34;。博士期間的學習使他拓展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他開始嘗試把思政的方法和科學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從文化層面教育和引導學生。這種方式後來被中國新聞社的一位記者概括為&34;,相關報導刊登於中國新聞網後,隨即被人民網等數十家網站轉發。

錢斌坦言,是《百家講壇》歷練了他,讓他走上了&34;這樣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在《百家講壇》,從最初的自薦、溝通、磨合,到錄製講課內容,他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做出來。第一講的講稿總共才6000多字,他刪刪改改寫了20遍;而系列講座的全部講稿一共也只有10講,他卻刪刪改改了不下100遍……他甚至從此落下了眼疾。

錢斌這種文化引領的方式得到了一定的社會認可。相關專著《千年一筆談》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十次)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和2013年度&34;,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普及獎。

2018 年,錢斌指導學生進行了一次科普創作活動。來自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同學採用&34;的方法,歷時兩年半創作完成《真實的古代戰爭》書稿。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對該書稿予以充分肯定,為此舉辦了&34;。沙龍被列為協會&34;全國系列活動之一。

教育,是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

&34;走在校園裡,對於錢斌的課,很多學生道出了心聲。

早在2008年,錢斌就開始進行創新,有計劃地、系統地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規劃出適合他們的思政理論課學習方法和課堂作業。無論是在各校區的500人左右的翻轉課堂,還是虛擬情景實驗室的上課,抑或讓學生自己用&34;(方言)在課堂上交流,都使理工科學生對思政課感興趣起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016級研究生李雪雯現在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文化課老師。她說:在校期間錢老師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讓自己收穫很大,她將以錢老師為榜樣,做新時代新老師。

不忘初心、循夢前行,他說要和學生一起飛揚

新的時代,教育形勢有了新的發展變化,但無論教育思想、教育形態、教育模式如何更迭,不變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心。錢斌認為,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努力挖掘教育資源,在更廣的範圍、更深的層面教育學生,讓學生受到精神的感染。

錢斌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先後製作三門網絡課程,在教育部指定網站上線,受到了好評,後均被授予國家級&34;稱號。他還帶領團隊陸續開發了《張騫通西域》等十餘門慕課課程,瀏覽量已超1000萬人次,初步形成了以《綱要》課程為核心的,包括線下課、線上課、智慧課堂等在內的&34;。

與此同時,錢斌還積極將思政理論課程與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活動和各類競賽等結合起來,進行&34;,先後指導了國家級創新創業團隊、省級創業大賽團隊、三下鄉團隊等。

沒有一流的科研,就沒有一流的教學。錢斌將課程內容、學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的興趣特長結合起來,凝練學術方向,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教研科研項目,在《當代中國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媒體發表論文70餘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出版各類著作10部,並榮獲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大獎。

在別人看來,錢斌作為2016年學校唯一一位被評為教學型教授的老師,功夫果然不一般。他說:&34;

從2001年開始,錢斌每年都會有&34;&34;&34;等200餘個問題和學生交流,有時線上一個小時的討論就多達600餘條。

&34;回顧自己的教學經歷,錢斌笑著說。他認為,教育教學是良心工程,只要教師懷揣一顆關愛學生的心,就一定能夠實現&34;的目標。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34;建設高校、&34;重點建設高校——合肥工業大學的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合肥工業大學新聞文化網、合肥工大報、央視網

相關焦點

  • 本科畢業的他發表10餘篇SCI論文,網友:比博士還厲害
    而這位2020級畢業生,在本科階段發表了逾15篇論文,科研成果已經足以博士畢業。他就是胡啟錕,一位南方科技大學2020級畢業生。從小就有著科研夢想的他一路追夢,「我希望有一天能造福社會,我想,這也是每一名南科大人的願望。」為此,很多網友直呼:這位小夥子比博士還厲害。
  • 他是北大博士,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初期他寫的論文也被貶得一文不值
    目前已在《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Economics Letters》,《經濟學(季刊)》和《金融研究》等雜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曾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科研獎、學術創新獎,同時也是2018-2019學年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獲得者。「最難的永遠是沒有做過的事情。」
  • 雙一流高校博士生:一作發表8篇SCI論文,師從三跨專業的特聘教授
    從兩次高考失利,到在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斐然成績,張信歌憑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堅持,已在頂級期刊發文多篇。他的多項科研榮譽曾被新華日報、中國光學專門報導,受理、授權國家專利多件,各種獎學金更是拿到手軟。張信歌,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發表8篇高質量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達82.48。
  •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前段時間,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麼博士?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說,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不出來怎麼辦?
    前段時間,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  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麼博士?  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說,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建軍直言,這種規定,是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985高校最年輕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齊教授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應用於傳統礦業領域,所發表論文也多與AI相關。如何評價這位90後教授?「90後」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刷爆朋友圈的同時,也刷新著大家對「牛人」的認識。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他21歲保研,22歲讀博,1年又達博士畢業要求,發表11篇SCI/EI論文
    21歲保研到電子科技大學,22歲成為國家青年特聘專家胡維昊教授的博士生。已發表SCI/EI論文11篇,受理專利6項,獲得行業旗艦會議最佳論文獎……作為學生第一負責人,他協助指導6位研究生正在進行導師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分布式光伏與梯級小水電互補聯合發電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作為導師助理,他協助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3項,其中中英合作項目
  • 被質疑「灌水」的南郵教授今年已發表25篇論文,每篇花版面費1.2萬
    據分析,黃某基在南京郵電大學讀本科時期,就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這可能是他被加州理工"看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網友由此發現,其在南郵時期合作發表文章的老師桂冠,"在三年半內發表了300多篇IEEE論文",有"論文灌水"的嫌疑。
  • 發40篇SCI,90後博士受聘985教授
    從三年前引發輿論熱議的學霸博導楊樹、劉明偵,到前幾天的劉琬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至少有10位「90後」教授。從學科領域來看,他們大多屬於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等基礎學科。近日,又有一位90後青年學者獲聘為985高校特聘教授,不過他的學科是礦業工程領域。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衝衝。
  • 【光明日報】林為幹:解開電磁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林為幹獲得博士學位,他婉言謝絕了導師溫納裡讓其留校的邀請,毅然衝破阻力回到祖國。受馮秉銓之邀,他到嶺南大學任教授,同時在中山大學授課,不久兼任嶺南大學電機系主任。1952年中國院系大調整,嶺南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併入新成立的華南工學院,他調入華南工學院任電機系主任。1956年,他又服從組織安排,舉家西遷成都,參與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並將一生奉獻給了這所高校。
  • 如何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一般來說,單位能夠劃分A類、B類、C類的,基本上都要求是比較高的單位,A類、B類、C類這些刊物,多數都是從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裡面遴選出來的,也有極個別把不是核心的報紙刊物劃在A類、B類裡面,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等。有些學校博士的科研成果獎評選就是根據你發表論文的級別來評定的,比如說,你發的是A類期刊,核定的級別和獎項要比其他期刊高些。
  • 湖南高校"90後"教授天團集體出圈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據她的同學透露,李晟曼平時在學業上十分刻苦。導師吳燕慶教授治學嚴謹,對學生十分嚴格,要求論文必須在頂會期刊上發表,才能擁有畢業資格。
  • 川農博士發表8篇SCI,其中5篇top5期刊
    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說到論文灌水,可以說各位都是深惡痛絕,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毫無價值,除了騙些經費,然後全是廢紙一張,中國科研非常落後,但是中國的論文灌水水平,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比如咱中國,一方面微電子非常落後,一方面搞微電子的都在大量灌水論文:什麼石墨烯,鈣鈦礦,納米啥都都能灌水幾篇論文,但是實際價值都是0。
  • 錢穎一被授予首批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此後,他先後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錢穎一教授先後任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馬裡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2006年9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 博士一畢業就成教授,他讀博期間連發5篇頂刊
    在校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就讀碩士時,他就已了解到四川農業大學在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的卓越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的行業翹楚李明洲教授,這一切都成為了他選擇加入川農,在動物遺傳育種領域深耕的動力和緣由。然而,那一年他並沒有成功,頂著壓力再次複習準備,終於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摘要: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 他多次專業第一,碩士期間發表6篇論文,從溫州大學考博同濟大學
    學業成績多次排名專業第一、年級第一,成功獲評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順利考上博士研究生。他刻苦勤學,在碩士期間共發表6篇學術論文,其中1篇為CSCCI核心期刊。他積極向上,曾先後主持兩項科研項目,在多項比賽中獲得榮譽,他就是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研究生,浙江省「優秀畢業生」吳宗偉。
  • 15年,他在華農,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後,發表7篇SCI論文!
    十五年裡,他一步一個腳印地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3個學位,經歷了2站博士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7篇SCI論文(含影響因子大於10.0的一區論文3篇),主持了1個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3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是我校獨立培養的師資(一類)博士後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