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經濟成分、價值觀念和利益格局呈現多元化。人們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誘惑與挑戰, 「義」與「利」的取捨之理不斷變遷, 甚至出現退化的現象。一些人已逐漸習慣於將現代理想與道德問題的出現歸咎於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變更。音樂與哲學作為人類反觀世界的兩大精神成果, 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每一個人都可以且應該具備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生哲學, 如同孔子信仁義、老子求逍遙一樣, 而現代社會的喧鬧繁華, 使得人群容易產生信仰迷惘、誠信缺失、倫理異化、價值虛無、道德淪喪、情感失落等。當然, 有學者提出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等理論, 在現代社會可能陷入「失控的世界」的時刻, 需要更深層次的心靈慰藉與道德教育, 而鋼琴音樂藝術便是一劑良藥。
一、音樂中的美學與哲學對現代生活的塑造
哲學是系統化的世界觀, 一個經得起時間沉澱的人, 其思想不可能是零零碎碎、混亂不堪的, 也不可能脫離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道德觀念。哲學是認識的抽象, 抽象的哲學, 能夠啟迪人們明辨事理, 增強對未來的預見能力, 加深對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周圍世界關係的理解, 加強人自身的反思能力, 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西方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黑格爾、康德等, 我國老子、孔子、莊子等都在探索世界、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形成自身的人生哲學, 包括世界觀和價值觀。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蔡仲德的《中國音樂美學史》、雷默的《音樂教育的哲學》、趙鑫珊的《哲學與人類文化》都論述了我國國學對音樂美學的理論實踐。從哲學形式的角度, 音樂是一種美學的重要載體。音樂是感受的抽象, 音樂也是美學與哲學的融合, 曾有學者認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是品德和道德的教育, 將各種人生哲學思想融合到教育全程, 在受教育者的自我生成過程中, 嵌入德性陶冶的元素, 引起受教育者的內在認同和自覺, 最終內化至他們的人格結構之中, 是一個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的綜合過程, 從「重內輕內」到「重內輕外」。
由智慧所啟發, 經過個人修煉後, 看待宇宙人生, 人生的親疏、利害、貴賤都能從容面對。而這個修養過程與藝術的結合, 是古來有之, 古代教育重視哲學和音樂的關係, 注意到樂教對於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孔子本人有相當高的音樂修養, 精通琴、瑟、磬等樂器, 曾經在齊國聽過韶樂之後, 「三月不知肉味」, 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以治性」、「成性亦修身」、「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的音樂美育觀點, 認為人的培育與修養的提升, 須以音樂之美感化心靈, 調理性情, 和諧身心, 完善人格。「音樂的情感」則是一種無形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 有各種各樣情感表達與思想包容, 如喜悅、悲哀、深沉、高昂等, 音樂形象表現的是人們的審美感受。可以說, 音樂對於現代生活中人生品格的塑造是深層次、內在化的感染, 更容易塑造人生哲學。
二、鋼琴教學中的哲學思想
鋼琴作為一門具體的學科, 它也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一樣與哲學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一直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哲學的影響。中國鋼琴音樂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也越來越受到世界音樂學者關注和研究。鋼琴藝術中流淌著各種哲學思想, 形成了很多具有高超創作思維的鋼琴作品。例如《東山魁夷畫意組曲》 (汪立三, 1979) 、《春天的風景》 (杜鳴心, 1986) 。也有一些作曲家遵循著「天人合一」、「太極」、「陰陽」等哲學思想, 創作出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 (王建中, 1973) 、《陽關三疊》 (黎英海, 1978) 、《太極》 (趙曉生, 1987) 等。通過千變萬化的聲音色彩及其律動組合, 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 讓哲學的思想和人物的情感一同在鋼琴音樂中流淌。
鋼琴教學, 作為音樂藝術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分支, 具有重要的地位。鋼琴演奏的學習是一項長期心智活動, 體力磨練與思維升華都是必要的。匈牙利鋼琴教育家約瑟夫曾說過:「鋼琴對那些善於對待他的人來說, 是一種奇妙的樂器。」這就要求, 動人的演奏除了瀟灑自如的技術, 更應具備深層的情感、深刻的藝術修養、深度的學習思想。
現代鋼琴學科的教學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特徵, 既包含單純的演奏技能訓練, 亦兼顧教學實用性和學科功能性,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往往同時開設鋼琴專業課程和相關理論課程。單純的技巧性訓練, 無法產生充滿情感表現力的音樂, 音樂的無窮魅力也無法展現, 無形中也會抑制創造力的發展, 也不利於求學者的人格塑造與修養。
三、鋼琴藝術中的人生哲學
音樂屬於聲音、時間和情感的藝術, 優美動聽的聲音雖然是通過指尖流淌出來的, 但必須經過心靈的感受才能完成,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 使乾澀的音階有了上行情緒的升騰和下行情緒的緩解。往往個人的修養和水平, 基本上決定其技藝的高度。創造經典作品與理解音樂之美都是以很高的個人素質和修養作為根本。
在鋼琴史上出現過眾多鋼琴藝術大師, 巴赫、亨德爾、貝多芬、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蕭邦、舒曼、孟德爾頌、李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威爾等鋼琴大師的鋼琴藝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他們之所以能達到如此輝煌的藝術巔峰, 除嫻熟的技藝以外, 更重要的是他們汲取了人類文化的營養, 對音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體驗和渴望,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內心中對宇宙、人生、歷史探索存在「渴望」, 並將「渴望」轉化成為情感、追求、激情, 既而成為探求智慧、知識的媒介, 此種「渴望」便是哲學的探討。
對於求學者而言, 除了感性的體驗, 對音樂的理性認知和文化探究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任何音樂作品、藝術形式, 都是某一個時代的精神結晶和文化縮影。一個人的哲學修養基本決定了其作品風格的廣度、作品內涵的深度、作品內容的品味。任何一個藝術體裁和表演形式的經典遺留, 都有著其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以保證其活力的延續。
鋼琴演奏通過旋律來表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書寫著人生的篇章, 鋼琴的琴鍵猶如人生的階梯, 鋼琴演奏時琴鍵的起伏也如同人生的起起落落, 每一首曲目都如同譜寫一場人生, 或是平淡靜謐、或是激情澎湃、或是跌宕起伏等。既然音樂是表現情感與創造情感的藝術, 作為演奏主體的人, 持有濃烈的情感, 才能和鋼琴合成一體, 進行生動的演繹和藝術的再創作, 所以在鋼琴演奏學習中, 對人格的塑造是極為關鍵的。
鋼琴的演奏也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講:「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以中為用, 以中和之常道處事。而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 在具體的道德選擇中適度把握, 按照適中方式做事, 併力求保持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
四、鋼琴藝術中的人生哲學引導
三百多年的鋼琴藝術歷史, 在中國已經流傳一個多世紀, 充滿著各種表現圖式, 將情感因素表現得淋漓盡致。霍洛維茲曾在世界80多個城市奏響其特色的琴音, 至今仍然感動著世人。塑造一位世界級的大師, 除了自身的天才外, 環境和土壤也是至關重要的。鋼琴藝術培養過程中應當在審視當前社會浮躁情緒與新型道德倫理觀的基礎上, 注重和求學者探討哲學的思想, 指導其人生的方向。一方面, 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 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誘導鼓勵求學者積極的對音樂作品產生豐富、恰當的想像, 從而獲得美感。另一方面, 探討不同的音樂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氣息與歷史內涵, 分析演奏技術與創造思維的哲學意義。
哲學原理難以為鋼琴學科提供具體與現成的答案, 但哲學的運用會給鋼琴教學和演奏帶來更深刻和更廣闊的思路。在鋼琴藝術培養過程中需要掌握哲學原則, 理順種種紛繁交錯的關係, 使鋼琴教學得以順利開展, 同時關注社會紛繁複雜的倫理道德關係, 講解音樂對於社會人性的闡釋。
五、結語
音樂美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 受到了教育領域的專家與學者的重視, 然而音樂對於社會倫理道德以及每個人的人生哲學的闡釋卻沒有得到完美的闡釋與重塑, 應當積極地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鋼琴教學與演奏的客觀規律, 並且映射出音樂中美學與精神對人生哲學的引導。
鋼琴藝術中無處不體現著哲學的光輝。本文探討音樂美學與人生哲學的關聯關係, 分析鋼琴教學中哲學的思考以及對鋼琴教學的反饋, 揭示鋼琴教學中人生哲學的探索對於社會倫理道德重塑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應當在當前的鋼琴教學體系中融入人生哲學的探討, 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與鋼琴藝術修養。(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