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篇好文章:鋼琴教學中的人生哲學探討(作者:依依)

2021-01-10 鋼琴名師苑

當前,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經濟成分、價值觀念和利益格局呈現多元化。人們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誘惑與挑戰, 「義」與「利」的取捨之理不斷變遷, 甚至出現退化的現象。一些人已逐漸習慣於將現代理想與道德問題的出現歸咎於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變更。音樂與哲學作為人類反觀世界的兩大精神成果, 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每一個人都可以且應該具備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生哲學, 如同孔子信仁義、老子求逍遙一樣, 而現代社會的喧鬧繁華, 使得人群容易產生信仰迷惘、誠信缺失、倫理異化、價值虛無、道德淪喪、情感失落等。當然, 有學者提出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等理論, 在現代社會可能陷入「失控的世界」的時刻, 需要更深層次的心靈慰藉與道德教育, 而鋼琴音樂藝術便是一劑良藥。

一、音樂中的美學與哲學對現代生活的塑造

哲學是系統化的世界觀, 一個經得起時間沉澱的人, 其思想不可能是零零碎碎、混亂不堪的, 也不可能脫離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道德觀念。哲學是認識的抽象, 抽象的哲學, 能夠啟迪人們明辨事理, 增強對未來的預見能力, 加深對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周圍世界關係的理解, 加強人自身的反思能力, 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西方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黑格爾、康德等, 我國老子、孔子、莊子等都在探索世界、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形成自身的人生哲學, 包括世界觀和價值觀。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蔡仲德的《中國音樂美學史》、雷默的《音樂教育的哲學》、趙鑫珊的《哲學與人類文化》都論述了我國國學對音樂美學的理論實踐。從哲學形式的角度, 音樂是一種美學的重要載體。音樂是感受的抽象, 音樂也是美學與哲學的融合, 曾有學者認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是品德和道德的教育, 將各種人生哲學思想融合到教育全程, 在受教育者的自我生成過程中, 嵌入德性陶冶的元素, 引起受教育者的內在認同和自覺, 最終內化至他們的人格結構之中, 是一個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的綜合過程, 從「重內輕內」到「重內輕外」。

由智慧所啟發, 經過個人修煉後, 看待宇宙人生, 人生的親疏、利害、貴賤都能從容面對。而這個修養過程與藝術的結合, 是古來有之, 古代教育重視哲學和音樂的關係, 注意到樂教對於人格修養的重要作用。孔子本人有相當高的音樂修養, 精通琴、瑟、磬等樂器, 曾經在齊國聽過韶樂之後, 「三月不知肉味」, 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以治性」、「成性亦修身」、「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的音樂美育觀點, 認為人的培育與修養的提升, 須以音樂之美感化心靈, 調理性情, 和諧身心, 完善人格。「音樂的情感」則是一種無形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 有各種各樣情感表達與思想包容, 如喜悅、悲哀、深沉、高昂等, 音樂形象表現的是人們的審美感受。可以說, 音樂對於現代生活中人生品格的塑造是深層次、內在化的感染, 更容易塑造人生哲學。

二、鋼琴教學中的哲學思想

鋼琴作為一門具體的學科, 它也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一樣與哲學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一直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哲學的影響。中國鋼琴音樂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 也越來越受到世界音樂學者關注和研究。鋼琴藝術中流淌著各種哲學思想, 形成了很多具有高超創作思維的鋼琴作品。例如《東山魁夷畫意組曲》 (汪立三, 1979) 、《春天的風景》 (杜鳴心, 1986) 。也有一些作曲家遵循著「天人合一」、「太極」、「陰陽」等哲學思想, 創作出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 (王建中, 1973) 、《陽關三疊》 (黎英海, 1978) 、《太極》 (趙曉生, 1987) 等。通過千變萬化的聲音色彩及其律動組合, 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 讓哲學的思想和人物的情感一同在鋼琴音樂中流淌。

鋼琴教學, 作為音樂藝術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分支, 具有重要的地位。鋼琴演奏的學習是一項長期心智活動, 體力磨練與思維升華都是必要的。匈牙利鋼琴教育家約瑟夫曾說過:「鋼琴對那些善於對待他的人來說, 是一種奇妙的樂器。」這就要求, 動人的演奏除了瀟灑自如的技術, 更應具備深層的情感、深刻的藝術修養、深度的學習思想。

現代鋼琴學科的教學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特徵, 既包含單純的演奏技能訓練, 亦兼顧教學實用性和學科功能性,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往往同時開設鋼琴專業課程和相關理論課程。單純的技巧性訓練, 無法產生充滿情感表現力的音樂, 音樂的無窮魅力也無法展現, 無形中也會抑制創造力的發展, 也不利於求學者的人格塑造與修養。

三、鋼琴藝術中的人生哲學

音樂屬於聲音、時間和情感的藝術, 優美動聽的聲音雖然是通過指尖流淌出來的, 但必須經過心靈的感受才能完成,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 使乾澀的音階有了上行情緒的升騰和下行情緒的緩解。往往個人的修養和水平, 基本上決定其技藝的高度。創造經典作品與理解音樂之美都是以很高的個人素質和修養作為根本。

在鋼琴史上出現過眾多鋼琴藝術大師, 巴赫、亨德爾、貝多芬、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蕭邦、舒曼、孟德爾頌、李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威爾等鋼琴大師的鋼琴藝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他們之所以能達到如此輝煌的藝術巔峰, 除嫻熟的技藝以外, 更重要的是他們汲取了人類文化的營養, 對音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體驗和渴望,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內心中對宇宙、人生、歷史探索存在「渴望」, 並將「渴望」轉化成為情感、追求、激情, 既而成為探求智慧、知識的媒介, 此種「渴望」便是哲學的探討。

對於求學者而言, 除了感性的體驗, 對音樂的理性認知和文化探究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任何音樂作品、藝術形式, 都是某一個時代的精神結晶和文化縮影。一個人的哲學修養基本決定了其作品風格的廣度、作品內涵的深度、作品內容的品味。任何一個藝術體裁和表演形式的經典遺留, 都有著其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以保證其活力的延續。 

鋼琴演奏通過旋律來表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書寫著人生的篇章, 鋼琴的琴鍵猶如人生的階梯, 鋼琴演奏時琴鍵的起伏也如同人生的起起落落, 每一首曲目都如同譜寫一場人生, 或是平淡靜謐、或是激情澎湃、或是跌宕起伏等。既然音樂是表現情感與創造情感的藝術, 作為演奏主體的人, 持有濃烈的情感, 才能和鋼琴合成一體, 進行生動的演繹和藝術的再創作, 所以在鋼琴演奏學習中, 對人格的塑造是極為關鍵的。

鋼琴的演奏也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講:「中庸之為德也, 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以中為用, 以中和之常道處事。而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 在具體的道德選擇中適度把握, 按照適中方式做事, 併力求保持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

四、鋼琴藝術中的人生哲學引導

三百多年的鋼琴藝術歷史, 在中國已經流傳一個多世紀, 充滿著各種表現圖式, 將情感因素表現得淋漓盡致。霍洛維茲曾在世界80多個城市奏響其特色的琴音, 至今仍然感動著世人。塑造一位世界級的大師, 除了自身的天才外, 環境和土壤也是至關重要的。鋼琴藝術培養過程中應當在審視當前社會浮躁情緒與新型道德倫理觀的基礎上, 注重和求學者探討哲學的思想, 指導其人生的方向。一方面, 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 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誘導鼓勵求學者積極的對音樂作品產生豐富、恰當的想像, 從而獲得美感。另一方面, 探討不同的音樂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氣息與歷史內涵, 分析演奏技術與創造思維的哲學意義。

哲學原理難以為鋼琴學科提供具體與現成的答案, 但哲學的運用會給鋼琴教學和演奏帶來更深刻和更廣闊的思路。在鋼琴藝術培養過程中需要掌握哲學原則, 理順種種紛繁交錯的關係, 使鋼琴教學得以順利開展, 同時關注社會紛繁複雜的倫理道德關係, 講解音樂對於社會人性的闡釋。

五、結語

音樂美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 受到了教育領域的專家與學者的重視, 然而音樂對於社會倫理道德以及每個人的人生哲學的闡釋卻沒有得到完美的闡釋與重塑, 應當積極地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鋼琴教學與演奏的客觀規律, 並且映射出音樂中美學與精神對人生哲學的引導。

鋼琴藝術中無處不體現著哲學的光輝。本文探討音樂美學與人生哲學的關聯關係, 分析鋼琴教學中哲學的思考以及對鋼琴教學的反饋, 揭示鋼琴教學中人生哲學的探索對於社會倫理道德重塑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應當在當前的鋼琴教學體系中融入人生哲學的探討, 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與鋼琴藝術修養。(2020-1)

相關焦點

  • 從事兒童鋼琴教學兩年,他便以專家身份在《鋼琴藝術》發表文章
    本文作者王喜亮(2008年)王喜亮1994年暑假開始從事兒童鋼琴教學,到1996年10月發表本文時,也就剛滿兩年教學經歷,顯示了他在兒童教學領域的天賦。文章使得作者在全國鋼琴界引起關注。文章主張採取技巧調動兒童學琴的積極性;強調家長在兒童學琴過程中的配合作用;主張老師要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文章首次提出「教學常規」的概念,認為鋼琴教學應該有一個通常的方法,規範的程序。不過現在看來,這篇發表於20多年前的文章還是有很多局限性。
  • 一篇為老師正名的文章,為何引發網友不滿,作者遭遇網絡暴力?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自稱老師自媒體作者的文章。文章中說他做老師每月僅領不到三千元的工資,卻靠在自媒體平臺上寫文章月入萬元。他從2018年開始在某自媒體平臺上發表文章,一年下來寫了1500篇,上百萬字。因此我質疑他在花很多時間拼命地幹副業。種種原因揪在一起,苦不堪言。
  • 一篇好文:淺談鋼琴教學中音色的重要性(李婷)
    在鋼琴作品中,音色是其描繪意境、渲染情緒、揭示音樂內涵、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徑,是檢驗彈奏者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色彩感覺、藝術造詣的重要標準。然而現階段的鋼琴教學對聲音質量和歌唱性的訓練不夠重視。由於長期以來更注意手指訓練,而且常伴有手臂緊張的毛病,所以更容易產生幹和硬的聲音。
  •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在深圳大學讀書的2018年的記錄)(以下所提到的作者都是令人敬佩的大家,但由於繁瑣的書寫,所以單稱作者之名而不帶先生或其它尊稱
  • 一篇文章告訴你什麼是哲學
    在這個例子中,辯證法是思維的反覆,比背棄它自己好得多。深思熟慮,不僅在於對某件事情的反覆思考,也在於對於其思維本身的思考。一個人如果不是辯證的,就不能成為純粹的批評家,而且沒人能完全領悟哲學方法,直到他開始熟悉辯證法。【按:作者在這裡提到了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方法所引起的爭議以及陷入的僵局。
  • 一種錯誤的鋼琴教學方法(王喜亮)
    這種教學方法結果是:學生練琴逐漸養成了只看譜,不看或者少看手與琴鍵的習慣,大腦對譜形成依賴,從來不記譜,考級或者比賽時,經常為背譜煩惱。這種思維模式一旦作為第一印象佔據了大腦中的重要位置,在後期的教學中,再想改變就十分困難。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培養視奏能力,而視奏能力並沒有因此而提高,反而因為缺乏對織體以及和弦進行模式的記憶,而降低了視奏能力。
  • 成年人鋼琴教學要領
    每當聽到那美妙的鋼琴聲音,總是令人心曠神怡。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學琴的機會,錯過了大好時機,夢想著美妙的音樂何時能夠從自己指尖流淌出來,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感覺了;能夠用鋼琴抒發自己的情感,那是最幸福的時刻了;給親朋好友奏一曲,那是莫大的榮耀了;家裡擺一架鋼琴,那是一種品味,高品質的生活的象徵;曹操言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我人生之樂,唯有鋼琴。
  • 王喜亮教授和他的《鋼琴基礎教學常規》
    1996年,王喜亮老師在1996-5期《鋼琴藝術》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教學常規」概念,而這個時候,他才有一年多兒童鋼琴教學經歷,顯示了他在鋼琴教學方面的天賦和素質。1999年,王喜亮在《鋼琴藝術》雜誌1999-1期上發表第二篇文章,文章批評了《車爾尼》教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中外鋼琴教學大多是車爾尼教學體系一脈相承傳下來的,敢批評《車爾尼》教材,應該是第一人。
  • 教學月刊回應披露高考滿分作文,你看不懂,並不代表文章不好!
    在人們爭議之時,這篇本已發在《教學月刊》公眾號,並附上了點評的作文,被教學月刊刪除。教學月刊回應披露高考滿分作文,表示,是因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進行中,現在發布可能不是很合適,「時間還不是很好」。至於之後會不會刊發出來,則要看之後的情況。而對於這篇文章究竟配不配得上這個分數,很多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 冷夏 | 這是一篇介紹作者的文章!
    作者:冷夏微信公眾號:冷雨錄簡介:湖北民族大學大法學專業。喜歡文字、攝影,喜歡軍人 ,嚮往部隊。我喜歡窺探別人的內心世界,喜歡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閱讀別人的人生,而且我對此愛好樂此不疲。我尤其喜歡在讀書和看影視劇中窺探別人的內心世界,如果我讀懂了那本書,看懂了影視劇向世人傳達的情感,我就認為自己窺探到了別人的人生。有時,我還拿自己的生活和他們的生活對比,像極了小時候父母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從小很不喜歡父母這樣的對比,但沒想到我也是喜歡對比的一介俗人。
  • 僅96個字的文章,讀起來舌頭打結。作者精通33種方言,人生像開掛
    將文字運用得出神入化,寫出來的文章也會令人嘆為觀止。在上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就寫下了這麼一篇《施氏食獅史》,實屬奇文!原文: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
  • 給初級階段的鋼琴教學一些建議
    三、強調基本功的練習:  在鋼琴初級教學中應該把基礎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比如,強調手指的獨立性,手指的正確揮動,培養正確的彈奏姿勢,正確彈奏習慣的養成,適當的樂理知識教學。這些都要在初級階段很好的完成。
  • 《赤壁賦》教學設計
    這篇文章上半部分寫景抒情,下半部分由景生情,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遊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後置句式如「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 怎樣寫好一篇文章?
    作者 William Zinsser (威廉·津瑟)被《華盛頓郵報》稱為是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寫作教師之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William Zinsser 幾乎只做兩件事情:寫作,教寫作。他為各大報刊撰稿,在耶魯教書,幫美國政府和企業做培訓,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寫作和教學經驗。On Writing Well 是他畢生寫作經驗的總結。
  • 關於一篇閱讀素材的教學設計思考~~
    Hello, 各位老師大家好!這段時間大多數是以視頻的形式跟大家見面。今天想用文字的形式和大家聊聊閱讀教學。 起因是幾天前一位老師給我發了一篇他上課要用到的閱讀素材,來自於Pathway Reading,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的Foundations級別的一篇閱讀素材,具體內容如下,教學群體為初中生。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摘錄幾段,以饗讀者諸君:01「哲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對人生的系統反思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四書」在中國人心目中誠然具有《聖經》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地位,但「四書」中沒有上帝創世,也沒有天堂地獄。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
  • 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現狀如何?一篇文章改變命運
    高考被譽為人生路上的敲門磚,學子12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現在已經三月底,距離高考已經不到100天的時間了,在高考大幕即將拉開時,心中最沒有安全感的是哪一科呢?哈哈,雖然不得而知,但大家是否還記得一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想必很多老師也讓孩子背誦過,成為高考作文中不可錯過的一篇好文章。作者採用文言文的寫作手法,用擬人的方式,站在赤兔馬本馬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講述了人無信不立的故事。
  • 如何通過拆解好文章,寫出一篇好文章
    1.定位與目的①定位我先根據自己想要寫的方向來選擇拆解的好文章。比如我自己,由於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覺得什麼也寫不出,想通過讀書的方式,增加輸入,再輸出,因此選擇了寫書評。②目的我覺得我拆解好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寫文章,那麼拆解文章我主要分析兩點:1.這篇文章優點是什麼,我可以學習什麼2.我的缺點是什麼,如果這篇文章我來寫的話,我的差距在哪裡2.拆解
  • 如何30分鐘寫出一篇好文章?收集素材的三大法寶
    點擊「關注」,讓我用最真心的文字,帶您感受人生!寫作如果素材收集好了,寫作過程中只要確立中心觀點,然後只需運用已有素材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此,不僅文章內容飽滿,而且邏輯清晰,才能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比如我最近想寫一篇如何提高寫作水平的文章,為了找到答案,我去找了相關的書籍閱讀。其他作者的觀點就是很貼合我文章主題的素材。像上麵湯小小《高效寫作》中關於收集素材的觀點,以及下面我要介紹的《蔡駿24堂寫作課》中的相關表述,就成為我本篇文章的素材。
  • 人生哲學的定義
    ,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也即是說:如何生活,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原就是人生的課題。可是,人生哲學不但要問如何生活,而且更要問為何生活,為什麼要忙忙碌碌活下去,生活中的苦難為何存在,人是否為幸福生活等等。一句話,人生哲學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