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加強普惠性託育資源供給和促進育兒指導「教養醫」結合,《上海市託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這將構建更完善的託育服務體系,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更好的託育服務。其中「教養醫結合」的育兒指導模式是首次提出。
目前,上海市人口規模和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市民群眾對多元化的家庭育兒指導、普惠型託育服務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在昨天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群表示,制定託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是加快實現「幼有善育」目標的重要舉措。
每年將新增50個普惠性託育點
陳群介紹,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堅持把做好託育服務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此前,上海已在全國率先發布了託育服務工作「1+2」文件,構建形成了以「兩個堅持」為基本特徵的託育服務工作格局。各級早教中心常年為幼兒家庭提供6次以上免費線下育兒指導服務,並負責把線上科學育兒指導資源推送到每位幼兒家長手中。
社會上對安全、普惠、優質的託育服務一直有著旺盛的需求。2017年起,上海連續多年把普惠性託育點建設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每年新增50個普惠性託育點。
根據《行動計劃》,未來三年,上海將繼續開展每年新增至少50個普惠性託育點的實事項目,並在此基礎上,鼓勵各區政府、各街鎮通過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等政府補貼措施,支持社區、企事業單位、園區、商務樓宇等開設公益普惠託育點,力爭到今年年底,實現中心城區「一街鎮一普惠」工作目標,到2022年底,實現全市街鎮普惠性託育點覆蓋率不低於85%的目標。
託幼一體園所在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量中不低於50%
上世紀90年代,上海開始在有條件的幼兒園開展託幼一體化工作,多年來形成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此次出臺的《行動計劃》堅持了託幼一體化方向,並明確了新的目標:到2022年,力爭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兒園都開設託班。
《行動計劃》指出,今後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原則上都要開設託班,尚未開設託班的公辦幼兒園要積極創造條件增設託班,鼓勵民辦幼兒園開設普惠性託班,到2022年,託幼一體園所在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量中佔比不低於50%。
為此,公辦幼兒園將在滿足常住人口幼兒入園需求的基礎上,增加或騰出一定的學位資源用於開辦託班。同時,還將通過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支持更多的民辦幼兒園舉辦託班,向社會提供更多的普惠性託額。
此外,上海將加強多元化託育服務資源供給,落實綜合獎補制度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或個人,單獨或聯合舉辦一批連鎖化、專業化、高品質的託育服務機構。同時,發揮社區服務功能、整合社區綜合資源,建設兒童友好社區示範點和下沉到街鎮的兒童服務中心,打造社區託育服務圈,就近就便提供託育服務。
為不同年齡段幼兒家庭提供差異化服務
家庭是3歲以下嬰幼兒成長的主要場所。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對於嬰幼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未來三年,上海將通過入戶指導、親子活動、家長課堂、空中課堂等方式,為不同年齡段幼兒家庭提供差異化服務,不斷提升育兒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
未來三年,上海每個街鎮都將建設1個家庭科學育兒指導站,每年為每個有需求的常住人口新生兒家庭提供至少1次上門指導服務,為有需求的嬰幼兒家庭提供不少於6次線下指導服務,並同步實現線上科學育兒指導服務全覆蓋。
各區將至少建設1個、全市將至少建設18個兒童早期發展基地,推廣和普及嬰幼兒早期發展的理念、基本知識和育兒技能,為廣大幼兒家庭提供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與此同時,上海將全面落實產假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採取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等措施,為家庭養育創造條件;支持脫產居家養育嬰幼兒的父母重返工作崗位,並為其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
通過「教養醫結合」育兒指導,助力家長「7會」
此次《行動計劃》首次提出「教養醫結合」的育兒指導模式,未來三年,教育、衛生等部門將協同合作,進一步為全市嬰幼兒家庭提供全方位、公益性的科學育兒指導。
據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介紹,上海的育齡婦女從懷孕初始,就能通過《上海市母子健康手冊》獲得科學孕育指導;每個街鎮將會配備1個家庭科學育兒指導站,試點教養醫結合指導服務,家長可就近獲得嬰幼兒科學養育的知識;通過下載上海市公益科學育兒指導App「育之有道」等應用,全市所有有需求的適齡嬰幼兒家庭可接收到精準推送的免費線上科學育兒資源;線下科學育兒指導公益活動的內容將不斷豐富。
在市、區早教指導中心和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家長可以申領試用科學育兒資源包,並獲得教養醫結合上門指導、社區服務中心和兒童接種場所現場指導、科學育兒線下活動等多種方式的科學育兒指導。
王平表示,希望廣大家長通過參與這些公益服務各取所需,成為會照料、會撫愛、會陪玩、會傾聽、會溝通、會放手、會等待的「7會」家長,能夠育兒有道、育孫有道,讓帶娃這件事變得更加輕鬆、有愛、科學,和孩子共同享受人生最開端的1000天。(記者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