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近段時間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我手頭有一份湖北省人才中心和武漢大學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這個報告表明,大學畢業滯留在武漢的畢業生有3萬到6萬人,他們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以下。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這些滯留在大城市的畢業生大多是農村居民的後代,其中90%以上來自湖北省除武漢市之外的其他地區。
討論大學畢業生滯留城市現象可以有多種視角。在筆者看來,城鄉二元分割堵塞了城鄉之間流通的渠道,給畢業生們向「下」流動造成了困難。
因此從本質上說,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國現代化路徑選擇有關。
中國究竟是應該走城市化的道路還是走城鎮化的道路?一些學者認為,發展國際性大都市是中國未來的必由之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城鄉二元分割的狀態打破之後,如果有太多的人湧向城市,那麼,必然會出現現代城市病,所以,中國應當走城鎮化的道路,在最短的時間裡建設好中小城市,從而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解決中國現代化面臨的人口就業問題。
現在,城鎮化的路徑已經明確。然而,城鎮化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則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中小城市。因此,大學畢業生寧可滯留在現代化的大都市,也不願回到鄉村或者到中小城市尋找出路。解決大學畢業生滯留在現代化大都市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步伐。政府應該把更多的公共資源用於中小城市建設,提供配套的住房、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產品,使得中小城市充滿勃勃生機。要想改變大學畢業生的流向,必須首先改變中小城市的發展環境,讓大學畢業生真切地意識到,回到中小城市,不僅可以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而且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從城鎮化的角度來看,大學畢業生之所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產業化轉型較慢,沒有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不能快速提升。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來看,由於許多城市把製造業和房地產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極為有限。
解決大學畢業生滯留城市的問題,除了加快城鎮化的速度以外,還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必須儘快改變我國的教育體制。坦率地說,當前我國的大學教育是典型的封閉式教育,大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可是,等到大學畢業之後才發現,社會上沒有他們的生存之地。大學應儘快打開自己的校門,讓大學生隨時隨地體驗社會發展的脈動,儘快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如果我們仍然按照傳統的生產模式,製造一批又一批大學失業者,那麼,整個國家將會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其次,應加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儘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科學的失業人員登記,及時掌握大學畢業生的有關信息。政府應當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制定專項解決方案,協助大學畢業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
第三,在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轉變的歷史時期,應當為各種公民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使大學畢業生也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現在,我國社會結構極不完善,大學畢業生除了考取公務員之外,大多只能到企業尋找工作崗位。一個健全的社會除了政府機關、企業之外,還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公民社會組織。公民社會組織既可以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又可以使大學生通過特殊的窗口儘快了解社會。政府應該研究和調整有關政策,允許更多的公民社會組織開花結果,鼓勵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到那裡去為社會服務。
總而言之,在通向現代化的路途中,我們既面臨城鄉二元分割所產生的歷史陷阱,同時又面臨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大學畢業生滯留在大都市缺乏就業機會的現象,提醒決策者必須作相應調整,找到更加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中國的人口紅利只能是曇花一現,中國的教育必須鳳凰涅槃。大學生們看到希望,這個社會才有希望;給他們更多的機會,這個國家才會充滿機會。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