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講好社會心理學?他提出從3個名詞入手:生命、生態、生態學效度。
舉例,有果農打跑狼救下一頭鹿,得到動物協會表彰。生命角度看,救了鹿;生態角度看,狼有可能死掉,破壞生態系統。
這裡可以理解為,生命指向個體,生態指向社會系統,考察個體行為就必須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人行為原因、表現、影響等問題的,必然產生大量實驗結論和理論,也就有了如何解釋以及使用前提問題。
這就涉及理論有效性、真實性、適用性,即生態學效度。
信度指穩定性,效度指真實性。比如某人去了北京上海等均診斷為男性,說明信度強,可是這個人實際是女性,說明效度差。
信度強、效度未必強,但效度強的事情,信度自然也強。
社會心理學理論被稱為「大學二年級心理學」,在於實驗對象主要是大學二年級白人,一年級不懂事,高年級太油滑。由此說明理論前提受限,要注意解釋的適用範圍,慎重解釋。
定義,「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
研究範圍4部分,個人層面(態度、社會化、自我、社會知覺、社會動機、社會學習)、人際層面(人際溝通、人際關係)、群體層面(群體凝聚力、社會影響)、社會層面。
發展3階段,啟蒙期、形成期、確立期,即思辨、描述、實證。思辨階段的人性觀:人性本善,環境影響論,人本主義取向,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盧梭、孔子、孟子;人性本惡,遺傳決定論,精神分析取向,亞里斯多德,荀子。
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常識區別,人人都是業餘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常識未經過驗證,心理學是驗證理論,比如嚴厲懲罰無法禁止一個人遠離行為,只有輕微懲罰才會達到目的。
4種理論流派解釋行為,社會學習論,聯想、強化、模仿和觀察學習,對應不同行為主義;社會交換論,趨利避害下的物質與非物質交換,五個命題類似行為主義和經濟學邊際效應。
符號互動論,行為符號的意義解讀最重要,自我主我客我的概念;精神分析論,潛意識決定論,性本能驅動論,三我人格結構論;榮格分析心理學,「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並不是使病人進入一種不可能的幸福狀態,而是幫助他們樹立一種面對苦難的、哲學式的耐心和堅定」;霍妮後天教育文化因素影響論;沙利文人際關係論,心理治療基礎就是關係。
1、理論聯繫實際來學習體驗。
人是社會動物,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更直接說「人是環境動物」。
學生為何不能老是呆在家裡學習,疫情之下為何強調必須開學上課,這就涉及社會心理學理論。
人是歸因動物,行為解釋是必須的,否則坐立不安,解釋為了心安,同時也是應對今後事情的參照經驗。
我們自己行為是為了什麼?受到環境影響如何?原因、目的、效果,都可以結合理論對照,驗證理論,修正理論,大有文章可寫。
2、行為無對錯只有合適否。
社會行為是環境和個體作用結果,這是勒溫公式告訴我們的,也就沒有對錯之分。
不經人之苦,莫勸人向善。
我們解釋、理解、尊重別人言行,目的是促進積極心態,促進心智成熟發展,促進問題有效解決,於是就要挖掘自我和別人自身資源。
問題或者症狀是提醒我們的,告訴我們現有應對模式(行為模式)不合適,需要嘗試新的行為,透徹這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