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倫理:理論與實踐 第二章 深生態學

2021-02-28 海賢園耕心自然農耕日記

      深生態學 

    史蒂芬·哈丁/文 佘平飛/譯 

      史蒂芬·哈丁,舒馬赫學院的導師,他在該學院教授「蓋亞」理論和深生態學。 

      佘平飛,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

      20世紀60年代,阿恩·奈斯在閱讀了雷切爾·卡森寫的《沉寂的春天》後,開始用他那出色的哲學才能去研究生態危機及其出路。 

      阿恩·奈斯20多歲時,就已經成為奧斯陸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哲學教授,而且在語義學、科學哲學、斯賓諾莎和甘地的文本研究等許多領域顯示出研究和著述的非凡才華。然而,他可不只是一個大學教授那麼簡單。他的通向生態學之路,帶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尤其是作為一個智慧和大山的愛好者的生活體驗的痕跡。1937年,他在挪威中部的哈靈山建造了一座名為Tvergastein的簡易小屋,這種與哈靈山的深厚情誼,對他漫長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想像這樣的一個小屋——高聳向上、與外界完全隔絕、俯瞰風光——將有助於理解阿恩·奈斯的深生態學的所指。在那裡,他欣賞廣闊的、荒野式的自然全景,閱讀甘地、斯賓諾莎的著作和學習梵語。在這個一年中大多數時候都被冰雪覆蓋、只有地衣和微小的高山花朵生長的荒蕪地方隱居,阿恩·奈斯欣賞風景、攀爬高山、崇敬大史蒂芬·哈丁,舒馬赫學院的導師,他在該學院教授「蓋亞」理論和深生態學。佘平飛,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世紀60年代,阿恩·奈斯在閱讀了雷切爾·卡森寫的《沉寂的春天》後,開始用他那出色的哲學才能去研究生態危機及其出路。

      阿恩·奈斯20多歲時,就已經成為奧斯陸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哲學教授,而且在語義學、科學哲學、斯賓諾莎和甘地的文本研究等許多領域顯示出研究和著述的非凡才華。然而,他可不只是一個大學教授那麼簡單。他的通向生態學之路,帶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尤其是作為一個智慧和大山的愛好者的生活體驗的痕跡。1937年,他在挪威中部的哈靈山建造了一座名為Tvergastein的簡易小屋,這種與哈靈山的深厚情誼,對他漫長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想像這樣的一個小屋——高聳向上、與外界完全隔絕、俯瞰風光——將有助於理解阿恩·奈斯的深生態學的所指。在那裡,他欣賞廣闊的、荒野式的自然全景,閱讀甘地、斯賓諾莎的著作和學習梵語。在這個一年中大多數時候都被冰雪覆蓋、只有地衣和微小的高山花朵生長的荒蕪地方隱居,阿恩·奈斯欣賞風景、攀爬高山、崇敬大史蒂芬·哈丁,舒馬赫學院的導師,他在該學院教授「蓋亞」理論和深生態學。佘平飛,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002通往自我覺醒之路山、沉思著述,如此度過了十餘年。正是在這隨時可能被北極風暴掀翻屋頂的Tvergastein小屋裡,阿恩·奈斯完成了他絕大多數關於深生態學的重要著作。

       「生態學」這個詞源於生物科學,被用於表示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互相影響的方式。在阿恩·奈斯看來,生態科學只關注事實和邏輯,並不能解答關於我們應該如何生存的倫理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生態智慧。深生態學努力通過關注豐富的經驗、深入的探究和堅定的承諾來發展生態智慧。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互聯繫統,它們互為因果、互相支持,奈斯稱之為生態哲學——一種關於在世界上生存、思考和行動且象徵著生態智慧與生態和諧的,雖不斷演變卻始終持續的哲學。

        豐富的經驗往往是使人走向深生態學之路的因素。奧爾多·利奧波德在他的《沙鄉的沉思》中為此提供了一個顯著的例子。對於利奧波德來說,這種足夠強烈的經驗引發了他對作為野生生物的管理者和生態學家的重新定位。

        在20世紀20年代,利奧波德被美國聯邦政府委派去制訂一項科學合理的政策以消滅整個美國的狼群。幹涉的理由是狼群與獵人們爭奪鹿,所以狼越少意味著獵人們能捕獲更多的鹿。

       作為那個時代的野生生物管理者,利奧波德秉持「人類是萬物之靈」這種不容置疑的信仰,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人類的福利而合乎道德地執行指令。

      一天早上,利奧波德和一些朋友去山裡散步。作為獵人,他們帶著步槍,以備有機會就捕殺狼群。午飯時分,他們在一條洶湧河流邊的懸崖上歇腳。不久,他們看見似乎是一些鹿在過河,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那是一群狼。他們舉起步槍向狼群瘋狂亂射,終於將一隻老狼射倒在河邊。利奧波德跑下去得意地看著它死去。他看到,狼眼中綠色的熊熊怒火漸漸熄滅。他在題為「像山一樣思考」的文章中寫道:「在那隻狼的眼中,有一些只屬於它和大山的東西,對於我來說是全新的。我以為狼越少意味著會有更多的鹿,所以沒有狼的地方就是獵人的天堂。然而,在目睹那綠色怒火的熄滅之後,我意識到無論是狼群還是大山都不會同意這樣的觀點。」

       當利奧波德說狼群不同意這樣的觀點時,這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沒有生命和活力的大山怎麼可能同意或不同意一件事呢?他想藉此表達什麼?在生命裡的那一關鍵時刻他體驗到了什麼?很明顯,他用「大山」一詞隱喻了這一事件發生時由鹿、狼及其他動物、雲朵、土壤、河流等構成的一個整體的、客觀存在的野外生態系統。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完全融入到了這廣闊的生態現實中。他感到它擁有表達自身壯觀性的能力,擁有自己的生命、歷史和未來的軌跡。他意識到,作為一個偉大的存在物,生態系統有它自身的尊嚴和價值。那一定是一個感受到意識、歡樂、能量的巨大解放和發展的時刻——一種真正的神聖體驗。他那狹隘的作為掌控野生生物的管理者的想法消失不見了,視自然為被人所用的死物的想法不復存在,代之以對龐大的生物界或我們今天稱之為「蓋亞」(生命有機體)的原始認可。

       阿恩·奈斯強調了這些自發經驗的重要性,這些經驗的一個關鍵是對關係網的直覺。我們明白沒有孤立的物體,所有物體都是一張巨大的互相聯繫的網中的結點。

      當如此深刻的經歷發生時,我們感到一種對自己所察覺到的東西的廣泛而強烈的認同意識,這種認同包括一種增強的共鳴意識和我們對非人類生命的關注的擴大。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取決於自然的健康狀況。然後出現了一種保護非人類生命的自然傾向,義務和壓制的做法變得不必要了。我們理解,從微生物到多細胞生命形式,到生態系統和水域,到作為一個整體的「蓋亞」的其他物種,都參與了發展其本具潛能的進程。奈斯把這個過程稱為自我意識過程。

      對我們人類來說,隨著廣泛認同的發展,自我意識不再局限於個人自我,而擴大到包含面越來越大的整體,奈斯稱這種擴大的自我意識為生態自我。

       我們認識到所有生物都有為自我意識奮鬥的獨特方式,所有生物都天生擁有內在的價值,而不僅局限於經濟的或其他可能最終為人類服務的功利主義的價值。原則上講,我們人類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與其他物種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保持著一種平等的基調,在人類與非人類生命之間有著一種基本的平等。這種「生態中心論」的觀點與把內在價值僅歸於人類的「人類中心論」相比,差別在於承認自然獨立的存在價值,而不僅僅是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而言有價值。

        這種通過豐富的經驗揭示的屬於智能宇宙的新意識,通常會導致深刻的質疑,這種質疑有助於為說明基本的信念和把這些信念轉化為決定、生活方式、行為而闡釋一種連貫的框架。對行為的強調是重要的,區別深生態學和其他生態哲學的就是行為,就是它使深生態學與哲學一樣重要。通過深刻質疑,個人將闡明一種能指導他(她)選擇生活方式的總觀點。

      在質疑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從生態學的視角理解它的基本假設。人們尋找生態危機、相關的和平危機和社會正義危機的集體心理根源,人們也深入到西方的歷史中去尋找發現我們有害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源,因為它已經體現在我們的科學、哲學和經濟學之中;人們試圖理解當前的各種驅動力怎樣使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導致對人類文化和自然的雙重破壞。

       這種對我們西方文化的根本質疑,與那種主流的淺生態學或試圖僅僅改革的途徑形成鮮明對比。通過提倡「綠色」經濟和產業,來嘗試保持經濟照常持續發展,這需要整合一些列措施,比如防治汙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而這取決於「綠色經濟和產業」作為藥方的經濟價值或它調節氣候的能力。儘管深生態學支持者在與生態運動主流一起工作時,從策略上不得不採取一種改革的途徑,但是他們自己對社會的深刻質疑將繼續成為他們的背景。這可能會對那些與之相關的傑出的專業人士產生微妙的影響。

     為了深刻質疑,阿恩·奈斯在他的圍裙式圖表裡描繪了四層系統。在這裡有一個從第四層的實踐領域到第一層的宗教和哲學領域的綜合運動。

      第一層關注的是從所有的行為和態度源泉去揭示人的行為的最終前提和規範。對一個人所說的每件事都問「為什麼」(像小孩一樣),這是始於日常生活領域的我們能達到的水平層級。最終,如果過程已經深入,我們將能發表聲明,概括出我們對基於廣泛認同感的豐富經驗而產生的生活的最深刻直覺。例如,一個朋友整天問「為什麼」的問題,可能最終能做的並不比「大自然是神聖的!」的聲明更進一步。

       阿恩·奈斯的深生態智慧的最終規範是「自我實現」。激勵奈斯的生態智慧的深刻經驗是「展開生命潛力中的內在價值」的觀念。「大自然是神聖的!」聲明以一個感嘆號結尾,這表明我們正在處理規範,也就是說帶著我們應該怎樣思維和行動的建議。

      最終的規範總是屬於哲學或者宗教領域。並且,作為最終的規範,它們不能從其他規範中被證明或推導出來。最終規範不是絕對,它們是通過從具體結果最抽象的領域中進行系統推理的過程來做出明智決策的指導原則。

      哈羅德·格拉瑟就此程舉了一個恰當的例子。想像一下你們當地的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場主以「富裕地生活」為她的最終規範,如果你問她這樣的規範對日常生活有什麼意義,她可能會說些這樣的話:「追求富裕的生活對我來說意味著在方法上的簡單,也就是說,資源消耗方面簡單,但是結果上富足,例如獲取了豐富的、本質上有益的關係和經驗。」這裡沒有感嘆號,因為這不是一個規範,而是一個猜想——關於這個終極規範給這個人可能會帶來什麼的猜想。由於其假定的性質,阿恩·奈斯把這樣的聲明叫做假說。從這樣的假說中將會產生一個新的標準,叫做推導出的標準。我們的農場主可能會用短語把它表達為:「簡單地生活!」從這個推導出的標準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假說,這新的假說將是這樣的話:「高效利用資源是為簡便的需要。」這反過來將產生一個新的低層次的標準,就是諸如「有效」之類,從而引導農場主們決定回收紙張和其他材料——一個深刻質疑過程產生的具體結果。

       其他人,例如一個從倫敦來的年輕的股票經紀人,可能會有與上述農場主相同的最終規範,但是推導最終出現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果。從這最終規範中,他推出假說:「奢華是富裕的關鍵。」最終導致炫耀性消費的實際結果。 

       格拉瑟的例子簡潔地表明,一個最終規範是如何導致迥異的生態後果的。然而,他指出,能導致生態和諧的行為的最終規範總是納入了廣泛的認同意識中。最終規範是十分多樣化的。比如,一個佛教徒和一個基督徒可能對上帝的存在有不同看法,但是他們都想保護生命、培育生命。因此,這裡需要一組基本觀念,它能被有著大相逕庭的最終規範的深生態學支持者們廣泛接受。 

       因為這個緣由,阿恩·奈斯與喬治·塞遜斯策劃設計了深生態學論壇,提出了深生態學運動的八個基本原則。它們構成了圍裙式圖表的第二層,並成了深刻質疑過程的一種過濾器。如果你能大體上同意論壇的聲明,你就站到了「深生態學運動」的大旗下,成為它的支持者。論壇不是為了得到一套剛性的教條主義式的聲明,而是一系列可供討論的要點,可以被那些廣泛接受它們的人進行修改。事實上,這八個基本原則是從1995年舒馬赫學院舉辦的一次深生態學課程上修改而來的。一些生態學擁護者認為論壇本來就是一個全面的生態智慧的綱領框架。

      在第三層,人們傾向於從第二層的對一般原則的考慮轉到對個人情況的探索。在這裡,對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選擇符合圍裙表的第四層要求。舉個例子,在一個享受著非洲野生動物園的假日裡,年輕的股票經紀人待在叢林中的時候,可能對廣泛的認同感產生了深刻的體驗,使得他下定決心去改變他的工作。在返回倫敦後,他開始尋找周圍能謀生的方式,以符合他的新視野和技術水平。他與人接觸,問一大堆的問題,雖然有些猶豫,但是最終決定行動,這時他在第四層。當他最終找到新的工作,成為一名倫理投資顧問,僅用公交車和他的自行車去拜訪他的客戶時,他已經在行動中創造出一種與他的生態智慧直接相關的生活方式。 

      在第四層,許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都是可能的。一些人,像社會生態學家,將自然地嘗試關注人與人的不公平導致生態崩潰的補救方法。另外一些人,如生態女性主義者,將力圖抵制性別失衡對生態危機的「貢獻」;又如生物保護學家,將集中關註記錄和預防物種滅絕的方法,物種的滅絕總是人為原因引起的對原始自然的破壞;還有一些人將會抵制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對自然和文化的負面影響。阿恩·奈斯指出,深生態學包羅甚廣,我們必須理解和支持不同於我們自己的其他方法和途徑,激進的多元主義是深生態學運動的主要組成部分。當在與不尊重生態自然發展軌跡走的人打交道時,在與企圖破壞和消除這項工作的人打交道時,阿恩·奈斯強調甘地非暴力方法的重要性,其關鍵點是不失去對對手的基本人性的尊重。

      最後,我們要談到堅定的承諾,它是豐富經驗和深刻質疑的結果。當一種生態世界觀很發達時,人們從整體人格出發,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和承諾。這樣的行動是和平的、民主的,將引領生態可持續發展,也將產生喜悅,使人參與其中,進而導致廣泛的認同,由此也產生巨大的責任。這將導致「對人類的關懷,深入關懷非人類」的延伸。

相關焦點

  •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毫無疑問,特羅爾的景觀演替思想和克裡門茨演替理論不但一致,而且綜合單頂極和多頂極理論成果發展了生態演替進化理論。  生態演替進化是景觀生態學的一個主導性基礎理論,現代景觀生態學的許多理論原則如景觀可變性、景觀穩定性與動態平衡性等,其基礎思想都起源於生態演替進化理論,如何深化發展這個理論,是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 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生態恢復是相對於生態破壞而言的。生態破壞可以理解為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功能退化或喪失,關係紊亂。生態恢復就是恢復系統的合理結構、高效的功能和協調的關係。生態恢復實質上就是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有序演替過程,這個過程使生態系統可能回復到原先的狀態。
  • 2013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複習: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緒論  本章重點  一、名詞解釋  1.生態學(Ecology):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二、問答題  1.簡述生態學研究對象的主要層次。  答:宏觀生態學:在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宏觀層次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微觀生態學:對其內在機理進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細胞等微觀水平上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2.生態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 這7點生態學理論,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係最緊密
    由此,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與自然、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人與生態系統的關係。唯有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生態修復是指幫助那些功能退化、受損或毀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6.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迅速發展。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它既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景觀,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景觀,而是從生態系統組合的意義上來理解的。它強調景觀是由生態系統所組成的異質性區域,是一種具有異質性或綴塊性的空間單元。
  •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
    原題:跨學科研究,多角度探討,提供全新認識路徑——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美、歐洲等西方國家經過20多年高能耗、高汙染的工業化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諸多環境汙染問題集中爆發。
  • 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的整合生態學
    21世紀初,由於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和綜合性特徵日益呈現,有環境學者與管理者已經認識到整合環境多種途徑與視角的重要性,並且開展了一些理論和實踐探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探討主要集中在環境問題的外在領域,對其倫理、心理、審美及情感等內在人文精神領域則較為忽視。不過,這並非是說環境領域沒有內在維度方面的研究。
  • 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
    機械自然觀的環境倫理是人類中心主義,在這一理論下,自然環境喪失了它作為生命的主體性,成為人類認識、利用、掌控的對象。這是當下全球性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意識形態根源。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迫使人類尋找新的文明方式——生態文明。  人類活動對於生態環境、資源和地球生態系統的過度利用及其後果,已經成為當前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 從敬畏自然到環境關懷 ——關懷倫理的生態智慧啟示
    儘管其發源於女性主義,但是其中拓展出的理論與反思方式能夠運用於很多現實問題中。以關懷倫理作為一種思想資源去透視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能夠在現實實踐層面開啟人與自然一種和諧的相處方式,為關愛環境找到足夠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對人們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如何在生態環境中行為和實踐提供了有效的倫理原則。通過關懷倫理,人們能夠彰顯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生態智慧,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形成現實的生態共同體。
  • 生命、生態、生態學效度,學習社會心理學,努力理論聯繫實際
    生命、生態、生態學效度李克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如何講好社會心理學?他提出從3個名詞入手:生命、生態、生態學效度。生命角度看,救了鹿;生態角度看,狼有可能死掉,破壞生態系統。這裡可以理解為,生命指向個體,生態指向社會系統,考察個體行為就必須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人行為原因、表現、影響等問題的,必然產生大量實驗結論和理論,也就有了如何解釋以及使用前提問題。這就涉及理論有效性、真實性、適用性,即生態學效度。信度指穩定性,效度指真實性。
  • 工程倫理01講:課程簡介、工程與倫理
    適用工程領域:所有工程領域三、課程內容簡介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工程倫理》(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9 年出版)1)"通論":主要探討工程倫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工程實踐過程中人們將要面對的共性問題。第 1 章:分析工程和倫理的概念,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問題,以及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基本原則。
  • 生態學與環境學院
    以精英教育為宗旨,培養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外語和計算機工具以及系統的生態學專門知識,掌握生態學研究方法,熱愛生態學研究,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秀本科人才。為國家進一步培養生態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未來領軍及拔尖人才打下戰略儲備基礎。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倫理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各種關係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因而,多數法律譯者選擇「存異倫理」指導翻譯實踐。O.Kade與F.Hans-Rüdiger堅信,「譯者的責任是儘可能準確、清晰地傳遞原文內容」。亦有法律譯者堅持「規範倫理」與「職業忠誠倫理」,主張法律翻譯要服從強制性標準化的限制規範。R.Annely認為,「法律文本作為制度性文本,在交際功能、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比較標準化,譯者必須滿足這些標準」。西方翻譯倫理模式局限性同樣困擾著法律譯者。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米克將生態學作為解釋實在的模式,在借鑑生態學和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反思和批判了現代觀念論哲學框架中的藝術觀念,進而提出了有別於「美的藝術」的「生態的藝術」,即基於生態實在之真、與自然形式和過程一致的藝術,這就從根本上將人類及其藝術創造視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初步化解了「藝術對自然」的二元對立,使得我們有可能從生態美學角度倡導一種生態藝術觀,從而為構建生態藝術學清理出一條理論路徑。
  • 社會生態學
    社會生態學和管理學作為人文學科的實踐》下部分,真是一大享受。德魯克從中吸取營養,提出管理是一種實踐,有科學、專業的因素,也有直接、經驗、藝術方面的因素。事實上我更認同:管理是一門博雅的實踐藝術,有科學專業方面的因素,更有人文、素養、手感、判斷、洞察、習慣等等方面的東西,語言我無法表達,但我更加認同和喜歡【管理是一門博雅的實踐藝術】這句話,越來越有感覺,好像又往前面走了一步,感覺特別好。
  • 生態學中的中性理論
    中性理論的語義「中性理論」一詞在生態學中被廣泛用來表示不同的意思,導致了誤解。對一些人來說,這個術語純粹是與「零模型(null model)」互換使用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專門指的是Hubbel書的內容。
  • 講座回顧 | 儒家倫理與心際溝通&漢傳佛教生態倫理的四大原理
    孔子通過「述解法」,通過有選擇地記敘史事或轉述他人的言論來表達敘述者本人的思想,對於此類哲學文本解釋的最佳詮釋方法是將倫理方法與邏輯方法結合的方法。最後周教授將「同情之理解」的理論運用到學術研究上,提出中國哲學研究者乃至整個國學研究者在做理論研究時也應有必要的道德修養的要求。
  • 「薦書」《法律職業倫理》
    其主要特色和創新表現在:一是反映了最新的前沿理論動態。本教材的編寫人員,都是全國知名院校中最為活躍、創新能力最強的優秀骨幹教師,他們在司法職業倫理領域具有豐碩的、創見性的成果,這使得本教材能夠在吸取其他同類教材優長的基礎上,積極打造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法律職業倫理的核心範疇、理論原則、規範責任、職業倫理體系、培育保障機制等方面,反映了最新的理論動態和研究成果,有助於學生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
  • 觀點|生態學的科學概念及其演變與當代生態學學科體系之商榷
    領銜設計創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填補了全球通量觀測區域空白,對全球通量觀測網絡發展做出了實質性貢獻。對陸地生態系統長期的深入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對生態學理論與研究手段、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服務的格局與形成機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系統管理途徑、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關係等內容的深刻理解。
  • 社會矛盾抑或認識漏洞 —馬克思與萊斯生態危機理論比較
    具體來說,在理解人類需要結構問題上,馬克思採取了歷史的態度,而萊斯採取了先驗的態度; 在理解商品生產擴張問題上,馬克思揭示了基於階級結構的利益博弈,而萊斯限於描述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追求佔有物增長方面的同謀關係; 在理解生態危機化解問題上,馬克思訴諸通過具體實踐進行社會改造,而萊斯則側重於從倫理道德層面呼籲人類為自己的滿足設定限度以及建立自然界的獨立法權。
  • 共學營第三期丨系統理論與生態系統理論
    車崗鎮社工站共學營簡介 雲浮市新興縣車崗鎮社工站「共學營」旨在通過站點內社工「共學一本書」「共讀一篇文章」「共學一個理論」「共講一堂課」以實現實踐與理論的對話,在提高同工專業理論修養的同時,優化專業服務供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