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1.中性理論的語義
「中性理論」一詞在生態學中被廣泛用來表示不同的意思,導致了誤解。
對一些人來說,這個術語純粹是與「零模型(null model)」互換使用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專門指的是Hubbel書的內容。
Hubbell,S.P. (2001) The 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我們用「中性理論」來指代「不同作者的不同中性模型的集合」,它保留了大多數人認為的中性理論的精神,但範圍又不太窄。
如果把「中性論」當做生物之間真的沒有生態差異的直接說法,那麼它就會淪為稻草人謬誤(a straw man),沒有人支持這樣的「中性論」。
我翻譯著應該是這個意思。關於稻草人謬誤,參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89361302
Clark認為,中性理論實際上並沒有描述真正的生態等價性(ecological equivalence),因為它是基於隨機出生-死亡過程的結果,因此物種實際上是不同的,只是因為他們幸運地獲得了隨機抽籤的結果。
Clark,J.S. et al. (2007) Resolving the biodiversity paradox. Ecol. Lett. 10, 647–659
Clark,J.S. (2009) Beyond neutral science. Trends Ecol. Evol. 24, 8–15
這也是一個真正的語義論證,因為如果從字面上理解,人們將被迫只將假定生態等效性的確定性模型貼上「中性模型」的標籤,我們同意這樣的模型不太可能令人感興趣。
因此,堅持最初的定義是最有意義的:中性是人口統計學比率的隨機性(stochasticity in demographic rates),所以等價並不意味著相同,而是概率意義上的等價。
此外,儘管中性模型中的隨機性很可能代表未知的過程,但這些過程可能不是根植於選擇;物種可能會以獨立於其物種身份的方式經歷隨機性。在解釋中性理論時,人們應該意識到這些論點,但要意識到它們是語義性的,並不構成拋棄該理論的理由。
我之前理解的中性就是生態等價,看來理解錯了。只是隨機的出生-死亡。
中性是模型,不等價於過程。
新概念:稻草人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