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考證,還是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抱著「偷懶」的心態,那麼,你將很難有預期的結果。
01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學歷和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昨天,#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這個話題在微博熱搜上盤踞了很久:
原來是近日,有學生在求職時反映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有企業明確回覆:不招收非全日制,有的HR甚至直接標明:非全日制=本科生!還有人更是直截了當地說,很多人是為了「混學歷」才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這個問題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論,有平臺將網友們的觀點收集起來進行了匯總統計,大家可以看一下。
注會菌並不想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不過我始終認為,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之後,依然有想要提升自己的想法都是值得稱讚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張學歷證明或是一張證書上,顯然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因為學歷低和工作經歷少的原因,把所有升職加薪的希望都放在了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或是考取一張CPA證書,但卻片面高估了他們的價值。
換句話說,在考證的時候沒有想過把證書或非全日制課程中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實力,以為把證書拍在HR的桌子上,就會有人搶著給自己漲薪,坦白講,這樣的人考再多的證書、再提高學歷都沒用。
而在這場薪資和職位的博弈中,取得勝利的往往是站在鄙視鏈頂端的人,在這條鄙視鏈中,無論是學歷證書還是你考的CPA只是決定自己薪資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
在注會菌看來,企業在選擇候選人時,在不了解其背景和能力時,肯定會從學歷、經歷來判斷候選人是否符合公司的職位,學歷能代表一個人的過去,但是能力才能決定一個人在職場上能否走得長遠。
02 90後大專生,備考中級+CPA:
除了繼續努力,別無選擇!
看到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歧視的話題後,注會菌想到之前看到的挺多的專科生逆襲的例子。他們沒有學歷的加持,起點不高,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學歷代表的只是過去,在職場上發展幾年後,真正能決定你上限的還是你的能力。
昨天,注會菌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答主的分享,專科學歷,到如今已經有6年工作經驗,從去年年薪13W到今年年薪20萬,去年考了中級,目前正在備考CPA,他說自己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當初CPA報名時,注會菌在微博上有一條帖子,有個CPA考生說,自己今年報了CPA綜合階段,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就是CPA持證人了,7年時間的努力,自己終於一步步慢慢成為了想要的那個樣子。
從一個普通的專科院校,完成從專科到本科的上升,還要拿下CPA專業階段6科,7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這並不是多優秀的成績,但是能堅持這麼多年一直努力的著實是少數。
去年我們採訪過的一位考過CPA的考生劉帥,他決心考注會時,還是大專學歷。平時就待在一個中小型企業幹著費用登記的簡單工作。一個月工資3500,連繳納個稅的起徵點都沒有達到。其實一個大專生有能去幹什麼呢,有個會計工作已經很不錯了。
或許以前他還可以靠著3500過著勉強自給自足的生活,但一場婚姻,讓他成為了一位父親。或許以前還可以沉迷在遊戲裡逃避生活,渾渾噩噩地過一生,但現在,孩子的出生,讓他看清了一切。
沒有學歷,沒有強大的工作背景,剩下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考證。
但是,他很了解自己的處境和學習狀況。第一次,他報名了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雖然是大專學歷,但學的是財務專業,所以,對於初級會計職稱考試,他很有把握。所以這一次,他順利通過了初級。
但現實卻很殘酷,一個初級會計職稱,依然不能幫助他的家庭擺脫困境。
怎麼辦?」繼續考證,直到考到有錢為止!「什麼證書值錢?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從這以後,中級會計職稱,高級會計職稱,ACCA,CPA,CFA,CMA,這些證書他都去了解了個遍。
確定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是進入企業做高級財務,他毅然選擇了CPA。
一年六科?他不敢想,就穩紮穩打,給自己定一個三年之約吧,三年過六科,一年過兩科!
如今,他已經換到了更大的公司,拿到CPA的他,現在成為了一個高級會計。相比之前的3500,近20000的月薪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有句話說,優秀的人幹什麼都是優秀的,因為優秀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深深的刻在了骨子裡。備考注會的過程註定是漫長而又孤獨的,堅持、勇氣、良好的心態就顯得非常重要。從結果來看,也確實是這樣。
高考並非就是一考定終生了,學習的機會還有很多,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去不斷強化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無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歧視還是我上面列舉的幾個例子,我想說明的問題主要還是兩點:
證書和學歷等於能力嗎?
毫無疑問,證書和學歷當然可以證明一個人的能力。計算機等級證書可以證明一個人計算機使用的掌握程度,英語四六級可以證明一個人對英語的掌握程度,財會類證書和其他所有職業資格證書一樣,可以證明一個人在財會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有985的學歷說明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綜合素質會高狠多。
但問題是,他們雖然等於能力,卻不一定等於工作能力。在幾乎所有行業,工作經驗都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素質,會計行業也是這樣,在高端崗位的招聘上,即便有證書,也需要同時具備多年的從業經驗。只有證書和學歷而無能力的從業者,顯然沒法走得很遠
還有必要考證或提升學歷嗎?
毫無疑問,當然有必要考。有時候,證書或是學歷不一定能保證一個人不被辭退,但證書能左右一個人是否能被成功錄用。
財務領域求職競爭激烈,通常一位行業頭部企業的HR,每天都要翻閱一千份以上的簡歷,那些無經驗,無學歷,無證書的三無選手,在HR眼中停留的時間不會超過5s。且不論在入職以後評優秀員工和晉升加薪中發揮的作用,單憑成功應聘這一點,足以說明一本證書和學歷對進入財務領域的必要性。
03請別做有證無能的人 有些人考證只是為了「偷懶」!
在職場上有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企業不會養閒人,對於無法完成工作的財務人,有再多證書傍身也不會保留。
無論是考證還是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一種「戰術上」的懶惰,懶得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所以考證,但考完之後還是會很迷茫。
不能正面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哪怕是最小公司的HR,也不會因為你簡歷上「有證」兩個字就立刻錄用你。為什麼會有《非你莫屬》上留學生被懟英語還不如國內大學生?因為四年的國外留學經歷並沒有給他很好的鍛鍊口語的機會。連一個四年呆在國外都證明不了英語口語好,為什麼考下一個證就一定能證明工作能力強呢?
有證,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給簡歷添彩,在篩選簡歷環節不會輕易被HR丟到角落。更深層的含義,還要看你是否能將考證時學到的都融合在實際工作上,比如你考下了CPA,卻沒有獨立鑑證一份財務報表的能力,想要見到高薪,也只能在夢裡了。
如果你考取了CPA後,或是拿到一個很高的學歷後,自己的薪水卻不如期待值時,不妨先想想,自己有沒有下面這3個問題。
1、 考證或提高學歷的目的太過功利性
CPA對財會人的就業有沒有用,肯定是有用,但並不意味著有了證就萬事大吉,大多數考生只看到了CPA背後的高薪,卻沒看到CPA背後的能力,以及自己是否適合現在所豔羨的這個行業。在合適的時間考適合的證,抱著提升自己實力的目的去考證,這才是提升自己薪資水平的關鍵,對於提高學歷也是一樣,如果你單純只是為樂學歷上好看,而不考慮專業,結果可能也是一樣的。
2、 在職場中停止學習
其實不管是哪個行業,在職場中停止學習對自己職業發展來講都是致命的,就像下圖中的知乎網友所言,工作7年,注會加中級,目前年薪稅前25萬,薪水低是因為自己考完就不上進了。但現實中,工作7年,年薪能到25萬的注會人其實很少,優秀的人尚且有對自己不上進的思考,你為什麼不能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3、 對自己的職業認知存在偏差
第三點就是從職業規劃的角度出發,會計是一個好就業的行業,但絕對不是既輕鬆、又高薪的行業。很多人以為考出了注會,就意味著高薪、輕鬆、好職位,這其實是對自我職業生涯的一種認知偏差,也是對注會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大的誤解。
04拿證之後,競爭才剛剛開始!
一張有含金量的財會證書,或是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這都是財務人能力的證明,是一個優秀會計的從業資質證明,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張通往高端財務職場的入場券。但是,拿證之後,真真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信息。有人經常會問拿到某某張證書,我是不是就能年薪百萬?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人這樣回覆:
是的,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行業大牛在評論證書時會說,它只是一張證書而已,你指望一張證書就讓你年入百萬,做夢。
聽起來特別理智,特別冷靜。但當你仔細翻閱這些大牛們的履歷,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是CPA大牛,國際註冊會計師,只有當你擁有它之後,才敢說它不重要。
經常有成功人士會告訴你,這張證書不重要,那個學歷不重要,在成功的過程中沒產生多大幫助,但其實他們想說的,不是證書不重要,而是相對於證書這張入場券,他們自己的努力更重要。
在拿到證書之後,考生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後在工作中,會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學習,無論是工作中更加複雜的會計技能,還是財務管理上的各種經驗,乃至人事上的各種關係,要學的事情不比考證路上少。
來源:註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