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貸」
這個近幾年頗為活躍的詞語
今年以來卻常與「跳樓」、「援交」等負面事件相連。
今年4月,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
《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
「校園網貸」這個概念才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其間卻加了「不良」二字。
作為網絡貸款平臺中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特殊分支,校園網貸往往無需抵押,只要借款人提供高校學生身份信息,通過個人資料審核,就能申請到貸款。「無前期,無抵押,各種口子擼錢。」隨著網貸在校園中遍地開花,大批「中介」應運而生,季剛用這句話描述網絡上活躍的這批專為大學生代辦校園網貸申請的中介。
「10個裡面,6個都會回頭再借,上岸的不多。」
就讀於湖南某高校的大學生季剛(化名)剛剛畢業,
回顧自己的經歷,
他如此形容當下正火的校園網貸,
擔心自己的老路會被其他大學生不斷重複。
過去3年來,季剛先後在17個校園網貸平臺借款20餘萬。
今夏畢業時,他的債期已延續到2018年11月。
3年前,季剛並不知道校園網貸為何物,自從「中介」幫他借到第一筆貸款,並收取2000元手續費之後,他開始陷入拆東補西、以貸還貸的漩渦,最後,自己也成為一名校園網貸「中介」。
澎湃新聞調查發現
這些「中介」大多至今仍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
微博上某校園網貸中介的宣傳。
亂象一:中介教學生謊言應對電話審核
多名圈內人士介紹,校園網貸中介工作室「工種」亦有細分
包括「操作員」、「代理」、「學徒」。「操作員」
負責平臺系統操作,
按單固定提成;
「代理」從線上、線下各種渠道拉客戶,
從中介手續費中抽成;
「學徒」想學「技術」,但拜師費用往往在數千元。
季剛介紹,一般校園網貸的申請多要經過此類流程:上傳個人信息註冊並填寫申請、錄製視頻作為電子合同、電話審核、放款。
事實上,對大部分網貸平臺而言,個人可直接在網頁或客戶端辦理。但中介們往往宣稱其代辦的「成功率高、下款快」,若個人申請失敗,便無法挽回。
中介小威(化名)告訴澎湃新聞:「很多平臺都是有內部通道的,工作室會和內部審核員合作,優先審核」。
對於這種說法,季剛不以為然:「中介就是承上啟下,沒什麼特別。缺錢的人很急又不知道怎麼弄,還不一定搞得好,他們的心態是,花個10%的手續費能拿到錢就行。」
澎湃新聞獲取到一組中介的內部資料,其中一份名為「大學生貸款資料通用版」的文檔,將90餘個貸款平臺的相關信息匯總成表,儼然一份「通關攻略」。列出的項目包括學歷要求、可申請額度、利率、審核資料等等。此外,「畢業班能否貸款」、「審核是否會給家裡打電話」等細節也清晰注釋。
對於申請的最後一關——電話審核
該資料亦有範本:
「問借錢幹什麼,就說創業,開網店」;
「不會說還不會編嗎?借錢還債、打遊戲,會借你嗎?」
這組資料裡還特別強調:「如果問你有沒有中間人收費,一定說沒有,切記!否則過不了。」
QQ諮詢,中介稱自己辦理校園網貸「有完整的套路,是賺錢的利器,只教給徒弟」。
亂象二:高昂中介費、手續費形同吸血
還款逾期照片被曝光、欠款60萬跳樓、貸滾貸被迫「援交」,
近期曝光的校園貸惡性事件中,
往往都離不開三個關鍵詞:
逾期、催收、罰息
季剛稱,還不起貸款的學生,在重壓之下,有的走上「以貸還貸」路子,他自己就是典型的一例。
季剛稱,校園網貸平臺年利息一般在11%到20%之間,「開始覺得也就虧點利息,以後賺錢就能還上。」然而,一「貸」開頭,後「貸」無窮。之後,每隔一個月左右,季剛就得找新的平臺借款,拆東牆補西牆。一路貸下去,僅過了一年多,月還款額已經累加到了1萬多元。
季剛稱,到了大四,大部分平臺不接受畢業生申請,他只好又借來8個低年級同學的信息,前後貸了幾萬元,直到現在仍未還清。
某中介QQ群內,中介宣傳線上「套現」可實現秒到款
亂象三:用分期購物套現,四千元手機到手只一千多
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6年《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67.5%的受試大學生表示用過分期消費,並將繼續使用。24.3%的受試大學生表示使用比較頻繁,「每月3次以上」。
季剛介紹,「套現」就是借款人用分期購物平臺上的額度消費,然後將貨物寄送給中介,中介會按照所花額度8折左右的比例支付借款人現金。
另一位承接套現業務的中介阿斌(化名)稱,現在購買手機比較主流,易變現。
季剛稱,除各大分期購物平臺可完全實現線上交易外,另有一些網貸平臺需要線下交易,面籤分期購物合同。此時,一些中介往往趁機狠賺一筆。
「我見過最慘的,一個手機4000多塊,學生到手才1000多。」季剛說,這種交易,學生需要跟網貸平臺當面籤訂一份分期付款購買手機的協議,購買行為並未實際發生,僅僅為了套現。這一過程中,實體店老闆、中介、甚至中介的介紹人都會私下參與分成。
季剛特別提到,中介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來是實體數碼店的推銷員。他們在手機分期興起後,接觸到網貸套現,便開始轉行,「發現賣一部手機還沒做一個手機分期套現賺得多。」如今,火車站、數碼城附近,此類中介大批聚集。
專家:中介是必然產物,尚屬法律空白亟待規範
季剛稱,一年多的時間,他前後借了17個平臺,到了大四,欠款已累積到十幾萬,「一個月中有半個月都是還款日。」今年7月20日,一筆6000元的貸款隔日即將到期,季剛終覺窮途陌路。
踟躕再三,季剛還是選擇跟家裡坦白。父親聽聞後既驚又氣,「它們(平臺)為什麼不通知家長!這就是坑人。」
8月15日,重慶市教委發布消息,
市金融辦、市教委、重慶銀監局聯合發文,
為金融機構、高校列出8項負面清單,
規範校園網貸行為。
其中明確要求,
「未取得家長、監護人等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不得向學生發放貸款。」
「有個南京的家長找到我,說孩子在好幾個平臺一共借了30多萬,最後利滾利到100多萬,家裡沒辦法準備賣房還債。」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網際網路金融法律事務部主任左勝高律師稱,已有很多類似遭遇的家長前來諮詢。
左勝高說,從訴訟的角度講,律師也很難介入,「欠債理應還錢。債權人又不起訴,就是以各種方式催款,很難擺脫,有的孩子連學也不敢上了。」
「校園貸中介是校園貸發展的必然產物。」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認為,「這些貸款平臺不能親自去發展下線,所以就從學生中產生,優點就是學生間互相信任,便於開展工作。」
「校園貸更多的是利用學生不正確的消費觀,誘導其過度消費。」左勝高認為,網貸進校園應該先經過校方的備案,「什麼樣的校園貸才能進學校,要制定一個標準。留學、培訓等解決學費的應該鼓勵,高消費的就要理性把握,從中加以區分。」
2016年4月,教育部和銀監會曾聯合下發《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網絡借貸監管力度,建立日常監測和實時預警機制。
「現在做這個(中介)也很矛盾。」朋友找季剛辦貸款,他開始猶豫,「借錢的人很少是為了急用,不是賭就是花,缺錢的人總是缺錢。」
8月,大學生們正準備返校,
在一些校園貸QQ群裡,
招代理、中介的廣告依然在刷屏。
(以上信息來源於:澎湃新聞)微觀(評獎) | 從「巡視組調查」結果看華水存在的不良風氣
恭喜「宏宇小生~」中獎「U盤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