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揚一生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

2020-12-19 求是網

  「追夢」凝練鍾揚一生

  金力

  我是和鍾揚共事了14年的同事和摯友。

  在復旦生命科學學院,我和鍾揚是兩個著名的「胖子」,也是著名的工作「瘋子」,平常都太忙了。以至於這兩個多月來,我一直覺得他還沒走。

  倘若要讓我用一個關鍵詞來凝練鍾揚的一生,我覺得應該是「追夢」二字。記得他曾說過:「我有許多夢想,它們都在遙遠的地方,為了夢想,我獨自遠航。」我想,鍾揚就是這樣一個一生追夢的人。

  1979年,15歲的他高一就實現了大學夢,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從無線電專業畢業後,他分配進入中科院武漢植物所工作,開始從事植物學研究。天資聰穎,年少有為,他二十幾歲就成為了當時國內植物學領域的青年領軍人物。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他超乎常人的堅持和勤奮。他曾風趣地說,自己做科研有「新四不像」精神。像狗一樣靈敏的嗅覺,把握前沿;像兔子一樣迅速,立即行動;像豬一樣放鬆的心態,不怕失敗;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像牛一樣的勤勞,堅持不懈。

  2000年,鍾揚放棄了武漢植物所副所長的崗位,來到復旦做一名普通教授。2003年開始,我和鍾揚同在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班子並肩作戰了整整5年。

  在他心中,對職務和名利總是看得很輕,考慮得更多的是社會、是國家,關注的不僅是當下,還有長遠的未來。

  來到復旦後,他和學院幾位老師一起承擔了重建生態學科的使命。他越來越意識到,隨著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很多物種在消失,保存種質資源已經成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為國家打造生態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庫」,成了他心中又一個夢。

  他曾得意地告訴我:這十幾年他們已經收集了4千多萬顆種子,佔西藏物種的1/5。在未來的10年,可能再完成1/5。我至今無法忘懷他當時興奮的表情,他對我說,如果能多培養一些人,大家協同攻關,20年就有可能把西藏的種子庫收集到3/4,也許再用30年就能夠全部收集完!

  除了科研上的長遠眼光,鍾揚選擇來復旦,也源於他的教師情結。他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是他毫不畏懼,因為他的學生會將夢想之路延續。在他眼裡,每個學生都是獨特而寶貴的種子,只要用心澆灌,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復旦大學任教17年,他培養了80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學課,是生科院最受歡迎的課,我的學生都選了他的課。他始終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他每次午飯會跟不同學生吃,他說這樣才能跟學生有更多接觸,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特點。

  他還有一個特點,那些基礎較為薄弱、研究沒有方向、甚至畢業出現問題的學生,他最後都會收到自己名下,一個個談心,一個個指導。很神奇的是,最後這些學生都能夠順利畢業,甚至有些學生非常優秀地畢業,這是他的能力。

  就像大家都知道,他還嘗試為上海引種「海岸衛士」——紅樹林。他知道這些種下的小苗至少要50年後才能長大,長成紅樹林則要上百年甚至更久,自己肯定不能看到這一幕,但他說,這是我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他真心希望上海光禿禿的海岸線能長出美麗的紅樹林,成為上海新的生態名片。

  所以大家問我眼裡的鐘揚是什麼樣的,我說,他就像一個戰士,衝鋒在最前線,他一心只想著前方的高地,忘記了喘息,也忘記了自己……

  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鍾揚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雪域高原的精神坐標

  拉瓊

  今年9月25日,是一個讓我、讓許許多多藏大人刻骨銘心的日子——用生命支援西藏大學發展、全力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鐘揚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

  於我而言,鍾老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也是我事業發展的精神支柱。原本我可以更好地和老師一起實現科研夢想了,而老師他,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當初鍾老師來西藏,是因為青藏高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高山植物資源,但在全世界最大的種子資源庫中,卻沒有西藏地區植物的影子。他認為這不應該,必須要填補這個空白。西藏需要科學家,更需要長期紮根的科學家。

  熟悉鍾老師的人知道,他生活極其簡樸。他常年穿的一條牛仔褲是在拉薩地攤上買的,只花了29元。剛開始我還覺得,一個上海來的大教授,怎麼如此小氣。但後來我發現,他對藏大師生非常慷慨無私。例如,他想幫助藏大的學生開拓視野,私人出資發起了「西藏大學學生走出雪域看內地」活動,組織了80多個西藏大學學生赴上海學習。面對西藏大學老師申報國家級項目沒經驗、不敢報、沒人報的現象,他不僅幫老師們義務修改項目申請書,還提供申報補助。只要是藏大老師申報項目,無論是否成功,他都補助2千元,用於支付申報過程中產生的費用。這些年,穿著舊牛仔褲、背著舊書包,不捨得給自己多花一分錢的鐘老師,自掏腰包給藏大師生的扶持,加起來至少幾十萬。

  鍾老師剛到西藏時高原反應特別厲害。並不是說鍾老師去過西藏很多次,高原反應就不存在了。事實上,差不多17種高原反應,鍾老師每次進藏都會遭遇幾種,他還有高血壓、痛風,16年的堅持,其毅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2002年,鍾老師幫助藏大的瓊次仁老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當時他常常一邊插著氧氣管,一邊連夜修改申請報告。最終,這個項目成為西藏大學拿到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極大地增強了藏大老師們的科研信心,也極大增強了藏大老師與鍾老師之間的友誼。2004年,瓊次仁老師不幸罹患癌症,彌留之際,他緊緊拉著鍾老師的手說:「我走時,你抬我,你來抬我」。瓊次仁老師的話,體現了我們藏族人能夠給予朋友最高的信任。鍾老師就像那高原的神鷹,給了我們無限的信心、勇氣與力量!

  這些年,鍾老師帶著我們採樣的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不管多麼危險,多麼困難,只要對研究有幫助,他一往無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和扎西次仁跟著鍾老師去採集高山雪蓮。我們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向更高的山地挺進時,鍾老師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我們都建議他待在帳篷裡等,他卻說「我最清楚植物的情況,我不去的話,你們更難找。你們能爬,我也能爬!」最終,鍾老師帶著我們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北坡採集到了被認為是生長在海拔最高處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這一次,鍾老師也帶著我們攀登到了中國植物學家採樣的最高點!

  16年來,鍾老師對西藏人才培養幾乎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幫助西藏大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申請到了西藏第一個理學博士點,為藏族培養了第一個植物學博士,帶出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領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為西藏生態學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鍾老師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人。2015年中風之後,醫生、親友、同事都勸他終止援藏工作,不能再去西藏,說他簡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而鍾老師卻再次向組織遞交了繼續擔任第八批援藏幹部的申請書。

  他曾說過,環境越惡劣的地方,生命力越頑強。他就像這青藏高原的藏波羅花,深深紮根,頑強綻放。他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放飛了我們的科研夢想,成為雪域高原的精神坐標,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播種未來的時代先鋒

  楚永全

  鍾揚院長是2012年9月正式到研究生院任職的,到不幸去世時正好五年。在我們同事心目中,他不僅是傑出的植物學家、貢獻突出的援藏幹部、愛生如子的人民教師、廣受歡迎的科普大家,還是一位卓越的研究生教育領導者、一位忠誠乾淨擔當的黨員幹部。

  為了提高研究生教學水平,他上任不久就設立並在全校大力推廣「集中授課式」課程項目。由本校教師牽頭,請海內外名師共同授課,集中講授各學科專業的前沿熱點和新興、跨學科方向的發展動態。為了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他連續實施「問題驅動型」中期質量檢查。邀請校外的學科專家、管理專家和德育專家,來校與研究生做「一對一」面談,了解學生個體的真實狀態。專家反饋意見只講問題,不講成績。這種請外校同行來「挑毛病」、「自揭家醜」的做法,顯示出他極大的勇氣。一個連續參加檢查工作的專家談到鍾院長時說:「他敏銳坦誠,敢於直面現實,敢於自我剖析、自我改進,為了理想一直前行。」

  在研究生院,鍾院長總是把最大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了,去找他,他說:「不要緊,我們一起想辦法」;「你們放手去做,我來擔這個責任」。國務學院的老師告訴我:他們試點籌辦學校第一個全英文博士項目時,由於政策銜接問題遇到很大阻力,向鍾院長求助,他花了很多時間親自協調解決。今年這個項目的第一批留學生已經畢業了,可是對那個在背後為他們付出大量心血的鐘老師,同學們卻再也沒有機會當面說一聲感謝了。

  鍾院長去世後,有人說:他用53歲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歲都做不完的事。他的時間表排得非常滿,經常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他腦出血住院時,輪班陪護的研究生在凌晨三點被他手機上的鬧鐘吵醒,第二天問他,才知道這是平常提醒他該上床休息的鬧鐘。他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深夜,為了不影響物業師傅休息,我們就在辦公樓裡裝了個門禁,只給他一個人辦了門禁卡。這不是搞特殊化,而是因為整個樓裡面只有他才會經常這麼晚離開,他辦公室裡的那盞燈總是在深夜還亮著。

  我到研究生院和他共事,擔任黨支部書記,他非常支持黨建工作,多次給我們講黨課。他是9月25日早上5點多在趕往機場的路上遇車禍去世的,就在幾個小時前,晚上12點鐘的時候,他還在和我們聯繫,約定26日下午給支部上黨課,帶大家一起學習科學家黃大年的先進事跡。他和黃大年很熟悉,也有很多共同點,所以我們請他來講。誰也沒想到,這成了我們之間最後的約定。

  他走後的這段日子,每天晚上我們離開辦公樓的時候,仍會習慣性地抬頭看他的那扇窗,房間裡的燈再也沒有亮過。不過,他已經在同事們的心中點燃了一盞燈,它永不熄滅,將一直引領我們前行。

  在我心裡,你永不遠去

  張曉豔

  首先非常感謝市委,追授鍾揚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也非常感謝復旦大學,事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學校就持續給了我們很多關心。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給了我們真誠的關懷和無私的幫助。借這個機會,我要一併向大家表示感謝!

  這兩個多月來,所有的人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會說,張老師,你必須堅強。是的,我必須堅強,而且我別無選擇,我只能堅強。

  我和鍾揚一起走過了33年,共同經歷過很多風雨,唯獨沒有考慮過生離死別。我一直覺得鍾揚沒有理由走,因為我們上有四位80多歲的老人,下有一雙未成年的兒子。

  在去銀川的路上,兒子反覆問我,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我們要去銀川。他很快從鋪天蓋地的媒體上得知事實,然後在QQ空間悄悄寫下:「父親,我們還沒有長大,你怎麼敢走!」我想,鍾揚離開我們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太累了,就像兒子在網上發的話所說的,「爸爸,你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我和鍾揚1984年一起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鍾揚是學無線電專業的,負責所裡唯一的一臺計算機,他把當時國外最前沿的科研文章都找來和大家分享。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我們先後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和留學。當時選擇回國的人很少,但是鍾揚從沒有糾結過這個問題。回國時,別人都會帶一些彩電、冰箱,而鍾揚把我們攢的生活費都買了計算機設備,回來捐給了單位。我們一起去提貨的時候,海關都不相信,怎麼可能有人用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給公家買設備。他頭腦裡經常想的是:我應該為這個單位,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事?

  2000年,復旦大學的陳家寬教授找到了他,希望請他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當老師。當時鐘揚雖然剛剛30出頭,卻已經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所的副所長了,當時的前景也是看得見的。但他一直有一個教師夢。他經常開玩笑說,他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註定要成為老師了,因為他媽媽在生他的前一個小時,還在課堂上給學生上課。那天晚上他回家後很激動,覺得自己的這個夢想終於有機會實現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就接受了陳家寬老師的邀請。

  到上海後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迎來了我們的雙胞胎兒子。關於孩子的培養,我們曾有一個約定。鍾揚說:我確實不是很擅長帶孩子,孩子15歲以前,你就多管一點;15歲以後交給我來管。

  後來鍾揚又成了援藏幹部,孩子照顧得就更少了。我當時寬慰自己:等他三年援藏期結束,也就回來了,情況會越來越好的。可是每一期的援藏結束,他都有無可辯駁的理由繼續——第一次是要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當地的人才培養起來;第三次是要把學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高原到平原的不停切換,伴隨的是17種高原反應和醉氧,這些都需要極強的意志力來克服。他的心臟跳動已經到了臨界值,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我們也一直跟他說,必須要考慮健康問題。他說我知道,我想讓西藏的事業有個可持續的發展,那時候我會考慮留在內地幫助西藏。

  2015年,他有過一次腦溢血。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經過這次大病,他會放慢工作的腳步。可是後來,他不僅沒有放慢,反而還加快了。他說他有一種緊迫感,希望老天再給他十年,讓他把這個人才梯隊真正帶起來。

  鍾揚剛剛到西藏大學的時候,那裡連碩士點都沒有,他對我說,他心裡有一個很大的夢想,夢想都是需要付出心血,付出犧牲的。對孩子的培養和付出,鍾揚雖然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但是他這樣做,並不是逃避父親的責任,而是為復旦,為西藏,為國家培養了更多人,那也是他的責任,更大的責任。

  今年9月9日,是孩子們15歲生日,因為下午西藏大學的同事過來開會,他給在山東的小毛訂了蛋糕,然後中午和大毛一起匆忙過了個生日。他非常高興地說起,西藏大學生態學科上了「雙一流」,這是個很大榮譽,是西藏的第一個,看得出來他非常自豪。他在西藏開創性的工作,真的像一個襁褓裡的嬰兒,最後長成了偉岸的男子漢,讓他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西藏工作16年,鍾揚對西藏的愛是深入骨髓的,包括他讓小兒子在上海的西藏班讀書,學習藏語,也是希望有一天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

  在鍾揚走後,我在家整理舊照片才發現,我們全家最近的一張全家福竟然已經是12年前了。最近幾年也有過一些全家一起拍照的機會,但是幾乎每一次鍾揚都因為工作又臨時缺席了。

  雖然鍾揚陪伴我們的時間很少,但是我們全家人的心始終是緊靠在一起的。每年我生日的時候,他總會記得給兩個孩子一些錢,讓他們去給我準備禮物。他也會在孩子很多關鍵的問題上進行引導。出意外的前兩天,他還在微信裡指導大毛科創活動的申請書。而那也是他發給兒子的最後一條信息……

  回首33年,從與他相識、相愛,直到今天,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直到我們在這裡緬懷鐘揚,我依然感到,他並沒有遠去。鍾揚還在的時候,有時到了凌晨兩三點,我會想,他怎麼還沒回家呢?是啊,他工作太忙了,也許現在還在某個遙遠的地方忙碌著呢。

  國家的教育事業是他一生的牽掛。我們家人商量,準備把他的車禍賠償金全部捐出來,用於支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我想,這是我們家人能為鍾揚未竟的事業做的一點事,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紮根大地的初心力量

  顏維琦

  在我11年的記者生涯裡,採訪過的人有很多,但讓我忍不住一次次回頭看的,並不多。而鍾揚,就是那個讓我採訪了一次就再也忘不了的人。

  我是2015年的夏天第一次見到鍾揚,在復旦大學8號樓,研究生院的院長辦公室。那天,我們一直聊到午後時分。從攀上海拔6000多米的雪原採集種子,到十多年堅守開墾西藏的高原生態學科,從學術援藏如何常態長效,到怎樣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

  後來我才知道,我的這次採訪機會是從死神手裡搶來的。就在三個月前,51歲生日那天,鍾揚突發腦溢血,死裡逃生。可在醫院才住了13天,他就迫不及待溜回了學校。

  他輕描淡寫地笑著說:「要不然你是不會在這個時間找到我的。現在正是在西藏野外工作最好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在那裡。」

  走進高原,鍾揚為祖國採集珍貴的種子,還為尋找一種高端人才培養的援藏新模式,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高原。在他的推動下,西藏大學的高原生態學科已經建起了一支站在世界前列的科研隊伍。

  記得採訪時,他翻出新寫的文章對我說,「我是學生物的,生物講究群體效應。就拿高原生態學這個領域來說,再用10年,培養10名博士生,聚集起20個人,肯定能做出有世界影響的成果。」他還說,「沒有持久的熱情和長期的投入做不成事情。」

  在那年突發腦溢血甦醒後,他第一時間口述記錄下一封給黨組織的信,信中寫道:「這十多年來,既有跋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的艱辛,也有人才育成、一舉實現零的突破的歡欣;既有組織上給予的責任和榮譽為伴,也有竇性心律過緩和高血壓等疾病相隨。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餘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

  一位院士在追思鍾揚時說:「他所做的工作不是去辦幾次講座,做幾個項目,而是沉下心來把在上海、在復旦的科研和學識輸送到民族邊遠地區,深深紮根,矢志不渝。他是真正愛國的,愛她的每一寸土地,正是這種至誠熱愛,讓他不畏艱險。」

  一位只聽過鍾揚一堂課的學生說,鍾老師的課終生不忘。他對生物學的態度,在科學以外,透著對人類命運、生命價值的深深思考與關懷。對於學生而言,這種思想的啟發,是一生莫大的財富。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還發現,在上海,有很多中小學生認識鍾揚。他是最受歡迎的明星專家、「科學隊長」,常常擠出時間辦公益科普講座,甚至客串講解員,他的實驗室也一直對中小學生開放。走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近500塊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經他親自修改、反覆斟酌。他參與了上海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的籌建,並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義務服務17年。

  從第一次採訪鍾揚,到幾次撰寫報導介紹鍾揚,一次次聽他的同事、友人、學生講述鍾揚,一個感受越來越強烈:鍾揚一生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鍾揚雖然走了,但我相信,那顆名叫「鍾揚」的種子必將生根發芽,滋養大地,將伴著我們,一路追夢,一路前行,一路奮進!

  (記者 彭德倩 摘編)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故事|鍾揚野外考察帽的「自述」
    也許很多人都驚詫於這細膩而又富有文採的文字竟是出自這位看起來「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但我很清楚,這是他一生沉浸於帶領學生探索生命邊界、從事科研事業的真實感受,他是用文字表達著一位教師對科研事業的熱愛。採集種子這件事,既是他的事業,也是他的愛好。這種對採集種子的熱愛和探索熱情也延續到了他對學生的態度上。
  • 《種子鍾揚》等三本書入選2020年農家書屋重點圖書推薦
    近日,為豐富農家書屋內容供給,指導各地做好2020年農家書屋出版物補充更新工作,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制定了《2020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種子鍾揚》、《北京秘密 《種子鍾揚》作者:陳芳 陳聰
  • 有一種精神叫「鍾揚」
    人們已經記不清這個上海男人來過西藏多少回了,只知道鍾揚並非一般的登山運動愛好者,每入西藏,十幾種高原反應便開始折磨著他,海拔6000米對他而言實已是極限。但身為一個植物學家,為了尋找各種植物的種子,鍾揚義無反顧地一次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鍾揚這輩子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在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看來,鍾揚的一生,是播種的一生。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更讓人憂慮的是,人類對種子的研究步伐,遠遠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經過測算,在『科』這一層面上,青藏高原有我國植物物種的1/3;在『屬』這一層面上,青藏高原的植物物種超過全國1/3。然而,這一數量遠遠被低估了。」鍾揚說。1964年出生於湖北黃岡的鐘揚,少年早慧,勤奮刻苦。
  • 植物學家鍾揚:任何生命都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
    鍾揚生前是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教授,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他臉龐黝黑,身體結實,有著豐富的野外考察的經驗。在過去十幾年,他不斷從上海走到西藏,走遍青藏高原條件艱苦的高海拔地區,只為了收集一些可能上百年後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因為這些植物一旦消失,就再也挽救不回來。他說自己是為了種子「末日方舟」而行動,而他幫助西藏培養博士生和植物學研究者則是在「播種未來」。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鍾揚:收集4000萬顆種子給未來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下午2時剛過,狂風開始肆虐,人呼吸都困難。「鍾老師,您留守大本營,我們去!」學生拉瓊看到老師嘴唇發烏,氣喘得像拉風箱,不由擔心……「我最清楚植物的情況,我不去的話,你們更難找!」逆風而上,向珠穆朗瑪峰北坡挺進,上不來氣的鐘揚嘴唇烏紫,臉都腫了,每走一步都是那樣艱難……「找到了!」
  • 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讓種子發芽
    日夜,鍾雲杉給父親鍾揚發了一條微信,這句話後面,哭泣表情鋪滿了整個手機屏幕。這一天,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去世整整半年。鍾揚的妻子張曉豔說,兩個孩子云杉和雲實都認為,父親還在,只是躲在他們找不到的某個地方。鍾揚家住在一層,房間有些昏暗,整個裝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格,牆上掛著一張十幾年前拍的「全家福」。張曉豔回憶,在兩個孩子多次懇求下,一次,鍾揚終於答應擠出時間陪全家旅遊,拍點新的「全家福」。
  • 復旦大學教授鍾揚不幸車禍去世,他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鍾揚教授在交叉學科領域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許多學科專業人才,多次獲國家和上海市嘉獎;情系社會生態,堅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濱,為國家與社會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 追思黃岡籍植物學家鍾揚
    值此清明時節,特全文轉載《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一文,重溫鍾揚用生命詮釋播種的一生,以悼念這位著名的黃岡籍植物學家、傑出的黃岡中學校友。  眼前的鐘揚,已定格為照片中溫和而堅定的微笑。標誌性的雙肩包、褪色的卷簷帽,這個魁梧的漢子在雪域高原笑得如此燦爛,一副永遠在路上的模樣。
  • 解密「種子」的基因
    「故事大王」的背後故事 鍾揚講故事是出了名的,愛講,會講,大夥攛掇著講;課堂上講,會上講,學術報告上講,科普講座上講,野外採集種子時講。講什麼?講科學,講哲理,講創新思維,講人文歷史,講「種子精神」。鍾揚的演講能在不知不覺間,帶你神遊世界。深奧枯燥的生物學,從他嘴裡放出晶瑩透亮的光芒。身材魁偉,笑容綻放,天文地理,說學逗唱,循循善誘,妙趣橫生,這就是鍾揚。
  • 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鍾揚,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援藏幹部。2017年9月25日,一場車禍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3歲。  援藏的16年裡,鍾揚與團隊在藏地行走50萬餘公裡,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佔西藏高級植物物種的1/5,填補了世界種子資源庫空白;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培養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攀上了珠峰北坡,採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這也是中國植物學家採樣的最高點。鍾揚在西藏米拉山做樣方。
  • 悼念▕ 他為上海留下了唯一的紅樹林,卻倒在了為人類收集種子的路上……
    作為植物學家,鍾揚的一生幾乎都投身於此,他似乎總是不知疲倦,所做工作亦成就斐然。他是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博導,同時也是中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幹部,兼任西藏大學教授。到復旦後的這十幾年,鍾揚也一直在東西部之間穿梭。他常年工作在高原,在西藏行路逾10萬公裡,採集了無數珍貴的種子樣本。而在上海臨港海濱,他種下了一片紅樹林,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後的人們。
  • 藏族植物學博士追憶老師鍾揚:「他一輩子都在趕時間」
    楊亞軍坦言,他和鍾揚的相識也是源於一頓酒。楊亞軍記得,那天兩人聊了很久,後來他在西藏待了一段時間,看到了鍾揚在西藏大學做的很多事情。  「很多人援藏,都是去了開個講座,效果甚微。一開始他去援藏,我以為他也就是兜一圈。」在西藏大學,鍾揚親自給普通的本科生上課,「西藏的孩子們接受程度其實是很弱的,沒必要親自去給他們上課。」楊亞軍這樣跟鍾揚建議過。「他的出發點就是想好好把西藏大學幫扶一把。
  • 復旦大學鍾揚: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9月25日,53歲的他如同一顆種子回歸大地,而他留下的千萬顆種子終將綻放新生。矢志不渝,援藏不僅是奉獻2015年,因為長期高強度工作,鍾揚突發腦溢血,幸好被及時發現送醫。,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其中40%的種子都是鍾揚提供的。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收集4000萬顆...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 去「小種子」聽故事
    去「小種子」聽故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3.09.29 星期日     長假期間,家有寶貝的父母不妨讓孩子離開電腦、電視、手機和各種輔導班半日,去童書館讀讀故事,享受一下親子閱讀的美好時光
  • 讓「寶貴種子」開出「希望之花」
    從為西藏大學爭取到了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到被遴選為自治區第一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從幫助西藏大學培養出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到培養出自治區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 從實現西藏高等教育理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到推動生態學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鍾揚認為,「每個學生都是一顆寶貴種子,全心澆灌就會開出希望之花」。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遭遇車禍 不幸離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趙凱迪)新京報記者從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今日(9月25日)上午,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今天16時許,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哀悼鍾揚教授,稱「三十餘年教齡,十六年援藏,海邊的那片紅樹林,多少人含淚重讀這一切,想念那個挑戰極限只為播種未來的鐘老師。」鍾揚曾說,「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人生沒有絕對,不必等到臨終才來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個年齡段該幹的事都幹了,就能不負人生。」
  • 周末故事會丨《小種子》
    // 2020-10-31 //小朋友們,大家好呀~「周末故事會」又和大家見面啦!每個小朋友是不是都聽得津津有味呢?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很多精彩故事,萌娃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圖書館的豐富資源啦~本周由育英幼兒園朱瑾老師為大家帶來繪本故事《小種子》繪本導讀
  • 《安的種子》|米寶睡前故事屋
    >《安的種子》是一本頗有禪意的繪本,每個孩子都是千年蓮花的種子,尊重它原來的樣子,鄭重地給出等待的時間,享受陪伴孩子的過程。《繪本欣賞》 ▼老師父分給本、靜、安每人一顆古老的蓮花種子:「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拿到種子後……我要第一個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