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家鍾揚:任何生命都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

2021-02-15 知識分子

  ● ● ●


昨天下午,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本應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辦公室。

只是,他的學生再也沒能等到他。

9月25日清晨,鍾揚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位老師披露,鍾揚教授是在趕往銀川的早班飛機路上出的意外。前天下午,鍾揚教授還在一個微信群裡說,他24日晚上會在鄂多克前旗(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下轄的一個蒙古自治旗)的城川民族幹部學院上課,第二天早上就會回來。

而據上海觀察的消息,鍾揚原本計劃昨天在城川民族幹部學院做一場講座,在路上不幸遭遇車禍。

鍾揚教授突然離去?朋友、同事和學生,沒人敢相信這一消息,也不願相信這一消息,「希望最後發現是弄錯了」——直到昨天下午4點復旦大學官網發出「沉痛悼念鍾揚教授」的公告。

「真的難過極了,」鍾揚教授指導過的一個博士說。

鍾揚生前是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教授,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他臉龐黝黑,身體結實,有著豐富的野外考察的經驗。在過去十幾年,他不斷從上海走到西藏,走遍青藏高原條件艱苦的高海拔地區,只為了收集一些可能上百年後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因為這些植物一旦消失,就再也挽救不回來。他說自己是為了種子「末日方舟」而行動,而他幫助西藏培養博士生和植物學研究者則是在「播種未來」。

「不是傑出者善夢,而是善夢者傑出」,鍾揚曾說過的這句話可能對他一生最好的注釋。

「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鍾揚曾這樣說,「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Rest in Peace。

讓我們通過以下兩個視頻,再看一眼鍾揚教授生前的音容笑貌,了解他投入一生的追求與夢想,感受他的豁達與赤誠。

記錄鍾揚教授援藏的短片《播種未來》

鍾揚生前在「一席」的演講,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追求和故事

沉痛悼念鍾揚教授

鍾揚,1964年出生於湖北黃岡,1979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4年畢業於該校無線電電子學系,獲無線電電子學工學學士;留學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獲生物系統科學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漢植物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6)、副所長(1997);1992-1998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植物學和生物信息學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教授、西藏大學教授等;兼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信息學與理論生物物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2-2006年兩次任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數理研究所外國人客員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為長江計劃特聘教授(西藏大學),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中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幹部,曾任西藏大學校長助理。

鍾揚教授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先進個人、國家發明二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獎、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員、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特別關注教師」等榮譽。「鍾揚青藏高原生物學研究創新工作室」被上海市總工會命名為「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來自復旦大學官網)

鍾揚教授生前在《知識分子》的文章:

植物學家鍾揚:為了「末日方舟」,我在西藏收集種子 | 視頻

親歷 | 一個招辦主任兒子的高考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非虛構寫作|馬丁之死|蘭花進化謎團|天問專欄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收集4000萬顆...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下午2時剛過,狂風開始肆虐,人呼吸都困難。「鍾老師,您留守大本營,我們去!」
  • 追思黃岡籍植物學家鍾揚
    2017年9月25日,從黃岡走出去的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遭遇車禍,53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鍾揚,湖北黃岡人,少年時就讀於黃岡中學。  作為中國植物學家,鍾揚立誓,要為祖國守護植物基因寶庫;作為對人類負責的植物學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的當下,為人類建一艘種子的「諾亞方舟」。  這個想法,終因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的結緣成為現實。自此,鍾揚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雙肩包,帶著學生開啟了為國家收集種子的徵程。  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海拔5327米。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鍾揚:收集4000萬顆種子給未來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下午2時剛過,狂風開始肆虐,人呼吸都困難。「鍾老師,您留守大本營,我們去!」
  • 復旦大學鍾揚: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30餘年從教、16年援藏、10年引種紅樹……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名字總是和植物聯繫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艱苦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植物才有韌性,生長得慢卻剛直虯勁。
  • 有一種精神叫「鍾揚」
    但身為一個植物學家,為了尋找各種植物的種子,鍾揚義無反顧地一次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鍾揚這輩子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在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看來,鍾揚的一生,是播種的一生。一生致力於採集與播撒種子的鐘揚,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終止了53歲的生命。從此,珠峰上再也不會有他的身影。但是,鍾揚在青藏高原留下的足跡會印刻在無數人的心中。
  • 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讓種子發芽
    日夜,鍾雲杉給父親鍾揚發了一條微信,這句話後面,哭泣表情鋪滿了整個手機屏幕。這一天,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去世整整半年。鍾揚的妻子張曉豔說,兩個孩子云杉和雲實都認為,父親還在,只是躲在他們找不到的某個地方。鍾揚家住在一層,房間有些昏暗,整個裝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格,牆上掛著一張十幾年前拍的「全家福」。張曉豔回憶,在兩個孩子多次懇求下,一次,鍾揚終於答應擠出時間陪全家旅遊,拍點新的「全家福」。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作為中國植物學家,鍾揚立誓,要為祖國守護植物基因寶庫;作為對人類負責的植物學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的當下,為人類建一艘種子的「諾亞方舟」。這個想法,終因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的結緣成為現實。自此,鍾揚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雙肩包,帶著學生開啟了為國家收集種子的徵程。2011年7月,珠穆朗瑪峰一號大本營,海拔5327米。
  • 鍾揚一生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
    他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是他毫不畏懼,因為他的學生會將夢想之路延續。在他眼裡,每個學生都是獨特而寶貴的種子,只要用心澆灌,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復旦大學任教17年,他培養了80多位研究生。他的生物信息學課,是生科院最受歡迎的課,我的學生都選了他的課。他始終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 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中新網成都3月25日電 題: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作者 王鵬  「鍾老師一直想在成都建一個西藏大學研究生分院,因為西藏海拔高條件苦,引進人才比較困難。今天我又到了成都,鍾老師卻已經不在了……」在成都追憶鍾揚,對西藏大學理學院原副院長白玲來說,是一件格外悲痛的事。
  • 《「探界者」鍾揚》導讀設計:「閱讀、構思、鑑賞」一項也不能少
    答:對應第3自然段最後一句話「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指探索生命中的各種邊界。2.通讀本文,概括出鍾揚「探界」事情。探界1:學習專業探界,學習無線電專業的他對植物學發生了濃厚興趣。
  • 中國人的故事|鍾揚野外考察帽的「自述」
    全國優秀教師、時代楷模、原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鍾揚,是一位很特別的教師。他永遠好奇,永遠不滿足,永遠在帶領學生探索生命的邊界,永遠為學生著想,對每一顆「種子」都視若珍寶。透過「野外考察帽」的自述,再次走近不一樣的鐘揚。
  • 藏族植物學博士追憶老師鍾揚:「他一輩子都在趕時間」
    鍾揚在西藏考察途中。復旦大學供圖  「調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這些我都能理解,可為什麼要打開遮光板呢?」飛機即將抵達目的地拉薩,鍾揚有所困惑,他叫住了經過他身旁的一位空姐。  「先生,我們培訓時就是這樣講的。」空姐的回答顯然沒有解答鍾揚的困惑。  「我得查查,為什麼要打開遮光板?」在鍾揚心裡,這個疑問並沒有隨著本次飛行的結束而消散。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遭遇車禍 不幸離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趙凱迪)新京報記者從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今日(9月25日)上午,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今天16時許,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哀悼鍾揚教授,稱「三十餘年教齡,十六年援藏,海邊的那片紅樹林,多少人含淚重讀這一切,想念那個挑戰極限只為播種未來的鐘老師。」鍾揚曾說,「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人生沒有絕對,不必等到臨終才來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個年齡段該幹的事都幹了,就能不負人生。」
  • 不知疲倦的追夢者 照亮前路的啟明星——導師和學生眼中的鐘揚
    原標題:通訊:不知疲倦的追夢者 照亮前路的啟明星——導師和學生眼中的鐘揚 「我曾經有過許多夢想,那些夢想都在遙遠的地方,我獨自遠航,為了那些夢想。」這是2017年殉職的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前一段頗具詩意的自白。 在日本導師長谷川政美眼中,他的學生和同事鍾揚就是這樣一位不知疲倦、永不停步的「追夢者」。
  • 鍾揚12年前翻譯!張文宏力薦!這本《大流感》最近又火了
    陸續地,有細心讀者在譯者那行留意到了「鍾揚」的名字,並追問:「是那位已故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他不是植物學家嗎?不是在西藏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嗎?」也只有張曉豔能明白,這些耗費心力、看似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對鍾揚來說是怎樣的意義。
  • 復旦大學教授鍾揚不幸車禍去世,他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9月25日上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 泰戈爾:群星毫不畏懼自己會看似螢火蟲
    因為真的、善的、美的,是永恆的,相反的,卻有如春開秋謝之花,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你是群星的一個,難免會有被埋沒的悲哀,如果你是群星的一個,被人誤認為螢火蟲又該怎麼辦?泰戈爾說:「群星毫不畏懼自己會看似螢火蟲」。毫不畏懼的膽識和胸懷,讓群星真實、勇敢地展現自己的善良、才華和品德。即使有時踽踽獨行,也仍然孤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