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鍾揚不幸車禍去世,他倒在了為人類尋覓種子的路上

2021-02-15 生物醫學科研之家

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9月25日上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鍾揚,1979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4年畢業於該校無線電電子學系,獲無線電電子學工學學士;留學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獲生物系統科學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漢植物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6)、副所長(1997);1992-1998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植物學和生物信息學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教授、西藏大學教授等;兼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信息學與理論生物物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2-2006年兩次任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數理研究所外國人客員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為長江計劃特聘教授(西藏大學),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中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幹部,曾任西藏大學校長助理。

鍾揚教授現為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他從事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30多年,勤奮鑽研,銳意進取,在生物信息學、進化生物學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有較長期的積累和獨創性成果。鍾揚教授在交叉學科領域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許多學科專業人才,多次獲國家和上海市嘉獎;情系社會生態,堅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濱,為國家與社會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鍾揚教授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全國對口支援西藏先進個人、國家發明二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獎、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員、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特別關注教師」等榮譽。「鍾揚青藏高原生物學研究創新工作室」被上海市總工會命名為「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

鍾揚曾在十幾年間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收集可能在上百年後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就在他去世前不久,他還在「一席」上做演講——《種子方舟》,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故事。我們謹以此文緬懷鐘揚教授。

「種子」的重要性:提供水果、糧食、青蒿素等

糧食作物的「綠色革命」在國際上是由歐美驅動的,最後在墨西哥等國家廣泛在70年代發展起來的高產作物來自一種矮稈基因,叫HYV。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主要是從野生資源中篩選到了矮稈基因,植物不需要長那麼高,特別是農作物,長矮一點,讓它的營養生殖減少一點,多結一些種子。發現矮稈基因的科學家羅曼·保爾先生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在我們國家,大家知道袁隆平先生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資源。然後通過反覆的選育,終於得到了雜交水稻,帶來了我們農業上完全可以稱為革命的一些變革。

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我們能獲得種子,對我們的未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這些種子可以為我們提供水果,可以為我們提供花卉,改善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糧食作物。還有比它更重要的嗎?還有,那就是醫藥。

我們的醫藥也缺乏,很多是來自天然產物。包括我們現在了解到的青蒿素,它也是來自植物,一種叫青蒿的、黃花蒿的植物。如果有了它的種子,我們就可以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進行栽培,從中獲取青蒿素這樣有用的藥物。

以英國邱園為例,種子或可為建築、藝術、材料科學提供新思路

但是非常糟糕的是,由於全球環境的破壞,人類活動的劇烈,在了解和知道它能否被利用之前,它就已經沒有了。怎麼辦?很多科學家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2000年新的世紀到來以後,科學家終於決定把這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想法付諸實現。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種子庫是斯瓦爾巴特種子庫,我們稱之為「種子方舟」或「末日種子庫」。

它設置在離北極1000公裡左右屬於挪威管的永久冰川凍土層裡面。不僅是工程上、科學上設計非常精妙,而且它還特地考慮了人類在遭受核打擊和停電的情況下,到底種子能保存多久。

▲挪威斯瓦爾巴特種子庫

斯瓦爾巴特的種子庫不僅能夠保護一批種子,更重要的是有非常強烈的警示意義。只要它立在北極這個地方,就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生物多樣性並不太多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

科學上光靠這個不行,我們還需要更為精妙的設計,那就是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首先它收集的地方非常地廣泛,在那裡可以輕易地找到來自非洲和亞洲所有的種子。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全世界關於種子的現狀,以及評估環境變化以後種子的狀況。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第二個特點,它收集的目標非常明確。因為那裡的科學權威特別多,所以它非常系統地來收集一些農作物的種子。

第三點,邱園的科學家們非常認真地從科學上探討了一個種子究竟如何保存才能達到我們要的效果。他們現在摸索出來的條件是負20度的溫度,相對溼度在15度左右。所有植物的保存時間,它的標準是定在80年到120年。一種樣本的數量要達到5000粒。如果是瀕危的物種,只需要500粒。

邱園的種子藝術不僅是在做科學,而且已經跟藝術結合,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如果有人還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就是英國邱園的科學家來設計的。它是一粒一粒的種子,封裝在特殊的材料裡面做成的。設計是英國的,裡面有很多的種子是我們中國科學家提供的,也包括了我提供的種子。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封裝在特殊的材料裡面做成

這些種子看起來非常小,但是在顯微鏡、掃描鏡下,都特別漂亮、特別美麗,無論是結構還是色彩。這些東西表明什麼呢?種子可能給我們的生活,或為我們今後的建築,或為我們的藝術,或為我們的材料科學,提供嶄新的思路。

西藏有大量植物「特有種」,呼籲世界科學家重視

我工作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到這樣的地方去收集種子很可能有它的特殊意義。首先,在全世界第一批確定的二十幾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我國就有三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以橫斷山區為特徵的青藏高原。

西藏的面積佔我國的1/7,但是它的植物,在科的等級佔到了32%,在屬的等級佔到了38%,超過了1/3。其中,青藏高原一共有將近6000個高等植物物種,就是能夠結種子的,佔到全國的18%。更為重要的是,其中有1000個左右是只有在西藏才有的植物,我們把它稱之為特有種。不僅數量很大,而且質量非常好。

即使是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我們認為也被嚴重地低估了。我最近去採種子的地方是墨脫,大家知道墨脫是我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我們採種子的地方最近的離印度邊境25公裡,是我國藏南一個大約7萬平方公裡的地區,50年來植物學家很少涉足。

我曾經去找英國皇家邱園的科學家來進行合作,我們找到了蔡傑先生。他是中國人,但是在英國皇家邱園工作。當我們要他提供能夠給中國植物學家進行植物種子研究的資料的時候,他馬上同意參加我們的團隊。我們四個人分析了當時邱園所有的植物,發現裡面居然沒有一粒來自中國西藏的種子。因此它關於全球變化的預測,在這個版圖上是少了一塊。因此我們寫了一篇小文章,闡述全世界氣候變化必須要有西藏的種子。

Nature雜誌在2008年發表了我們這封來信,同時也呼籲世界科學家重視西藏的種子。事實上我們一方面呼籲,一方面就要來加以實施。2004年開始由中國科學院主導建立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資源庫,在雲南昆明。這個種子庫從數量上來說,至少在我國,在亞洲肯定是第一大,也是世界上並列的三大種子庫之一。

種子實際上是應對全球的變化。你猜測一下,假設一百多年以後還有癌症,假設那時候大家發現有一種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於氣候的變化,這個植物在西藏已經沒有了,但是一百多年前有個姓鐘的教授好像採過了。等終於發現了那個罐子,那個罐子裡面有多少?5000粒。拿出來一種,只有500粒能活,最後種起來以後只有50粒能結種子。但是那個植物不就恢復了嗎?

當然也有人說,如果一百年以後這個種子沒有用了呢?我期待看到種子沒有用的那一天。說明什麼?說明那個植物還在。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文匯講堂責任編輯:朱一君頻道郵箱:whapp3@whb.cn

重點推薦:

醫藥加在線公開課:

如何提高外泌體純度?如何探索生物標記物的奧秘?

擁有組織切片,你離發表高水平論文還缺啥?

利用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自噬(線粒體自噬)可視化生物傳感器—Keima-Red

人群隊列研究(cohort study)方法探討【醫藥加公開課】

醫藥加線下學習班:

2017第六期循證醫學與Meta分析學習班通知!(西安班,10.14-15號)

2017第五期非編碼RNA技術與研究策略培訓班通知!(西安班,10.14-15號)

2017第七期循證醫學與Meta分析學習班通知!(昆明班,10.21-22號)

2017第六期非編碼RNA技術與研究策略培訓班通知!(昆明班10.21-22號)

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撰寫範例培訓班(上海,10.28-10.29號)

相關焦點

  • 悼念▕ 他為上海留下了唯一的紅樹林,卻倒在了為人類收集種子的路上……
    「攀枝花市女幹部履職能力及幸福家庭建設培訓班」在上海復旦大學成功舉辦,為期5天的學習,讓婦女姐妹們獲益匪淺,其中鍾揚教授繪聲繪色的授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天妒英才,世事難料……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生命定格在了53歲。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遭遇車禍 不幸離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趙凱迪)新京報記者從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今日(9月25日)上午,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今天16時許,復旦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哀悼鍾揚教授,稱「三十餘年教齡,十六年援藏,海邊的那片紅樹林,多少人含淚重讀這一切,想念那個挑戰極限只為播種未來的鐘老師。」鍾揚曾說,「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人生沒有絕對,不必等到臨終才來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個年齡段該幹的事都幹了,就能不負人生。」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本報記者 張 爍大德曰生「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讓我國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簡歷照片 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今天凌晨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鍾揚十幾年間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收集可能上百年後會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種子。近日他還在「一席」上演講《種子方舟》,講述了自己通過收集一顆顆普普通通的種子來造福蒼生的追求和故事。鍾揚簡歷
  • 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讓種子發芽
    日夜,鍾雲杉給父親鍾揚發了一條微信,這句話後面,哭泣表情鋪滿了整個手機屏幕。這一天,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去世整整半年。鍾揚的妻子張曉豔說,兩個孩子云杉和雲實都認為,父親還在,只是躲在他們找不到的某個地方。鍾揚家住在一層,房間有些昏暗,整個裝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格,牆上掛著一張十幾年前拍的「全家福」。張曉豔回憶,在兩個孩子多次懇求下,一次,鍾揚終於答應擠出時間陪全家旅遊,拍點新的「全家福」。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鍾揚:收集4000萬顆種子給未來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一株「鼠曲雪兔子」躍然眼前,這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海拔最高的種子植物,也是中國植物學家採樣的最高點!16年來,鍾揚和學生們在青藏高原艱苦跋涉50多萬公裡,累計收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如今,這些種子被精心保存在冷庫中,將在80到120年後,為人們綻放生機。2016年的一個夜晚,西藏拉薩。
  • 鍾揚一生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
    2000年,鍾揚放棄了武漢植物所副所長的崗位,來到復旦做一名普通教授。2003年開始,我和鍾揚同在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班子並肩作戰了整整5年。  在他心中,對職務和名利總是看得很輕,考慮得更多的是社會、是國家,關注的不僅是當下,還有長遠的未來。  來到復旦後,他和學院幾位老師一起承擔了重建生態學科的使命。
  • 植物學家鍾揚:任何生命都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
    只是,他的學生再也沒能等到他。9月25日清晨,鍾揚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一位老師披露,鍾揚教授是在趕往銀川的早班飛機路上出的意外。前天下午,鍾揚教授還在一個微信群裡說,他24日晚上會在鄂多克前旗(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下轄的一個蒙古自治旗)的城川民族幹部學院上課,第二天早上就會回來。
  • 復旦大學鍾揚: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30餘年從教、16年援藏、10年引種紅樹……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名字總是和植物聯繫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艱苦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植物才有韌性,生長得慢卻剛直虯勁。
  •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收集4000萬顆...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原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見圖,馮艾攝),生前總這麼說。青藏高原是廣袤壯闊的聖地,也是植物探索的「禁區」。鍾揚要做的,就是為祖國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 有一種精神叫「鍾揚」
    1938年,德國探險家在海拔6300米左右的珠穆朗瑪峰南坡採集到一棵幾釐米高的鼠麴雪兔子,將其記載為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高等植物。74年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歷經重重艱險,在海拔6100米以上的珠峰北坡採集到了同樣寶貴的樣品。這也是迄今中國植物學家採樣的最高高度。
  • 藏族植物學博士追憶老師鍾揚:「他一輩子都在趕時間」
    2017年9月25日,鍾揚在去內蒙古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民族地區幹部講課的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年僅53歲。  鍾揚是誰?  「來自復旦大學和西藏大學的一名人民教師,植物學家。」在2017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鍾揚曾這樣做自我介紹。
  • 追思黃岡籍植物學家鍾揚
    鍾揚,湖北黃岡人,少年時就讀於黃岡中學。十幾年間,他走遍青藏高原,收集了4000多萬顆種子,為人類打造「種子方舟」,為未來留存希望……  3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為《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報導,介紹其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弘揚其種子精神。
  • 復旦大學表彰「鍾揚式」好老師、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
    「立德樹人踐行教育初心 奮發有為擔當時代使命」,在近日舉行的教師節大會上,復旦大學9位「鍾揚式」好老師、5個「鍾揚式」教學團隊和4個「鍾揚式」科研團隊受到表彰。同時,108位在復旦從教30年教師獲得榮譽證書。
  • 我的導師,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鐘揚教授
    我叫顧卓雅,是一名復旦大學生物學博士。我小的時候是個有點孤僻的孩子,總喜歡獨來獨往。但有一個時候大家都會想起我,就是他們看到了奇怪的昆蟲或其他小動物,就會大喊,「顧卓雅,快來解決一下。」從小我就對生物感興趣,但真正開始科學研究是在接觸了我的導師以後。
  • 復旦犧牲教授妻子的這場報告很短,但值得你認真看完
    來源:文匯教育(wenhuieducation)、人民日報(rmrbwx)2017年9月25日,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在去內蒙古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民族地區幹部講課的出差途中遭遇車禍
  • 他,承諾獻給未來上海一片紅樹林,卻不幸遭遇車禍......
    今天下午,東方網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鍾揚教授今天上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 追憶鍾揚:青藏高原的「採種者」與「播種者」
    鍾揚,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援藏幹部。2017年9月25日,一場車禍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3歲。  援藏的16年裡,鍾揚與團隊在藏地行走50萬餘公裡,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佔西藏高級植物物種的1/5,填補了世界種子資源庫空白;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培養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攀上了珠峰北坡,採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這也是中國植物學家採樣的最高點。鍾揚在西藏米拉山做樣方。
  • 復旦大學教師節大會召開,校領導走訪慰問教師代表
    昨天,他們是我們的榜樣,今天我們是學生的榜樣,明天學生是他人的榜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復旦的種子灑到世界各地,更好的傳播復旦有溫度的種子精神。範燁 外文學院正高級講師「鍾揚式」教學團隊代表鍾揚教授是我們身邊的楷模,他不懈探索、言傳身教,播種未來的種子精神,激勵和鞭策著老師們。
  • 他主動辭官被人說財大膽大,可他離世後,人們卻被震驚到啞口無言!
    假如人類發生核戰爭,或者有重大自然災害,這些種子就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幫助人類快速恢復受損的農業,以來解決人類必需的食糧問題。種子庫的建立全世界都在爭分奪秒,收集種子更賴於各國的自然資源。>尋覓種子的巨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