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學區房」成了一個網絡敏感詞,房地產銷售宣傳中遇到「學區」二字要避諱,不能直接出現這兩個字眼,要技術處理,不然會被網絡自動屏蔽的。
為什麼「學區」二字成為敏感詞呢?因為在社會生活中成了敏感詞。天大地大,沒有兒女的前途大;悠悠萬事,念書為大;要上個自己心目中的「好學校」,首先得住在這個好學校跟前,進入這個學校的服務範圍(片區)。因為自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就近免試入學」是一年級到九年級的就讀原則,在這個原則框架之內,戶口和住房成為制約上學的主要條件。
從銀川、固原這兩年的小學、初中招生方案來看,戶口+住房齊備>有戶口+有房(但房戶不一致)>有戶口+無房(需提供無房證明)>無戶口+有房>無戶口+無房(租住、借住)。隨著國家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中小城市入戶條件放得很寬了,如果有了樓房,轉戶口是很容易的,除非你不想放棄自己原來的戶籍。如果買了房,入了戶,那就是正兒八經的某城市民了;如果買了房,沒有入戶,那可以算是準市民了;市民和準市民,都可以在城裡獲得比較理想的上學資格。最苦的就是無房無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要上學,就得接受「調劑」,說通俗一點就是有個學上就不錯了,沒有任何挑揀的權利。
為了得到一個好學位,就得買一套接近好學校的房子,這樣的房子被稱為「學區房」。圍繞學區房,上演著很多的悲喜劇。
故事一 揮淚告別好房子
地址坐標:銀川地段、環境最好的某小區。是的,不是最好的之一,而是最好的。網上傳言,李嘉誠對房子價值的衡量標準是:第一,地段;第二,地段;第三,還是地段。買房子的中介總結的房子定律是:環境好+配套好=貴;環境好+價格低=遠;配套好+價格低=破;環境好+配套好+價格低=不存在。是的,要買到一套環境好+配套好的房子必須是貴的。某兩口子辛苦二三十年,在銀川的上海中路買了一套好房子。這房子第一身邊是北塔公園;第二,小區本身是園林式布局,奇花異草多,人車分離,低密度,高綠化,人性化全方位的物業服務,如此好的小區,簡直使人懷疑開發商做的是貼本的買賣;第三,一路之隔的對面就是著名的「某某二小」。這樣的房子,自然是貴,當年認購的時候,銀川房子均價四千多一點,可是這房子九千多接近一萬了。住了幾年之後,天有不測風雲,生意由於非人為的原因,停滯不前,一筆欠帳壓得兩口子喘不過氣來。為了無債一身輕,兩口子揮淚賣掉了這套好房子。為了儘快拿到房子,買家竟然貸款80萬付清了160多萬的全款!雖然房價由十年前的九千多元漲到了現在的一萬三千多元,還是一房難求。這套房從雙方見面到辦手續不到一個月時間。買家說這房子值,僅僅拿上學來說,他可以在自己房子名下報幾個名額,那已經很賺了。也許類似的情況比較多,銀川市政府規定「對於熱點學校學區內的住房,要限制利用同一套住房每年連續入學」。
故事之二 高價贖回舊房子
地址坐標:西安。某人生意上遇到了困難,主動找到一個朋友,請朋友以低於市場價10萬的價格把自己的房子收下。朋友痛快配合,雙方很快交割,一方拿到錢去外地重新創業去了,一方樂滋滋地住進了裝修好的新房子。沒有想到,五年之後,原房主回來了,找到新房主,要求在現在的市場價格之上加價30萬贖回自己的老房子。這讓新房主不知如何是好——當初人家低價把房賣給自己,現在人家又高價贖回房子,這從人情上、從買賣的公平性上都沒有啥說的,就是又覺得有點說不出來的味道。
故事三 皆大歡喜的老破小
地址坐標:固原。某小區是房管局建的商品住房,房齡接近20年,算是「老」房子了;原來的配套不行,例如水、暖沒有分戶,煤氣管道也沒有預設等等,加上住戶幾經倒換,小區物業收費不易,某段時間垃圾擋道,可以稱得上「破」了;一套房子73平米的面積,可謂「小」了。可是這樣的老破小,竟然在去年賣了一個好價錢。賣了30萬。這個房價,比西南新區的新房子還要高,可是買主價都沒有還,一鼓作氣在3天之內辦完了所有手續,而且還允許原房主無償繼續使用30天!原房主沒有想到賣得如此順利,高興;中介沒有想到這筆生意如此簡單,高興;那麼新房主圖的是什麼呢?新房主說,他的老大明年要上小學了,這個小區的學位劃到「某某小」了,他也樂呵呵的。去年,這個小區還屬於「某小」而不屬於「某某小」的學區,原房主和中介對此半信半疑;今年的小學初中招生方案公布以後,發現這個小區果然是「某某小」的服務範圍!不由得感嘆:信息就是價值,謀略創造財富啊!
分享了三則學區房的故事之後,筆者再說一句:走進「好學校」只是第一步,能不能遇到一位好的班主任、能不能遇到幾位好教師,那才是決定性的。如果你孩子夠幸運,遇到了能把作業控制到晚上十點之前的老師,那你和孩子幸福了。可惜,越是「名校」,為了成績,迫於壓力,這樣做的老師越少。而在非名校,有能力有思想的教師也是有的。個人愚見,遇到好老師比進入好學校更重要。
202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