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英文為 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公元前六世紀,出現了歷史記載最早的儀式性「類口罩物」 —— 以布包臉。源自古波斯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不潔。如今,我們可以在波斯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見到相關圖像。
公元一世紀,哲學家和博物學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他利用鬆散的動物膀胱皮膚捂住鼻子來過濾粉塵,以免在粉碎硃砂時被吸入這種有毒的汞硫化物。
在中國的元代,宮廷皇帝進餐時,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飲食的人所發出的氣息觸及食物,侍者口與鼻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絲巾。《馬可波羅遊記》裡記載:「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而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中世紀的鳥嘴面罩十四世紀起,黑死病猖獗,席捲歐洲。這也極大促使強調功能性的「類口罩物」的出現。十六世紀,名叫 Charles de Lorme 的法國醫生發明設計出鳥嘴面具,他在眼眶的位置安裝玻璃以確保能看見。鳥嘴的部分可用來放香水、有香氣的香料或是藥物,比如薄荷葉、樟腦一類以用來起到過濾、消毒的作用。
除了面具之外,還有寬沿禮帽、披肩、長袍、長褲、手套、鞋子和手杖組成一整套醫生套裝。由於瘟疫實在猖狂,「鳥嘴套裝」也被人視為恐怖的死神般的存在。
鳥嘴套裝十六世紀,著名畫家達·文西提出了將布浸水後捂在臉上,以用來放置煙霧等有毒化學品對呼吸系統的傷害。直至今天,防火逃生指南中還有此類似方法。
近代對於口罩的探索十八世紀,呼吸器有了現代口罩的雛形。比如普魯士的一位礦業工程師 Alexander von Humboldt 設計的簡易口罩。
Alexander von Humboldt 簡易口罩木刻設計圖1827年,蘇格蘭科學家羅伯特·布朗發現了一種稱為「布朗運動」,認為快速移動的氣體分子發生碰撞會導致極小顆粒的隨機彈跳運動,從理論上研究了口罩對於粉塵的防護作用。
1848年,美國人劉易斯·哈斯萊為礦工設計的口罩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防護口罩專利。是口罩史上的裡程碑。他利用單向閥門為機關來控制呼吸氣流,呼入的空氣經由過濾器之後呼入人體口鼻。根據不同使用環境,對應不同過濾器,比如溼羊毛,木炭等。使用輕便的同時,也體現出面對大量有毒氣體時,過濾效能不夠的不足之處。這個階段的口罩更接近「防毒面具」之用。他在1849年申請了一項美國專利,專利號為6529,至今在美國的檔案館還能查閱到這項專利。
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之後的「鵝頸瓶」實驗成為現代口罩出現的轉折點,1861年,巴斯德用此實驗有力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1895年,德國病理學家萊德奇因為發現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開始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用紗布掩住口鼻。1897年,英國的外科醫生在此基礎上,加入細鐵絲,以使得紗布更為立體,而克服呼吸不暢,易被唾液弄溼的弊端。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六層紗布製作成的口罩,並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使用時,只用將衣領上翻就可以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演化成可以自由繫結的形式,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至此,現代口罩誕生。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六層紗布製作成的口罩晚清時,針對東北地區的鼠疫,華人醫學家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製作成本只需要國幣兩分半。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讚——「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華人醫學家伍連德伍氏口罩口罩的進階與設計隨著幾次傳染病與流感的爆發,以及霧霾的瀰漫,口罩更加為人所知,而口罩材料也在對抗汙染的過程中不斷進化。
中國上一次口罩的大規模使用除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屬2012年開始的霧霾汙染了,在那一年,PM2.5這個新名詞開始深入人心,N95、KN90等口罩型號成為當時熱門。
N95型口罩是是NIOSH(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9種防顆粒物口罩中的一種,「N」的意思是不適合油性的顆粒,「95」是指在NIOSH標準規定的檢測條件下,過濾效率達到95%,而KN90的測試標準與N95完全一致,只不過過濾效率為90%。
3M口罩如今你我熟悉的3M,早在1967年,就開始設計和生產口罩了。3M全稱為「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明尼蘇達礦業和製造公司),因名字中開頭字母有三個M,所以也叫3M公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開始3M口罩的設計原型來自一次性胸罩。當時,3M研發出了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這時一名員工從女性的一次性內衣中得到靈感,提出可以開發蒙在口鼻上的東西,以保護採礦、冶煉等惡劣作業環境中的工人。於是如今熱銷的3M口罩應運而生。
Bo-Bi口罩日本當紅的設計機構 Nendo 曾為愛知縣的工業製造商Clever 設計了名為 Bo-Bi(日語「防備」)的口罩。
相比起普通口罩,Bo-Bi口罩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疊加的10層網眼,可阻擋99%的灰塵和病毒。每一層都有著對應的功能,從裡到外分別是防止弄花妝容與眼睛起霧、速幹、通氣、保溼等,以及最外層用來阻擋PM2.5以及飛沫。
特別的是,這款口罩號稱在不影響其過濾和防護功能的情況下,清洗100多次後依舊能夠重複使用。
與此同時,口罩配備有一個淺灰色口罩袋,可以將口罩輕鬆放入與拿出並用來充當洗衣網的功能,與口罩一起清洗。口罩共有三個版本,除普通版本之外,還有針對昆蟲和放射性物質的防護版本與主張呼吸時增添適當負荷的「瘦身」版。
Airinum口罩除了強調功能性,口罩也衍生出可能性更多的設計。2014年,設計師 Alexander 在印度短住半年,因為當地空氣汙染導致哮喘再度復發。並且在印度火車旅途中,他發現當地人只會用毛巾捂鼻,用來保護自己。於是,這些促使他開始構思功能與時尚並重的專業口罩 —— Airinum。
波鞋口罩設計師 Zhijun Wang 則以惡搞來與日漸侵襲的霧霾抗衡。他將炒價高昂的 Yeezy Boost 350V2 拆分解構,重組成口罩。也被稱為「波鞋口罩」,作為他的無聲吶喊。在前兩年的 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 「Items : Is Fashion Modern?」上,展出了111件對時裝史有重大影響的單品,Zhijun 的波鞋口罩是參展展品之一。
Woobi Play成人尺寸的口罩不一定適合臉型嬌小的兒童,近年,科技公司Airmotion找來丹麥設計工作室 Kilo Design 合作推出了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口罩 —— Woobi Play,有著更合適兒童使用、有效過濾空氣的特點,頗具趣味性。
Woobi Play採用半透明的醫療級矽膠製成,安全的同時,可以重複使用一個月。配有天然紙漿製作的手提箱形盒子用來安放口罩。並附帶有一份卡通版的使用手冊。
根據Airmotion的介紹,Woobi Play的原理主要為特別設計的左右一大一小兩個口,分別設置了單向氣閥。大口用來吸氣,小口用來出氣,中間則為螺旋摺疊濾芯,能夠立體過濾95%汙染物。
強調可玩性的Woobi Play特別的是,這款口罩特別強調可玩性,設計有五顏六色的可更換部件,供親子自由組裝。更好玩的是,孩子可以自行用水彩筆和貼紙DIY呼吸氣蓋的顏色和外形。
「Masked in Flight」面罩冰島設計師Sruli Recht 設計了「Masked in Flight」面罩系列,含有可更換過濾器的呼吸器,並採用摺疊羊皮紙製成。
動物元素的立體口罩正如墨鏡一般,口罩逐漸增添裝飾性身份。日本設計師品牌 Samira Boon曾推出一系列特別的立體口罩,將不同的動物頭元素融入設計中。
口罩也在時間長流中發散出了新興的時尚設計。這些本以防護之用為主的口罩、面罩們,在時尚圈搖身一變,化身品牌點睛式的設計。
Maison Margiela Maison Margiela如果要在時尚圈選出擁有「蒙面」傳統的時裝品牌,那麼我們不得不提及 Maison Margiela。早在1995年,以解構主義聞名的比利時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 先鋒性的首度推出全蒙面時裝系列。
這場以布蒙頭的時尚秀,令面罩成了其品牌常見的服裝配飾之一。這種「匿名」精神貫穿 Margiela 的創作生涯,就如他曾說的:「我希望我的名字令人想起的不是我的樣貌,而是我的創作。」 總有比樣貌更重要的事值得聚焦。
(本文綜合自《卷宗Wallpaper》、衛夕指北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