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育兒領域的創作是一片紅海。寫的人太多,全國的寶媽寶爸一擁而上。而創作的內容,寫來寫去又都是「正面管教」、「不吼不罵」、「情感引導」等,同質化很嚴重。創作者很難跳出這個圈子,所以就只好在一個小圈子裡競爭。故而紅海一片,激烈萬分。
可是,育兒的又問題很多。我覺得,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就像是命題官,父母就像是考生。一年365天,孩子天天都在出題,父母天天都要答題。
而作為閱卷老師的「社會」,總是一拖再拖,到最後也只是提供分數,卻不提供標準答案。
育兒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身為父母,我們只能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給自己提前閱卷。因為我們不能等到社會給出答案時,才體會到「後悔莫及」。
所以,我們首先會到育兒的紅海裡去找答案。因為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在紅海裡面都找不到答案,我們就會四顧茫然,不知所措。
可是,這片紅海裡就能找到所有答案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讀者的問題無盡,而創作者的答案有限。
因為,創作者的創作,也是根據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問題來創作的。
如果創作者自己也發現不了問題,自己都不能給自己提出好問題、難問題、有價值的問題,那麼他也就無法給出好方法。他也只好在專家教授所提出的問題內反覆作答,反覆創作。
去年,我為了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問題,讀了很多育兒方法的書籍,還去學心理學的知識,但最後還是覺得很困惑。
或許是,我是一個中國人,但我在育兒過程中,卻不知該如何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名優秀的驕傲的中國人。
因為現有的育兒理念中,以西方的居多。我們在育兒領域的創作,也是反覆用西方的育兒理念來作答。
所以,用西方的育兒理念,來養育中國孩子,它帶給了我很大的困惑。
當然,西方的育兒理念是挺好的。
但是,我依然很困惑。
我回想起小時候,我因為「男女授受不親」而自動排斥女孩,我因為禮數太多而不知如何叫人不知如何與人交往。
而這樣的結果是,我總感覺中國文化把自己束縛住了,覺得很憋屈,無法放開手腳。
但是,我又知道它是有價值的。因為它養育了中國幾千年,教育出無數的英雄豪傑,成就了綿綿不絕的中國偉業。
所以,我估摸著,要想解決我內心的困惑,就要多從《論語》、《孟子》、《道德經》、《易經》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答案。
畢竟,用中國文化來教育小孩,並輔以西方育兒理念,這樣長大的中國小孩,是不是能更讓我們放心呢?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父母的突圍,也可從《論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