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問產品經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1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年10月19-20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舉辦的【 2019上海產品經理大會】完美落幕。餓了麼高級產品專家 劉瀟老師,她為我們帶來《從基石到武器,業務系統的進階之路》

閱讀前,先思考:

  • 如何看透業務的本質?
  • 如何擁有洞察業務的能力?
  • 產品經理應該培養什麼樣的能力?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從基石到武器,業務系統的進階之路」。今天給大家重點分享的主題,既有務虛上面的提升,也有務實上面的落地。

我主要講3個部分,分別是:

  1. 第一部分講如何洞察B端產品的業務系統,參透業務的本質。
  2. 第二部分講業務系統建設核心的方法論。
  3. 第三部分講做業務系統的產品經理,應該如何重視養成能力的方法論。

一、參透業務的本質

我們先來做一個連線題,上面是業務,包括電商的業務,外賣的業務,同城的O2O業務,下面是三個交通工具,包括飛機、貨車和摩託車。

這是我的連線。電商業務連的是飛機,外賣業務員連的是摩託車,同城業務連的是貨車。

1. 洞察:變與不變

電商、外賣和同城業務一定會有相同的地方,這個相同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供需的匹配,就是說用戶的需求如何得到滿足,這是相同的地方。而交通工具代表的是時空的轉換,代表我的供需匹配能夠在多大範圍內承接。

經過一番拆解,我們找到了業務的共通點和差異點,由此我得出了3個結論。

  • 第一,不變的是本質內核,即「人貨場」,供需匹配是原始驅動力。
  • 第二,變了的是成長的進階,即業務從輕到重。
  • 第三,跳到自己的業務當中,看看你自己的特性是什麼?舉例,外賣的業務特性是什麼?是本地和即時性這兩個特性。

這是我們在拆解一個業務的時候,如何去洞察它。關於這3點,我來一一介紹自己的思考。

① 不變的「人貨場」

供需匹配是原始的驅動力,這個概念更多是來自於傳統的零售行業。但是我發現傳統零售行業本身抽象出來的一些理論,實際上放在花樣百出的網際網路行業當中仍然能夠成立。

而之所以不變,解釋如下:

  • 「人」不變,不管形式怎麼變,最終還是要圍繞「人」去開展業務。「人」背後的核心就是關注的用戶以及用戶所代表的需求。
  • 「貨」不變,「貨」背後的核心是什麼?是你的商戶以及商戶能夠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
  • 「場」不變,「場」很核心的能力是它可以把用戶跟商戶放在一個場景裡面,然後在這個場景裡面幫助用戶和商戶匹配供需,讓雙方的需求都能在這個場景裡面得到滿足。

② 業務的從輕到重

從輕到重的概念是什麼?

我自己做過B2B業務、做過B2C業務,也做過同城業務,現在在做外賣業務。我發現我所經歷的公司,其業務態勢正好符合了整個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

  • 第一階段,當我在做B2B業務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做的是一個全球生意,用戶跟供給的匹配是在全國和全球的範圍內發生關係的。從需求產生到產生交易,再到最後履約,整個交易完成的鏈路,實際上周期很長。
  • 第二階段,當我在做消費電商(淘寶、天貓和京東都屬於消費電商的領域)業務的時候,我們做的是全國範疇內的生意。從用戶的需求產生到最後滿足他的需求,這個周期需要2~5天。
  • 第三個階段,同城業務做的是同城的生意,同城業務依託於定位的業務態勢,可以把服務周期縮減到1~2天。
  • 第四個階段,外賣業務做的是3到5公裡的商圈生意,服務周期可以縮短到30分鐘。

本質沒有變的還是人貨場,但是時空發生了變化,用戶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所以業務的態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從一開始B2B的信息撮合,平臺不怎麼關注有沒有做在線交易;到消費電商和同城開始關注在線交易,同時能夠保證線下的物流配送團隊,能夠把你要的服務和商品送到門上來;再到外賣業務,會發現我們的業務圈更小了,同時我們還要把物流配送做到線上化。

從一開始最輕的信息撮合到最後做到了全鏈路線上閉環,業務態勢越來越重。

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的業務態勢在哪個階段,基於不同的業務態勢下,有可能你本身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和你的業務系統裡面所承載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③ 外賣的兩個業務特性

第一個特性是定位。如果我的物流配送能力沒有辦法覆蓋到你,就不會給你顯示商家信息,因為給你看其實也沒什麼意義。這種場景下體現的就是所有的用戶需求和商戶能夠滿足到的供給匹配。

第二個特性是30分鐘的業務。

所以基於這兩個特性,我們拆解出外賣業務發展需要系統支撐的2個關鍵要素:

  • 第一個是如何支撐外賣去做本地化的管理;
  • 第二個是如何保證我的物流履約能力和供給匹配能力是在30分鐘之內能夠得到滿足,所以我們圍繞著本地化的管理和即時性的要求做了很多業務的拓展。

2. 洞察業務3問

大家在做自己的業務時,要去考慮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思考你的業務模式本質是什麼?

你能不能找到業務模式的核心,然後抽象出來變成你自己理解的東西。

第二個,跟你類同的業務有哪些?跟你有關聯關係的業務有哪些?

很多時候,大家非常容易去關注自己的競爭對手,但是很有可能你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的,而是被外行人打敗了。

第三個,跟你類同的業務裡面,不變的是什麼?變的是什麼?

如果能回答這3個問題,你對業務的理解一定比現在只做自己領域當中的業務理解更加深刻。

二、建設業務系統的方法論

理解了業務的本質,下一步就開始著手去做業務系統。

一般大家搭建系統有3種方法,分別是:

  • 第一種,關注功能,先把功能列一列;
  • 第二種,看看競爭對手有什麼,我們抄一抄;
  • 第三種,看業務需求,用戶需要什麼我來幫他做。

對於建設業務系統,我會分三步走。

  • 第一步是找業務的核心鏈路、核心內容,先理解業務本質。
  • 第二步是勾勒全局視圖,全局視圖裡面描述布局支撐。
  • 第三步是描繪發展視圖,因為業務會發生變化。第三步很關鍵,你的業務和產品怎麼樣去進階,未來你的建設如何升級就看這一步。

這是我理解的業務系統建設三步走,我們一步一步來拆解。

1. 業務本質:洞察人貨場,抽象業務核心鏈路

每一個模塊怎麼做,要先看這個業務的本質是什麼。你要抽象出業務的核心鏈路。

  • 第一你要先看人,人就是用戶,做哪個業務裡面都有用戶。
  • 第二,看貨,就是看供給。不管你的供給對象是商品,還是商戶,還是一個服務商,這都被稱為供給。
  • 第三,看場,用戶跟供給產生關係,產生關係之後產生交易,最後完成履約,這就是交易的場。

在用戶端,所有的流量玩法、營銷玩法都是基於用戶來做,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產品來做承接。

同樣的,你一定是有一個供給端能夠服務於你的客戶或服務於你的商戶,能夠保證它在你的體系當中持續的生長。這個生長過程有可能你會需要銷售團隊,那就延伸出來一個銷售團隊幫它生長。這是供給的生產管理。

從用戶產生需求,到商家提供服務或商品,再到產生交易、產生訂單,最後再做後續履約。這是現在的業務核心鏈路。

剛開始的B2B業務可能只做用戶跟供給的匹配,不做在線交易,也就沒有後面的履約。而現在的B2C業務就會有交易履約的部分,這是業務演進的過程。

2. 全局視圖,支撐業務核心能力搭建

全局視圖是什麼?是能支撐這個業務真正落地跑下來的核心。

剛才我講了業務層,現在來講一下展示層、管理層和基礎層。

① 展示層

為了支撐外賣業務鏈路真正能夠呈現出來,從展示層來看,也一定要存在3個端,分別是:用戶端、商戶端和物流端。

② 管理層

業務管理要想在公司裡面沉澱下來,也需要有系統的支撐,包括銷售管理、運營管理、策略管理和資源管理。

③ 基礎層

從基礎層來看,包含了系統框架和基礎服務。基礎服務的完善拓展、客服和人力資源,這些都屬於基礎服務的範疇。

從全局的視角來看,要去支撐外賣這個業務,我的業務系統不能只做中間那一層,我還要去看整個場景裡面的業務鏈路。

3. 發展視圖,業務發展決定系統能力

因為業務一定會不斷發生變化,業務發生變化的過程當中,系統能力如何來做升級,需要分4個階段。

① 業務態勢

  • 第一階段,先看業務態勢,你們要去判斷自己的公司所處的階段。確保你所理解的業務本質、基礎鏈路是不是跑的通,比如外賣業務中,用戶、供給和交易履約一個都不能少。做業務系統建設的時候,這是一項必要的能力。
  • 第二階段,已經證明業務模式是成立的,下一步就是要進階。這個進階的核心能力無非就是提效增收。
  • 第三階段,一般到這個階段,這個業務的市場就變大了,然後就出現了競爭對手。這個時候,你也希望在競爭對手沒有成長起來之前,把整個市場份額佔領了,所以這時候面臨的問題是你的競爭擴張。
  • 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可能面臨的是整個行業的升級,或者說你公司要去做業務的突破,這個時候就有了創新升級。

所以要去理解我們的業務態勢在哪?根據我們的業務態勢來判斷業務系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我的理解中,支撐模式和提效增收都屬於基石的建設,而競爭擴張和創新升級屬於武器升級。

武器升級階段加入了更多業務的策略、業務的規則玩法,然後有非常多靈活變通的能力。你要在業務的視角上面去做持續的靈活變通。所以這部分你要輸出的有可能是獨立的武器,也有可能輸出武器庫,還有可能輸出武器庫加作戰的策略,最後是一個完整的作戰視圖。

這是我理解的業務態勢。

② 進階策略

進階的策略是業務數位化和數字業務化。

  • 第一個是業務數位化,把業務鏈路裡面的業務動作搬到線上,先把它數位化,有了數位化之後持續沉澱你的數字,到後面你再輸出業務策略。
  • 第二個是數字業務化,輸出你的作戰視圖的時候,再把你的數字反哺到你的業務當中去指導你的業務生產建設。

大家在管理的時候可以去判斷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是我先把它線上化、數位化,還是我要基於我已經獲取的數位化持續輸出業務的策略能力。

4. 業務發展4階段

我會基於業務發展把發展視圖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人肉階段,業務是閉環的,可以跑通。
  • 第二階段是線上化,把關鍵鏈路的場景、必要的環節搬到線上。
  • 第三階段是運營化,持續提升你的系統化、自動化的能力,可以幫助到業務,讓業務能夠在你的系統能力上去做業務規則的管理和輸入。
  • 第四階段是智能化,就是你輸出的更多是策略平臺和作戰工具,能夠把更多的數字直接賦能給業務系統和產品體系。

怎麼來理解這件事情呢?

以外賣開店舉例,就是把線下門店搬到線上來,這個就叫線上化,最關鍵的鏈路是供給管理。開店就是供給,先把開店信息填寫上去,填完之後提交審核,最後開店生效。

到第二階段運營化,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制定業務規則,業務規則包括數據指導和系統規則。

數據指導是什麼?

我要去看商家的供給量是不是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萬一附近的用戶特別喜歡吃麻辣燙,但是我們這沒有麻辣燙店,這個時候就要把麻辣燙的店開到線上來。

所以這裡面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供給監控,如果線下有一百家店,線上只有50家,那我的監控會發現大盤滲透率不足,這是我們第一個要看的視角。

第二個就是商機挖掘,我怎麼去幫助BD、幫助平臺。比如上面那50家店,我優先去開哪些店等等。

系統規則是什麼?

  • 第一,把管理規則搬到線上來,自動化處理;
  • 第二,規則不是通過代碼的方式實現,而通過運營配置的方式來管理這些規則。

最後到第三個階段智能化,我們想做的事情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開店的推薦,第二部分是系統的開店,直接告訴商家去哪開店。所以這兩部分打包在一起,幫我們在開店的過程當中找到更精準的定位。

聯通拓展是什麼?就是說如果我把這家店線上化了,我要預測我能給這家店能夠帶來多少產出。

匹配聯動是什麼?比如說這個店開上來之後,我的流量如何來傾斜,我的物流配送能力能不能來承接等等。

在這裡我總結了一句話:系統能力一定要從業務支撐的服務者,逐漸轉變為管理者。

5. 業務建設3問

總結一下,業務系統搭建過程中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 第一,思考一下你自己的業務當中,你的核心鏈路、全局視圖、發展視圖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去抽象畫一下業務面臨的問題。
  • 第二,判斷一下你的業務和產品當前所處的階段在哪?
  • 第三,嘗試設計你的產品路徑,然後去規劃你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產品,可能會在什麼階段發生什麼變化?你的產品體系要做什麼樣的升級,來去保證支撐到業務?

三、業務能力三法則

1. 洞察業務的能力

洞察業務的能力,核心是兩個閉環,分別是業務視角的閉環和項目視角的閉環。

業務視角的閉環是什麼意思?

我抽象出核心鏈路,一定是用戶、供給和交易履約。就算我今天的業務有可能不做履約的業務,我只做了一個線上信息撮合的業務,但也有可能有一天要去做履約,這就是一個閉環的路徑。

另一個是項目視角的閉環,比如產品功能的上線,後面的運營怎麼來做,最後拿到什麼樣的結果,後續的持續迭代如何來幫助我的產品迭代升級。

2. 抽象本質的能力

很多同學在去做規劃的時候,特別喜歡基於當前自己領域的狀態,然後就開始做判斷了,但是你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所以怎樣去判斷你所處的領域,去發現一些新領域的機會?

我的建議是在全局視角裡去畫三個圖。

  • 第一個是業務的大圖,站在你的業務領域當中去畫,業務大圖越詳細越好,越深刻越好。
  • 第二個是產品的大圖,描繪產品怎麼來去承接你的業務發展。
  • 第三個是未來發展的大圖,核心就是持續的追問,從表面往下深挖,然後做到足夠深度的思考。同時不要只看自己的業務,要去看看旁邊跟自己關聯性強的業務,他們有哪些點是共同的,哪些點有差異。最後把它抽象出來變成你自己的東西,這是抽象本質的能力。

3. 回歸場景的能力

做到以上幾點後,就要回歸到場景裡面去驗證價值,做好取捨、迭代和趨向管理。驗證價值和迭代我就不講了,主要講下取捨和趨向管理。

① 取捨

你在做取捨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去結合當前業務所處的階段,你所面臨的核心業務趨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在驗證業務模式,你的取捨標準就是先支持核心鏈路,其他那些管理和運營的東西有可能不是必要的。

然後到了一定階段,比如說你今天面臨的是競爭,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運營是持續變化的東西。你面臨的問題就是業務不斷發生變化的需求,你要考慮的是業務系統怎麼把它承接下來。

② 趨向管理

如果你沒有管理思路,你最多能做的就是抽象完之後搬到線上來。但是你在做運營化和智能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做管理。

所以做產品不能只看產品的建設,一定要放在業務當中去考慮,一定要去跟你的業務夥伴去合作,把業務的管理思路變成產品管理的思路。

四、落地4句話

第一個,不要做膚淺的產品執行者,要做深刻的領域建設者,甚至你們要去升級成自己體系的建設者和整個業務、整個企業的業務系統的建設者。

第二個,從基礎的業務服務者到強大的業務管理者,這就是進階的思路。做工具是服務,你就算在核心,實際上你也是服務者。持續落地到最後升級,讓自己變成一個管理者,能夠管理業務。

第三個,你不要先做錦上添花,要先做的是雪中送炭。

第四個,由弱到強。你的業務策略的輸出,一定是由弱的姿態上來,一開始不要放那麼高姿態。因為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你的高姿態,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放低姿態讓別人願意用。

關於這落地的四句話,同樣還有兩個問題送給大家:

  • 第一,嘗試設計你的業務大圖和產品大圖?然後思考一下你自己推進的大圖演進的過程當中,你推薦的方法和路徑是什麼呢?
  • 第二,如何與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0產品經理大會預告

2020產品經理大會全國巡迴現已開啟,杭州、廣州、上海、北京四城同步預售,與一線產品操盤手們一起,聚焦於探索產品經理與技術、體驗、創意、產業、B端的連接,發現更多產品經理的新可能!

戳此連結或點擊圖片,了解大會詳情:http://996.pm/Y2X02

相關閱讀

所有的快,都要拿慢來換

 

本文為【2019上海產品經理大會】現場分享整理內容,由合作媒體@筆記俠 花的姿態 整理髮布。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題圖來自大會現場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書籍導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它一開始給你「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這樣的崇高感,但當你誤以為這是一本預備CEO的修煉寶典的時候,隨著書中逐步講述這個養成過程,你卻會發現你所知道的永遠不夠,應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
  • 1小時搞定面試:產品經理面試經典15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畢竟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能獲得一次面試機會,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邀請都極為珍貴,不容浪費。產品經理作為傳說中的「CEO學前班」,崗位前景好,無專業門檻限制,也成為很多人轉行的首選目標。每年都有大量的人踴躍嘗試,相應的,hr對產品經理的面試也會更加嚴格。
  • 需求是一棵樹,產品經理如何「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何把需求比作一棵大樹的話,那麼樹根是用戶需要、樹幹是用戶需求、樹枝是市場需求、果實則是產品需求。需求是一個老話題,卻又是一個新話題。之所以說是老話題,因為在網際網路將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推向頂峰之前,需求在市場導向型產品經理或者叫做營銷型產品經理領域中就廣泛的提及應用。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蘇傑:大神級產品經理必經的7層修煉
    ▌導師:蘇傑,阿里8年產品經理,饅頭商學院特約產品導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書作者。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這些能力,於是我在2009年初的時候提出了這個口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當時也沒有人知道我,也就沒有人覺得太有問題。
  • 一套適合To B產品經理使用的工作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乾貨提煉:一名To C的產品經理,教你如何做好To B的產品》一文中,我們曾提到,做To C類產品,其核心是:創造需求場景 → 引導用戶 →  建立使用習慣。而做To B類產品,由於產品經理很難創造需求,因此產品經理首先要能適配現有業務,才能再針對業務中的痛點逐步優化。
  • 產品經理的三大職業發展方向,你選擇哪條?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另外,產品經理,到高級產品經理後,一般往3個方向發展:(1)資深產品經理(技術路線)即在產品專業路線上深耕,極其擅長特定領域的產品架構和設計,具備產品業務模型的抽象和搭建,專業技能熟練,項目經驗豐富,且具備獨到的產品視野。
  • 項目經理、產品經理、客戶經理,都是真的經理嗎?
    中,我都提及了我那位後來做了民企老闆的賴師兄,這位打工時就是做的模具經理,Tooling Manager,也不管人,專門管理模具的工程師,但公司比工程師高多了,還蠻有權力的。下面說更常見的,無論是否製造業,都有個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只不過現在網際網路火了起來,所以大家都以為就網際網路行業有產品經理。
  • Facebook資深產品經理:卓越的產品經理 VS 普通的產品經理,看這4點...
    enjoy~我是Facebook的產品經理,之前我創過業,也在Instagram和Microsoft擔任過產品經理。我給Facebook面試過數不清的產品經理,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夠拿到offer。大多數時候,如果每個面試官都覺得這個產品經理可上可下,那我們一定不會錄取他們。
  • 產品設計的 7 個步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總要面臨產品設計的問題,產品設計可能沒有標準的流程,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體會,筆者根據多年經驗總結了7個步驟,在此和大家分享。這是昨天一個同學在知識星球裡向我提的問題,是關於產品設計的流程和 SOP 的。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它需要一個定義。慶幸的是,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行業更權威人士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的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談「產品經理」
    前者是要懂得市場和用戶,後者則是老闆想好了產品架構,你去執行好就可以。目前市場上80%的產品經理都在賣體力,特別是在大公司,能夠影響老闆想法的人很少。賣體力的產品經理會遇到轉型困難的問題,因為不同類型的產品在執行層面上會有不同之處,包括市場不同、規則不一樣等等,但「賣想法的產品經理在任何一個產業中都能生存下去」。
  • 從「人人都是建築師」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01 「人人都是建築師」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在土建領域,有句並不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麼出名的話,叫做「人人都是建築師」。據不權威的統計,人一生80%以上的時間都在建築裡——住宅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等等。所以,作為建築的使用者——人,本身就有權利對建築的設計指指點點。
  • 產品經理面試問題: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編輯導語: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隨著不斷地提升,你的能力也要跟上你的步伐;本文是作者的面試經歷的實例,在面試中被問到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哪些能力時應該如何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16年我要從阿里巴巴集團轉崗去菜鳥,那時候對菜鳥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同時也想有更多的新業務體驗,希望自己能有一些0-1建設新產品的經驗和能力。雖然是內部轉崗,但也需要嚴格的面試流程,在1面和3面的時候,都被問到一個問題:你覺得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先回答我:DAU是什麼?
    -2-寫出一份90分的產品經理簡歷無論你是否有實習經驗,都可以寫出一份能夠強匹配產品經理招聘要求的簡歷。-3-改變面試準備無從下手的現狀我們將手把手教你如何聽懂面試官在問什麼,甚至做到引導面試官問什麼。不光課程內容誠意滿滿!導師內容也是空前強大!
  • 怎麼給你的產品定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不過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使用者完全沒有參與。三、一切圍繞用戶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產品的絕世秘籍,外面有很多了,我們都知道打造一個好產品需要: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做分群;打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 toolbar - toolbar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NLP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子領域,作為AI產品經理,我們至少要知道NLP是什麼,它能做什麼事,這樣我們就能獲得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將遇到的問題和方法連接起來。接下來我從「NLP是什麼、能做什麼、目前遇到的難題」三個方面來簡單介紹下NLP。
  • 需求文檔撰寫與合格交付原則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二、原型設計原型繪畫是產品經理的基礎技能,但現在許多產品經理都認為繪畫原型沒那麼重要,所以草草了事。但實際上,一份好的原型不僅能幫助設計和後端開發較好的理解你的意圖,也能增進團隊之間的和諧。在筆者的產品工作中,設計人員不止一次因為拿到一些不規範的原型設計向筆者抱怨。
  • 產品經理|如何打造自己的邏輯分析模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筆者與大家分享了幾個邏輯分析模型,講述:產品經理如何打造自己的邏輯分析模式,更好地回答類似於「用戶為什麼會購買你的產品?」這種問題。有一個問題,經常直擊產品經理的靈魂。那就是,用戶為什麼會購買你的產品嗎?你可能會想出很多很多的理由來,比如:你會回答我們的產品價格低,我們的產品質量好,我們比競品優秀。
  • 王欣的奔跑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王欣剛從球場上下來,興致勃勃,他說:「盒子沒做成,主要是因為沒有好的產品經理,沒有好好做產品。」那次對話,距離他第一次創業失敗已經過去六七年了。而關於產品和技術之外的認知,他依然沒太大長進。盛大的失敗,是王欣在產品之路上的第二次跌倒。他爬起來,從上海回到深圳,頂著「盛大最好的產品經理」的頭銜,繼續創業。2006年,王欣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 新手產品經理的職業規劃
    產品經理是網際網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崗位,技術門檻不高,薪資待遇和發展潛力都不錯,很多產品新人和非產品崗朋友對產品崗位都比較感興趣。如果選擇了產品經理崗位,那今後的職業規劃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