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20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舉辦的【 2019上海產品經理大會】完美落幕。餓了麼高級產品專家 劉瀟老師,她為我們帶來《從基石到武器,業務系統的進階之路》
閱讀前,先思考: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從基石到武器,業務系統的進階之路」。今天給大家重點分享的主題,既有務虛上面的提升,也有務實上面的落地。
我主要講3個部分,分別是:
我們先來做一個連線題,上面是業務,包括電商的業務,外賣的業務,同城的O2O業務,下面是三個交通工具,包括飛機、貨車和摩託車。
這是我的連線。電商業務連的是飛機,外賣業務員連的是摩託車,同城業務連的是貨車。
電商、外賣和同城業務一定會有相同的地方,這個相同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供需的匹配,就是說用戶的需求如何得到滿足,這是相同的地方。而交通工具代表的是時空的轉換,代表我的供需匹配能夠在多大範圍內承接。
經過一番拆解,我們找到了業務的共通點和差異點,由此我得出了3個結論。
這是我們在拆解一個業務的時候,如何去洞察它。關於這3點,我來一一介紹自己的思考。
① 不變的「人貨場」
供需匹配是原始的驅動力,這個概念更多是來自於傳統的零售行業。但是我發現傳統零售行業本身抽象出來的一些理論,實際上放在花樣百出的網際網路行業當中仍然能夠成立。
而之所以不變,解釋如下:
② 業務的從輕到重
從輕到重的概念是什麼?
我自己做過B2B業務、做過B2C業務,也做過同城業務,現在在做外賣業務。我發現我所經歷的公司,其業務態勢正好符合了整個網際網路發展的過程。
本質沒有變的還是人貨場,但是時空發生了變化,用戶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所以業務的態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從一開始B2B的信息撮合,平臺不怎麼關注有沒有做在線交易;到消費電商和同城開始關注在線交易,同時能夠保證線下的物流配送團隊,能夠把你要的服務和商品送到門上來;再到外賣業務,會發現我們的業務圈更小了,同時我們還要把物流配送做到線上化。
從一開始最輕的信息撮合到最後做到了全鏈路線上閉環,業務態勢越來越重。
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的業務態勢在哪個階段,基於不同的業務態勢下,有可能你本身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和你的業務系統裡面所承載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③ 外賣的兩個業務特性
第一個特性是定位。如果我的物流配送能力沒有辦法覆蓋到你,就不會給你顯示商家信息,因為給你看其實也沒什麼意義。這種場景下體現的就是所有的用戶需求和商戶能夠滿足到的供給匹配。
第二個特性是30分鐘的業務。
所以基於這兩個特性,我們拆解出外賣業務發展需要系統支撐的2個關鍵要素:
大家在做自己的業務時,要去考慮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思考你的業務模式本質是什麼?
你能不能找到業務模式的核心,然後抽象出來變成你自己理解的東西。
第二個,跟你類同的業務有哪些?跟你有關聯關係的業務有哪些?
很多時候,大家非常容易去關注自己的競爭對手,但是很有可能你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的,而是被外行人打敗了。
第三個,跟你類同的業務裡面,不變的是什麼?變的是什麼?
如果能回答這3個問題,你對業務的理解一定比現在只做自己領域當中的業務理解更加深刻。
理解了業務的本質,下一步就開始著手去做業務系統。
一般大家搭建系統有3種方法,分別是:
對於建設業務系統,我會分三步走。
這是我理解的業務系統建設三步走,我們一步一步來拆解。
每一個模塊怎麼做,要先看這個業務的本質是什麼。你要抽象出業務的核心鏈路。
在用戶端,所有的流量玩法、營銷玩法都是基於用戶來做,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產品來做承接。
同樣的,你一定是有一個供給端能夠服務於你的客戶或服務於你的商戶,能夠保證它在你的體系當中持續的生長。這個生長過程有可能你會需要銷售團隊,那就延伸出來一個銷售團隊幫它生長。這是供給的生產管理。
從用戶產生需求,到商家提供服務或商品,再到產生交易、產生訂單,最後再做後續履約。這是現在的業務核心鏈路。
剛開始的B2B業務可能只做用戶跟供給的匹配,不做在線交易,也就沒有後面的履約。而現在的B2C業務就會有交易履約的部分,這是業務演進的過程。
全局視圖是什麼?是能支撐這個業務真正落地跑下來的核心。
剛才我講了業務層,現在來講一下展示層、管理層和基礎層。
① 展示層
為了支撐外賣業務鏈路真正能夠呈現出來,從展示層來看,也一定要存在3個端,分別是:用戶端、商戶端和物流端。
② 管理層
業務管理要想在公司裡面沉澱下來,也需要有系統的支撐,包括銷售管理、運營管理、策略管理和資源管理。
③ 基礎層
從基礎層來看,包含了系統框架和基礎服務。基礎服務的完善拓展、客服和人力資源,這些都屬於基礎服務的範疇。
從全局的視角來看,要去支撐外賣這個業務,我的業務系統不能只做中間那一層,我還要去看整個場景裡面的業務鏈路。
因為業務一定會不斷發生變化,業務發生變化的過程當中,系統能力如何來做升級,需要分4個階段。
① 業務態勢
所以要去理解我們的業務態勢在哪?根據我們的業務態勢來判斷業務系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我的理解中,支撐模式和提效增收都屬於基石的建設,而競爭擴張和創新升級屬於武器升級。
武器升級階段加入了更多業務的策略、業務的規則玩法,然後有非常多靈活變通的能力。你要在業務的視角上面去做持續的靈活變通。所以這部分你要輸出的有可能是獨立的武器,也有可能輸出武器庫,還有可能輸出武器庫加作戰的策略,最後是一個完整的作戰視圖。
這是我理解的業務態勢。
② 進階策略
進階的策略是業務數位化和數字業務化。
大家在管理的時候可以去判斷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是我先把它線上化、數位化,還是我要基於我已經獲取的數位化持續輸出業務的策略能力。
我會基於業務發展把發展視圖分成四個階段。
怎麼來理解這件事情呢?
以外賣開店舉例,就是把線下門店搬到線上來,這個就叫線上化,最關鍵的鏈路是供給管理。開店就是供給,先把開店信息填寫上去,填完之後提交審核,最後開店生效。
到第二階段運營化,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制定業務規則,業務規則包括數據指導和系統規則。
數據指導是什麼?
我要去看商家的供給量是不是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萬一附近的用戶特別喜歡吃麻辣燙,但是我們這沒有麻辣燙店,這個時候就要把麻辣燙的店開到線上來。
所以這裡面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供給監控,如果線下有一百家店,線上只有50家,那我的監控會發現大盤滲透率不足,這是我們第一個要看的視角。
第二個就是商機挖掘,我怎麼去幫助BD、幫助平臺。比如上面那50家店,我優先去開哪些店等等。
系統規則是什麼?
最後到第三個階段智能化,我們想做的事情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開店的推薦,第二部分是系統的開店,直接告訴商家去哪開店。所以這兩部分打包在一起,幫我們在開店的過程當中找到更精準的定位。
聯通拓展是什麼?就是說如果我把這家店線上化了,我要預測我能給這家店能夠帶來多少產出。
匹配聯動是什麼?比如說這個店開上來之後,我的流量如何來傾斜,我的物流配送能力能不能來承接等等。
在這裡我總結了一句話:系統能力一定要從業務支撐的服務者,逐漸轉變為管理者。
總結一下,業務系統搭建過程中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洞察業務的能力,核心是兩個閉環,分別是業務視角的閉環和項目視角的閉環。
業務視角的閉環是什麼意思?
我抽象出核心鏈路,一定是用戶、供給和交易履約。就算我今天的業務有可能不做履約的業務,我只做了一個線上信息撮合的業務,但也有可能有一天要去做履約,這就是一個閉環的路徑。
另一個是項目視角的閉環,比如產品功能的上線,後面的運營怎麼來做,最後拿到什麼樣的結果,後續的持續迭代如何來幫助我的產品迭代升級。
很多同學在去做規劃的時候,特別喜歡基於當前自己領域的狀態,然後就開始做判斷了,但是你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所以怎樣去判斷你所處的領域,去發現一些新領域的機會?
我的建議是在全局視角裡去畫三個圖。
做到以上幾點後,就要回歸到場景裡面去驗證價值,做好取捨、迭代和趨向管理。驗證價值和迭代我就不講了,主要講下取捨和趨向管理。
① 取捨
你在做取捨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去結合當前業務所處的階段,你所面臨的核心業務趨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在驗證業務模式,你的取捨標準就是先支持核心鏈路,其他那些管理和運營的東西有可能不是必要的。
然後到了一定階段,比如說你今天面臨的是競爭,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運營是持續變化的東西。你面臨的問題就是業務不斷發生變化的需求,你要考慮的是業務系統怎麼把它承接下來。
② 趨向管理
如果你沒有管理思路,你最多能做的就是抽象完之後搬到線上來。但是你在做運營化和智能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做管理。
所以做產品不能只看產品的建設,一定要放在業務當中去考慮,一定要去跟你的業務夥伴去合作,把業務的管理思路變成產品管理的思路。
第一個,不要做膚淺的產品執行者,要做深刻的領域建設者,甚至你們要去升級成自己體系的建設者和整個業務、整個企業的業務系統的建設者。
第二個,從基礎的業務服務者到強大的業務管理者,這就是進階的思路。做工具是服務,你就算在核心,實際上你也是服務者。持續落地到最後升級,讓自己變成一個管理者,能夠管理業務。
第三個,你不要先做錦上添花,要先做的是雪中送炭。
第四個,由弱到強。你的業務策略的輸出,一定是由弱的姿態上來,一開始不要放那麼高姿態。因為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你的高姿態,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放低姿態讓別人願意用。
關於這落地的四句話,同樣還有兩個問題送給大家: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2020產品經理大會全國巡迴現已開啟,杭州、廣州、上海、北京四城同步預售,與一線產品操盤手們一起,聚焦於探索產品經理與技術、體驗、創意、產業、B端的連接,發現更多產品經理的新可能!
戳此連結或點擊圖片,了解大會詳情:http://996.pm/Y2X02
所有的快,都要拿慢來換
本文為【2019上海產品經理大會】現場分享整理內容,由合作媒體@筆記俠 花的姿態 整理髮布。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題圖來自大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