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給你的產品定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大部分買賣都不是一次性買賣,這就導致了設計付費方案的複雜化,定價目的也就不只如此了。本文筆者給出了較為系統的「產品定價」方式,相信對於想學習這方面內容的童鞋會很有幫助!

一般提到定價,很多人會只想到「我的產品要賣多少錢」。對於網際網路產品來說,遠不止這一點。一份比較完整的產品定價中,我們需要考慮到下面幾個地方:

一、產品定價中要考慮的問題

1. 你要幾種不同的方案?

你有免費方案嗎?你有試用方案嗎?你有幾種付費方案,一個、兩個、三個?

2. 如何決定不同方案的差別?

最常見的就是進階收費。最便宜的方案只有基礎A功能,第二級會增加進階B功能,最貴的有全部A+B+C功能?那A、B、C分別是什麼?

每個功能分開購買,我可以單買A功能,也可以單買C功能?

或者像是阿里雲圖片視頻存儲這類,一樣的功能,但是用量越多就越貴?

這第二點其實最困難。如果功能比較複雜的話,排列組合可以有上百種,光是從什麼角度切入就是一個大問題。通過功能差異,還是依據功能使用量?

如果是功能差異,需要確定把哪些小功能打包成大功能項,是乾脆全部打包成一個功能項,還是根據不同的付費方案來定包含哪些大功能?

如果是用使用量做差異,那又如何定義用量?點擊次數、使用次數還是查詢次數?要不要分時段?要不要用量結合功能一起做不同的方案定價?

又或者你根據使用者的購買時長來做不同方案,你一次賣越久就越便宜?

3. 想想怎麼表達你的產品描述

這部分主要是考量文案和交互,你需要考慮的是要把哪些小功能放在一起,然後如何用一個詞去表達它。比如Word把複製、粘貼兩個功能打包,叫做「編輯」功能。把導出PDF、導出TXT、導出圖片打包在一起,統稱叫「導出」功能。最後,結合合理的文案描述這些功能,讓使用者能夠清楚的知道這些到底是什麼。

4. 價格定多少合適?

等上面的工作都做完後,最後才是價格,你準備每個方案賣多少錢?

二、怎麼決定產品要賣多少錢?

憑直覺去想,可能會想到下面幾種常見的方法:

根據成本定價,我先計算我的成本是多少錢,然後加上一些利潤;觀察別人家定價,看其他差不多產品,別人賣多少錢,然後看比他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根據自己時薪,一般適用於顧問、家教、外包。可能還有其他的方法。不過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使用者完全沒有參與。

三、一切圍繞用戶

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產品的絕世秘籍,外面有很多了,我們都知道打造一個好產品需要:

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做分群;打造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做產品經理的或者看過產品書籍的,對上面的步驟應該非常熟悉。打造一個好的產品,一切都圍繞著用戶。其實做定價也是這樣,用戶購買的是他想要的結果,而不是打造產品所花費的成本。我們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巴菲特說過: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因為用戶不在乎你的競爭對手賣多少錢,也不在乎你的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只在乎他可以得到什麼。

這句話實體商品可能不是這樣,但是網際網路產品基本通用。一來是因為邊際成本很低,你不會根據產品成本去定價,而且大家都在追求差異化,使用者會有對比,但不會覺得你的產品和另外一個完全一樣。

四、定價的四個步驟

根據產品的設計流程,我們圍繞用戶可以建立定價的4個步驟:

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分群;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然後我們就來看這四步具體怎麼做:

五、Step1-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

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人,不同的用戶對不同功能的看法也都不同。首先要了解不同用戶使用你產品的時候,他們想要滿足什麼需求,他們會使用哪些功能或工具滿足,這是在這一步要做的事情。

1. 我們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一般我們想要調研用戶,不是做訪談就是發問卷,這兩種方法都很常用。

用戶訪談相對成本比較高,但是可以談的比較深;問卷相對便宜,可以大量回收反饋。有個簡單的說法就是,想知道Why、How就用訪談,想知道What就用問卷。

如果你只想了解用戶「對每個功能不同緯度的重視程度」這種資料,用戶問卷就可以了,儘可能的搜集每一位使用者的看法。問卷內容可以分成三大塊:

了解用戶的需求(Jobs to be Done注釋);了解用戶對不同功能的重視程度;了解用戶的心理價位。Jobs to be done(以下簡稱JTBD)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2003年在其書籍《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提出,該教授因在1995年首次提出「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壞/顛覆式創新)」而聞名。後由Strategyn公司創始人Tony UIwick與自己提出的「Outcome-Driven Innovation(結果導向創新)」相聯繫,發展出比較成體系的方法論並應用到商業中。JTBD可以依據情境,定義出用戶真正的需求。除此之外,JTBD作為一種創新方法的框架,在競品分析、功能取捨等多方面都可以使用其思想。(因為語言差異,Jobs具有非常廣泛的內涵意義,下文所說的工作/任務無法完全覆蓋其內涵意義)

最終可以得到一個公式:

用戶會用____來滿足____,為此,他們願意支付____元

根據JTBD,去掉了觸發場景,加上了價格,你就可以大概了解到用戶會用你產品的什麼功能,為了滿足什麼需求,以及他們願意為這個功能付多少錢。

確認了這三個必要信息,我們將問卷分成了解需求、了解對應該需求的功能、了解心理價位三大塊。

2. 開始設計問卷

確定了問卷方向,然後根據你的產品設計問卷問題。關於問卷的設計也是有技巧的,我主要說以下兩種不同的問卷。比如以「數據展示」功能為例:

(1)依據滿意度打分 1~5分

這種問卷比較常見,針對同一個功能,進行不同維度提問用戶的贊同程度。

(2)最重視/最不重視

這種問法不是對每一個功能的滿意度進行打分,而是直接問你「你最重視哪個方面,最不重視哪個方面「。

從結果來說,第二種問卷的回答品質會遠高於第一種。因為第一種問卷中,幾乎可以看到的是同意和非常同意的答案居多,因此很難判定用戶到底最看重你功能上的哪個方面,因為可能對他們來說都還好,只要不是太難用,所以都會打上滿意。第二個問卷的優點在於問題的數量減少很多,同意的事情,第一種問卷要問5道題,而第二種只需要問2道題。減少問題數量可以增加問卷完成度,並且更容易甄別你想要的。

六、Step2-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做分群

問卷回收完後,我們需要開始進行整理分析,區分出不同類型的用戶。

如果使用你產品的人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理財產品,用戶可能就有金融系學生、剛入社會的新人、工程師,肯定還有不少投資的大戶。就算都是專門理財的投資人,他們也會有不同的目的,例如:

有想要看哪一塊理財產品未來半年收益率最高的人;想看哪一個基金可以一直定投五年十年的人;想要看下別人說的消息靠不靠譜等等。

1. 關注需求,而不是用戶畫像

先搞清楚這些人可以分成幾種,每一種人群在意的功能是什麼。同標題所說的,相比於用戶畫像,我覺得更需要在意用戶的需求是什麼。舉兩種例子:

如果按需求分,可能會分出一類用戶群體是「驗證信息」。他們從其他地方聽到,可能接下來某一個股票表現會很好時,他們打開你的理財產品可能只是來看看有沒什麼風險是別人沒提到的;如果是按用戶畫像分,可能會分出一類人是27~40歲,住在一線城市的男性,可能未婚,或是已婚但還沒有小孩。這裡先不談兩種的優缺點(篇幅會很長),我個人偏向需求理論框架(JTBD),所以你的問卷可以沒有任何的關於人的基本屬性(年齡、性別、地區、婚配、收入等)的問題。

2. 問卷太多看不完怎麼辦?

Emmm…如果你的公司很大,問卷一下子就能收集上千份,每份有十幾題,看都看不完,更別說區分人群了。這裡可能需要學一些透視表,或者用問卷軟體自帶的分析功能,想辦法減少變量。

3. 不同類型的用戶,對不同功能的偏好是什麼

最後,你統計完了所有問卷,大概知道了G1~4類用戶對功能ABCD的重視程度如何。

4. 搭配行為數據及訪談

再搭配你的產品的使用行為數據,你還能知道不同類型的用戶在使用行為上有沒明顯不同的特徵,再配合這些行為表現,去驗證問卷與行為是否一致。除了問卷外,你也需要經常的和用戶做訪談,互動起來。

問卷結果+產品行為數據+訪談,這些全部加在一起,大概可以推測出用戶的意圖,以及行為動機了。

我們就完成了公式:

用戶會用____來滿足____,為此,他們願意支付____元

而且還可以知道他們的行為表現以及內部誘因。

七、Step3-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

前面花了一堆力氣,終於分出了幾種用戶群體,又根據產品信息、自己的經驗、訪談記錄推測出了他們的想法,接著馬上就要碰到最複雜的問題」如何針對得出的結果,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

就算在區分了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後,你還是會很難馬上確定方案。中間還會牽扯到以前的免費功能,如果收費會不會產生影響,或者新功能收費了,對產品裡大多數免費會員來說影響太大,導致整體的效果適得其反。

在設計付費方案的時候,通常不會只設計一種,因為這樣你只賺到了需求曲線下面的一小塊面積。如果有不同價格的方案,你就有可能賺到更大的面積(面積就是你的營收,數量x價格)。

至少是需要將其分成幾種,但是怎麼分,我覺得沒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架構或者框架,只能一直思考各種可能性,然後分析每一種可能性的優缺點。

好的定價方案,有幾點:

用戶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方案的差別,知道自己適合哪種;儘可能最大化公司的長期利益;你會覺得很自然,感覺理所當然應該就是這樣。其中第三點很有意思,這種感覺就是你會覺得這樣設計很理所當然,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前面花了這麼多時間到底在幹嘛。

就像《創新的用途理論》裡說的:好的用途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其實都是經過許多的研究和分析,才看到這些明擺著的東西。

八、Step4-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

在設計問卷的時候,關於價格的問題不能隨便問。舉例兩種很常見但並不好的問法:

你願意付多少錢?1000元你願意買嗎?第一種問法,最不可取,千萬別這樣問,因為突然來一句你願意付多少錢,用戶會懵的,最後講出來的價格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第二種問法稍微好一些,但是你也只知道這個價格的接受程度。因為你一問這個價格,用戶就會被錨定了(參考錨定效應)。接下來你怎麼問?往上他會因為價格定錨覺得貴,而不太願意接受了。

用戶沒有絕對概念,只有比較的概念。雖然用戶沒辦法回答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他們有辦法去跟其他的東西做比較。

例如:微信附近的人功能 vs iPhone 11 ,你會選哪個?還可以和一個其他新產品做對比,比如iPone SE 2,價格大概區間在2K~3K,不是說這個價格內就一定會買,但是如果這個價格內有其他方面也表現的不錯,那我可能會去下單,若是高於這個價格,不管再潮,我都呵呵一下算了。

所以,你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不是要去問用戶一個價格,而是要想辦法問出一個區間。例如:

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太貴了,不考慮購買?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有點貴,但還是會考慮購買?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性價比很高?一個月投入多少錢會覺得是不是便宜了點,偷工減料?然後根據四個問題,整理到一個圖標上得出一個願意接受價格的區間。

橫軸是價格,縱軸是人數的比例。我們只需要關注四條線的交匯處就可以了。通過這張圖,你就可以看出什麼是最適合的價格區間、什麼價格購買人數會最多、什麼價格收入會最多。

圖中的表達:

當價格1000時,只有12% 的人覺得不划算。當價格2600,有90% 的人覺得不划算;44% 的人覺得500太便宜了,但只有5% 的人覺得1900 還是太便宜;當價格3000,62% 的人覺得太貴了,31% 的人覺得不貴。也就是69% 的人覺得有點貴(這69% 的人包括那62% 覺得太貴的人)。最多人購買的價格不一定是收入最多的價格,要用哪一個價格取決於你的定價目的。例如你希望先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可以選擇最適價格區間中偏低的價格。

九、總結

產品定價除了告訴我們不同的方案賣什麼、賣多少錢,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用戶想滿足什麼需求。這關係到了你想要向用戶傳遞什麼價值,包括我們怎麼設計現有功能,文案和圖片主打什麼訴求。

設計好的付費方案要注意四件事:

了解用戶最重視的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分群;設計滿足不同需求的方案;根據不同方案確定價格。一個好的產品定價應該是根據使用者需求來決定方案與價格的。有時候一個好的定價對利潤的提升可能會遠大於優化獲客率、留存率,不要小看喔。

第一次定價可以邊做邊學,一般用戶體量比較大的產品,全部做完也要花上個把月的時間,但是大部分功能不一定都有耐性。如果你對用戶比較了解,或者之前就有大量的用戶訪談記錄,對用戶動機的把握和需求挖掘就會比較有信心。多花費一些時間做用戶調研總是好的。

產品定價不只是決定價格。如果你做完了全部的步驟,你會重新了解用戶對待你的產品的看法,你會更了解自己提供給用戶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傳遞好這個價值,甚至在未來功能的開發上,往哪裡走,你應該也會更有信心了。

十、最後

產品的價格畢竟不是隨意變動,半年變一次就已經很頻繁了。而對於體量小的產品來說,因為轉化率低,不太容易做A/B測。除了定價外,運營人員一定多關注留存,對營收幫助會很大。

感謝閱讀!

參考資料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pjCZ0HUqdtKCBDNFyIuUcg

本文由 @財報狗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書籍導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它一開始給你「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這樣的崇高感,但當你誤以為這是一本預備CEO的修煉寶典的時候,隨著書中逐步講述這個養成過程,你卻會發現你所知道的永遠不夠,應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蘇傑:大神級產品經理必經的7層修煉
    ▌導師:蘇傑,阿里8年產品經理,饅頭商學院特約產品導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書作者。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這些能力,於是我在2009年初的時候提出了這個口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當時也沒有人知道我,也就沒有人覺得太有問題。
  • 產品經理|如何打造自己的邏輯分析模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筆者與大家分享了幾個邏輯分析模型,講述:產品經理如何打造自己的邏輯分析模式,更好地回答類似於「用戶為什麼會購買你的產品?」這種問題。有一個問題,經常直擊產品經理的靈魂。那就是,用戶為什麼會購買你的產品嗎?你可能會想出很多很多的理由來,比如:你會回答我們的產品價格低,我們的產品質量好,我們比競品優秀。
  • 3問產品經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年10月19-20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舉辦的【 2019上海產品經理大會】完美落幕。餓了麼高級產品專家 劉瀟老師,她為我們帶來《從基石到武器,業務系統的進階之路》
  • 1小時搞定面試:產品經理面試經典15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畢竟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能獲得一次面試機會,非常不容易,每一次的邀請都極為珍貴,不容浪費。產品經理作為傳說中的「CEO學前班」,崗位前景好,無專業門檻限制,也成為很多人轉行的首選目標。每年都有大量的人踴躍嘗試,相應的,hr對產品經理的面試也會更加嚴格。
  • 從「人人都是建築師」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01 「人人都是建築師」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在土建領域,有句並不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麼出名的話,叫做「人人都是建築師」。據不權威的統計,人一生80%以上的時間都在建築裡——住宅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等等。所以,作為建築的使用者——人,本身就有權利對建築的設計指指點點。
  • 一套適合To B產品經理使用的工作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乾貨提煉:一名To C的產品經理,教你如何做好To B的產品》一文中,我們曾提到,做To C類產品,其核心是:創造需求場景 → 引導用戶 →  建立使用習慣。而做To B類產品,由於產品經理很難創造需求,因此產品經理首先要能適配現有業務,才能再針對業務中的痛點逐步優化。
  • 產品設計的 7 個步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總要面臨產品設計的問題,產品設計可能沒有標準的流程,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體會,筆者根據多年經驗總結了7個步驟,在此和大家分享。這是昨天一個同學在知識星球裡向我提的問題,是關於產品設計的流程和 SOP 的。
  • 產品經理的三大職業發展方向,你選擇哪條?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細分領域的發展方向,有諸如數據產品經理、中後臺產品經理、C端產品經理、開放平臺產品經理、商業化產品經理、硬體產品經理、策略產品經理等各類方向。成為資深產品經理,專注其中幾個領域的研究,是你僅存的幾個選擇之一。這個領域可以是行業領域,比如你在金融行業沉澱了多年,了解各類金融產品的設計。也可以功能領域,比如你是一個支付專家,做過多個行業的支付系統。既然明確了最終目標是「成為某領域的資深產品專家」後,意味著你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
  • 需求是一棵樹,產品經理如何「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何把需求比作一棵大樹的話,那麼樹根是用戶需要、樹幹是用戶需求、樹枝是市場需求、果實則是產品需求。需求是一個老話題,卻又是一個新話題。之所以說是老話題,因為在網際網路將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推向頂峰之前,需求在市場導向型產品經理或者叫做營銷型產品經理領域中就廣泛的提及應用。
  • 吐槽產品選型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攻城獅(砍需求):上次公司的伺服器差點被衝垮,公司都說沒錢買新伺服器,怎麼可能通過這個方案,要我說,還不如直接把公司的前臺固定電話公布出去,還省錢呢。前臺美美:你以為我很閒麼?還要我負責接聽電話,我還負責很多跑發票,辦證等業務呢,誰愛聽就公布誰的電話。
  • 常用推薦算法介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果你瀏覽或購買過某種類型的內容,則給你推薦這種類型下的其他內容。以電影推薦為例。比如你之前看過《盜夢空間》,則系統會關聯資料庫中盜夢空間的信息。系統會推薦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其他作品,比如《致命魔術》;系統會推薦主演裡昂納多的其他作品,比如《第十一小時》。如果這個電影系統的數據被很好地分類,那麼推薦系統也會給用戶推薦這個分類下的其他作品。
  • 好書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DF網盤分享
    產品經理vs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是靠想,產品經理是做正確的事,其領導的產品能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能給公司帶來利潤;項目經理是靠做,項目經理是把事情做正確,把事情做的完美,在時間成本和資源約束的的條件下完成目標。
  • 王欣的奔跑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王欣剛從球場上下來,興致勃勃,他說:「盒子沒做成,主要是因為沒有好的產品經理,沒有好好做產品。」那次對話,距離他第一次創業失敗已經過去六七年了。而關於產品和技術之外的認知,他依然沒太大長進。盛大的失敗,是王欣在產品之路上的第二次跌倒。他爬起來,從上海回到深圳,頂著「盛大最好的產品經理」的頭銜,繼續創業。2006年,王欣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 掌握這5個流程,你的產品轉行路就成功80%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很巧的是,產品經歷的核心能力包含了運營能力。但是產品策劃,項目管理還有數據分析。靠自己去摸索,效率非常低。親身經歷來講,3年的時間依然是個初級選手。如果不服,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會怎麼從0-1設計一款產品?哈哈,是不是竟無語凝煙,一時不知從何做起?敲重點:每個產品都要經歷從分析-挖掘.提煉-規劃-設計-管理的雕琢!
  • toolbar - toolbar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NLP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子領域,作為AI產品經理,我們至少要知道NLP是什麼,它能做什麼事,這樣我們就能獲得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將遇到的問題和方法連接起來。接下來我從「NLP是什麼、能做什麼、目前遇到的難題」三個方面來簡單介紹下NLP。
  • 普遍定價策略與SaaS產品定價
    以區域性而言,房地產就是典型的區域性商品,每個不同區域的房地產都有不同的價格和不同的需求量。6. 時間的長短隨著時間的長度增加,商品會愈來愈有彈性。階梯定價法——越多越便宜拾級而下,是每增加一定的購買量,價格就降低一個檔次——目的就是讓你多買、再多買。一句話記住階梯定價法:多買多便宜,少買少抽筋4. 動態定價法——不一定啥時候便宜動態定價法:就是商家對商品或服務價格進行靈活調整的一種定價策略。
  • Facebook資深產品經理:卓越的產品經理 VS 普通的產品經理,看這4點...
    enjoy~我是Facebook的產品經理,之前我創過業,也在Instagram和Microsoft擔任過產品經理。我給Facebook面試過數不清的產品經理,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夠拿到offer。大多數時候,如果每個面試官都覺得這個產品經理可上可下,那我們一定不會錄取他們。
  • 得到APP產品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得到現有近100門課程,涵蓋商業、人文、社科和科學等領域,課程最高定價199,為持續一年的課程,大概在300講左右;收費最低的課程定價19.9,在10講左右;在這之間還有29.9元、39.9元、69元和99元等不同價位的課程,對應著不同容量的課。
  • 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將圍繞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一、引言我通常把數據理解為業務的另一個他,單純的數字是沒有靈魂的,而背後的業務卻是鮮活的。商業數據分析的核心是洞察數據背後業務的規律,本質是數據賦能。我相信從事商業分析的小夥伴們都聽說過,數據分析的三個層次: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和預測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