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0-12-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單純的數字是沒有靈魂的,但是數據分析卻可以洞察出數據背後業務的規律。因此,數據分析是商業活動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本文將圍繞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引言

我通常把數據理解為業務的另一個他,單純的數字是沒有靈魂的,而背後的業務卻是鮮活的。商業數據分析的核心是洞察數據背後業務的規律,本質是數據賦能。我相信從事商業分析的小夥伴們都聽說過,數據分析的三個層次: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和預測性分析。

著名的諮詢公司Gartner在2013年總結、提煉出了一套數據分析的框架,如上圖所示,他們把數據分析分成了四個層次,除了剛才說到的三個之外,還有一個處方性分析。診斷出業務的問題之後,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給出運營策略去改善它。我更傾向把處方性分析合到診斷性分析裡,因為分析和運營是需要結合在一起的。當然,這些小細節影響並不大。如今在公司0-1的參與項目,先前很多的方法論正好有機會都經歷一遍,所以想結合這些框架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或者進群交流。

本篇文章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預測性分析、處方性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發生了什麼?

通過一些核心指標的數據和前後對比,告訴業務方(或者老闆)目前業務的現狀是怎樣的。比如常見的流量、轉化率、收入、成本等等這些指標。往往這些指標是比較宏觀和概括性的,對比完就能對整體的情況有個認知。在公司裡,大家經常會用Tableau做日報/周報,其實主要承擔的就是描述性的匯報。

關於描述性分析,需要思考幾個問題,才能讓整個日/周報概括而又具體:

1. 關注哪些業務

首先要思考在日/周報中展示哪些業務,可以提供幾個維度去參考:

老闆關心哪些業務?想了解什麼信息?部門負責哪些業務,重點是在推哪些?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去確定要展示的業務。

2. 用哪些指標,如何衡量變好/變壞

善用對比(環比/同比)、趨勢等比較方式,不能只展示指標的數據,還要能直觀的反映出目前狀態是好還是壞。

3. 沉澱分析框架

當然,描述性匯報也需要沉澱診斷性分析的框架。比如說,在周報中展示轉化率指標,不論漲跌,大家肯定會在意是怎麼回事。而要分析這事兒,就可以按渠道進行拆解,分成APP端、PC端、小程序端的轉化率等等,分別關注一下。

所以對於該指標的框架性拆解分析,就可以沉澱在描述性匯報中,這樣指標的漲跌就立馬能定位到哪個環節的問題。定位出問題環節後,再細一步的原因就需要去找對應的業務方諮詢了。

三、診斷性分析:為什麼會發生?

業務變好/變壞了,除了知道這個結果外,我們還需要通過數據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會這樣。

在診斷性分析中,就需要去分析業務結果和很多因素的相關性。當然,怎麼能較快速地定位到分析哪些因素和結果的關係,要基於對業務的理解。可以大家一起頭腦風暴分析業務數據,也可以去調研,或者深度訪談一些業務關鍵角色,讓他們給一些輸入,我們才可能知道從哪些維度去分析數據更合理。

1. 定性分析

若分析的僅是一個特徵與結果的相關性,則可以通過畫二者的二維散點圖進行分析,通過圖形描述,可以初步且直觀判斷二者的存在何種相關關係:正相關、負相關、無關;如果相關的話,是線性相關還是非線性相關(拋物線、指數等)。

2. 定量分析

我們通過散點圖可以定性的判斷兩者是否具有相關性。定量上,我們可以通過回歸對他們對關係做出精確的描述。

若結果為連續值,則應用的模型為回歸模型,包括:

1)一元線性回歸

若僅有一個特徵與結果相關,並且其是呈線性關係的,則可以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即建立回歸模型y=a+bx計算出截距a和斜率b,x為特徵(自變量),y為結果(因變量)。

2)多元線性回歸

在實際業務中,僅單個特徵與結果相關的情況是不多見的,大多數都是多特徵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若多個特徵無多重共線性,且與結果呈線性關係,則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y=a+b1x1+b2x2+…+bnxn。

3)非線性回歸

如果回歸模型的因變量是自變量的一次以上函數形式,回歸規律在圖形上表現為形態各異的各種曲線,稱為非線性回歸。常見的非線性回歸模型包括:雙曲線模型、冪函數模型、指數函數模型、對數函數模型、多項式模型等。

四、預測性分析:後續可能會發生什麼?

預測性分析就是提前評估後續可能會發生什麼?在工作中的場景,經常就是利用現有數據進行測算,評估業務接下來的發展。

比如提前需要測算業務年度成本、年度目標、未來收益的大小等等。

五、處方性分析:該怎麼做?

這步的分析通常是接著診斷性分析的,在我們找到了業務變化背後的原因後,我們就需要去想一些策略去改善它。

首先是要定位出業務原因。在診斷性分析這一步,我們在數據上找到了影響結果的因素,這時候就需要去在業務層面上思考原因。

比如說,為了促進用戶轉化,我們發放了優惠券,但是後續發現券的使用很少,單量也沒有上升,這是數據維度的原因。

那業務層面的呢?為什麼用戶都不用優惠券呢:

這時候有些猜測的原因可以通過數據來論證,而有些原因就需要去調研用戶;如果是優惠券的位置不明顯,我們就需要在產品上調整;如果是優惠券的額度太小,我們就需要去適當調整優惠力度。只有準確找到了業務原因,我們才能用策略根本性地解決它。

我發現很多時候,業務原因的定位是缺失的,往往我們在發現數據原因後,我們就開始思考運營策略了,指向性也非常強,激勵(抓手)+數據維度的改變,這種做法是比較粗糙的。可能短期內有效果,但是一旦你激勵停止,業務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核心還是要找到業務改變的關鍵動作以及可以運營的業務場景,不能盲目的抓結果!

#專欄作家#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數據產品經理修煉手冊》作者。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書籍導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它一開始給你「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這樣的崇高感,但當你誤以為這是一本預備CEO的修煉寶典的時候,隨著書中逐步講述這個養成過程,你卻會發現你所知道的永遠不夠,應該掌握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
  • 產品設計的 7 個步驟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總要面臨產品設計的問題,產品設計可能沒有標準的流程,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體會,筆者根據多年經驗總結了7個步驟,在此和大家分享。這是昨天一個同學在知識星球裡向我提的問題,是關於產品設計的流程和 SOP 的。
  • 需求是一棵樹,產品經理如何「種」?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何把需求比作一棵大樹的話,那麼樹根是用戶需要、樹幹是用戶需求、樹枝是市場需求、果實則是產品需求。需求是一個老話題,卻又是一個新話題。之所以說是老話題,因為在網際網路將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推向頂峰之前,需求在市場導向型產品經理或者叫做營銷型產品經理領域中就廣泛的提及應用。
  • 數據分析必備——統計學入門基礎知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要懂得本崗位的基礎知識,打牢基礎後面才能穩步發展;數據分析也是如此,數據分析必須要掌握統計學的基礎知識;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於統計學入門基礎的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要做好數據分析,除了自身技術硬以及數據思維靈活外,還得學會必備的統計學基礎知識!
  • 中臺產品經理實戰(3):數據中心中臺化案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我們要知道很多企業平時日常所做的工作大多數都是在進行數據的遷移與整合,如:將用戶行為數據與用戶唯一標識數據結合,從而唯一確定分析這個用戶的喜好。如將酒店的基本信息數據(照片,介紹等)與第三方遊記攻略類數據共享,提供數據輸出服務。和想分析現有的數據的數據預測服務:根據不同地區的新增房源數據進行旅遊真實熱門景區排行。這個時候面對之前分散的非標住宿預定與標準住宿預定兩個獨立業務,我們更想要看的兩個業務線匯總後的全維度數據,而在現有條件下這個變得必須要逾越兩個業務線的阻隔。
  • 商業數據分析的四個層次
    我相信從事商業分析的小夥伴們都聽說過,數據分析的三個層次:描述性分析、診斷性分析和預測性分析。 著名的諮詢公司Gartner在2013年總結、提煉出了一套數據分析的框架,如上圖所示,他們把數據分析分成了四個層次,除了剛才說到的三個之外,還有一個處方性分析。
  • 數據產品經理進階:熱力圖分析的底層邏輯
    編輯導語:作為一名數據產品經理,經常需要使用各種圖表來提取或者表達信息,熱圖就是常見的一種,它適用於網際網路產品數據指標的監控及分析,因此也被數據產品經理們廣泛應用。隨著數據的重要性逐漸提升,產品經理也需要加強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本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揭示了熱力圖分析的底層邏輯。
  • 5個層次分析:產品設計中的「借鑑」思想如何運用?
    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這五個層次出現在產品的不同流程中,但排列組合又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網際網路產品。那麼本文基於5個層面分析,「借鑑」競品應該如何去做?
  • 數據產品經理從零到一(1):數據產品能力模型構建
    本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招聘市場需求入手,看市場上的招聘高級數據產品經理都需要掌握哪些硬實力;第二部分,結合一些數據產品經理的分享,梳理數據產品經理的朋友圈,因為溝通者一定程度決定了需要掌握多少「共通語言」;第三部分,構建數據產品經理能力模型;第四部分,詳解一些數據產品常常接觸的概念和系統。
  • 1小時搞定面試:產品經理面試經典15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再有不到三個星期,就要開啟嶄新的2021年,也有很多人想抓住機會,趁著金三銀四轉行、轉崗初謀求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傳統的「黃金求職季」,招聘市場的熱烈情形不必多說,企業招聘的崗位雖然多,競爭必然也更激烈!
  • 從「人人都是建築師」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01 「人人都是建築師」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在土建領域,有句並不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麼出名的話,叫做「人人都是建築師」。據不權威的統計,人一生80%以上的時間都在建築裡——住宅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等等。所以,作為建築的使用者——人,本身就有權利對建築的設計指指點點。
  • 需求文檔撰寫與合格交付原則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文檔交付流程文檔從最開始的需求分析到真正以文本格式投入使用往往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即:需求分析→原型設計→文檔撰寫→內部評審→外部評審。這也是當今主流網際網路公司大多採用的流程,筆者在本文中會主要介紹:原型設計、文檔撰寫、內部評審三個方面。
  • 互動設計常識—設計常用模型分析(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在分析時,應把所有的內部因素(即優劣勢)集中在一起,然後用外部的力量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4.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下圖是筆者曾為的阿里內部某個數據服務平臺分析的案例;側重介紹了為什麼要做這個數據平臺;以及做這個平臺我們項目組的優劣勢和機會點分別是什麼。
  • 數據產品經理必備技能之分析方法
    本文作者將與你分享三種數據分析方法:常規分析、統計模型分析以及自建模型分析。掌握這三種分析思路,就能解決大部分分析需求,並根據分析需求固化為數據產品。很多人覺得,做數據產品經理就沒有必要掌握數據分析相關技能了,終於可以遠離了枯燥的數據分析工作。如果真這麼覺得,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好的數據產品經理,不僅要有產品sense,還要有好的分析思路,因為一個數據產品需求大部分都是由分析需求固化而來的。
  • 好書推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DF網盤分享
    定量——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日誌分析《長尾理論》「沉默的大多數」定性——定量——對於數據的敏感,對商業的敏感;善於發現數據背後的原因;在需求提出或者說產品設計、迭代階段就應該將數據分析結果呈現出來。項目平衡:T(時間)R(資源)Q(項目範圍)04第四章:我的產品,我的團隊所有和產品有關的事都是產品經理的事。
  • 洋碼頭產品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將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產業鏈分析核心業務分析產品迭代分析產品結構分析運營分析總結一、行業分析行業分析模型的選擇:分析行業較為常用的分析模型有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等。目前主流的分析方法有 SWOT 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法、PEST 分析法等。
  • 從數據分析師的級別看:產品經理的數據修養
    作為在網際網路公司搞了多年數據工作的職工,BLUES對當前熱門的大數據提法,一直不是很感冒,很多所謂搞大數據的,其實都不知道數據從哪裡來的,做數據分析,千萬別上來就是搞大數據分析,還是從小數據開始吧。無論是做產品策劃,還是做產品運營,都需要掌握必要的數據分析方法,至少掌握助理數據數據分析師的技能,如下所示:
  • 產品經理學會SQL語言,分析數據不求人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幾乎每天都要跟數據打交道,查看諸如新增活躍流失、頁面UV/PV、業務轉化率等各種數據報表。除此之外,產品經理還會經常進行專項數據分析,挖掘產品存在的問題或者尋找優化方向。一般會找開發或BI同學幫忙跑數據,但問題在於對方不一定有空,而你卻想馬上看到數據。此刻你有兩種選擇,一是軟磨硬泡跪求對方,二是無可奈何苦苦等待。
  • 常用推薦算法介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搜索滿足用戶從海量數據中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內容的需求,屬於用戶主動獲取。推薦則是系統從海量數據中根據獲取到的用戶數據,猜測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並推薦給用戶,屬於系統推薦給用戶。本質上都是為了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幫助用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推薦系統有很多種形式。運營或者編輯篩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內容放在首頁,廣義上講這也是一種推薦。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如今產品經理逐漸發展出諸如數據產品經理、電商產品經理、金融產品經理、C端產品經理等細分類型,雖然不同細分類型在某些素質和能力方面有差異,但是需求分析一直都是所有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之一。需求分析是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筆者將這樣的過程分為需求收集、需求分類、需求挖掘、需求分級四個階段。本篇文章先介紹需求分析相關的名詞釋義,然後詳細討論需求分析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從而讓讀者能夠全面了解產品經理的需求分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