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正餐,拿各種零食當飯吃,尤其偏愛顏色鮮豔的甜點,6歲的童童(化名)因此患上了胃癌。醫生說,現在的胃病發病率很高,10個人中至少有5人患胃病,胃病的低齡化趨勢明顯,而大部分患兒都是不愛吃正餐,總拿零食當飯吃,尤其是垃圾食品吃得多。醫生提醒,顏色鮮豔的食物、燒烤肉鬆等食物,家長最好不要給寶寶吃,而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父母更要注意,在給孩子餵飯時,最好別用舌頭試溫度,也別和寶寶用同一副碗筷。
案例
男童不愛吃正餐 總是捧著各種零食吃
年近40歲的兒子終於肯結婚生子後,郭阿姨巴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寶貝「金孫」童童。童童才長兩顆乳牙,還不太會咀嚼時,郭阿姨就託人從國外買了很多入口即化的小零食給童童吃。
小傢伙漸漸長大,能吃的越來越多,郭阿姨更是不斷買回蛋糕、麵包、糖果、薯片等零食,早餐奶也被旺仔牛奶替代了。
時間久了,6歲的童童不愛吃正餐,手裡總是捧著各種零食吃。老伴和兒子反對,但郭阿姨卻不以為然。
這幾個月,童童總嚷嚷肚子疼,還經常嘔吐,有段時間還拉黑便。去醫院化驗,他的大便裡有隱血,懷疑胃出血。進一步檢查證實,童童竟然「惹」上了胃癌,醫生說,這和他總吃零食脫不了干係。
提醒
孩子總吃零食 可能會引起胃部病變
「總吃零食,不僅會讓孩子發胖,還會引起胃部病變,後果嚴重。」安徽省立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肖梅說道。
她介紹,現在的胃病發病率很高,10個人中至少有5人患胃病,40歲-70歲多發胃癌。近幾年,胃病的低齡化趨勢明顯,肖梅的患者中,十幾歲以下的小孩子不在少數,有一些還得了癌症,最小的胃癌患者才5歲,「大部分患兒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愛吃正餐,總拿零食當飯,尤其垃圾食品吃得多。」
肖梅總結了幾種「寶寶別吃」的食物。排在首位的是顏色鮮豔的食物。「顏色越鮮豔,越五顏六色的,別給孩子吃。」其次是買來的麵包和蛋糕。「這兩種食物中很多富含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在體內代謝非常慢,身體裡的反式脂肪酸越來越多,加重身體負擔。」
「燒烤致癌,孩子最好也不要吃。」肖梅說。香噴噴的烤腸在加工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在體內轉化為亞硝胺,可導致胃癌和食道癌,因此也不要給孩子吃。此外,肉鬆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糖、醬油、脂肪等,有很高的熱量和鹽分,孩子最好也不要吃。「孩子吃肉別買成品,最好現做,炒、紅燒、燉湯都可以,儘量不要炸、煎、烤。」
醫生介紹,孩子得胃病,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元兇」之一。「幽門螺旋桿菌致癌,孩子一旦感染,病程進展很快。給孩子餵飯時,父母最好別用舌頭試溫度,也別和寶寶用同一副碗筷,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父母更要格外注意。」肖梅說,孩子若是反覆上腹痛,最好去醫院「哈口氣」,檢測一下。
■連結
21歲小夥總是「飢腸轆轆」
一檢查竟是胃癌晚期
總覺得「餓」不一定是「消化好」,可能是胃潰瘍
據了解,在肖梅收治的患者中還有不少是大學生。相關數據顯示,35歲以下年輕人患胃癌的比例佔總數的6%-11%。「年輕人患胃病和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有很大關係。經常熬夜,總是飢一頓飽一頓,狼吞虎咽或暴飲暴食等,都容易引發胃病。」肖梅說。和中老年胃癌相比,年輕人患胃癌的惡性程度更高,症狀更不典型,而且每4個人中就有1個漏診、誤診。
從醫多年,令肖梅印象最深的是一個21歲小夥子。他即將大學畢業,因為長期上腹部疼痛,還總是覺得「飢腸轆轆」,前往醫院就診。肖梅建議他做個胃鏡,小夥怕疼,一番「討價還價」後,勉強同意做鋇餐。一檢查,發現癌變信號,之後終於做了胃鏡,證實是胃癌,但已經到了晚期。
「總是覺得餓,吃不飽,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可能不是真的餓了,而是胃潰瘍。最好去醫院檢查,防止癌變。」肖梅提醒,平時一旦有上腹脹痛不適、食欲不振、噁心、嘔吐、乏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要考慮胃部病變的可能,最好及時就醫。
要想預防胃病,會吃很重要。「人體所需的部分維生素、抗腫瘤物質必須從葷食中獲得,吃東西一定要營養全面搭配。吃素同時要攝取蛋白質,雞蛋和豆製品需要吃,實在不想吃紅肉,可以多吃白肉,羊肉、家禽類、魚肉,尤其是深海魚多吃點,對身體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