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剛剛過去的暑假,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吳又存幾乎沒有休息。作為全國優秀思政教師代表,他一直受邀在全國各地進行教書育人心得的宣講。今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在京召開,吳又存成為湖北省唯一發言的教師代表。他說:「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要讓思政課情真意切、發自肺腑、激情澎湃,為學生成長成才亮起一盞指路明燈。」
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吳又存 彭年 攝
從教26年來,吳又存潛心鑽研教育教學方法,從青少年身心特點出發,以情育情,以智啟智,精心策劃每一次課,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創新課堂形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錘鍊思想品格。他常說:「要讓思政課有意義、有意思、有力量,用一輩子時間上好課,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善用情景式教學
激發學生興趣
吳又存是全國優秀政治教師、省特級教師,他的思政課注重調動興趣、緊貼現實、結合實踐。尤其是每屆新生的第一節思政課,他往往不講課本知識,而是採用情景表演、小組討論、案例解剖等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思政課與個人成長成才的內在聯繫,為學生打開興趣之門。在課堂上,他經常通過吟誦詩詞增強思政課的畫面感,在課堂上點燃「詩情畫意」。
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吳又存 彭年 攝
教學中,吳又存注重挖掘教材蘊涵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在講授「孝敬父母」時,他會用「母親走街串巷賣冰棒、賣饅頭供他上學」的真實經歷切入,往往使學生們潸然淚下。
他將「時政演講」等創新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們在課前5分鐘輪流上臺演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能夠進行辨別分析,同時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後,他經常布置「為父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類實踐性作業,將孝心教育引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際行動中。
在循循善誘中
「立德樹人」
今年3月底的一節課上,講到法治部分時,吳又存提到了一個案例:一名大學生出於好奇心將硫酸潑向動物園裡的黑熊。他在回顧事件時說:「這孩子在實驗室意外被硫酸灼傷,才想到去試試『皮厚』的熊怕不怕硫酸。你們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麼嚴謹的思路啊。」吳又存的話一出,學生們發出陣陣笑聲。這時,他突然話鋒一轉道:「正是這件事告訴我們,科學思維的前提一定是法治思維。」
用這類輕鬆詼諧的方式教學,是吳又存在課堂上常用的技巧。他的課件中,有幾張「慣偷日記」的圖片,小偷筆下「不能好吃懶做」「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等記錄令課堂上笑聲不斷。吳又存此時還不忘調侃說:「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
案例背後,是吳又存對學生終生發展的思考。「學生要成才,首先要『成人』。」他說,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既應該明確「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又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傳遞信念和價值,在循循善誘中讓學生對精神力量、人生價值和生活態度有切身的感悟。
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吳又存 彭年 攝
帶著學生一起
「仰望星空」
打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編者一欄裡就寫著吳又存的名字。但每次備課時,吳又存還是要按照每個章節的內容,不斷在網上搜索最新的、合適的案例加入教案中。他說:「教材是固定的,但身邊事每天都是新的。要讓學生課上聽得進去,就要用最新的故事觸動他們。」
教學之餘,吳又存經常反思一個問題:很多人對思政課、思政教師的印象就是刻板、灌輸、死記硬背,甚至不少老師自己都默認了這種教法。「思政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因此,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吳又存堅持用自己總結的「三個不能做」來警醒自己:不能做「貝多芬(背多分)」,不能做「趙先生(照本宣科)」,更不能做「吳先生(誤人子弟)」。
在與其他老師交流時,吳又存經常說:「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課,就是要像這樣從日常生活入手,盡力讓課堂素材真實、講述情感真切,真正讓學生能感同身受。」在他看來,把課上活與「向課堂要分數」並不矛盾,鮮活的課堂讓學生沉浸其中,反而能帶來更好的成績。「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既要腳踏實地教書,也要帶著學生們仰望星空。」吳又存引用一句歌詞說,「一直以來,我最想問學生們的問題就是,『有沒有那麼一節課,能讓你忽然想起我』。」
【編輯:彭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