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問三不知」,難道在幼兒園啥也沒學到?

2020-09-09 億童父母學院

孩子在幼兒園學了些什麼?

同事說,她一整天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開學這一周以來,她只能從老師發來的視頻片段中獲知一二,孩子的嘴像特工,問什麼都是「不知道」「不記得」,根本聊不下去。

其實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都面臨的問題。

一是孩子的記憶能力有限。

在0-6歲階段,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他們常常只能記住一些零星的片段,有很多信息是丟失的。

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比方說,我們經常問「今天幹了什麼」,「今天」這個時間概念對於孩子來說,就很抽象,他們聽不懂我們在問什麼。

那麼,怎麼跟孩子聊天,才能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呢?家長得學會這3個技巧。

1.改變提問方式

孩子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也很難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要儘量避開「抽象」、「大範圍」的問題。

對於「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如何?」「你今天在幼兒園做了什麼?」這種問題,孩子很難回答,或是只會簡單回答「還好」「不記得了」這樣聊天就無法深入。

不妨問一些簡單、細節的判斷題和選擇題,保證能夠從孩子的回答中獲得有效答案。

比如說和孩子的對話可以這樣展開:

問:在幼兒園吃麵條了嗎?(判斷題)

答:吃了。

問:吃的炒麵還是熱乾麵呢?(選擇題)

答:熱乾麵。

問:味道怎麼樣?(判斷題)

答:我覺得很好吃。

2.結合場景提問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形象記憶更佔優勢。因此,我們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情境去幫助孩子回憶。

每天老師都會將孩子活動的照片、視頻發至班級群,家長通過這些資源,能夠大致了解孩子在園的精彩瞬間。

這為我們和孩子聊天,也提供了很好的談資。比如說,媽媽看過孩子在幼兒園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視頻後,就可以問孩子:

問:今天在幼兒園玩了「老狼老狼幾點鐘」的遊戲,是嗎?

答:對呀。

問:我看見老師發的視頻了,好玩嗎?

答:好玩!媽媽,我一次都沒有被老師捉到。我小小地向前邁步子,等老師一說「十二點」,就飛快地往回跑,可厲害啦!

問:幼兒園太好玩了吧,媽媽能不能也去玩呀?

答:不行,要小孩才可以。

3.角色遊戲重現

孩子們隨時都能玩起角色遊戲,如過家家、超市購物、醫院看病等,從中收穫許多的快樂和成長。

離園回家後,家長也可以陪著孩子玩「老師上課」的角色遊戲,在遊戲中重現幼兒園的情境。

比如玩「老師上課」的角色遊戲,讓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寶貝」,請他帶著「寶貝」玩遊戲。

孩子像模像樣就玩了起來,說話都一套一套的。

「請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今天我們玩個身體遊戲。我來說,你們跟著我說的做。」

「頭拍拍,肩拍拍,頭拍拍,肩拍拍,頭拍肩拍,頭肩拍拍。」

「跟上節奏哦~」

瞧,幼兒園裡玩了什麼,老師怎麼跟小朋友互動的,都可以通過角色遊戲進行了解。

掌握了這些溝通的小技巧之後,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到孩子的幼兒園生活。

此外,幼兒園教育不同於小學教育,它的教育成果不是顯性的,不能夠用作業、考試成績等外在的標準去考察。那些關於孩子的態度、習慣和情感傾向的根本性的東西,家長不容易看到。

1.走向獨立的開始

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上幼兒園之前的三年時光,孩子更多的是和熟悉的家庭成員在一起,比如,和爸爸做遊戲,由媽媽給他洗臉、洗澡等,即使是獨立的玩耍,他身邊也有這些最親近的人陪伴。

但是孩子入園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在幼兒園需要面對很多陌生人,也需要處理很多從來都沒有遇到過的情況。無論是結識新朋友,處理同伴間的糾紛,還是回答老師的提問,解決自己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等,都需要他獨自去面對。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上幼兒園是一個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非常重要。

2.學會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能力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為了滿足其自身的生存需要,更是以後在社會中賴以生存的根本。現在多數孩子都是在父母「手心」裡長大的,自理能力普遍較弱。

當孩子來到幼兒園過上集體生活時,因為沒有了大人的庇護,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來做。加上孩子喜歡模仿,當看到別的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時,也會想要嘗試著自己做。漸漸地,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培養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除卻個別特別聰明的孩子,現在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都差不多,但是為什麼入學後,他們的成績差異會那麼大呢?其根源在於他們的學習品質不同,也就是說他們是否開啟了自主學習模式。

學習品質包括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它不是指孩子所要獲得的那些知識、技能本身,而是指孩子自己怎樣去獲得各種知識、技能。

幼兒園老師通過提供適宜的活動材料和場景,引發孩子在情景化的環境中進行自發的學習和認知建構,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孩子學習品質的養成,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性格和情感得到完善

三歲前孩子大部分都是和家人一起互動的,家人對他的關注與寵愛,會讓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

小班老師經常會有一個發現:剛入園的孩子大多是通過衝突同別人接觸的,他們不會一塊兒玩,不會相互借玩具。幼兒園的主要挑戰就是「去中心化」,教會這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向別人敞開大門,讓他們學會與外界相處。

俯下身子、耐住性子,用心聆聽孩子的感受,也能夠緩解爸爸媽媽心中的焦慮。今晚回家就用文中的幾種方法,跟孩子聊一聊幼兒園的生活吧!別看他想媽媽時會哭,玩起來就把什麼煩惱都拋諸腦後了。請相信孩子能夠克服困難,戰勝焦慮,迸發出生命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一問三不知,孩子在幼兒園什麼都沒學到嗎?
    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家長們都會想和孩子多聊聊在幼兒園的事情:」今天老師教了什麼呀?「「今天在幼兒園裡學到什麼本領呀?」「今天吃了什麼呀?」難道孩子在幼兒園裡每天過得懵懵懂懂,什麼都沒有學到嗎?叡叡給大家分享兩個溝通小技巧,可以幫助家長更好的從孩子口中了解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哦。
  • 幼兒園開學「哇」聲一片,娃一問三不知?這三個問題千萬不能問!
    九月,又有一批批小可愛踏入了新的階段——入園,雖然普天同慶,終於可以擺脫「磨娘精」一陣陣兒,但新開啟的擔憂也隨之而來——不在自己身邊的小朋友在幼兒園都發生了些啥?殊不知,面對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甚至說話還不順溜的娃,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情況真的是難上加難。
  • 幼兒園一天過得怎麼樣?孩子一問三不知,用對方法孩子才願意開口
    孩子上幼兒園第三周,朋友發現,她家孩子不喜歡講幼兒園的事。他們母子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媽媽: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孩子:沉默媽媽:你今天玩的開心嗎孩子:沉默媽媽:你今天吃的什麼飯?孩子:不知道朋友說,孩子要麼是沉默,要麼是一問三不知。
  • 幼兒園三年,孩子都學些什麼?家長感覺啥都沒學就對了
    另一位媽媽也說:「我們是大班了,孩子才會寫簡單的幾個字,算數也不在行,感覺他天天上學啥都沒學。」那麼,幼兒園三年,孩子到底都學些什麼?家長如果感覺他什麼都沒學,那就對了。現在的幼兒園教學,跟我們做父母這一代人上幼兒園不一樣了。現在幼兒園的課程,主要是針對3-6歲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
  • 古人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
  • 專家回答:孩子上幼兒園學的肯定不是知識,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馬上又到開學季了。各地教育官方都發布了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學通知。幼兒入園開學時間大多為九月份,離開學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其實我們父母還是很糾結,就目前這個特殊情況以及自己本身的一些考慮,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上幼兒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那麼幼兒園能教給孩子些啥?
  • 一問三不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代就有很多說法,現代網友更聰明
    有時候頑劣的兒童,別人問他什麼問題,他故意全都回答不知道,這時大人就會笑著說:「這小孩一問三不知」。現在說起這一問三不知的意思都是指問啥啥都不知道,就連最簡單的東西都回答不出來,也有網友調侃道,之前不知,現在不知,以後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我知。
  • 專家回答:孩子上幼兒園學的肯定不是知識,幼兒園到底"教"什麼?
    馬上又到開學季了。各地教育官方都發布了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學通知。幼兒入園開學時間大多為九月份,離開學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其實我們父母還是很糾結,就目前這個特殊情況以及自己本身的一些考慮,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上幼兒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問那麼幼兒園能教給孩子些啥?
  • 【家長篇】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家長應該問孩子啥問題?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將中外父母的問話進行了對比: 在中國,父母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 2、你們今天學什麼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國外父母問孩子的那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你快樂嗎? 2、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麼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 幼兒園小班到大班階段學了啥,我女兒基本零基礎上一年級不愁
    我女兒現在三年級了,她從學拼音字母到英文字母都是基本零基礎上的小學,現在每年都有前十名穩穩的,學習也是輕輕鬆鬆的妥妥滴,在學習上基本沒讓我操過啥心。其實這些歸功於幼兒園小班到大班階段,我女兒學過千字文,雖然學的不好,但是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認八百漢字了。她說她學拼音是用漢字來學習的,拼音我們根本沒有教過,她一學就會了。
  • 老兒歌遇新問題 孩子沒見過真燕子不知手絹啥用途
    可是,全班16名小朋友有14名都沒找到。樂山市啟明星幼稚園教唱兒歌《丟手絹》,全班20多名小朋友竟無一人知道手絹可以用來擦汗或擦鼻涕。  有家長認為,這些兒歌固然經典,但唱了幾十年,難道就不應該有更適合現在小朋友傳唱的兒歌嗎?
  • 孩子啥時候開始學英語好?別人幼兒園就開始報英語班了,怎麼辦?
    ,而且越來越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我們沒給孩子報英語,來說一下我的想法。多大適合開始學英語?小孩子適合學英語,這從家長這一輩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到現在英語已經下放到小學,就很能說明問題。這表明國家相關的教育專家,肯定是做過相應的研究,就他們的權威意見來說,小學生是可以學英語的。但是,多大的孩子適合開始學英語呢?這個好像沒有定論。
  • 跑高速「逢三必進」是啥意思?新手一問三不知,後悔到現在
    我國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已經形成了一張緊密的網絡,開車上高速能讓車主體會到極大的便利,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非常方便。現在開車跑高速能節省車主的大量時間,很多車主在高速上行駛的時候不知不覺油門就踩到底了,很少關心自己是否違反了交通規則。跑高速「逢三必進」是啥意思?
  • 【典故】「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那些常用卻從未了解的典故
    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其出處或背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問三不知」來說,問一件事,怎麼就變成「
  • 家長做到「三問四不問」,讓寶寶愛上幼兒園,告別「上學哭」
    幾乎每個孩子都繞不過的一個現象,就是「上學哭」,看著孩子們在家裡就開始哭,一直哭到幼兒園門口,很多家長們也忍不住落淚。適應能力差一點的小朋友,能哭好幾個星期,甚至兩三個月,家長就得跟著揪心。盲目找老師的茬,反而會讓孩子在老師眼中成為一個「麻煩」的孩子。做到三問四不問,讓孩子告別「上學哭」★三問◆今天有啥好玩的事?
  • 仝卓事件調查進展 為何又是「一問三不知」
    (6月 7日 央視新聞)面對央視記者採訪,相關地方教育部門工作人員連個「正在調查」的「官腔」都懶得打,直截了當地回復「不清楚」,這「一問三不知」背後的真相到底是啥?是相關地方教育部門根本沒按教育部的要求進行調查,而工作人員不好直說,只好用「不清楚」的說辭來敷衍?是調查已在進行中,但辦公室工作人員沒有掌握有關情況,所以只能直言「不清楚」?
  • 一年過去了,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
    轉眼臨近學期末了最近老師們肯定都在忙著寫評語、總結、成長檔案吧每年這個時候呀除了怕園長不滿意自己的總結就是怕家長那句「老師,這學期我家孩子到底學了些啥?」確實,在有的家長眼裡幼兒園不教拼音寫字、不練英語數學一學期下來就在玩遊戲真的不清楚孩子學到了什麼今天,我告訴家長們在幼兒園一學期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
  •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還糊裡糊塗?三分鐘了解此典故
    如果該同學恰巧在走神,或者沒聽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壓根不知該從何作答。這時候老師便會生氣地說:「一問三不知,你到底是幹嘛來了?」一些好奇的學生此時便會在想:「這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據《左傳》記載,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執政大臣荀瑤發兵攻打鄭國。
  • 幼兒園不教拼音和數學,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去幼兒園?
    好多家長在接孩子放學時會問孩子:「今天幼兒園教什麼?」「今天在幼兒園學會什麼了」「今天有沒有學習新東西啊?」……但孩子往往是一問三不知,不知道吃了什麼,也不知道學了什麼,只知道玩。爸爸媽媽就會很疑惑,整天上幼兒園,難道只是玩,什麼都不教,什麼也學到?
  • 孩子不滿足這三點,被幼兒園拒收,家長:孩子要都會了幼兒園教啥
    縱觀整個地球,相信沒有一個寶媽會認為「帶孩子」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每每被熊孩子們折騰得快瘋掉的時候,很多寶媽會在心裡驚嘆「快到3歲吧,到了三歲,神獸去幼兒園了,我也就解脫了」。當然,三周歲可以讀幼兒園是很多幼兒園的規矩,但也有很多人或迫於工作或迫於帶娃的壓力,早早地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他們認為幼兒園生活更為規律和嚴苛,可以讓寶寶更好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態度,而且通過集體生活,也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為更好塑造全面人格做好鋪墊。